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阴坡隧道隧道岩溶处治专项施工方案.doc
《背阴坡隧道隧道岩溶处治专项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阴坡隧道隧道岩溶处治专项施工方案.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1编制依据11.2隧道概况11.2.1工程概况11.2.2地层岩性21.2.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31.2.4水文地质31.2.5隧道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4二、出口反偏压进洞施工及洞顶截水处置42.1实施进洞施工方案42.1.1施作天沟52.1.2明洞开挖52.1.3暗洞段边仰坡顺层清方及防护62.1.4洞口DK951+440-+400段左侧砼条形地基加固62.1.5棚洞施作62.1.6大管棚施作62.1.7洞身开挖及支护72.1.8反压回填72.2自然水沟截、排水处置方案72.2.1回填土石72.2.2防排水设施8三、坍方、突水突泥预防及处理103.1坍方预防
2、及处理103.1.1断层破碎带施工坍方预防措施103.1.2断层及破碎带坍方处理103.2突水突泥预防及处理133.2.1岩溶地段施工预防措施133.2.2洞穴充填物的处理20四、隧道突水突泥应急预案234.1总则234.1.1编制目的234.1.2编制依据234.1.3编制范围234.1.4基本原则234.2应急组织244.2.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244.2.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其职责244.3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以及危害程度274.4应急救援物资274.5主要抢险料具27五、预警与预防285.1发生源控制285.2预警行动285.3应急处置285.4应急级别划分295.5应急响应295.
3、6应急报告305.7接警与通知305.8应急启动315.9事故救援程序315.10抢险方案325.11应急恢复345.12应急结束345.13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345.14事故报告和处理345.14.1事故报告345.14.2处理流程355.15急训练与演习355.15.1培训355.15.2演练35背阴坡隧道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5、铁路工程施工安全
4、技术规程(TB10401.1-2003)6、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03-2005)7、铁建设【2010】120号文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8、现场踏勘收集到的地形、地质、气象和其它地区性条件等资料;9、供借鉴的客运专线铁路特殊围岩隧道及反偏压隧道进洞施工科研成果10、沪昆客专(贵州段)CKJZTJ-12DK950+752背阴坡隧道施工图1.2隧道概况1.2.1工程概况背阴坡隧道隧道位于云贵高原侵蚀低山丘陵区,最大埋深137m。穿越北西向展布的脊状山梁,两端为沟谷。地面高程1711m1872m,相对高差约155m,自然坡度203
5、0,局部陡峻,植被发育。本隧进口里程为DK950+099,出口里程为DK951+440,全长1341m,隧道位于左偏曲线上及纵坡为25的单面上坡上,位于盘县富源北区间,隧道区基岩大多裸露,隧道洞身主要通过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及缓坡地带有少量覆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区内线路进口端穿越高速公路,且有机耕道与乡镇公路相通,交通便利。该隧道出口设置明洞段DK951+467-DK951+440。明暗交界处为DK951+440,洞口段DK951+440-DK951+400段左侧部分无覆盖层,不具备成洞条件。设计对表土层进行顺层清方,再进行水泥土反压回填的方式创造成洞条件,然后对该段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和
6、台阶法开挖施工进洞。洞口段DK951+440-DK951+400段线路右侧山坡体,背斜沟谷深切,植被发育,地面坡脚呈5575,相对高差约有30m;凹形山坡体常年积水冲击坡体并形成一条大的自然冲沟;该处正对背阴坡隧道明洞段,施工应对该自然冲沟进行施做截水设施并引排至右侧山坡体既有冲沟内,以防护隧道明洞安全。1.2.2地层岩性隧道区基岩大多裸露,隧道洞身主要通过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及缓坡地带有少量覆土。地层由老到新描述如下:松软土:灰褐色,软塑,为粉质粘土,厚02m,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低洼处,属级普通土,E组填料。粉质黏土(Q4dl+pl):灰褐色,硬塑,厚02m,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低洼处,属
