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概述21.1 工程概况21.2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21.3 本监测方案编制依据3二、地铁工程建设影响分析32.1地铁车站明挖基坑工程支护桩(墙)后地表沉降规律分析32.2 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分析6三、监测工作内容及工程量93.1项目组织93.2 工作内容11四、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114.1 监测控制网的建立114.2地面沉降、桩顶沉降量测监测124.3 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144.4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144.5 桩顶位移监测164.6 桩体结构变形监测164.7 钢支撑轴力监测174.8 地下水位观测184.9土压力监测204.10 爆破震速监测21五、技术要求及控制标准
2、235.1 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235.2 各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245.3 控制标准26六、监测频率27七 、现场安全巡视工作要求287.1 现场安全巡视工作范围297.2 现场安全巡视内容297.3 现场安全巡视频率317.4 现场安全巡视工作实施方法31八、监测质量管理328.1 质保规定328.2 作业规范328.3 监测反馈程序33九、 监测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369.1监测工作管理制度369.2 保证措施36十、 附图3710.1 XXX站监测点平面布置图37施工阶段XXX车站监测方案一、概述1.1 工程概况XXX站位于XXX西侧并与之平行,基本呈南北走向。车站主体东侧为美林园
3、小区,东南侧为美林园小学,西侧为大片温室绿地,北侧为XX市XXX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车站总长488.9m,设计起迄里程为DK29+215.764DK29+704.664。XXX站主体分两部分,一部分客运线,另一部分为存车线。客运线标准段宽度为20.5m,存车线标准段宽度26m。XXX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客运线段分站厅层和站台层,存车线段分层只以横梁隔断。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和1个紧急疏散出入口以及2组风亭。1号出入口设置于温棚区;2号出入口位于车站东南侧,穿过XXX沿松江路设置。3号出入口下穿XXX设置于美林园小区门口附近;紧急疏散口位于1号出入口西侧;车站两组风亭均为矮风亭,沿线路方向布置。X
4、XX站所处地层主要为粘土层(Qa1+p1),碎石土层及泥质灰岩层(Zwhn)。岩土层分界面起伏较大,粘土层厚2.7m3.4m,风化碎石土层厚0.5m12m,车站基坑泥质灰岩层厚214m。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石裂隙及溶隙中,略具承压性,水量一般至中等。场地溶洞可形成导水通道,易发生涌水。XXX站位于路侧,路边房屋、温室、树木、管线拆迁量大。同时车站跨越一道明渠,明渠宽度约12m,深约2m。车站2个出入口需横穿XXX。1.2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为了更加清楚、详细的了解在地铁施工期间对周边重要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管线、地面及道路的的影响程度;并对导致监测范围内建(构)筑物等对象遭破坏界定责任时,为
5、业主提供科学的基准数据和报告;应业主及多方要求我司对X标XXX车站进行了测点加密,以保证项目工程安全。1.3 本监测方案编制依据本实施大纲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和文件编制:1) XX市地铁2号线工程第三方监测工程3标设计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 城市测量规范GJJ13-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8)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9)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 J8
6、-200710)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3) 地铁设计规范GB50307-200314) “XX市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要求”(XX市轨道交通管理公司)15) 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二、地铁工程建设影响分析本标段的地铁工程施工的工法主要有为明挖法基坑,根据地下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原则要求,在实施安全监测前,必须对各种地铁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对周边的建(构)筑物破坏进行认真分析和预测,指导安全监测的测点布设和数据处理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达
7、到监测的目的。2.1地铁车站明挖基坑工程支护桩(墙)后地表沉降规律分析1、影响范围引起支护桩(墙)后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桩(墙)体的水平位移、地下水的损失和基坑开挖对周侧土体扰动。明挖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只要支护可靠,桩(墙)后土体的变形和坡顶地面的沉陷均可得到有效控制。深度相对较大的明挖基坑,不论从工程的重要性还是工程的难度上考虑,均应充分估计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可能性。采用内支撑的基坑周边地面的变形(包括变形和沉降)与支护结构的结构刚度和所处场地的土层条件有关。受基坑挖土施工的影响,基坑周围的地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基坑开挖对周边地表的主要影响范围可参照下式:L=Htg(45-/
8、2),式中: L地表下沉范围;H基坑支护结构深度;土体的综合摩擦角。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而引起的地面位移和沉降范围约在2.02.5倍基坑开挖深度。因基坑挖土和地下结构施工而引起的地层变形,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对周围环境(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等)产生不利影响。2、桩(墙)后地表沉降随时间的发展及预测方法地表沉降的变化为抛物线形,墙后地表沉降的抛物线都具有两个特点,即前期沉降速率大、变形快,后期沉降速率小、变形缓,并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墙后地表沉降的预测方法有很多,例如,时效抛物线法、动态施工粘弹性反演法、智能预测控制法、时空效应法和定点跟踪法等。一般采用时效抛物线法:在开挖初始阶段,由
