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规划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旱规划实施方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旱规划实施方案技术大纲(征求意见稿)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组二一二年五月目录一、总则1(一)导言1(二)基本规定2(三)技术路线4二、基本情况补充调查分析6(一)基本要求6(二)旱情及旱灾补充分析6(三)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调查7(四)抗旱面临的形势分析7三、建设目标与任务9(一)基本要求9(二)抗旱供需水量与节水水平分析9(三)建设目标10(四)建设任务11(五)总体布局12四、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15(一)基本要求15(二)小型引提水工程17(三)机井工程17(四)储水工程18(五)水窖(柜)19五、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20(一)基本要求20(二)水库工程22(三)抗旱水源调蓄工
2、程23(四)水源连通工程24(五)引提水工程24(六)机井工程25(七)其他水源工程25六、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27七、旱情监测预警系统29八、抗旱管理服务体系31九、运行管理32十、典型设计与投资测算33(一)基本要求33(二)典型设计33(三)投资测算33(四)年度安排34十一、实施效果35十二、保障措施36附 表附表2-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2011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附表2-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2011年城市干旱及抗旱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2-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表附表2-4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
3、-2011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表附表2-5 X X 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调查表附表2-6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调查附表2-7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附表4-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附表5-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水库工程附表5-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水源调蓄工程附表5-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连通工程附表5-4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引提水水工程附表5-5 X X省(自
4、治区、直辖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机井工程附表5-6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其他水源工程附表6-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附表7-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附表7-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旱情监测站网附表7-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库和预警系统平台附表8-1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管理服务体系抗旱预案附表8-2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管理服务体系抗旱服务组织附表8-3 X X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管理服务体系抗旱物资储备一、 总则(一)导言1、
5、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抗旱减灾体系,形成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抗旱规划,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全国抗旱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141号)。2、 国务院关于全国抗旱规划的批复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全国抗旱规划的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对全国抗旱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全国抗旱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抗旱规划的实施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
6、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要加大对抗旱减灾工作的投入,按照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投资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对全国抗旱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要着力推动水利工程体系抗旱能力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以及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3、 为尽快落实全国抗旱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全国抗旱规划的批复要求,水利部组织开展抗旱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是对抗旱规划各项建设任务的细化和延伸,是抗旱规划的实施安排。为指导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特制定抗旱