7、级普通土,C组填料。粉质黏土(膨胀土)(Q4dl+el):红褐色,硬塑,具有膨胀性,夹含20碎石角砾。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带,属级普通土,E组填料。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上部为灰岩夹泥岩,下部为砂岩夹泥岩:灰岩夹泥岩为浅灰深灰色,薄至厚层,强风化层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多呈碎块石土状,厚25m,属级软石;B组填料;弱风化层岩层较完整,多呈短柱状,石质坚硬,属级次坚石,A组填料。 砂岩夹泥岩为浅灰、棕红色,薄中厚层,细砂、泥质结构,砂岩含泥质重。强风化层呈半岩半土状,厚25m,属级软石,C组填料;弱风化层节理发育,多呈碎块状、短柱状,石质较软,属级软石级次坚石,B组填料。该段地层含数层石膏,不能用作
8、建筑骨料。1.2.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一)地质构造隧道位于亦资孔向斜东翼的单斜地层中,隧区内岩层产状为N1545NW。节理产状为N10E/90、N80E/90,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节理间距多数小于0.4m,多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裂隙,少有填充物。节理发育,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块状。(二)地震动参数根据新建铁路沪昆客运专线玉屏至昆明段工程场区地震动参数区划报告,隧址区地震平均场地峰值加速度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1.2.4水文地质(一)地表水测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雨季时沟内水量明显增加,灰岩地区岩溶、裂隙发育,主要以季节
9、性水流为主。(二)地下水特征本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1、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面及槽谷中的第四系坡洪积、残坡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受第四系分布面积及厚度控制,测区此岩土层分布面积小且厚度小,一般为厚02m,局部厚达25m。该岩土层主要为粘土层,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受大气降雨补给。2、基岩裂隙水基岩孔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碎岩段砂岩夹泥岩中,位于隧道进口段300m范围内。隧区岩体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使区内岩体形成了较好的地下水含水体。地下水较丰富。3、岩溶裂隙水隧道灰岩段灰岩裸露,岩溶化程度较高,以溶沟溶槽为特征。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以网络状岩溶裂隙
10、、岩溶管道下渗至地下。隧道中地下水较丰富。隧道开挖可能会揭穿岩溶排水管道,可能产生突水突泥等灾害。(三)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Q2359m3/d,雨洪期最大涌水量Q=5726m3/d。1.2.5隧道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 1、突然涌水:隧道洞身通过岩溶中等发育的地层,该段岩体节理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可能赋存一定的岩溶水,因此,可能出现突然涌水现象。本隧为岩溶隧道,以灰岩,泥灰岩为主,地表岩溶漏斗发育,全隧均为可溶岩,隧道最大埋深约137m,洞身穿越脊状山梁,位于亦资孔向斜,西翼的单斜地层中,可岩溶段岩溶中等发育,有较丰富的地下水。二、出口反偏压进洞施工及洞顶截水处置2.1实施进洞施工方案方
11、案步骤:施作天沟 明洞开挖 边坡顺层清方 条形加固基础 棚洞施作 大管棚施作 洞挖进洞 反压回填。2.1.1施作天沟在明洞开挖之前,先施作天沟。由于坡面陡峭,天沟开挖前,采用人工清除树木杂草,用全站仪将洞口边仰坡开挖线放出,在边仰坡开挖线外5m外用白灰标出截水沟位置。截水沟采用从顶部往两侧人工开挖施工。沟身采用C25砼浇筑。天沟位置和断面形式按照设计图纸实施。2.1.2明洞开挖明洞采用采用机械和钻爆法开挖方式从上向下分层开挖。边开挖边作防护。洞口和明洞段永久边仰坡采用C20砼嵌补防护。洞口和明洞段临时开挖坡面采用喷砼防护,喷砼厚度为8cm。明洞段明暗分界直立开挖面防护采用喷锚网防护。喷射C25
