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从柯尔克孜族文化浅析柯尔克孜民间舞蹈.doc
《毕业论文从柯尔克孜族文化浅析柯尔克孜民间舞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从柯尔克孜族文化浅析柯尔克孜民间舞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疆艺术学院毕业论文从柯尔克孜族文化浅析柯尔克孜民间舞蹈毕业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舞蹈教育学位级别:学士学位班级:2008级2班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小组: 答辩组长从柯尔克孜族文化浅析柯尔克孜民间舞蹈 姓名:内容摘要柯尔克孜族日常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风民俗,这些方面都是与他们生活最为紧密相关也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外显特征。透过日常生活习俗,无疑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许多内涵和特质。这是民族文化中最基础的组成成分之一。然而柯尔克孜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柯尔克孜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是对根据柯尔克孜民俗文化、风情习俗有关的柯尔克孜民间舞蹈做简要的介绍,以及浅析本人对
2、柯尔克孜民间舞蹈文化的观点。 关键词: 柯尔克孜族 民俗文化 民间舞蹈一、柯尔克孜族概况聚居在我国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的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柯尔克孜人民继承了游牧民族共有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柯尔克孜族成了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我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目前有18万余人,大部分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以及北疆的特克斯邵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及牧区。柯尔克孜属于高原游牧民族,擅骑射,大部分人生活在天山山区,水草丰盛的区域,而且在不断迁徒转场,居无定所。 柯尔克孜族的重要标志就是白毡帽子
3、“卡勒帕克”,它由羊毛制成,帽里的下沿镶一道黑布或黑平线,向上翻卷露出边,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的,还有圆尖顶的或四方项的区别。柯尔克孜族人服饰和式样取材,受经济生活的影响,穿着多取自牲畜的皮毛,冬夏都穿长统马靴。男子的“袷袢”为无领长大衣,内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腰系皮带或绣花的布腰带,随身带有“皮恰克”(匕首)。年轻女子头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身穿连衣裙或带褶长裙,裙外罩一件边上用丝线绣有各种图案花纺的金丝坎肩。柯尔克孜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坎肩。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同其他突厥语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有36个音位。辅音22个,元
4、音14个,长元音是柯尔克孜语的特征。有皆盖、特斯开两种方言。柯尔克孜族有丰富的珍贵文学遗产,其特点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在口头上世代相传。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体裁多样,五彩斑澜,有史诗、叙事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寓言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柯尔克孜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积累形成的。各类作品的内容充分展示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勤劳勇敢、爱憎分明、追求美好生活等淳朴、善良的精神风貌。在柯尔克孜族史诗中,最具有代表性、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英雄史诗玛纳斯。二、柯尔克孜族文化与柯尔克孜族舞蹈的关系柯尔克孜族的舞蹈大都属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舞蹈的主要语汇来自游牧生活中的动作,这就决定
5、了它更接近生活和大自然。其动作热情奔放,活泼俏皮,舞姿优美,风趣滑稽,节奏性强,具有浓郁的草原乡土气息。因为柯尔克孜族信奉伊斯兰教较晚,所以舞蹈中没有宗教束缚下的妇女形象。上身动作多以头肩手臂为主,以模仿飞翔的鸟类的各种姿态为主要特点;下肢主要以模仿骑马时的动作为特点,其舞蹈刚劲节奏激烈,展现了柯尔克孜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好感受。1、宗教与舞蹈的关系宗教信仰:柯尔克孜族早在16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哈纳菲派。但在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喇嘛教等,迁入天山以后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尽管柯尔克孜族皈依伊斯兰教已有数百年的时间,但在
6、农村里,许多农牧民日常生活习俗的背后,在他们信仰的底层,依然可以看到曾经在其先民身上发生过影响的种种宗教信仰的痕迹。直至今日,也还能在仔细地辨别之后,看到远古信仰的遗留。这些原始的信仰包括了萨满教,也包括占卜和巫术以及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等。萨满教在柯尔克孜族群众中影响很大,信仰时间最长,萨满教巫师在驱魔治病时跳的舞蹈叫做“巴克西比依”。改性伊斯兰教后的柯尔克孜群众,仍然保留了不少萨满教的风俗和遗迹,延续了民众对原始的图腾崇拜的惧上敬上的心理状态。他们以鹰鹿狼牛雄狮猛虎豹子熊刺猬鸦鹊为图腾崇拜。在男性图腾舞蹈中,大多是表现鹰骑牧的内容。传统舞蹈猎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舞蹈中有鹰的直
