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书.doc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书.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篇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书1、初步设计批复和施工图审查专家组意见执行情况,以及施工图设计执行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款执行情况1.1初步设计批复及专家组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本施工图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根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函(浙发改设计2011 139号)和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关于路基路面的要求进行设计。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1、赞同初步设计提出的路基横断面布置形式和组成尺寸。 本条继续执行。 2、赞同采用沥青砼路面,面层采用4厘米厚AC-13C型沥青砼+6厘米厚AC-20C型沥青
2、砼,基层、底基层采用20厘米+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挖方路段增设15厘米厚级配碎石垫层。 本条继续执行。 3、建议复核路面设计弯沉值。 本次设计对路面设计弯沉重新取值计算,以趋更合理。 4、建议取消水泥砼土路肩,改为土路肩或沥青砼路肩。 本次设计仅在过村路段采用3cm沥青表处+15cm级配碎石对土路肩进行硬化。 5、请设计单值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和弃(取)土情况,调整路堤、路堑边坡坡度。同时建议设计单位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填料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全线的边坡防护设计,做到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合理。 本次设计局部路线平纵进行优化,同时根据地质对路堑边坡坡率进行调整,使填挖更趋平衡,弃土方量较初
3、步设计大为减少,弃土场大大减少。 6、下阶段结合地质详勘,优化边坡防护和挡墙基础防冲刷设计,岩质较好的挖方路段应采用光面爆破施工工艺,以减少防护工程数量。 奉次设计根据地质详勘,优化挖方边坡设计,列岩质好的路段采用光面爆破十自然裸坡,辅以爬藤绿化,减少了防护数量。对可能冲刷的挡墙,采用片石混凝土基础,并加深基础埋置深度。 7、建议进一步提出填挖交界、低填浅挖路段的设计要求。 本次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填挖交界、低填浅挖的设计。 8、结合山区公路水毁情况,进一步完善沿线排水设施设计。 本次设计根据地形条件,当地气候特点,进一步完善了排水设计。1.2施工图审查专家组意见执行情况 2011年11月18日,
4、泰顺县交通局在杭州组织召开了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施工图审查会议,根据专家组关于本合同段路基、路面及排水的意见,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1、对填方高挡土墙的稳定性作进一步验算。对横坡较大处的陡坡路堤,应加强稳定性验算,并根据需要增设挡墙护脚等支撑结构,以提高稳定性并收缩坡脚。 本次设计对高挡墙的稳定性进一步验算,并根据需要增设路堤式挡墙或护脚墙,以收缩坡脚。 2、根据地质地形条件,优化挖方边坡的分级高度、坡率及防护设计;完善高挖方爆破施工的控制要求。 本次设计进一步优化挖方边坡坡率设计,补充了光面爆破施工控制要求。3、取消填方边坡喷播植草,改为撒播草籽等简易绿化方案;尽量取消挖方坡
5、面的高次团粒防护,可采用裸坡+爬藤植物进行边坡绿化。 本次设计对于填方边坡高度小于8m的全部改为撤播草籽简易绿化,挖方边坡地质较好路堤取消高次团粒防护,采用裸坡+爬藤植物绿化。 4、进一步核算本工程的弃方数量,并完善弃土场的设计。 本次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弃土场设计。 5、基本赞同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取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的施工要求。 本次设计取消基层底基层振动成型法的施工要求。 6、建议充分考虑山坡汇水面积,在沿山路段增设过水断面较大的排水沟。优化挖方路段边沟设计。 本次设计进一步优化挖方边沟设计。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执行情况 3.3
6、.1填料选择 3.3.1.2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限量的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冰冻地区上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 本施工图填方路基采用土石混合料填筑,优先采用强度高、粒径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进行填筑。本地区虽不属于冻土地区,但也不得用粉质土填筑路堤。具体详见“路基设计说明”。 3.3.2压实与压实度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3.2.1及3.3.2规定。施工图设计阶段对路基压实有严格的要求,详见“路基压实标准和压实度说明”。符合表3.2.1及3.3.2的要求2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说明 施工标段划分原则:充分考虑减少占地和林木砍伐、
7、有效的保护环境;各标段尽量考虑填挖方调配平衡,减少土石方废弃;方便施工组织、降低管理难度、加快工程进度;有利于便道利用和材料供应;路基、桥梁、隧道有机组合,减少施工交叉干扰;不拘泥于标段长度,造价等指标的均衡,一切以安全、优质、快速为目标;特殊情况下标段偏大也是可行的,但必须充分说明原因和理由,进行优缺点分析比选。 本项目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l4+720,设计里程共长14. 725Km(设两处长链K1+900. 588=K1+899. 231、K5+609. 670=K5+606. 301),本项目以大坑底隧道中心桩号为界分为2个土建施工标段,其中01合同段:K0+000K6+71
