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维护人民健康,做大做强医药产业,塑造医药品牌,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本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促进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有利条件1、中医药基础资源丰富。拥有中药材资源800多种,其中载入药典的药用植物300种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00万亩,总产值约200亿元。道
2、地野生药材品质好、有效成分含量高。野生药材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建立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全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到500家,总产量约20万吨,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5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180亿元,药材销售在全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品质中药材影响力持续扩大,中药保护品种45个,中药大品种38个,形成了一批知名中药品种。累计注册中医医疗机构中药制剂350种。2、中医药创新能力突出。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效。拥有5个省级实验基地,建成集新药研发的医药园区,建成基层中医馆、国医堂500个,建设传承基地5个、传承工作室200个,培养传承人才3000余名,具有较强的中药创新实力。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
3、中医药专业学者15人、知名中医300名。在中医院校、研究单位和骨干企业,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3、中医药市场业态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人民关注健康意识更强,中成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市场红利持续扩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大部分中药饮片纳入了医保目录,有效促进了中药饮片市场发展,市场增速显著增加。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业态深入融合,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城市,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药的应用范围将由传统治疗向食品、保健、美容等更多领域拓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有待健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中医药标准规范推广不足、应用面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较少,
4、道地药材、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炮制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等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中医药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目前城市有多种道地药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品牌影响力有较大差距,缺乏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带动,没有形成中药材大品种,没有地域性知名品牌,品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3、产业链条不长。在中药开发的繁种育苗、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物、成药制造、中药延伸产品环节尚未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中药提取物及下游产品生产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优势资源没有形成优势中药大品种。4、市场流通不畅。仅有1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仍采取传统交易模式,尚未建立大型线上交易平台,没有形成从产区到市场完整的流通体系。尚无大
5、型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大部分中药材通过经营大户运往省外专业市场仓储、销售。二、十四五”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按照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以提高中药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水平、延伸中药加工产业链、做优现代中药制造产业、加快中药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种质资源,规范种植技术,提升中药材质量,满足工业、临床和市场对高品质中药材的需求。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坚持突出中医药服务核心价值,促进全市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发展目标力争
6、到2030年,中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研发应用和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全面发展,中医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中药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中医药品牌叫响全国,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中药企业。中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到2025年达到260亿元,到203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重点任务(-)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标准化,加大野生动植物药材保护和繁育力度,支持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做大做强,从源头保证中药材品质,加快构建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养殖体系。L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7、养殖规模。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打造5个以上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推进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建设大宗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打造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大品种。支持中药材品种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扩大道地药材品牌影响力。鼓励合作社、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等,针对道地药材、特色药材品种开展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2、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加快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重点支持中药材道地产区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推广使用优
8、质种子种苗,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推动建设5个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5个道地产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努力实现重点发展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自给。3、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研究,制定中药材保护目录,保护中药资源良性开发,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各地市建设中药资源信息站,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监测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对林区中药材实施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省级药材动植物种质资源库。推进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10个道地药材种子种苗育繁推基地,因地制宜建立5个区域性育种试
9、验基地,加快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新品种。4、支持中药材种植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中药材种植养殖,完善订单生产、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企业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探索成立中药材产业联盟,扩大中药材市场份额,争取定价话语权。建立中药材储备机制,适当调控中药材市场投入数量,避免道地药材集中上市或歉收对市场的冲击。(二)推动中药加工能力建设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做大饮片加工和配方颗粒、扩大成药生产、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10、,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药生产加工体系。1、建设中药材初加工生产基地。在中药材种植重点地区,统筹建设一批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积极引进上下游产品和相关配套产业。推进中药材集散地积极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引导初加工企业按照药品级、食品级、工业级对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的产地初加工,为下步对中药材炮制、深加工和商业流通奠定基础。2、扩大发展中药饮片生产。加快发展中药材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装备,引导企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饮片集约化、高端化、差异化生产经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和科技含量,支持中药生产企
