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世界系列六东南亚通向大洋之门.doc
《地缘看世界系列六东南亚通向大洋之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缘看世界系列六东南亚通向大洋之门.doc(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言:前几天airfei/雄鹿兄给我推荐了天涯上鄙视抢沙发筒子的地缘看世界.因我深知两文兄台在这方面的底蕴, 所荐之文必然精彩. 过去一阅,果不其然.实为军迷看世界的必读之作. 可惜天涯氛围甚杂, 那篇帖子超长不说, 一页中有效信息也甚少. 因此一时间兴起, 将沙发兄的散落的长文重新编辑总结. 也略微添补, 形成了这个文章和后续的系列, 不敢夺人之美,特写此前言标注之. 鄙视抢沙发兄的雄文仍在继续, 我也会力所能及的编辑总结他的文章, 集其精华来奉献给SIS的军友们希望大家多多指正.第一部分: 东南亚定位,以及人种区分由于果敢,印尼,南沙等地区近些年发生的事情,中国对整个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的
2、情况的关注程度都有显著提高。不过由于作者并不会比身处在其中的人更了解那边的政治斗争情况(网上有很多帖子在微观层面上已经很具体了)。而且此文的立意也不大可能指出用什么办法将那些有华族势力渗入的区域“收回”来。所以有朋友失望之处,请多见谅。 不过根据世界岛理论分析,由于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是中国未来中国发展最为重要的“地缘利益区”,因此这里还是要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对这一地区和此地区的每一个国家做一个解读。这里先定义以下东南亚地区的地缘附:东南亚地缘结构图中国习惯于把这一块区域统称为“东南亚”,对于这一点国际上包括其中的国家也并无异议。因此才会有“东南亚国家联盟”这样一个政治组织存在。不过
3、这一地区无论是从地缘结构上,还是人种、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南半岛”。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它的大概范围。从整体上看,这块区域是从亚洲大陆东南部伸出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亚洲大陆再往西边还有两个类似的半岛,分别是被叫作“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和位于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由于“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都拥有大块的可耕种的土地(冲击平原),因此这两个区域虽然都拥有足够长的海岸线,但都没有成为海洋文化区的动力,从本质上讲都是属于大陆型的“农耕文明区”。相反阿拉伯半岛由于本身的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另外又地处欧亚非大陆枢纽地区,因此阿拉伯人倒具备了浓厚的海洋气质。当然由于阿拉伯人
4、本身的游牧民族属性,他们在陆上上也扩充了很大的势力范围。东南亚的另一个部分基本就是大陆以外的岛屿了,这一地区的地理标签是“南洋群岛”。由于这些岛屿上的种族就属于“马来人”,所以这个群岛区又被叫做“马来群岛”。如果把中南半岛看成大陆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南边又延伸出一条狭长的半岛,地理称之为“马来半岛”。这个起着桥梁作用的半岛地区,在东南亚的地缘位置类似于连接东亚大陆与外岛之间的“朝鲜半岛”。所不同的是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使得它基本还是属于“大陆型的家耕文明区”,而“马来半岛”过于细长的地形一方面使得它与大陆的关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半岛相对漫长的海岸线和绝对重要的战略位置(马六甲海海峡),让它成为与
5、南洋群岛一体的“海洋文化区”,当然他上面的族群也是马来人为主。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之间的地理分割线,是目前处在泰国的控制下的克拉地峡。由于这里最窄处只有56公里,泰国人非常想在这里挖条运河,以从马六甲海峡丰厚的航运收入中分一杯羹。如果最终这一计划得以成功,那么这一地区也就彻底的和中南半岛分了。也许到好时候地理学家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马来半岛”更名为“马来岛”,并将它加入“马来群岛的阵营中了。一般认为马来半岛的地理分割线是在克拉地峡。不过从整个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上来看。马来半岛的北界其实应该再向北推移至曼谷湾西北侧才对。至于为什么地理学家们没有这样做就无从得知,也许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吧。毕竟这个
6、半岛上有一半的土地是缅泰两族的佛教徒控制的,如果这样命名可能会给南部的穆斯林找到口实。其实这种担忧并非只是孤立的。希腊竭力阻止从南联盟中分裂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以至于这个可怜的国家长期只能叫“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现在据说可以用“北马其顿共和国”了),也是出于类似的理由。所不同的是希腊是担心境内的马其顿人自此有分裂倾向。由于对“马来半岛”的定位不够准确,因此也有将马来亚穆斯林所控制的那部分半岛称为“马来半岛”的。如果依据客观事实,将曼谷湾以南的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就不难发现在长期的地缘博弈当中,中南半岛上的佛教徒们已经向南渗透至了半岛中央。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在古典时