8、0,02合同段:K6+710Kl4+720,本册为01合同段。3、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3.1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工程地处山岭区,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60ln/h,路基设计顶宽为10.0m。 整个路幅组成如下: 行车道宽度: 23. 5m 硬路肩宽度: 20. 75m土路肩宽度: 20. 75m一般路段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设2%横坡,土路肩设3%横坡。3.2路基加宽方案的说明 全线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的路段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表7.6.1中第3类加宽。加宽渐变采用线性过渡。3.3路-超高-案J说A l、超高标准 本项目平曲线半径小于
9、1500米的路段均设置路面超高,超高值均按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值取用。 2、超高方式 本项目路基超高方式采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无中央分隔带的公路绕中线旋转的方式,即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位于直线路段或者曲线路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肩横坡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当超高坡度小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值采用3%。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采用3%的反向横坡值。 3、超高过渡方式 为了使路基从标准横断面圆滑地过渡至规定的超高横断
10、面,设计从平面线形方面考虑设置了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因此,一般情况下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全长内完成,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并使路面不滞水,设计考虑路拱横坡从-2%变为2%时纵向渐变率1/330。 全线超高按线性渐变,具体超高及超高渐变段详见超高方式图。4、路基设计说明 路基设计按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等进行设计。路基设计线位置为路基中心线。行车道和硬路肩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3%。4.1填方路堤路基填方采用土石混合料等材料填筑,泥
11、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用于填筑路基。沿水库、陡坡路段路基边坡一般采用挡土墙形式。沿弃土场路段一般采用放坡形式,路基填高小于8米时边坡坡率为1:1 5;填高大于8m时,路基顶向下8m处每侧设宽2m的护坡道,上级坡采用l:l 5的坡率,下级坡分别采用1:1.75和1:2.0的坡率。当地面横坡度陡于1:5时,将基础挖成台阶,其宽度不得小于2. Om,台阶向内倾斜4%。4.2 挖方路基 根据沿线岩土工程特性,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拟定挖方路基断面的基本形式为折线坡或斜坡+平台型式。根据本项目的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一般边坡每级10m高,对于
12、有边坡平台的,平台宽度一般为2.0m,平台上设置截水沟及种植槽,碎落台宽一般1.0m,。 边坡坡度根据岩性、结构、产状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原则实施: 1、第一级(紧接碎落台的)边坡采用l:0.3,1:1,视需要设支挡、加固工程,且必须绿化,以美化行车视野内的路容。 2、边坡总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的坡率按表l的范围选用。表1 路堑边坡坡率岩土类型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1:1.0卵石土、碎石土胶结和密实1:0.751:1.0中等密实1:1.0硬质岩未风化、微风化、逆倾1:0.3弱风化、强风化1:0.51:0.75全风化、顺倾1:0.751:1软质岩未风化、微风化、逆倾1:0.5弱风
13、化、强风化1:0.751:0.1全风化、顺倾1:1 3、当土质(或软质岩)挖方边坡高于20m、石质挖方边坡高于30m,以及边坡虽不高但夹有软弱岩层的顺倾山坡等不良地质地段,根据地勘成果和原位测试数据,以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根据其结果确定是否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4、隧道进出口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倒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时,应将路床深度内的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以保证行车道内土基的均匀性。4.3路基填挖结合部处理 半填半挖路基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当挖方为土质时,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同时对挖方区路床0.8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
14、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当挖方为坚硬岩石时,宜采用填石路堤。纵向填挖交界处设置过渡段,路基应开挖台阶,并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土质挖方路段设置lOm过渡段,石质挖方路段设置5m过渡段。路基压实度应视填料性质及不同粒径而确定。当粒径大于4cm的石子含量占30%以下时,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控制指标。当粒径大于4cm的石子含量占30%以上时,采用固体体积率作为压实度控制指标。路基填筑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当压路机从结构物顶上通过时,若结构物顶面填土高度小于50cm时,应禁止采用振动碾压。对于不同性质的填料,其压实厚度和遍数根据现场压实试验确定。对于同一