11、业针对道地药材、临床需求量大的品种,支持大型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研制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饮片质量标准。3、推进中药颗粒研制。鼓励中药企业研制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推动研究制定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鼓励中药配方颗粒进行临床研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备案管理制度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及产品进行备案管理。鼓励有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中药配方颗粒,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在医疗机构临床使用。4、推动中成药生产优化升级。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加快中药企业工业智能化建设,鼓励集成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中成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支持中药骨干企业进行
12、技术改造,开发中药新品种及传统验方,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和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一批地方中药产业龙头企业。5、支持中药制剂推广转化。利用制剂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推进经典名方向医疗机构制剂、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的递级转化。加快现代中药制剂研发、生产及应用,支持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发展。鼓励以病证结合、专病专药或者证候类中药等方式开展中药新药研制。支持生产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搭建以原料药研发、制剂药物研发、药物分析测试、药品临床试验、新药上市注册申请、药品成果产业化等为核心的医药研发中心。(三)加快中药营销能力建设结合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市场发展情
13、况,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对集中的原则,秉承线上线下联动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中药立体化流通中心。1、推进中药材流通中心建设。打造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壮大中药交易市场规模,优化中医药市场布局,建设线上+线下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集初加工、贸易、物流、仓储、电商配套体系。推动建设中药市场、仓储物流基地、质量检测基地,构筑中药材交易流通平台。鼓励饮片经营企业建立面向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配送体系。在药材主产区各县(市)、乡镇布局产地市场、小型仓储物流基地。2、提高流通体系信息化水平。研究建立中医药产业大数据应用中心,整合中药资源普查、中药经营平台、终端销售市场数据,通过对大数据分
14、析和挖掘,指导中药材产业布局、产能优化等产业规划和发展,服务上、中、下游产业客户。加强流通体系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实现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3、塑造中药品牌。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树立质量标杆意识,突出绿色优质的优势,完善政策措施,实现优质优价,全力塑造中药整体形象,推动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支持地方药材种植基地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推动有机种植、无公害绿色种植等基地认证以及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做好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工作。鼓励合作社、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等,针对大宗中药材品种、中成药大品种开展品牌
15、塑造和市场推广。(四)推动中药企业做优做强抢抓国内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不断旺盛的机遇,推动一批存量企业裂变发展,吸引一批知名中药企业落户,促进中药企业整体做优做强。1、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中药企业。进一步加大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医药企业改革,加快中药企业混改进程,做强一批龙头型混合所有制中药企业。2、支持民营中药企业裂变发展。支持骨干中药企业,在省内外实施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药号、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中药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3、加大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专班+园区、目标+考核的招商引
16、资新机制,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禀赋情况,认真对接龙头企业投资意愿,积极吸引国内知名大型中药企业来投资办厂。充分利用与对口合作的机会,积极落实项目建设要素条件,推动中药产业园在地区早日落地。(五)促进中医药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在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不断延伸,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多元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1、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建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在防治重大疾病方面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中医药防治
17、重大疾病能力。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和完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优化政策环境,加快推进社会办医,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营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类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和诊所。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社会办医疗机构在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院等级评审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吸引省内外和境外患者就医,促进中医医疗水平提档升级。2、.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扩大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覆盖面,力争
18、两年内,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中心,二级中医医院设立完善的治未病科,3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50%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并提供规范的健康干预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技术,加强对目标人群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慢性病中医药干预以及社区居民运用中医药保健养生进行指导,到2025年,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目标人口的80%o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3、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加强康复专科建设,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服务机
19、构。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康复护理等服务。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康复能力和水平。4、推动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按照医、护、康、养一体化新模式,着力打造融合医疗、照护、康复、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医疗养老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等形式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支持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
20、疗养院,开展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开发基于道地或大宗中药材的适老产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要设立老年病科或老年病诊室,逐步增加老年病床位,加强中医药老年病诊疗能力建设,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特色康复等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5、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以中医药产品体验和文化传播为主题的中医药康养旅游,依托森林氧吧、湿地绿肺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中医药+旅游行动,开辟中医药和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打造康养文旅新地标。积极开发健康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景观、传统健身运动、
21、药膳食疗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推进药膳和中医养生保健体验式服务融入商业片区、旅游景点,打造一批药膳街区和养生保健一条街。鼓励应用VR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场馆和特色项目,升级打造康养旅游品牌。6、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申报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际医疗服务,建立动态、多样的价格标准体系,为境外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开展线上线下中医药诊疗、保健、康复服务,建设中医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患者预约专家、组团、通关、网上支付一站式服务。7、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影响力。深入挖掘药材的文化