7、期,中南半岛的农耕文明更容易积聚起力量。而他们在向半岛地区渗透时并不会遇到华夏族在东北地区所遇到的,势力强大的渔猎民族的阻击。为了方便起见,这里将这一覆盖范围更广的半岛区域命名为“大马来半岛”,如果泰国人或缅甸人感到不舒服的话,也可以称之为“中南半岛突出部”。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大马来半岛”有点象一条倒过来的马腿。在这条“马腿”膝关节上下有两个狭窄的部位。一处就是位于缅国边境最南点的克拉地峡(在泰国境内);另一则位于今天马来西亚的最北点。从军事的角度考虑,这两个节点的防守面都是最窄的,因此也很自然的成为了文化或行政分割线。对于“大马来半岛”上的泰国人来说,好斗的缅甸人是后来者,因此在缅人用武
8、力将国境线推进到第一个节点(克拉地峡以北)。泰国人仍然努力的保有了半岛东面的通道,因为他需要通过这条通道与半岛中部的泰人据点取得联系,并将穆斯林的力量阻挡在南边那个节点以外。因此大家会很奇怪的发现在这么一条细长的半岛上,缅泰两国居然还能东西向的将半岛北部给瓜分掉。而当视线转向南部的泰马分界线时,就会发现马来人的领土并不是那么的饱满,在东北部分好像被挖掉了一块。如果不是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天险,穆斯林的马来人没有理由只朝西侧渗入,而让出东侧的土地给佛教徒。事实上这块被泰人挖去的土地是当年英国和泰国瓜分“北大年苏丹国”的领地后导致的。后文会提到。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两个狭窄部位的宽度相差不大,在泰马边
9、境挖运河可能比克拉地峡还要省点事(那里的山有点多)。不过开挖运河利益受损最大的就是马来西亚,在他边上只会激化矛盾。何况从这里向西挖,一出去就会看见苏门答腊岛上的马来(隶属印度尼西亚)人。所以最终的地点选择只会是克拉地峡。最后说一下,这里所说的马来人是指民族意义上的“马来族”,而不是人种意义上的“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从广意上来讲,东南亚的大多数人种都是属于这种“南方蒙古利亚人种”,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马来人种。不过细看下来,岛屿上的马来族和中南半岛上的民族外貌上会有一点区别的。在这里说这些只是对概念做一个澄清,并无意于又牵扯进所谓DNA的问题,就此打住。第二部分: 东南亚的意识形态很多朋友对于文化
10、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很感兴趣,认为文化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这点个人来说也认可。不过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或者说选择不同的文化却是可以从地缘上找到轨迹的。所以分析地缘的作用并不会与侧重文化的朋友形成对立,相反能够更加丰富文化决定论者的理论基础。毕竟人类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总得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宗教,但有些意识形态并不愿意被称为“宗教”,比如“儒家思想”和20世纪流行的各种主义。从影响力和内容来说,可以把他们归之为一类。所以这里可以看到在古典时期后期,中南半岛上最主要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类型。图:亚洲主要宗教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上
11、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属于“佛教文化区”。当然这指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基本宗教信仰,并不排斥有别的宗教存在。前面在分析伊朗高原时曾经把欧亚大陆的主要文化区都圈了出来,不过其中没有将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单独列出(主要是这一区域与伊朗高原的联系不多)。事实上发源于尼泊尔与印度边境的“佛教”曾经广泛流传于整个亚洲大陆。但由于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佛教的出世态度得它不仅缺乏攻击力,而且还缺乏足够的防御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属于扩张性的,而儒家家天下的思想是防御力最强的。这与双方起源的地缘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这里 无意于过多的讨论宗教的教意。事实是佛教更适用于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样的地区更适合佛教那种与世无争的态
12、度,另外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其他强势宗教的渗入。如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前者因为是极限之地,其他地区的民族很难长期驻足;后者则是因为三面环山,避免了东亚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强力渗入(只有北越是处在这个保护圈之外,所以被华夏族多次强力进入,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一面靠海,相比之下容易受到其他地区海洋文化的影响。好在这些外来势力的海洋属性,使他们对那些海岛更加感兴趣,因此中南半岛避免受到过多的文化冲击(而那些海岛上的马来人则在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甚至天主教当中不停的转换)。再多讲一下北亚,在分析世界文化区的时候那块区域隶属于“游牧文化区”,其实如果从最初的宗教形态来分,那里应该叫原始的“萨满教传播区”。