7、规划实施方案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4、 各省区应严格按照技术大纲的要求,做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在编制实施方案过程中,应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实施方案编制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确保实施方案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基本规定1、 实施方案编制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现状(基准)年为2011年,实施年限为20122016年。投资测算以2011年末的价格水平为准。2、 技术大纲中涉及的受旱县分类、旱情旱灾基本情况、典型干旱年、建设目标和任务等内容、涵义、口径等
8、,除特别说明外均按照抗旱规划技术大纲、抗旱规划技术大纲补充说明和全国抗旱规划的规定执行。3、 省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包括不设县级行政区的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县级行政区按照全国抗旱规划口径负责补充20082011年基础资料。省级行政区做好各县区上报资料的审查、整理、协调和汇总工作,并上报至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组。4、 实施方案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三部分。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任务应结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进行统筹建设,不纳入本次实施方案中。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是解决干旱情形下受旱地区城乡居民饮水、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和
9、农牧业等最基本用水而建设的水源工程,以提高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为目标,是对常规水源工程体系的有效补充,包括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体系包括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旱情监测站网、旱情综合数据库和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包括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服务组织和抗旱物资储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方案应以全国抗旱规划确定的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和一般受旱县为依据,结合近几年本地区干旱灾害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方案的重点建设范围。实施方案的建设重点是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的基本需求。6、 实施方案编
10、制需要与相关规划的建设内容做好协调衔接。相关规划主要包括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西南五省区骨干水源近期建设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以及各省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7、 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和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负责组织协调,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组成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组。(三)技术路线1、 以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为依据,在对旱情旱灾基本情况、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现状、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11、抗旱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区域旱情旱灾特点、干旱期供水状况、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状况、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综合评价抗旱减灾面临的形势。结合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和水资源条件,在抗旱供需水量和节水水平分析的前提下,提出实施方案建设目标、任务和总体布局。提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的布局、建设内容和运行管理方案,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开展必要的典型设计,合理测算投资规模,综合评价实施效果,提出保障措施。提出省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并在对省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汇总、协调、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抗旱规划
12、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二、 基本情况补充调查分析(一) 基本要求1、 本次补充调查是在省级抗旱规划的基础上,补充填报附表2-1至附表2-7的数据。通过分析已补充的系列资料,总结历史旱情旱灾特点及规律,研究区域旱情旱灾时空分布特征,为确定抗旱规划实施方案重点范围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重点等提供依据。2、 基本情况补充调查时段为20082011年。补充数据来源可查阅相关统计年鉴、水旱灾害统计报表、水资源公报以及相关规划成果等。3、 附表2-1附表2-5中相关指标的概念、涵义和口径按抗旱规划技术大纲和抗旱规划技术大纲补充说明的规定执行。(二) 旱情及旱灾补充分析1、 旱情旱灾补充分析应在全国和省
13、级抗旱规划的基础上,根据20082011年旱情旱灾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本地区旱情旱灾时空分布特征,为实施方案的编制奠定基础。根据水旱灾害统计报表、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收集整理旱情及旱灾损失、城市干旱及抗旱、经济社会指标、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等情况,填报附表2-1附表2-5。分析方法按抗旱规划技术大纲的规定执行。2、 根据已补充延长的旱情旱灾系列资料,分析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损失。一是分析干旱灾害发生的季节特点、持续时间以及干旱灾害频次变化情况,二是分析干旱灾害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其变化特点,三是分析旱灾损失程度及其变化特点。(三)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调查1、 根据水利
