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报告87页.ppt
《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报告87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报告87页.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达观全程 奥桐20O6-6-3,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第一篇中国中小城市的界定与现状结构,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一、中国中小城市的界定我国的建制市是行政区划概念,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并不完全一致。在2003年底我国的660座建制市中,既有市辖区总人口10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5001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200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有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更有数万人甚至不足万人的微型城市,其实这些微型城市只能称之为小城镇。对差别如此之大的660座建制市简单进行总体评价,可比性较小。按国
2、家统计局原规定,中国中小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下的建制市,中国中小城市的主体是县级建制市。而县级建制市多从县级建制而来。一些有条件的县不久将来也有可能撤县建市,成为新的小城市。考虑到统计资料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评价对象界定为县级市、县以及市辖县级区,简称为中国中小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二、中国中小城市的现状结构 1、分布状况表1、表2、表3列出了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国中小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国中小城市50强和全国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在三个指标体系的排名(节约型城市10
3、佳、投资潜力50强和综合实力100强)中,共涉及131个县市区。这131个县市区涵盖我国26个省区,其中东部87个,占总数的66.4;中部24个,占18.3;西部20个,占15.3%。入围县市较多的省份分别是江苏(24个)、浙江(18个)、山东(17个)、广东(12个)。2、评价标准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课题组采取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最终加权得到了各城市在节约型城市建设、投资潜力和综合实力三方面的综合得分。,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3、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性、可获取性、可对比性和重要性等原则,本研究分别构建了节约型城市、综合实力和投资潜力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4、。(1)节约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节约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如下三方面指数:点资源节约水平指数:由于城市之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及其对资源消耗影响的直接评价是困难的,此处仅使用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来衡量特定城市的资源节约水平。点要素产出水平指数:一定的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越高,表明生产要素集约利用水平也比较高。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可比性,此处主要衡量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平。,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点环境友好指数:节约型城市应是有利于降低废弃物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进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此处从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和环境质量水平两个角度进行衡量
5、。(2)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四方面指数:点规模指数:城市能否提供充裕的经济活动空间、必要的市场,通常会对投资者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较大的城市规模,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更频繁的投资活动。因此,规模应当作为衡量投资潜力的一个重要因子来看待。点基础条件指数:城市投资机会能否转化为对投资者的现实吸引力,城市投资潜力能否转化为真正的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的完善程度和发展水平。,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点活力指数:经济活力不仅仅意味着较高的增长率,更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较强的可持续的经济自增长能力。此外,经济活力这一因子还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
6、政府效能”的高低。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定有一个阳光透明、精干高效的城市政府与之相适应。点效益指数:现有的城市经济活动水平、资本报酬水平往往影响着未来投资者的判断,一个宏观经济效益较好、资本报酬率较高的城市当然更容易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3)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本评价指标体系立足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反映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水平。此外,本指标体系强调发展的效益,全部指标都是人均指标和相对指标。,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四方面指数:点经济发展指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点协调发展指数:
7、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点可持续发展指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点以人为本指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第二篇 中国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观念比较,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1、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张。其有利的论点主要有三:一是城镇规模效应。城镇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8、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容纳更多的人口,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只有大城市才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对的主张也有几条理由:一是大城市带来的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如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犯罪率高等,成为长期困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难题。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只有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建设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城市,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到大规模建设大城市的阶段。,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2、关于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二是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符合大众人口城镇化由农
9、村到小城镇,小城镇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一般规律。三是小城镇市是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小城镇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较落后,如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投资效益又不高。三是小城镇造成面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3、关于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中等城市已成为世界性城市化发展的潮流之一。二是如果同时考虑城市规模效益和城市建设投资成本,则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率。三是中等城市是大城市的郊区化和小城
10、镇成长的主要归属。反对的理由有:一是中等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不能提供高层次的需求,如大型娱乐项目和国际性的活动空间等。二是对上一级层次的大城市和下一级层次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形成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目前,主流的城镇化道路的思想仍然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既符合城镇按规模大小具有一定的功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城镇群体系的一般城镇理论的原理,又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各类城镇都有所需求的客观实际的要求。,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数目太少(日本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座,美国万人以上的城市座),城镇体系不完善,空间布局也不协调。在坚
11、持大中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今后中国城镇化的道路可以这样考虑:着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健康、有序的集约化发展。具体说来,大中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注重数量的增加,以不断增强大城市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需要大城市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同时必须明确,无论今后城镇化如何发展,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未来亿农村转移的新增城镇人口中将有要靠小城镇发展来容纳。,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目前,中国建制镇密度已达座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个,已与发达国家小城
12、镇的密度相差无几,因此,未来中国小城镇应当主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特别是东部地区要率先建立一批实力强大的小城镇,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中国中小城市要增加数量和提高城市功能并重,尽快地形成中国制造业主要基地,承担起沟通大小城镇,协调点与面关系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与国际经验相比较,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城市带的建设作用,这是确保大中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镇,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以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实力。,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第三篇中国中小城市发展的机会与环
