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doc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
2、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
3、.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类含
4、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D = KsQc (2.2.4) 式中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c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Ks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1.31.5。 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c = nq / 1000 (2.2
5、.5)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与总规模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T = mQu (2.2.6-1) M = QD / Qu (2.2.6-2) 式中QT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u单个转运单元的转运能力,t/d; m转运单元的数量;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
6、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k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3.0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k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 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3.0.1转运站的总体布局应依据其规模、类型,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总平面布置应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能有效抑制污染。 3.0.2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应为后续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3.0.3转运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
7、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污水导排。 3.0.4转运站的主体设施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内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 2转运车间内卸、装料工位应满足车辆回车要求。 3.0.5转运站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计量设施应设在转运站车辆进出口处,并有良好的通视条件,与进口厂界距离不应小于一辆最大运输车的长度。 2按各功能区内通行的最大规格车型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与作业场地面积。 3站内宜设置车辆循环通道或采用双车道及回车场。 4站内垃圾收集车与转运车的行车路线应避免交叉。因条件限制必须交叉时,应有相应的交通管理安全措施。 5大型转运站应
8、按转运车辆数设计停车场地,停车场的形式与面积应与回车场地综合平衡;其他转运站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6转运站绿地率应为2030,中型以上(含中型)转运站可取大值;当地处绿化隔离带区域时,绿地率指标可取下限。 3.0.6转运站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用地面积宜为总用地面积的58。 2中小型转运站可根据需要设置附属式公厕,公厕应与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互不干扰。站内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中的有关规定。 4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4.1转运工艺 4.1.1垃圾转运工艺应根据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要求及当地特点确定。4.1.2转运站的
9、转运单元数不应小于2,以保持转运作业的连续性与事故状态下或出现突发事件时的转运能力。 4.1.3转运站应采用机械填装垃圾的方式进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相应措施将装载容器填满垃圾并压实。压实程度应根据转运站后续环节(垃圾处理、处置)的要求和物料性状确定。 2当转运站的后续环节是垃圾填埋场或转运混合垃圾时,应采用较大压实能力的填装/压实机械设备,装载容器内的垃圾密实度不应小于0.6t/m2。 3应有联动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 4应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部密封良好。 4.1.4转运站在工艺技术上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设置垃圾称重计量装置;大型转运站必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 垃圾 转运站 技术规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