14、统计年鉴、水旱灾害统计报表等统计数据,结合水利普查成果,选择最近几年中的典型干旱年,对其现状条件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情况进行补充分析,以反映区域现状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总体水平。填报附表2-6。2、 根据水利统计年鉴、水旱灾害统计报表等统计数据,结合水利普查成果,收集2011年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情况。填报附表2-7。(四) 抗旱面临的形势分析1、 根据补充后的资料系列,分析旱情旱灾基本情况,水源及其保障状况,应急水源工程状况,分析干旱期水供求状况、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状况和干旱灾害发展趋势等。2、 干旱期供水状况分析是在对现状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区域供水能力、不同用水行业供用水量、水资源配置格局
15、等方面进行分析基础上,综合评价干旱期供水安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状况及其影响等。3、 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状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当地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在站网布设、自动化程度、信息处理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旱情监测预警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建设需求;二是评价现状年抗旱管理机构、政策法规、预案制度、投入机制、物资储备、抗旱服务组织等方面的保障水平。4、 干旱灾害发展趋势分析应考虑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加剧、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节水发展、用水结构变化等因素,综合分析干旱灾害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影响范围、损失等变化趋势。三、 建设目标与任务(一) 基本要求1、 各省(自治区、
16、直辖市)要根据抗旱形势分析,结合现状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和供水水源条件,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前提下,依据抗旱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各地区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与任务。2、 建设目标应区分不同干旱情形下不同类型的抗旱对象,根据抗旱应急供水能力,重点保障城乡人饮、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农牧业和生态最基本的用水需求。3、 建设任务应根据轻重缓急,以严重受旱县和主要受旱县为重点区域,兼顾一般受旱县地区,优先考虑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基本需求的项目。(二) 抗旱供需水量与节水水平分析1、 根据现状用水定额,分析生活、工业、农业的用水水平、效率和节水水平,特别要分析用水结构的合理性。2、 分析干旱情形下城乡生活、工业、
17、农业及重点生态核心区的最基本用水需求,在充分考虑现有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和供水量的前提下,综合分析提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应急供水量,并进行抗旱供需水量分析,按照保障满足最基本的用水需求,确定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分析最不利典型干旱年本地区农村人(畜)饮、乡镇居民生活、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等抗旱应急保障对象情况,综合考虑各保障对象的最低用水定额,合理估算本地区抗旱应急需水量。(三) 建设目标1、 根据全国抗旱规划,保障对象主要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口粮田、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主要经济作物
18、和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等。2、 根据全国抗旱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以提高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综合抗旱能力为重点,显著改善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全国年均因旱粮食损失由现状多年平均条件下的390亿公斤,降至320亿公斤,约占同期年均粮食总产量的6%;年均干旱损失率,由现状多年平均的1.47%,下降至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方案应根据全国抗旱规划的目标,提出本地区保障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年均因旱粮食损失量和年均干旱损失率的控制目标。3、 根据统计数据系列,年均因旱粮食损失量和年均旱灾经济损失计算时段为1990年以来,年均经济损失以2000年价计。因旱粮食损失量计算采用规划及本
19、次基础资料补报数据。年均干旱损失率是指年均旱灾经济损失占同期年均GDP的比例,年均旱灾经济损失包括粮食、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工业、服务业、水电和航运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式中:指年均旱灾经济损失;指年均粮食经济损失,年均因旱粮食损失量粮食市场价;指年均经济作物以及林牧渔业经济损失,采用各地调查资料和相关公报数据;指工业、服务业、发电、航运等经济损失,采用各地的调查资料和相关公报数据;为旱灾经济损失综合系数,考虑调查范围限制和其他损失方面的统计漏项等因素设置的大于1的系数,各地根据情况综合确定。(四) 建设任务1、 在对水资源需求管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格局以及现有水利
20、工程调度挖潜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的建设任务。实施方案建设任务包括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抗旱管理服务体系三方面。2、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应以保障干旱期人畜饮水安全和减少旱灾损失为出发点,突出受旱县、特别是严重受旱县,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类型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以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3类。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小型引提水工程、机井工程、储水工程和水窖(柜)等。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工程、抗旱水源调蓄工程、水源连通工程、机井工程、引提水工程和其他水源工程等。城市应急备用水