15、填筑路段,要求同一层的路基填料强度均匀和粒径具有良好的级配,以保证路基压实。4.4深挖路堑设计4.4.1 路堑边坡加固原则 1、路堑边坡加固工程设计采取以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并尽量考虑绿化环保、恢复自然景观等多种因素综合处理,确保施工中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 2、边坡稳定的计算主要是抓住抗滑力与下滑力这对主要矛盾,当边坡稳定计算安全系数小于1 25时,就应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处理方案遵循“先表面后深部,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分别依次采用放缓坡率、设置上挡土墙、预应力锚索、全长粘结型锚杆框架或采用综合处理方案。 3、考虑全线工程的景观一致,设计中坡形采用台阶式,条件允许时
16、,坡面尽量绿化植草、美化环境,同时在碎落台及挖方平台处设置种植槽,种植藤本植物、灌木等以加强边坡的绿化。4、施工中应加强观测,对存在可疑点的边坡或已经处理的边坡必须按要求布设观测点。 本工程深挖路堑较多,边坡分级开挖,一般情况下第一级为1:0 30 75,高10m, 采用光面爆破+自然裸坡,辅以爬藤植物绿化,对岩质较差的路段采用挂三维网植草防 护,第二级1:0.51,高10m,岩质好的路段用光面爆破+自然裸坡,辅以爬藤植物绿 化,岩质较差的路段采用系统锚杆+高次团粒喷播绿化或三维网植草防护,第三级、第四级l:0. 751.0,高10m,用系统锚杆+高次团粒喷播绿化或三维网植草,根据地质条 件,
17、地质好的路段采用折线坡,地质较差路段设边坡平台,宽2m,并设边坡平台排水沟与截水沟,各个深挖路堑防护详见深挖路堑设计图表。4.4.2高边坡主要防护措施的施工注意事项高边坡病害治理工程较复杂,合理确定项目的施工顺序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施工和运营期间路堑边坡的稳定,除采用合理的支挡加固措施外,还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工艺和程序,避免施工过程中边坡失稳破坏,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留下后患, 影响边坡的长期稳定和运营的安全。l、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提前修筑施工临时便道,确保施工队伍进场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2、认真做好各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充分考虑当地季节性气候对施工工艺的影响尽量避免安排在雨
18、季施工。新开挖边坡未防护前,逢雨天须对坡面进行遮挡,防止水流对坡面冲蚀。3、施工单位必须现场实测断面,按设计边坡坡率放线,放线以道路中心线及路基设计标高为基准,所有支挡及防护工程均应按照设计型式尺寸挂线放样施工,保证施工质量。4、开挖及支挡工程施工前须做好地表排水系统。5、对边坡稳定性差的路段,必须采取边挖边防护的施工方法,严禁一次开挖到底 应开挖一级,支护一级,然后再开挖下一级。同时也要避免开挖暴露时间过长,使得边坡松弛范围变大,造成新病害。边坡开挖施工要保证坡面平整顺直,以利支挡及防护工程的施工。边坡开挖中,如有地下水出露,应将地下水排出引入排水系统,不可堵死。6、高路堑边坡及不良地质路段
19、应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及时对原设计进行校核、修改相补充。若现场开挖后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变更设计。7、锚杆施工时钻孔,杆体制作、存储及安装,注浆等工序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技术规程执行,验收试验内容及要求须根据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 2001)相关规定执行。8、特殊地层钻进时如遇松散、卡钻漏失、塌孔、沉渣过多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l)向孔内适当投入配好的粘土球,用钻具挤压至孔壁上,以达到护孔目的。此方法适合于填土层及松散碎块石层位。(2)遭地层坍塌掉块严重,则可酌情分段,采用早强速凝水泥水玻璃浆液进行护壁作业,每钻进
20、一定长度,固壁一次,待水泥浆形成一定强度后扫孔继续钻进,如此反复直至穿过复杂地层,恢复常规钻至设计孑L深。(3)必要时采用HTD对心护孔套管跟进措施,在钻进中同步跟进套管,保护好孔壁。9、钻进过程中应注意观测钻进速度、返回介质的成分与数量,地下水的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记录和反馈给监理、设计单位,以便指导生产、优化设计10、喷射高次团粒植被护坡工程必须进行试验施工。11、未尽事宜,按相关规范、规定执。5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的说明行5.1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优先采用强度高、粒径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进行填筑,并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摊铺和压实。对于同一填筑路段,要
21、求同一层的路基填料强 度和粒径均匀。 l、涵洞台后路基处理 涵洞的台背部位应采用渗水性的级配砂砾、碎石填筑。 涵洞的台背回填应采用碎石回填,在回填时,须绝对保证回填方的压实度。 2、路基纵向及横向陡坡填挖衔接处理 填方路段向土、石质挖方路段过渡时,路基开挖台阶,并采用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路槽底面挖成形向挖方路段延伸5-10米。地面横向坡度大于1:5的陡坡上,应开挖成内倾的防滑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米。项目分类填料最小粒径(cm)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料最小强度(CBR)(%)重型压实度(%)固体体积率(%)填方路基上路床0301059585下路床30801039585上路堤801501539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路基 路面 排水 设计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5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