12、砼厚度为10cm,钢筋网采用8钢筋网,网格间距为25cm*25cm,开挖范围内锚杆采用25纤维锚杆,锚杆长度6m,间距1.0m,其余范围内锚杆采用22砂浆锚杆,锚杆长度8m,间距1.0m*1.0m。洞口及明洞基础以下悬空部分及地层范围采用C20砼换填,深入W3中1m,并与DK95+460,DK951+466线路左侧明洞边墙底设置3#、4#预加固桩对基地进行加固。3#、4#预加固桩尺寸3.0m(长)*2.0m(宽),桩长18m,预加固桩钢筋伸入明洞外墙60cm,具体按“长昆客专玉昆段施隧咨217-05/05”图施作。在DK951+466线路右侧设置5#预加固桩,预加固桩尺寸2.0m(长)*2.0
13、m(宽),桩长18m,具体按“长昆客专玉昆段施隧咨217-05/05”图施作。为加强预加固桩与端墙的整体性,于加固桩平行于线路侧边端墙范围内设置接茬钢筋,接茬钢筋采用22钢筋,间距0.5m(横向)*1.0m(竖向)布置。2.1.3暗洞段边仰坡顺层清方及防护DK951+440-+400段拱部需要反压回填和施作棚洞的部位边坡上的土层进行清方后,对棚洞拱架与边坡接触处每榀拱架采用2根长度为3.5m22砂浆锚杆加强边坡与拱架之间的整体性。2.1.4洞口DK951+440-+400段左侧砼条形地基加固当明洞开挖支护完成后,为了保证DK951+440-+400段施工棚洞架立拱架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减小沉降
14、,对于DK951+440-+400暗挖段左侧在W3强风化层基础上挖出宽度为1m,深度置于W3地层不小于50cm,纵向长度为40m的基坑,浇筑C20素砼对该段地基实施加固和找平处理。2.1.5棚洞施作当加固条形基础达到7.5Mpa后,在此基础上架立22工字钢拱架,间距为0.6m,棚洞拱架位置以保持与洞身开挖初期支护拱架间距为72cm为准,见附图,棚洞拱架纵向采用间距为0.5m,22钢筋连接,暂时不浇筑砼,等洞挖初期支护施作完成后在浇筑砼至要求厚度。2.1.6大管棚施作对DK951+440-+400段线路右侧具有覆盖层具备成洞条件的拱部部分采用108壁厚不小于6mm的钢管,间距为40cm,长度为4
15、0m,施作超前支护大管棚。施作大管棚时,先施作导向墙,导向墙纵向长度为1m。大管棚采用管棚机打眼,仰角控制在2度左右。管棚注浆采用M10水泥浆液。2.1.7洞身开挖及支护当棚洞和大管棚施作完成后,然后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洞口段DK951+440-+400段洞身开挖支护。开挖过程中注意每步开挖进尺不能超过1榀拱架的间距的1.5倍。挖一榀,支一榀。拱架采用22工字钢,间距为0.6m,纵向采用22螺纹钢筋连接牢固,初期支护拱墙喷射C30耐腐蚀纤维砼。随着洞挖向前推进,纵向每2m及时灌注棚洞砼,使得初期支护和棚洞及时形成整体受力骨架。2.1.8反压回填随着棚洞砼的浇筑向前推进,纵向每5m一回填。线
16、路左侧回填采用土石回填,纵向设台阶分三次及时回填至设计高度和厚度,以平衡线路右侧偏压作用力,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2.2自然水沟截、排水处置方案DK951+400 处明洞右侧背斜山体形成自然冲沟,按照“以截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对该冲沟下端与隧道洞身形成的淤水坑进行回填土石,抬高汇水面高程,并通过在棚洞拱顶部反压回填的水泥土表面施以浆砌水沟的方式,引排积水至左侧山坡体既有冲沟内,完成对明洞段右侧自然水沟积水的排放处理,保护隧道安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2.2.1回填土石对自然冲沟下端与隧道洞身交互范围,形成的淤水坑进行土石回填;据现场实际调查,该地段冲沟淤水范围大致呈三角形,隧道洞顶至淤水坑底
17、面相对高度有35m;采用全断面回填的方式进行。回填可按照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法进行,但不能进行大范围振动碾压,以免对洞身形成侧压,影响其稳定和安全。(1)地基处理:清除地表淤泥、软质土及种植土,对淤水区内基底回填以50cm厚砂砾石或块石土层,小型振动机压实;砂砾石粒径一般不大于10cm,块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cm;(2)回填土石:基底处理完成后,优选湿砂土和隧道内出渣碎、块石分层进行床体回填。分层厚度不得大于0.5m,小型振动机局部进行振动压实。回填高度达到隧道拱顶以下30cm处,以上到隧道洞顶上部反压回填顶面进行回填水泥土并与洞顶反压回填水泥土相顺接。2.2.2防排水设施(1)落水处消力水池土