21、源工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城市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等多类型、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具体类型可根据本地实际深入挖掘。3、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以旱情监测站网建设为重点内容,兼顾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旱情综合数据库和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的建设。4、 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应在全面分析现有工作基础和抗旱减灾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等建设任务。(五) 总体布局1、 总体布局是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为一体的防旱抗旱减灾体系综合布局,应以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为核心,兼顾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
22、2、 各地在实施方案编制时,应在国家、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抗旱供需水量和节水水平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水资源条件和现有工程设施,统筹协调好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旱灾易发地区为重点建设区域,突出城乡人饮,因地制宜地提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的布局。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区域旱情旱灾情况和特点,统筹农村人饮、乡镇和城市备用抗旱应急供水要求,综合考虑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现有水利工程和抗旱应急工程的基础上,按照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再用非常规水的次序,提出区域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总体布局方案。(1)
23、 分析区域现有水利工程布局,确定现有水利工程抗旱应急供水范围。(2) 确定本实施方案农村人(畜)饮和乡镇抗旱的应急供水对象和范围。(3)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具备地表水水源条件的地区,布局水库工程、抗旱水源调蓄工程、引提水工程、水源连通工程等,实现远水近用、统筹调配。(4)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不具备地表水源条件,具备地下水水源开采条件的地区,合理布局机井工程。(5)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不具备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布局其他水源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微咸水、矿坑水、海水淡化等工程。(6) 不具备水源条件的地区,按照农村集中居住地的分布情况和本地区农村人(畜)饮的供水标
24、准,布局储水工程、水窖(柜)等工程,同时加强应急送水能力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绘制本地区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布局图。4、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是主动防旱抗旱的重要手段。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注意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旱情监测站网布设,坚持不重复、不遗漏、能控制的原则,在各类已建的旱情监测站网基础上,适量增加旱灾易旱地区的旱情监测站点布设数量和密度;完善和改进旱情信息采集和旱情综合数据库;建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信息支撑。5、 抗旱管理服务体系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应从建立和完善抗旱服务组织、抗旱预案体系、抗旱物资储备等方面进行布局。四、 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
25、程(一) 基本要求1、 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主要解决严重以上干旱情形下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水源不能覆盖的农村居民基本用水。应急供水保障时间一般按照3个月考虑。应急供水标准农村人饮一般为2030升/人日,牲畜按最低用水要求确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 参照全国抗旱规划,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以因旱人饮困难县,尤其是严重受旱县为重点建设范围,兼顾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县、革命老区县和牧区县。本次实施方案重点解决居住人口规模约在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居住地,根据水源条件,以开辟应急水源增加应急供水能力建设为主。针对农村分散居住人口,以家庭应急储水设施能力建设为主。3、 在全国农村饮水安
26、全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农村人饮工程基础上,提出干旱期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方案,保障干旱期农村人(畜)饮水的基本安全。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农村人饮的最基本用水定额。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的农村人饮供水标准为2030升/人日,牲畜供水标准为最基本用水,一般低于农村饮水工程标准。二是供水保障程度相对较高。因是农村人饮的最基本用水,在任何情形下均须保障,因此供水保障程度相对较高。三是供水具有临时性。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是在干旱期保证农村人畜最基本饮水的工程。4、 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小型引提水工程、机井工程、储水工程、水窖(柜)等
