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黑白木刻毕业创作感悟.doc
《【毕业论文】浅谈黑白木刻毕业创作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谈黑白木刻毕业创作感悟.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浅谈黑白木刻毕业创作感悟 【作者】余 鹏 【关键词】木刻黑白创作感悟 【指导老师】闫 翀 【专业】美术学 【正文】引言我国的木刻版画的制作,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从古代以纯复制为目的,绘、刻、印分工完成,缺乏艺术独立存在价值的“复制木刻”,走向了表现画家思想感情的新兴创作木刻阶段。创作木刻从构思、构图到刻制印刷,都由作者一手完成,不模仿,不复制,捏刀向木,以刀代笔,每个过程都代表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感悟,具有强烈、概括的艺术效果,成为了一种充满了力量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首先,由于它所用的工具和表现形式,使它具备“力之美”的特点。它以刀代笔,就有如用刀切东西那样明快有力。这种用刀刻
2、出的味道,我们管它叫做“刀味”。又因它是以木代纸或布,木的质地硬而带纤维,便使它产生既结实又披蘼的效果,我们管它叫做“木味”。以刀刻木便自然造成自己的“刀味”与“木味”的特别形式。因而产生一种“力”的表现。它给我们视觉以强烈刺激,给我们精神以兴奋,这就是“力之美”。另外,木刻还有一种黑白对比的力量。鲁迅先生曾说过:“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木刻的“力之美”很大程度上也是产生于黑白对比上的。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形和色;而在色彩的全色阶中,黑和白是两个极端,因此它们有最强烈的对比色值。由这两种最强色表现的木刻,给观众视觉的刺激也是最强的,强烈的视觉刺激带来刚健有力的感觉,这又是“力之美”。用锋利的刀刻
3、在坚硬的木头上,再由于黑白对比的视觉刺激。给人一种明晰豪快,刀砍剑击的艺术形象,这综合形成木刻这门艺术的“力之美”。“力之美”,意味着艺术有充沛的生命。当然,成功的艺术不都是黑白艺术,木刻的“力之美”也不仅表现在黑白木刻之中,套色木刻也同样具有“力之美”的,只是木刻的色彩处理也应不同于中国画和油画。套色木刻的色彩也应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以保全并发挥木刻所固有的“力之美”。艺术上的黑白世界是个最纯朴,最深奥的天地。纯朴无华的黑白世界,不借助于色彩缤纷的眩耀,使观众的精神更集中于事物本质的理解,驰骋想象于玄虚之间,因而更能达到精神上的最纯朴而深刻的境界。“力之美”是一种艺术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的精
4、神集中,是为别之画种所无法比拟的。比如我们喜爱汉代画像石,不是因为它比唐代金碧辉映的山水画古老些,而是因为它特别具有一种纯朴无华的艺术特质,显示了汉代人的雄伟而质朴的精神世界,透过这种“力之美”而感动二千多年后的我们。鲁迅曾给汉画像以很高的评价,说它们是“气魄深沉雄大,就是用这个观点说的。鲁迅先生在近代木刻选集的小引中所说:“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的意思,也可以就他对汉画像的推崇而得到理解:即在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汉代统一中国,建成一个封建大国的当时,民族和社会的气魄是深沉雄大的,和后来唐代已开始烂熟的封建艺术比,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我们欣赏这朴素无华的黑白
5、艺术,具有“力之美”的木刻艺术,其理由就在于此。一、关于对黑白木刻的理解黑白木刻也称“单色木版画”、“木刻”。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指在一块木板上直接完整地表现主题,刻画形象,并用黑墨(或单一色墨)在白纸(或色纸)上拓印。套色木刻也是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指以几块木版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版画。创作木刻中的套色形式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以深色主版为骨干,套以相应的色彩组成画面;二、不用主版,而以各块套版互相配合、补充、衬托,构成形色具备的画面;三、上述两种套色法混合运用组成画面。因制作工具、材料及印刷的不同又可分为水印、油印、粉印等。中国传统绘画“墨分五色”。