13、境,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1、城镇密集地区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是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区位优势是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的客观条件。从根本上说,城镇密集地区是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表1 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区的基本情况对比(2003年)注:珠江三角洲包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惠州9个城市;长江三角洲包含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15个城市;京津唐包含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秦皇岛5个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2、国家战略规范下的都市圈
14、发展导向 从我国目前及未来的区域经济协作联动的趋势看,将产生以下经济社会文化高地: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东北都市圈、长江中部(以武汉为核心)都市圈、及长江上游(以重庆为核心)都市圈。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导向是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加快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协作首先应形成更为有效的区域性产业结构。即在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较以前更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和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外辐射拓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及产业的组合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寻找自己区域的正
15、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贡献区域的力量,为区域对特定的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创造更为有利的状况;第三,区域经济通过协作联动及整体优势的进一步营造和发挥,并通过对全球资源要素及产业的集聚和辐射,从而使得这一优势体现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协作联动及都市圈的建设来看,与以上分析是十分吻合的。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东北都市圈、长江中游(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上游(重庆)都市圈分布在我国的南部、东部、北部、中部和西部,它们首先承担起本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同时,这些区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营造在国内的突出产
16、业优势和经济功能,为我国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同构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一些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必须基本配备的,是为本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和基本手段,如商贸、轻加工业、甚至是一些在目前条件下合理的重加工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业的发展,而是产业的发展是服务于建立和发挥本区域的什么经济功能?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对国民经济整体优化发展有害的是经济功能的同构,如各区域都要成为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制造业高地、研发中心等。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研发的支持。但这仅是一种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是对本区域
17、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支持。而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建设是有条件的,在一国内不可能是多中心的,这方面的同构是一种功能的严重冲突和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巨大损失。,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比如我们说北京是我国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那么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并不是说只能是发展政治文化,这很明显是不合理的。京津唐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主要是突出政治文化功能(当然,这里的政治文化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制度变革的超前、政策突破的引领、文化产业的突进、科学事业的突破等),这将对国民经济整
18、体发展贡献出区域所特有的优势。如果我们以这一战略视角来审视我国目前正在展开的区域经济协作和都市圈建设状况,那么我们的有些做法和认识是有缺陷的,是比较短视的,缺乏一种战略性的考虑和长远发展思路。特别是对推进各区域经济协作联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城市来说,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一些区域的中心城市目前的状况似乎都在考虑如何在自身狭窄的范围内建设全面的产业体系。但是,区域经济协作不是一种简单的地方经济的叠加凑合,不是地方经济总量的加总。这种认识和做法有害于区域范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有害于产业分工协作深化,更无法创造出区域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突出区域的经济功能
19、。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提高是不利的。并且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中心城市的加快发展同样是有害的。在一个恶性竞争、各自为战的区域内,所谓的区域中心城市是缺乏基础的,站不住的。区域协作的低水平将无法烘托中心城市的高度。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在进一步增强协作、产业联动分工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如何营造具有全国性、全球性的区域突出优势和功能。特别是这一优势和功能是与上海向世界城市的发展相吻合、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在全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吻合、与中国赶超型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吻合、与中国快速增强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要求相适应。,中国中小城市的
20、机会与发展专题,3、主力都市圈对中国中小城市群的带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这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占全国的,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和全国出口总额的。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珠三角毗
21、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及若干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2365万人。目前,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9.1%、34.6%和27.1%。,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京津唐都市圈:京津唐大都市圈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多万人。虽然我国的都市圈主要是经济圈的概念,但在目前行政性区划体制下,就功能定位来说,还要
22、就目前各行政区划整体的经济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来决定,并且都市圈经济基本上占当地行政区划经济的极大比重。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些都市圈的行政区划范围来讨论其功能定位。,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注:括号内数据为该区域占全国的比重)下面以2002年的数据,对三大都市圈所属的行政区的经济基本状况进行比较。(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从人均GDP水平看,长三角区域的江浙沪为最高,广东次之,京津冀最低。江浙沪人均GDP为全国水平的2.13倍,广东1.83倍,京津冀为1.52倍。,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2)开放度 在进出口总额方面,广东最高,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1,江浙沪为1848亿美元,占
23、全国总量的29.78,而京津冀仅为819亿美元,占13.2。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浙沪为17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33.25,广东113亿美元,占21.48,而京津冀仅为40亿美元,占7.75。(3)创新能力 在各区域的专利申请方面,江浙沪为50310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24.47,广东占全国总量的16.7,京津冀则占全国总量的11.96。,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根据以上对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主要的判断为:(1)江浙沪无疑为全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人均GDP全国第一,而且开放度、创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这一区域经济实力强劲,基础扎实,发展潜力雄厚。
24、(2)广东的突出优势是其开放度相当高,特别是其外向型特征明显。广东的进出口总额一省压倒江浙沪二省一市,能力超强。同时,广东的创新能力也不弱,就人口总量分析,专利申请广东是2287人/件,而江浙沪是2713人/件,京津冀是3726人/件。表明广东地区创新活跃,其市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有助于创新活动的。(3)京津冀的各项指标在三大都市圈中是最弱的,特别是这一区域的外向型和开放度方面的指标,与其它两个都市圈之间的差距十分大。2002年京津冀仅吸引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75,而江浙沪为其的4.37倍,广东为其2.82倍。这些指标可以表明京津冀区域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大,地区间协作联系也是比
25、较松懈的,京津冀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区域整体性运作、协作联系的特征,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中国中小城市的机会与发展专题,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三大都市圈中,长三角所属的江浙沪发展潜力最大,该区域不仅有上海这一龙头城市,而且周边地区的发展成熟度高,协作配套能力强。由于外资逐步向长三角区域集聚,与江浙沪的完备产业体系相结合,长三角、江浙沪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动力。广东的发展主要是外资拉动的。而大量外资进入广东、特别是进入珠三角地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这是一种政策导引的产物,同时还在于广东濒临港澳,地缘和人缘相近。但随着我国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中小城市 机会 发展 专题报告 8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5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