7、上云天,盘旋滑翔,俯冲捕食的动作,在写实中略显夸张,模拟中更具神韵。女性则以鹿鸦鹊、鸟类的形象舞蹈,例如舞蹈玛热勒译为鹿。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图腾舞蹈。舞蹈中女性穿着专门订制的鹿形象的连体服,音乐的节奏由慢变强,舞蹈动作多以模仿鹿的行走跳跃目视高傲姿态等,表现出鹿快活灵敏的神态。2、居住风俗与舞蹈的关系帕米尔高原和天山深处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毡房是雪白色的,着地周围用红柳或其他硬质木料制成圆形木棚,上接50-120根木棍支架,外面先围一圈芨芨草帘,草帘外再围以白色厚毡,顶部中央留有圆形大窗,可以通风和采光。帐内设有火塘和炉灶。门向东南开,进门右边是厨房,用精心编制的芨芨草帘遮盖。右后角为父母及年幼
8、子女的铺位,左后角为儿子和媳妇的铺位,中间为客人的铺位,左前方陈放马具、狩猎用具。这种毡房,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拆卸方便,利于搬迁。柯尔克孜人很注重室内的装饰和布置。壁上有挂毯和帏幔,床上有床帏,炕上铺有地毯和花毡,花毡上铺有坐褥。不论是冬夏,也不论家里有多少被褥和枕头,都整齐的一层层叠在一起,沿房墙摆半周,形成一堵色彩缤纷的“花墙”。靠门的墙上钉有衣架,衣架上挂有精心刺绣的盖布,门有编织精致的门帘,窗有绣花的窗帘。 “吐温独克”是柯尔克孜人居住的毡房里顶部的圆形大窗,是用来通风和采光的。吐温独克比依是与柯尔克孜族居住风俗有关的舞蹈之一。舞蹈是以“吐温独克”为道具的群体性舞蹈,动作多以托起“吐
9、温独克” 多人单手托“吐温独克”跑转圆圈为主。舞蹈体现出柯尔克孜人对白毡房的爱戴与敬意。3、民间刺绣与舞蹈的关系 柯尔克孜族妇女的纺织刺绣工艺,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却有很大的发展。如今柯尔克孜族的刺绣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青睬。刺绣不仅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必备手艺,而且也将作为柯尔克孜族文化的一个代表而得到发扬光大。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工艺种类繁多,多表现在布料皮革毡子挂毯褡裢帷幔上,原料为捻制的毛线和丝绒;工具有骨针铜针和铁针等;刺绣方法分刺绣帖绣扎绣镶坠彩绘等。柯尔克孜人家特有的陈设壁挂,上面的图案就是用手工绣制的。柯尔克孜族妇女绣花喜欢用红绿蓝白几个颜色的线。绣帷幔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用粉笔在上面画好图案,
10、然后在绣。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图案曾有过关于玛纳斯和战争的题材,现在,这些图案基本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花草和各种动物图案。妇女们绣制壁挂,也是一种十分投入的艺术创作。为了使作品更具魅力,显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一件壁挂往往要绣几个月,有的要达半年以上。对姑娘们来说,壁挂也是贵重的嫁妆,结婚前要早做准备。而小伙子们往往会以壁挂绣制手艺的精美程度,来做为自己选择新娘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为了歌颂妇女们的勤劳便有了民间歌舞萨衣玛奇克孜。“萨衣玛奇克孜”意为“绣花姑娘”是体现柯尔克孜族妇女刺绣艺术的舞蹈之一。舞蹈音乐采用的是歌唱柯尔克孜妇女的民间歌曲,舞蹈动作单一,多用手臂来模仿刺绣时的动作。整个舞蹈体现出柯
11、尔克孜族妇女心灵手巧、勤劳刻苦的精神。4、饮食文化与舞蹈的关系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多来源于秘书工作畜牧业产品。奶制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牧民们以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为原料,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可以做出奶茶、奶皮、酸奶、奶豆腐、奶酪、奶糕、奶渣、酸奶皮、库鲁特、奶油煮奶酪粉、撒尔玛依等食品来。他们还用羊肉、牛肉、骆驼肉做成手抓羊肉、烤肉、灌肠、炒肉、肉菜、肉汤等食品。同时,还吃馕片、油饼、米饭和土豆、洋葱、胡萝卜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严禁食用猪、狗。猫、鼠和凶猛禽兽之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柯尔克孜族人非常好客,凡有来客,都要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还必须要宰羊,尤以羊头肉待
12、客为尊。客人吃肉时要留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它食品时,摆在盘里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丰盛。柯尔克孜族人平时还喜欢饮用一种用青稞麦子发酵制成的名为“加尔玛”的饮料。歌舞源于生活,柯尔克孜族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成为快乐的舞蹈元素。当节奏欢快的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库姆孜音乐响起时,一群柯尔克孜姑娘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跳起酿马奶酒舞。马奶酒舞多以女性表演,表演时手持道具,柯尔克孜妇女,在草原上自己挤了马奶,自己酿了酒,自己喝醉了,她们那种醉态的形象,在展示一种人性之美,这个民族的女性之美,陶醉于这幸福的生活,最终也被醇香的马奶酒醉倒。整个舞蹈体现出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柯尔克孜族 文化 浅析 柯尔克孜 民间舞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