黑色并非漆黑一团,它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6、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给人以绚丽的视觉感受。黑白木刻也是要讲色彩的。黑白木刻中的色无浓淡之分,全靠点与线疏密聚散构成不同色值的灰色,从而创造出黑白木刻特有的“色彩”感。黑白木刻的黑白灰关系正是通过融入了艺术家情感与创意构想的刀法组织来实现的。刀法之于木刻,就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亦如其他一切绘画形式中,色彩的冷暖、浓淡、明暗、厚薄和肌理、笔触等等艺术表现手法。我的黑白木刻创作观创作木刻”是相对于“复制木刻”的一个概念。通常认为从复制木刻向创作木刻转变是从英国画家毕维克起的。中国的创作木刻则是从1931年新兴木刻运动肇始。复制木刻是以完全忠实复制画稿笔绘效果,并以追求画幅印刷数量为目标的。复制木刻
7、一般情况下分为画、刻、印几个工序,由画家、工匠分别完成。即由画家用钢笔或毛笔完成精确的黑白画稿,再由工匠完全忠实于画稿进行雕刻印刷。我们看到的早期西方木刻,如德国丢勒、法国的多雷等艺术大师的木刻作品,雕工极精致细微。中国古代木版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雕刻也是如此,以单刀线刻为主,以复制毛笔线条为目的,雕刻技艺也曾达到相当的高度。尽管此一时期,东西方的复制木刻由于刻工的努力和木刻材质及刻制过程的特殊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刻刀的一些特殊表现效果,也有一定的“刀法”讲究,但从本质上讲,并未真正认识到“刀法”的独特审美价值。对钢笔或毛笔笔绘效果的忠实“还原”,掩盖了刀法作为艺术语言的独立表达。目前一种比
8、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将画、刻、印集于作者一身,就是创作木刻的标志。这种观点显然存在问题,是片面的,并未触及到木刻的本质。如果是由画家自己的在摹拟复制自己的画稿,就并无多少木刻的创造性可言。我认为,复制木刻与创作木刻的本质区别在于创作木刻的诞生是因为艺术家将描绘过程的创造性,延续到刻印过程之中,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了木刻材质与制作过程(木刻的间接性)的特殊性,并融入了对此种特殊性的独立思考。创作木刻将艺术家对刻刀在木板上运动刻制的经验从还原画稿的摹拟复制中分离出来,有意识地、主动地放大和强化刀痕的独特效果,将其转化为构建作品的独立的艺术语汇。正是这种独立的艺术语汇的诞生,才使得木刻这种以印刷传播为目的
9、的复制手段转变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可以说,刀与木两种硬质材料交融所产生的刀痕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形成的有规律、有节奏、有意味的刀法组织,才是木刻语言的核心。构建黑白木刻作品,有诸多要素。比如观念、主题、造型、构图、黑白处理,以及刀法组织等等。每个艺术家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切入点,但从语言形式上讲,我认为刀法组织应该是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唯有刀法是木刻独有的、无可取代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因素,没有它,木刻的独立价值就没有了。二、感悟黑白木刻黑白木刻中的黑白的处理,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也是检测一个木刻版画家是否理解、熟悉和掌握版画特性的一种很好办法。(一
10、)作品创作的启迪经过长时间学习、发现,从先前的选题到最后的定稿,前前后后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我实在无法想象,象我这样的急性子,居然能那么有毅力地为一件事长期奋斗而不知疲惫。最初的时候,是迫于开题,当时可以说是漫无目的,昏天暗地在期刊网上搜索各个高校的毕业论文和教授文摘,一篇篇地看,那时对于毕业论文的概念是模糊的,对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全然不知。最初看的论文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于洪老师的论文凝聚与争执:从版、画、人的角度论版画创作,一个人在寝室的成果也就是细细研读了这篇大作,当时的感觉就是原来创作的角度的发掘有不同方法,途径。开题临近的日子我仍然感到一片茫然,曾经数度动摇过,因为我感觉凭自己的“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浅谈 黑白 木刻 毕业 创作 感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