清代幕府研究检讨.doc
《清代幕府研究检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幕府研究检讨.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幕府研究检讨 幕府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1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大约肇端于战国前期,经战国后期至秦汉时期逐步确立。i1此后1千余年,幕府制度随着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亦历经盛衰。大体而言,由两汉(尤其是后汉)至唐末5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疏松,幕府辟召兴盛,天下人才于正规的选拔途径外,出于幕府者尤为可观,故最为后世士夫文人所津津乐道。自宋始,中央集权程度逐步增强,宋元两代幕府辟召虽不乏其例,但受种种限制,至明代则辟署之例亦不复多见。ii2天下人才于科第之外,难得进身之阶,故后世士夫文人多有微词。明亡清兴,存在两千余年的幕府制度于山重水复之际,忽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不仅辟幕之制“复兴”
2、iii3,而且发展得非常之盛。士人游幕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学术文化,以至整个社会生活,都受到幕府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些与幕府相关的词语如“绍兴师爷”不胫而走,几近妇孺皆知。清代幕府因此成为许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也成为民国以来中外史家颇为注目的研究领域,至今方兴未艾。早在民国初年,就曾有“绍兴师爷研究会”之设。1920年,该研究会出版了董坚志所编绍兴师爷iv41书。这是1本搜罗绍兴师爷折狱谋略与奇闻轶事的书。书的“弁言”称编著此书的目的在于“启发人之智慧,而洞烛奸佞者用心之毒”,则编者之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此书对绍兴师爷的内涵并无准确的把握,故采择不精,内容芜杂,虽有“研
3、究”之名,而无研究之实。对清代幕府真正进行研究,始于310年代,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根据幕府研究中心地带的转移及研究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把这数10年的研究史,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1、 兴起时期:310至410年代。研究者在中国大陆。研究重点为曾国藩幕府及对清代幕府的宏观探讨上。首先引发清代幕府研究的,是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和他的弟子李鼎芳。他们共同撰写、并在大公报史地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曾国藩与其幕府人物v6的长文。文章在概述“中兴”名臣曾国藩幕府的情况后,重点论述了曾国藩在人格上、学术上以及洋务、外交、军事等方面对其幕府宾僚的影响,和曾国藩幕府宾僚对曾氏本人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曾氏幕府对晚清政治
4、的影响。这是关于曾国藩幕府的第1篇研究性文章。李鼎芳后来以此文为主,又依据曾氏幕宾薛福成所撰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所提供的线索,增补新的资料,编成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vi71书。张、李2先生并没有将曾国藩幕府纳入清代幕府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去考察,这使得他们的研究显得比较单薄。然而,他们开创了曾氏幕府和清代幕府研究的先河,这个功绩是不可埋没的。对曾国藩幕府研究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幕府的兴趣。此后,沈訒幕府制的检讨vii8、戴振辉5代的游幕viii9、刘樊5代的幕府ix10以及杜衡中国历史上之幕职x11等文章相继发表。这些研究反过来又推动了学者们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到了410年代,全增
5、佑率先发表了第1篇较为全面地论述清代幕府制度的文章清代幕僚制度论xi12。数年后,张纯明亦发表了专论清代的幕制xii13。全增佑从历代朝廷用人之制的变化及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运作入手,论述了清代幕友制度的形成、确立原因、幕友对主官的制衡作用,并对幕友中影响最大的“绍兴师爷”群体出现的原因作了探讨。他关于“幕友制度萌芽于明中叶以后,而完成于清初”的论断,为后来的幕府研究者普遍接受。他关于幕友制度的成因之1“政与学脱节”的观点,也得到研究者的认同。与全增佑的论述角度不同,张纯明的文章在概述历代幕府制度之后,重点就清代“幕的性质”、“幕的种类”、“幕的流品”等,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从而使盛行有清2百6
6、10余年,却长期充满神秘色彩的幕友制,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面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纯明就清代幕府的研究对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曾国藩的幕府是特殊的,也不能代表1般的督抚,我们研究幕制的真相,自然不能以特例为标准。幕制以州县为常规,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亦应以州县为主体。”全、张两先生的文章,堪称清代幕府研究的经典之作,为清代幕府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展开时期:510年代至710年代。研究者主要在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美国。除继续就清代幕府进行宏观探讨外,研究重点已放在游幕活动的具体问题及游幕生活上。此外,对曾国藩幕府的研究仍受到重视,对李鸿章幕府,也开始了研究。这1时期,最著名的研究
7、者,当数台湾政治大学的缪全吉教授。他发表了1系列有关清代幕府的论文,并出版了清代幕府人事制度xiii141书,重点从官幕关系、幕席类别、游幕方式、游幕条件、幕才培养、幕馆要领、幕府生活诸方面,对幕友制作了论述,是首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清代幕府的专著。日本和韩国在这1时期,也有学者从事幕友制的研究。日本的宫崎市定与藤冈次郎,分别就清代胥吏和幕友的关系问题作了探讨。xiv15韩国汉城大学的闵斗基教授则在其所撰清代幕友制与行政秩序的特性以乾隆朝前后为中心xv161文中,以较大篇幅,专门就幕友制的弊害问题作了考察,这是以往的幕府研究者不曾详细论及的。在地方督抚幕府的研究方面,李鸿章幕府开始引起研究者
8、的注意。王尔敏首先在其淮军志中专门就李鸿章幕府的组成、人才状况及影响等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探讨。书中整理出同治年间139位李鸿章幕府人物的活动情况表,是1份很有价值的资料。xvi17接着,美国学者福尔瑟姆(Kenneth E. Folsom)出版了专著朋友、宾客与同僚晚清的幕府制度。xvii18重点对李鸿章幕府进行了研究。福勒瑟姆认为,109世晚期中国的现实需要和幕府制度的灵活性,为李鸿章提供了实现其财富、权力和声望的目标的机会。李鸿章在选择幕府人物时重视实际才干,他尝试依靠其幕府,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抵御西方的侵略。但是,由于幕府制度的非正式性、私人性和地方性,它无法处理全国性的事务,加之李鸿章
9、本人并未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结果其尝试以失败而告终。随着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地位的下降,他的幕府也就瓦解了。福尔瑟姆的研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存在1些问题。特别是他对晚清时期幕府制度本身的变化理解不深,对幕府概念内涵的理解比较模糊,因而未能从制度层面揭示晚清幕府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进入710年代后,另1位美国学者波特(Jonathan Porter)出版了专门研究曾国藩幕府的著作曾国藩的幕僚xviii19。波特认为,曾国藩幕府同传统幕府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将曾国藩幕府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1部分他称之为“内幕”(InnerMu-Fu),主要由与曾国藩关系密切的朋友、顾问组成,它保留了更多的
10、传统幕府的特征,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方面,它是曾国藩的智囊团;另1方面,它又是1个“人才库”。曾国藩幕府的另1部分,波特称之为“外幕”(OutMu-Fu),由曾国藩所建立的军事、钱粮等机构的人员组成。它源于传统幕府,但已非传统幕府所能包容,故波特将这些机构的人员称之为“幕僚”(Private Bureau cracy)。这些人主要由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组成,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波特对曾国藩幕府的研究,尤其是他将曾国藩幕府区分为“内幕”与“外幕”两个层次,给人以耳目1新的感觉。这1区分既考虑到了曾国藩幕府与传统幕府的渊源关系,又突出了晚清时期幕府制度的新变化,从而为全面、准确地研究和评价曾国藩幕府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幕府 研究 检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