27、4类。其中小型引提水工程、机井工程、储水设备等3类工程布局于农村集中居住地,小型引提水工程和机井工程是通过开辟应急水源增加应急供水量,储水工程是增加干旱期应急储水能力;水窖(柜)是增加分散农户干旱期的应急储水能力。5、 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应根据区域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按照农村人(畜)饮抗旱应急供水要求,综合考虑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现有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和抗旱应急工程的基础上,按照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提出区域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类型和建设规模。(1) 分析区域现有农村人(畜)饮工程布局及抗旱应急供水范围,确定本实施方案农村人(蓄)饮的应急供水对象和范围。(2) 根据区域各类
28、水源条件,在具备地表水水源条件的地区,布局小型引提水工程。(3)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不具备地表水源条件,具备地下水水源开采条件的地区,合理布局机井工程。(4)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不具备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条件的地区,根据农村集中居住地的分布情况布局储水工程,分散农户布局水窖(柜),同时加强应急送水能力建设。6、 农村人(畜)饮抗旱水源工程填报附表4-1。(二) 小型引提水工程1、 小型引提水工程指从河流、湖泊、水库和岩溶水等地表水源引提水的工程。2、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区域内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源不同等级干旱的来水状况,确定小型引提水工程的保障范围、农村人饮和牲畜规模
29、,结合本地区确定的农村人(蓄)饮抗旱应急供水标准,考虑输水损失等因素综合确定小型引提水工程规模,合理提出水源可靠、供水保障程度高的小型引提水工程,解决农村集中居住地干旱期农村人(畜)饮应急供水问题。3、 小型引提水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泵站、输水管渠、调节池等设施。(三) 机井工程1、 机井工程指利用动力机械驱动水泵提水的水井。2、 实施方案中的机井工程为抗旱机井工程,属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是解决农村集中居住地的干旱期农村人(畜)饮应急供水问题。机井工程不能作为常规供水水源,需加强管理,制订管理和运行办法,并严格执行。3、 根据总体布局中地下水源的分布、开采条件,确定机井工程的保障范围、农村
30、人饮和牲畜规模,结合本地区确定的农村人(蓄)饮抗旱应急供水标准,确定机井数量。4、 机井工程应按照先利用浅层地下水,当浅层地下水不能满足要求时,才适当利用深层承压水。机井工程包括浅层井和深层井,浅层井是指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地下水工程,深层井指利用深层承压水的地下水工程。5、 机井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打井、泵站、输水管渠、调节池等设施。(四) 储水工程1、 实施方案中的储水工程指蓄水量10万m3以下的蓄水工程,主要是提高干旱期农村集中居住地的应急储水能力。2、 储水工程应具备常规和抗旱应急双重任务。在正常年份,储水工程按照正常管理,解决周边地区的日常用水;在干旱期,应加强储水工程已蓄水量的管理使用,充
31、分发挥储水工程的应急储备能力。3、 根据总体布局中水源不能满足农村人(畜)饮最低需求的农村集中居住地分布情况,确定储水工程建设地区的农村人饮和牲畜规模、结合本地区确定的农村人(畜)饮的供水标准,考虑地形条件、应急抗旱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储水工程的规模。(五) 水窖(柜)1、 水窖是指修建于地下的用以集蓄雨水、雪水的容器。水柜是指修建于地表用于集蓄雨水、雪水的容器。水窖(柜)主要在提高干旱期分散农户的抗旱储水能力。2、 根据总体布局中分散农户分布情况,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建设,水窖(柜)的容积一般在1550m3,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五、 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一) 基本要求1、 乡镇抗旱应急水源
32、工程主要解决干旱情形下乡镇居民基本饮用水,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最基本用水,作物播种期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最基本需水,以及国家级重要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最基本生态用水。2、 应急供水保障时间一般按照3个月考虑。3、 应急供水标准一般按照乡镇人饮日供水能力不低于日正常供水能力的20%30%或者乡镇居民人饮3040升/人日确定,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按基本用水需求确定;农业灌溉以保障作物播种期和生长关键期最基本用水为标准,一般最低控制在2040立方米/亩;生态抗旱需水按保证发生中度干旱时国家级重要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最基本生态用水确定。4、 参照全国抗旱规划,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以供水水源单一、
33、应急供水能力低的乡镇以及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老少边穷等地区为重点建设范围。5、 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是在干旱期满足乡镇最基本用水需求的抗旱水源工程,与常规水源共同组成完整的供水保障体系。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用水定额供水,供水规模仅满足乡镇最基本用水需求。二是供水保障程度高,只有高保证率的水源才能保证在干旱期水源有水可供,实现其抗旱应急备用的功能。三是通过建设应急水源工程或临时转换供水对象的配套工程等,满足干旱期乡镇居民、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口粮田、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主要经济作物基地和国家级自然生