13、现在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那些来自东北森林和蒙古高原上的战士呼唤“长生天”的镜头,就是在进行萨满教的仪式,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找下相关资料。相对来说这些游牧民族的宗教比较原始,很容易被最高一级的宗教所取代。这也就是蒙古帝国最终坐不稳他马上得来帝国的原因。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被征服地的宗教所同化了。同样,满清的萨满也只是满族皇室的私下行为,而官方还是要用儒家思想统治。 而伊斯兰教也是游牧文化的阿拉伯人创立的,不过他们比较幸运,生活在犹太人身边,所以把犹太人的意识形态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有宗教研究者曾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将犹太教比作1.0的版本,基督教(广义)则是2.0的版本,伊
14、斯兰教就是3.0的版本了。再加上阿拉伯人由于处在欧亚非大陆的腹地使得他们可以从水陆两条线将自己的文化向四面传播。最终的结果是整个腹地地区和北非从陆地上被伊斯兰化了,而南洋的那些马来人也大多数被那些从海上来的阿拉伯商人同化成穆斯林了。相比之下,西域其实从环境上来说更适合佛教,特别是封闭性较强的南疆塔里木盆地。只可惜它处在东西方交流的要道上,因此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行走在这条商路上的穆斯林所同化了。在这里论及宗教与地缘的关系,更多的是想让大家将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联系在一起(关于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如果要细说起来可以做一个专题了)。因为接下来的分析中会将这两个地理单元放在一个大环境中解析。而南洋穆斯林文
15、化则归于另外一个大环境了.第三部分: 中南半岛第一章: 中南半岛地理环境中学时,地理老师一定都说过“三级阶梯地形”这个概念。因为如果将中国从西到东划分,依海拔高度可以分为西高东低的三级。当时做这种划分得原因更多的是在政治的框架之下。因为恰好这三级地形都在现在的中国范围内。不过即使假设西藏没有保有在中国国土内,这种划分方法从地理上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最起码青藏高原上发源的那些河流对中国核心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所以不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割断他们之间的地缘联系。图:中国三级阶梯地形分布图事实上,做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不仅从东可以做为三级地形的开端,如果向北将西伯利亚平原考虑进来也可以做出三级地形图来
16、。不过这青藏高原与西伯利亚平原的地缘联系不大,所以真要这样划,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不过如果将青藏高原向南与中南半岛联系起来,那么就不仅仅是形式的上三级阶梯地形了。事实上这两个地区加上中国境内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可以形成一个类似于中国的三级地缘结构,并且在各地区文化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可比性。图:青藏高原中南半岛三级地形图在这一南向的三级结构中,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和东向的三级结构中一样,仍然是处在第一级和过渡区的位置。而云贵高原仍然处在第二级的地位,所不同的是和他同属于第二级的高原已经不是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而是以缅甸东部的掸邦高原(也就是果敢所在地)为代表的中南半岛上的高原地带了。第三级为沿海的河
17、流冲击平原,由于中南半岛面海的一面弧度比较大,因此这些平原丘陵区并没有向中国东区的类似区域一样呈“弓”形排列,而是做角度更大的“U”状。不过也正如中国境外主要存在东北华北江南,三大平原区一样,中南半岛由于山地的分割也形成了西、中、东三块主要的平原区。而缅族泰族京族(越南)则是这三块平原区的主要居民,也是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强势民族。图:中南半岛地形/民族图事实上青藏高原中南半岛这一三级地形结构,很好的解释了东亚文明为什么没能最终渗透进中南半岛。由于第二级地形的存在,华夏族很难跨越这些高原山地长期深入那些平原地带。当然中国人也并非没有在这一南向的三级结构中有所做为,最起码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二
18、级地形上,中国占据了云贵高原,这有点象华夏族最早占据的黄土高原一样(这也是中国核心区中主要的制高点,四川盆地虽然在那张中学教学图上被划在第二级中,但实际上应该属于第三级)。所不同的是,华夏族消化云贵高原的时间离华夏族从黄土高坡上走下来晚了两千多年(华夏族从黄土高原向东扩散,客观的算法是从周起;而云贵高原纳入中国核心区最主观的算法也只能拔高到元朝,其实最终到清朝还处在消化期)。征服第二级地区已经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再进入核心的第三级地区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正如华夏族在蒙古高原上碰到的麻烦一样,地形和温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次的麻烦正好相反,不是太冷而是太热;不是地形太平有利于对手机动,而是地形