18、石回填完成后,应开始在落水处(集中汇水面)施做消力水池。消力水池采用C20素混凝土,可设置成长3.0m,宽2.0m,深度不小于1.5m;消力水池须伸入回填土石顶面以下20cm,出露回填水泥土顶面高度不得小于100cm,落水处消力池正对矩形截面排水沟,出水口采用200钢管进行预埋,且钢管突出消力水池外侧面长度不小于20cm。水从消力水池流出后经一、二级排水沟引排至左侧山体自然冲沟内。(1)施工缝防水处理土石回填至拱顶处以下0.3m位置与上部水泥土回填接缝处应做防水处理,可在接缝位置表面浇筑一层厚10cm强度等级为C15的无砂砼,并设置2%的排水坡,坡向山体侧;沿山体侧纵向预埋100打孔波纹管一道
19、;波纹管设置3%排水坡度通向落水处消力水池内;施工时须注意在消力水池底板以上20cm位置预留排水孔口。(2)排水沟设置水泥土回填到顶面处应按照设计意图进行施工一、二级排水沟,排水沟通过洞顶并与左侧山体自然冲沟相续接;一、二级排水沟均采用M10砂浆浆砌片石铺砌,矩形截面尺寸按底宽80m,高1m设置。水泥土回填到顶,排水沟开槽深度为1m,并与落水处消力水池相接,施工开槽后,应在槽口底部铺筑15cm厚砂、碎石垫层,砂垫层应采用中、粗、砾砂,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用作排水固结时含泥量不得大于3%,碎石垫层应采用级配良好的未风化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
20、杂质。砂、碎石垫层铺筑时定要考虑预留排水坡度,可采取设置3%5%的排水坡度,消力水池处砂、碎石垫层厚度可适当增厚。水沟砌筑底板厚度不得小于25cm,底板顶面应采用毛石(可不去棱角),毛石突出底板厚度不得小于2cm,以起到防冲作用。排水沟出水口,正对下部应设置跌水坎以防止冲刷沟槽或溅水,跌水坎采用C20素混凝土,外形尺寸设置:长2.0m,宽1.5m,高度为1.0m,壁厚15cm,底板厚度不得小于20cm,出水口从坎檐往下15cm开槽口,宽度为30cm;水从跌水坎出溢后经二级排水沟引排至左侧山体自然冲沟,完成排水。三、坍方、突水突泥预防及处理3.1坍方预防及处理3.1.1断层破碎带施工坍方预防措施
21、断层破碎带严格按“早预报、先治水、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的原则组织施工。通过手段主要是超前帷幕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衬砌等。当通过注浆加固后,涌水量仍较大,实测水压大于设计水压时,二衬采用加强型复合式衬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超前探水采用综合地质预报方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活动态势。主要探测断层破碎带地段岩石的强度、岩性、岩层的破碎、松散程度、涌水压力和涌水量等情况,为正确选择开挖方法、注浆参数及采取相应的技术参数提供依据。3.1.2断层及破碎带坍方处理1、当隧道有坍方或其他危险迹象时,必须立即在危险地段设立明显标
22、志或派专人看守,并迅速报告施工领导人员。情况严重时,应当停止工作将人员撤出危险地段。若坍方造成人员被围岩伤亡时,应将情况层层上报,以便相关抢险机构组织抢险工作。2、抢险人员接到命令后迅速进入隧道坍塌现场,先观察作业面是否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有人员被困堵时,要立即利用通风设备、给水管线输送空气、食用水给被救护人员。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救援。用管棚支护或密布钢架支撑,防止继续坍塌并利用管棚跟进快速挖掘导坑,尽快打通被堵地段。待初步查明坍塌情况及确定坍塌原因,根据地质、前期施工围岩、支护体系情况,逐步实施清方、支护、喷锚等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坍方处理要点:(1)如坍方已造成冒顶
23、或洞顶开裂等现象,必要时要对地表进行处理,并做好防排水、防止坍方的扩大。(2)对于小坍方,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采取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和小管棚对未坍方的边墙、拱部进行加固(见附图3-1-1),以防止坍方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利用坍方发生后围岩处于相对的暂时稳定状态,抓紧时间沿坍塌面设外层初期支护,然后进行清碴。图3-1-1 隧道拱部小型坍方处理示意图(3)对于大型的坍方,一般不采取清碴的方法,可采用“注浆+管棚”(见图3-1-2)的整体加固处理方法,稳固岩体和坍体,待基本稳定后利用管棚支护,按照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理和衬砌,管棚主要布置在拱部,必要时延伸至边墙。图 3-1-2. 管棚施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阴坡 隧道 岩溶 处治 专项 施工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5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