22、内涵,创作科普产品和文化精品,讲好药材故事。综合运用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自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传播方式,打造药材品牌。依托特色街道建设中医药文化界区,集中发展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所、养生保健机构、药店、保健产品店、药材专卖店、药膳餐馆等,打造中医药文化新名片。利用旅游产业推介会、养老产业推介会等展览展会推介中医药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用有影响力的展会平台扩大中医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六)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坚持传承中医药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特色技术,建设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中医药教育科研机构高水平发展,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促
23、进中医药事业发展。1、加强中医药传承发展。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开展中医流派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建设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0个,并陆续在各地建设名中医传承工作站;依托中医药科学院,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以总结、利用和推广。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的继承研究。2、促进中医药院所高水平发展。加大对中医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支持力度,对在学科建设、科研立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予以倾斜,加大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力度,着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中医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
24、医重点专科数量上取得新突破。结合中医药产业特点,在中药新药、院内制剂研发,保健食品、药膳产品开发,中医适宜技术研究推广上提供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作用,带动人才梯队建设。3、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制定精准的靶向人才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高质量中药研发联盟,强化高校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和支撑能力,遏制中医药人才流失。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鼓励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加强中药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将中医药的理念和知识体系纳入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高中药领域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意识
25、,鼓励高校毕业生围绕中药产业创业就业。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人员和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炮制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七)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加大中医药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中药保健品、中药延伸产品开发,加强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1、推进中药新药研发。加大对中医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围绕中药材道地性研究、中药资源产业化,研发一批基于古方秘方、经方验方、保护品种、医疗机构制剂转化的中药新药和名方名药,积极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市场
26、推广前景好的中药新产品。支持创新研发儿童用中成药。鼓励研发推广特色中药材资源为原料的化妆品、护肤美容产品以及洗护产品。2、加快药食同源产品、中药保健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制定药膳管理规范,结合道地药材优势和地方特色饮食习惯,深入挖掘药膳传统文化,促进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应用。推动药膳养生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景区饭店,营造人人了解药膳、家家会做药膳的药膳养生氛围。发展有药用价值的物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一批含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扶持中药材为基础的中药化妆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开展植物提取物、中药杀菌剂杀虫剂和中兽药产品研发和生产。支持开发以增强体质、四时养生、术后
27、恢复与促进儿童发育等为重点的个性化药膳食品,推进中医养生食疗产业发展。不断拓展丰富以中药为基源的系列延伸产品,满足群众绿色、环保和健康生活需求。3、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中医药大学和科研单位技术人才优势,培育中医药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以中药研发、保健食品研制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积极发挥商业大学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在中药研发上的作用,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企业研究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中药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强协同创新,提高中药研发、孵化和转化能力。4、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总结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
28、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深化中医经典病房建设,鼓励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探索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发展中医互联网医院,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四、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完善区县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作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加强中医
29、药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区县中医药管理队伍建设。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制定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二)健全支持机制。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落实公立中医医院投入责任。获批国家中医药重大项目的,按照国家补助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积极探索开展中药材保险试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保障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药,鼓励社会力量设立中医药
30、发展基金。(三)完善标准和监管。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认真落实或制定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的行业标准,鼓励行业组织或机构细化和落实服务承诺、公约、规范等。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建立执业信用记录制度,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诚信经营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引导行业自律。(四)加快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引导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规范并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推动
31、高校设立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支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才。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方式,推动行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具体工作。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五)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健全市、区县上下联动机制,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阶段评估,按要求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六)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支持媒体开办专门的节目栏目和版面,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弘扬大医精诚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坚持科学精神,聘请中医药专业人员,不得虚假、夸大宣传,不得以中医药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