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设计.ppt
《常态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态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设计.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态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的设计,一、研究性学习十年回顾,2001年4月:,2001年6月:,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3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1、渐趋理性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图1“中国知网”有关“研究性学习”文献统计,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怎样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2、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两个“过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纲要),名义(nominal)知识与实质(functional)知识,概念
2、与观念,“凡我所读的内容,我总设法通过某种转换,弄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到底在说什么”(R.费曼),“不仅先要肯定它,而且要建设性地重新产生它,否则谈不上理解”(伽达默尔),知识世界与经验世界,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是“替代”还是“改造”?,“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学会渗透式学习,因为中国文化中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美国学生则经常是在乱七八糟中把知识学了进去。”,“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演绎法是学考试的人用的方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方法”(杨振宁),转变教学方式,(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方式与课程,研究与学习,综合、实
3、践与活动,2004年9月光明日报:研究性学习为何遭遇困境,(3)怎样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资源,教师的精力、态度和水平等,衰减现象,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安全等,课程的生存环境问题,课程的生存能力问题,对现实的“兼容性”,对人(教师、学生)的“友好性”,对未来的“可持续性”,提高生存能力,逐步改善生存环境,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解决好两大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问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学校课程方案。2.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和指导教师小组。3.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5.每个学生每学
4、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6.每个学期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问题所谓实施的有效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知、有所得、有所获。,二、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设计,1、一种基本模式,选择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答辩,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和载体,(1)课题的来源,普遍存在的问题:,选题过大:,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界定含糊:,眼睛和隐形眼镜、克隆技术,难以实施:,超自然现象研究、新能源开发,问题,课题,开题,“自选”还是“指定”,“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还是“学习生活”,“
5、小题大做”还是“大题小做”,“单一学科”还是“跨学科”,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几种解决方案:,指定方向,自选课题,大课题(自选)与小课题(指定)结合,(2)课题的研究周期,一学期,一学年,两学年,(3)课题组的人数,(4)课由谁上?上什么?,第一种模式:,年级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汇报、专家讲座等),班级交流(班主任负责),自主研究(指导教师负责),第二种模式:,年级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汇报、专家讲座等),班级交流(指导教师负责),自主研究(指导教师负责),课题管理(班主任负责),需要不需要有专职老师或兼职老师?,除了通识培训以外,需要不需要有教学内容?,(5)课时怎么排?,固定课时制,弹性课时制
6、,固定+弹性课时制,13课时,(6)怎么保证研究过程的落实?,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等文本,定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或小组交流,网络支持,尽管有一系列过程文本的制约,但如果缺少了实质的交流和指导,也极容易流于形式。将“台帐”的完备作为评价的取向可能会导致目标的迷失。,西尔伯曼(美,1970),“这种教育被无休止的评价所充斥,儿童受教育的过程,被变异成了包括一切语言行为在内的受评价过程。”,2、几种典型模式介绍,高一每周4课时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高二每周2课时课题研究;高三每周2课时思辩学习。,(1)A中学模式,高一以文科、理科综合为载体。文科综合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主体文化与多元文化,让学
7、生了解文化的差异、冲突与交流等等;生活与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科技与伦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思考分析问题;传统/现代/未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理科综合以环境与可持续教育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生命与环境;人口与环境。,高二以实践课题研究为渠道,要求学会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活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主要抓好三个环节:课题的选定与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中的逐步矫正和改进;研究的总结和反思。,高三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思辩学习,初步形成研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研究性的学习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过程,高一、高二和高三形成一个递进的