19、太复杂不利于自己机动。总之,中国人认为物极必反是有道理的,适合种地的温带亚热带气候是最好的地方,至于其他地区如果不是主动来招惹自己,一般并不会主动出击。不过越南北部平原的东部由于并没有二级地形的强力保护,只有一些断续的丘陵与岭南的珠江流域作为天然分割线。因此成为华夏族最容易进入的地区。不过由于他的西面是纵贯南北的长山山脉,使得这一地区事实上呈一个“亚半岛”状态。在这种狭长的地带中当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从西部的山地发中发起攻击,而由于东西向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使得华夏族很难在此地长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区是亦是农业集中区,能够为土著居民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这些因素都和朝鲜半岛的情况类似。由
20、于征服的成本太高,因此越南也就和朝鲜半岛一样最终最明太祖列为不征之国了。其实无论是对于东亚的平原农耕文明,还是中南半岛的平原农耕文明来说。横亘在中间的那片高原地区都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即使文化和人口上不如平原的农耕区发达。但平原地区要想征服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比之北亚那些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对农耕文明的威协。这些处在热带高原山地上的民族,优势更多的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并不会对平原上的民族构成大的威协性。第三部分: 中南半岛第二章: 横断山脉与中南半岛的历史政权分析: 上一章说道由于地势差距,位于下面的种族要上高级阶梯会非常困难,而上面民族也没有下来的力量。那么
21、在长期处在半独立状态的这片高原上难道就不会出现单独的国家形势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讲解从中国西南到中南半岛的这片高地上最终形成了哪个政权之前,有必要再仔细了解一下他的构成。在前次分解青藏高原中南半岛三级地形时,曾经笼统的划出了横断山脉区域的位置,并将他定位为过渡区。事实上横断山脉在这一区域的地位非常重要和特别。因为如果抛开青藏高原的地理概念,甚至可以把横断山脉直接划为第一阶梯地形(其西北部在青藏高原上)。因为相对中国内地的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上,中国西南及中南半岛的河流则大部分发源于这一区域。并且由于横断山脉的特殊走向,它在南面还突入第二级的高原地带。图:横断山脉的走向图首先对横断山脉做一个
22、简单的解释,通常所说的横断山脉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位于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请注意,其中的重点是南北向。至于这些山脉为什么在这一区域呈南北走向,以至于阻隔了东西向的交流,并不需要深究(板块作用)。 这里只需关心他究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就行了。在图上的绿线区域就是横断山脉,这些南北走向的山脉区整体上是个上大下小的斧头形。换句话说他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即东侧的“斧柄”区,这一侧的山脉从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中国与中南半岛的边境;另一侧则是斧头区了,这一区域向东一直扩展到四川盆地的西边沿,向南则至金沙江止(长江的的上游一直到四川境内都被称作金沙江,目前基
23、本为云南四川,西藏四川的分界线)。金沙江以南,“斧柄”东北,包括云南东北部,广西西北部,贵州全境地区则为“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南地区则为以禅邦高原为主的中南半岛高原区。为什么一定要重点关注一下横断山脉呢?因为分析到最后就会发现,这片南北向的山脉在这一地区的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片对于中南半岛起着类似于青藏高原之于内地作用的山脉区,目前基本处于中国境内,它的南边缘基本就是中国和中南半岛的分界线。横断山脉位置示意图2横断山脉的特点就是山岭海拔多在4,000-5,000公尺,岭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公尺以上。山高谷深,除了本地的山地民族外,外来民族要想征服是非常之难的。可以举几个例
24、子,乾隆的十全武功中有两个是平大小金川之役。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处在四川盆地以西,金沙江以北的横断山脉中。土著民族为藏族。乾隆为了平定当地的叛乱,前后发动两次战役,耗时30年,费银7000万两,损兵数万才算是取得了胜利。而相对于其他的几大武功来说,这两次战役的性价比是最低的。对方仅仅是两个土著部落,但花费的军力、财力却是非常巨大的。另外那个直到1949年以后才结束奴隶制的大凉山地区也是处在横断山脉的东部。这一地区的地形是那么的艰难,以至于红军当年长征通过此地时,刘伯承采用的是和当地彝人首领结盟的政治方式,方才得以顺利通过。相比于落差极大,多为峡谷地形的横断山脉地区。两侧的高原地区就变成“宝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缘 世界 系列 东南亚 通向 大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