34、态保护区的核心区的最基本用水需求。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及临时转换供水对象的配套工程供水具有临时性。6、 乡镇居民基本饮用水包括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覆盖范围内的乡镇政府驻地居民基本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最低用水需求。7、 作物播种期和作物生长关键的最基本需水一般指不小于5000亩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基本口粮田基地、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等的最基本需水。8、 重点部门、重点工业企业的最基本用水指医院、学校、政府、供水、供电、供气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工业、企业的最基本用水需求。9、 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要根据区域旱情旱灾情况和特点,按照乡镇抗旱应急供水要求,综合考虑区域各类水源条件
35、,在现有水利工程和抗旱应急工程的基础上,按照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最后用非常规水的次序,提出区域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类型。(1) 分析区域现有水利工程布局及抗旱应急供水范围,确定本实施方案乡镇抗旱的应急供水对象和范围。(2)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具备地表水水源条件的地区,布局水库工程、抗旱水源调蓄工程、引提水工程、水源连通工程等,实现远水近用、统筹调配。水库工程一般建设在来水保障程度较高的河流水系上。抗旱水源调蓄工程一般建设在跨流域调水或引提水工程的受水区。引提水工程一般建设在水源保障程度较高的江河、湖泊、水库等重点水源附近。水源连通工程一般是针对区域主要的江河、湖泊、水库等重点水源
36、相互之间抗旱应急布局。(3)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不具备地表水源条件,具备地下水水源开采条件的地区,合理布局机井工程。(4) 根据区域各类水源条件,在不具备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布局其他水源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微咸水、矿坑水、海水淡化等工程。(二) 水库工程1、 作为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水库工程必须具有常规供水(比如:灌溉、城乡供水等)和抗旱应急备用供水双重任务,正常年景下水库工程有常规的供水范围和供水任务,在干旱期通过转换供水对象,保障应急范围的应急供水任务。2、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区域来水保障程度较高的河流水系的分布及其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范围、保障对象等情况,在考虑地形
37、地质等建设因素情况下综合布局水库工程。根据区域正常供水需求确定水库工程的常规供水任务、供水范围和供水对象。根据本地区抗旱应急供水标准、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制定水库工程干旱期各保障对象的保障次序,确定水库工程的抗旱应急供水任务和规模,充分发挥水库工程的抗旱应急备用功能。3、 水库工程建设重点是中小型水库,特别是小(一)型水库。水库工程填报附表5-1。(三) 抗旱水源调蓄工程1、 抗旱水源调蓄工程是指跨流域调水和大中型引提水工程受水区通过建设水源储备和调蓄工程,调节水量的季节分布,在干旱期实现应急供水,提高区域应急供水能力。2、 抗旱水源调蓄工程必须具有常规供水(比如:灌区、城乡供水等)和抗旱应急
38、备用供水双重任务,正常年景下抗旱水源调蓄工程有其正常的供水范围和供水任务,在干旱期时通过转换供水对象,保障应急范围的应急供水任务。3、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本地区跨流域调水和大中型引提水工程受水区范围和供水对象,确定受水区范围内的抗旱应急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考虑受水区的用水指标、干旱状况等情况,尽可能利用已废弃的砂坑、矿坑和塘坝等因地制宜地布局抗旱水源调蓄工程。抗旱水源调蓄工程的调蓄容量一般在10万m3以上。根据受水区正常供水需求合理确定抗旱水源调蓄工程的常规供水范围、对象和规模。根据受水区内抗旱应急保障范围、保障对象和应急供水标准,制定抗旱水源调蓄工程保障对象的供水次序,合理确定抗旱水源调蓄工
39、程的应急供水规模,充分发挥其抗旱应急备用功能。4、 抗旱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引水渠道及配套建筑物、调节库等。抗旱水源调蓄工程填报表5-2。(四) 水源连通工程1、 水源连通工程指为改变江河湖库水体之间水力联系的调水、疏导、沟通、引排、调度等工程。连通工程可有效提高水源的抗旱应急保障能力,实现远水近用、统筹调配。2、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区域内江河湖库等地表供水水源的分布以及各水源供水结构的情况,分析各水源的供水对象,确定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结合地形地质等建设条件,根据本地区的抗旱应急供水标准,合理布局水源连通工程,确定抗旱应急供水规模。针对跨行政区域的水源连通工程,应由上级水
40、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避免产生水事纠纷。3、 水源连通工程主要考虑河库连通工程和库库连通工程两大类。建设内容一般包括泵站、输水管渠(隧洞)、调节池、控制闸等建筑物。水源连通工程填报附表5-3。(五) 引提水工程1、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区域内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湖泊等具有很高保证率的水源分布及各水源供水结构的情况,分析区域各用水对象,确定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结合地形地质等建设条件,根据本地区的抗旱应急供水标准确定引提水工程规模,因地制宜地布局引提水工程,实现干旱期转换供水对象,保障干旱期重点对象的基本用水需求。2、 引提水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泵房、输水管渠、调节池等建筑物。引
41、提水工程填报附表5-4。(六) 机井工程1、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区域地下水分布、开采条件和出水量等情况,确定地下水抗旱应急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确定各保障对象的应急供水次序,结合本地区抗旱应急供水标准,按照先利用浅层地下水,饮用水适当利用深层承压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布局机井工程,充分发挥地下水的抗旱应急备用供水功能。2、 机井工程建设重点是单一地表水源的乡镇地区且有地下水条件的平原和山区平坝区等。3、 机井工程包括浅层井和深层井,建设内容包括打井、泵站、输水管渠、调节池等设施。机井工程填报附表5-5。(七) 其他水源工程1、 根据总体布局,分析区域污水处理、微咸水、矿坑水、海水淡化等其他水源的分