8、序列:高一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学习是高二课题研究的基础,高三的知识形成是高二课题研究的深化。,(2)B中学模式,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每周平均3课时,每学期组织12个主题研究活动为宜。高三年级以学科内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为主,每学期组织1个主题研究活动。,(3)C中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的课程模式;年级主管的管理模式;构建式的网络评价模式。,每周安排2个学时;整个高中三年,学生要完成2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3、金陵中学模式简介,3.1 泰勒原理(Tylers Rationale):(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
9、(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实施)(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3.2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和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三维目标体系来看,没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如何细化为具体的目标?,(二)设计策略,1、分阶段推进,学习阶段(高一上学期)(1)能针对特定的背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意识)(2)会用文献法、调查法(含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一些简单问题;(研究方法)(3)会根据特定的主题收集信息,并向大家
10、展示;(信息素养、表达沟通)(4)组建课题组。(合作交往),设计阶段(高一下学期)(1)能清楚界定问题从而确定课题,并能设计研究计划;(2)能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问题;(3)能分析和利用多种信息,并向大家展示;(4)完成开题报告(含研究计划)。,研究阶段(高二上学期)(1)能经常反思小组的研究情况并调整计划;(2)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3)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4)完成中期汇报和后期研究。总结阶段(高二下学期)(1)学会以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2)学会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3)完成总结答辩。,2、分模块落实,课题研究,STS课程,案例分析,(社会中
11、的科学技术),3.3 课程内容及进程安排,(一)课程内容,1、课题研究模块 课题研究模块设置的目的是落实活动过程,加强课程的线性管理,由年级备课组组织兼职教师负责实施。内容包括课程介绍、通识培训、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答辩等。大部分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少数内容以年级为单位进行。,2、STS课程模块,STS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按以下流程实施:,背景介绍,讨论研究专题,课外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每两课时完成一个专题,如灯专题,先是学生完成课前作业并交流,在教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以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专题,如灯的原理研究、灯的装饰研究、
12、灯与视力的研究、灯的历史研究等等,按小组领任务,在课后分小组实施,第二课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背景介绍,讨论研究专题,课外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教师总结,STS课程模块 STS(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按以下流程实施:,图1 STS课程实施流程图每两课时完成一个专题,如灯专题,在教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以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专题,如灯的原理研究、灯的装饰研究、灯与视力的研究、灯的历史研究等等,按小组领任务,在课后分小组实施,第二课时进行交,背景介绍,讨论研究专题,课外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教师总结,STS课程模块 ST
13、S(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按以下流程实施:,图1 STS课程实施流程图每两课时完成一个专题,如灯专题,在教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以后,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专题,如灯的原理研究、灯的装饰研究、灯与视力的研究、灯的历史研究等等,按小组领任务,在课后分小组实施,第二课时进行交,STS课程模块的每个专题都相当于学生完成了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从选题、研究到总结交流在两周内完成,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也为学生的自选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四个阶段均有一定数量的STS专题,在不同阶段有意配合课题研究模块,如在学习阶
14、段,偏重于选题指导;在设计阶段,偏重于方案设计等等。,案例分析模块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他人的研究案例中学会常见的研究方法。案例的来源既包括学生的研究案例,又包括学者的研究案例。在案例的评价讨论过程中学习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不同阶段内容上也有所偏重,如开题前偏重于选题与课题的界定,在设计阶段偏重于研究计划的设计,在研究阶段偏重于方法的运用,在总结阶段偏重于结果的呈现方式等。,3、案例分析模块,实验法,文献法,调查(含问卷和访谈)法,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穿插安排内容,模块设置的开放性,(二)进程安排,(三)学生课题的内容,1、课题来源(1)学生的日常生活
15、例如记忆合金安全煤气灶、新型防碎热水瓶、防尘型黑板擦、近视镜片材料的选择、中学生考试心理的调节、中学生的饮食结构、中学生与辅导书、关于解决口香糖污染问题的构想等等。这些课题贴近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兴趣较大,往往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学生的社会生活 此类课题往往来源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如室内装潢涂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学生看克隆人、南京城区噪声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古建筑的保护现状等等。此类课题在开发时须注意对研究范围的界定宜小不宜大,同时应强化实践性。,(3)相应模块的启发 在STS课程、案例研究等模块的教学中每个专题都会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有些课题可直接从中开发,如南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态 研究性学习 课程 方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54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