42、布情况,根据本地区其他水源目前的利用情况和技术水平,有条件地布局其他水源工程,实现其他水源在干旱期转换供水对象,保障重点对象的基本用水需求。2、 污水处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一般是对处理规模较大,处理工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应急配套工程,保障干旱期环境用水和农牧业生产用水。3、 微咸水指矿化度为13g/L的浅层地下水,微咸水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是保障干旱期的农牧业生产用水。4、 有矿坑水利用条件的地区,针对矿坑水进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5、 海水淡化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应用在沿海地区,利用现有的海水淡化工程,在干旱期扩大供水能力。6、 其他水源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应急输水管渠的建设。其他水源工程
43、填报附表5-6。六、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1、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解决严重以上干旱情形下城市居民基本饮用水,重要部门、重点工业企业的最基本用水。2、 应急供水保障时间一般按照12个月考虑。应急供水标准一般按照日供水能力不低于日正常供水能力的30%确定。根据现有的城市备用水源工程情况,建设和完善城市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等多类型、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3、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以建制市中饮用水水源较为单一、无备用水源且无规划建设备用水源的城市为重点建设范围。在摸清各个城市现状应急备用水源的基础上,区分不同类型城市,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提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方案,原则上建制市均应具有1处
44、以上应急备用水源。4、 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西南五省区骨干水源近期建设规划、全国“十二五”大中型水库规划等相关规划已包含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原则上纳入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类型、水源条件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5、 城市常规供水水源与应急备用供水水源一般应尽量兼顾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等多种水源类型。多个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一般应位于不同水系的不同水源,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常规供水范围与其应急供水范围应是不同的供水区域。6、 根据区域城市分布情况,一般按照巨大型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1000万)、中小型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
45、的顺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各级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保障体系。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填报附表6-17、七、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1、 以全国抗旱规划为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和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内容。2、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旱情监测站网、旱情综合数据库、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等内容。系统功能和建设要求总体上遵循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相关规定,同时根据本区域抗旱减灾具体要求适当调整。3、 土壤墒情监测站分为固定站、移动站和旱情综合实验站等3类。原则上固定站按全国受旱县每县5处,其他县每县3处进行布设;移动站按每县
46、1套,每个旱情分中心3套进行配置;旱情综合实验站按13个粮食主产省区每省区2处,其他每省区1处进行布局。4、 蒸发站网应按照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中关于蒸发站网布设原则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蒸发站网容许最稀密度要求,提出实施方案新建和更新改造的蒸发站点。5、 抗旱水源地监测站网建设应以干旱区、粮食主产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为重点区域,以调蓄能力强、保护人口多的小(1)型水库为重点对象,建设布局实施方案重点小型水库水位、蓄水量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内容。6、 旱情遥感监测系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监测信息,原则上省级行政区不单独建设遥感地面站,仅考虑建立中央与各省的信息传输通道。7、
47、旱情信息采集子平台包括水利部、流域和省级旱情中心、地级旱情分中心和县级旱情信息采集站,建设内容需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和二期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填报附表7-1。8、 旱情监测站网应在与全国旱情监测规划、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全国重点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工程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建设布局土壤墒情监测站、蒸发站网、抗旱水源地监测站网、旱情遥感监测系统等建设项目。填报附表7-2。9、 旱情数据库和预警系统平台建设内容遵循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两台一库”体系架构。原则省级旱情中心建立旱情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水文气象信息、抗旱工程信息、实时旱情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抗旱管理信息、历史旱灾信息、遥感信息、图形信息等;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应依据各类数据的分类标准进行;实现数据维护和管理功能。要严格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相衔接。填报附表7-3。八、 抗旱管理服务体系1、 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包括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等3类。2、 抗旱预案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