9、于土体尚处于弹性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变形似乎成直线变化;随着开挖过程的进行,土中某些部位出现塑性区,塑性区的不断扩展,导致变形速率也在不断的增大;当开挖到底,开挖卸载完成,由于固结以及土体的流变特性,测点的位移将随时间继续增大,速率降低;最后,达到稳定极限状态。整个变形过程为抛物线型,即沉降和时间的关系为:S = a t2 + b t + c其中,t为时间,a、b和c为待定的正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曲线。a、b和c参数可以根据开挖开始到开挖某层的监测数据进行拟合求得,然后,预测下一个工况的沉降值,这样,可以根据观测过程的数据点不断地进行预测和调整预测,直至全过程。3、地下管线沉降预测的能
10、量法根据地层损失能量法的原理,在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中,“墙体沿深度的水平位移所包括的面积墙后相应的地表沉降所包的面积基坑底隆起所包含的面积”这一概念是比较正确的(见图2.1-1)。根据这一概念,可近似估算地下管线的沉降。图2.1-1 地层损失能量法示意图地下管线埋设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因此,需要估算墙后地表以下某一深度的沉降。根据能量法,进行如下假设:墙后地表以下某一深度土层沉降所包的面积该深度以下的墙体沿深度的水平位移所包的面积,见图2.1-2。这样,根据墙体水平位移的实测数据,通过假设墙后沉降的曲线形式,即可近似估算原水管的沉降量。图2.1-2 改进的能量法近似估算地下管线沉降示意图为简
11、化起见,假设墙后沉降曲线为三角形沉间曲线,地表以下深度z处的沉降影响范围Lz为:Lz = (Hwz) 式中。Hw为围护墙的高度,为墙体所穿越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则z深度处的土层沉降所包的面积S2为:S2 = vzmax式中。max为z深度处的土层最大沉降。根据墙体位移的实测数据可得深度z以下墙体水平位移曲线所包的面积S1为:S1 = 式中,hz为z深度处墙体水平位移的实测值。因此,根据假设S1S2,可得原水管沉降的估算值v为:v = m 式中,系数m根据基坑变形性状及原水管距墙体的距离等因素确定4、桩(墙)后地表沉降沿距离的分布地表沉降的最大值vmax一般发生在离墙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地表沉降的
12、最大值与开挖深度之比vmax/H约为5。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大,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展,而且,深层土体的开挖使得远离基坑处的地表沉降速率加大,而靠近基坑处的地表沉降速率相对减小。2.2 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分析地铁施工中伴随着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因而相应地引起地层和地表位移与变形。这种位移和变形与土地自重以及附加应力作用引起的土的固结沉降在沉降速度和空间分布上有着不同的特点。通常,隧道施工可以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引起较大的位移,而这种快速变形对于建筑物的危害可能更大。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很多。除地层特征以外,建筑物遭受损害的程度与建筑物的基础与结
13、构型式、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以及地表的变形性质和大小有关。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以及建筑设施的损害可以分为直接开挖损害和间接开挖损害,在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对象(建筑物、管线、道路等)所受的损害称为直接开挖损害;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在主要影响范围以外比较远的地方,也可发现开挖影响的存在,这种影响也与隧道开挖有关,称为间接开挖损害,如开挖引起的大范围的地下水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常见的开挖损害可以下列形式表现出来。、地表沉降损害地表的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整体下沉。一般说来,这种均匀沉降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条件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过量的地表下沉,即使是均匀的,也有可能从另一个方面带来严重问题,如下沉
14、量较大,地下水位又较浅时,会造成地面积水,不但影响建造物的使用,而且使地基土长期浸水,强度减低。、地表倾斜损害虽然地层沉降本身对结构物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损害,但是地层不均匀的沉降所导致的地表倾斜改变了地面的原始坡度,将可能对建筑物产生危害。地表倾斜对于高度大而底面积小的高耸建筑物的均匀荷重将改变成非均匀荷重,导致建造物结构内应力发生变化而引起破坏。对于普通楼房,即使不丧失稳定性,过量倾斜会使建造物的使用条件恶化。某些大型精密设备在基础倾斜后,必须另行调平,以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同时地表倾斜会改变排水系统和铁路的坡度,造成污水倒灌和影响铁路的运营。、地表曲率损害由于曲率使得地表形成曲面,地表曲率对建
15、筑物有较大的影响。在负曲率(地表相对下凹)的作用下,建筑物的中央部分悬空,使墙体产生正八字裂缝和水平裂缝。如果建筑物长度过大,则在中立作用下,建筑物的将会从底部断裂,使建筑物破坏;在正曲率(地表相对上凸)的作用下,建筑物的两端将会部分悬空,使建筑物墙体产生倒八字裂缝,严重时会出现屋架或梁的端部从墙体或柱内抽出,造成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因地表弯曲而导致的损害时一种常见的开挖损害形式,这种损害与地基本身的力学性质有关,更主要的与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有关。因地表弯曲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开挖引起的地基地弯曲时在开挖影响下自行弯曲,它是独立于上部结构所施加荷载的弯曲,在这种前提下,由于叠加建筑物自重的影响,
16、便构成了弯曲损害。、地表水平变形损害地表水平变形有拉伸和压缩两种,它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大,尤其是拉伸变形的影响,建筑物抵抗拉伸变形的能力远小于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压缩变形使墙体产生水平裂缝,并使纵墙褶曲,屋顶鼓起。由于建筑物对于地表拉伸变形非常敏感,位于地表拉伸区的建筑物,其基础底面受有来自地基的外向摩擦力,基础侧面受有来自地基的外向水平推力的作用,而一般的建筑物抵抗拉伸作用的能力很小,不大的拉伸变形足以使建筑物开裂(如下图2.4- a)。图2.4 拉伸变形使建筑物开裂地表压缩变形对于其上部建筑物作用的方式也是通过地基对基础侧面的推力与底面摩擦力施加的,但力的方向与拉伸时相反。一般的建筑物对
17、压缩具有较大的抗力,即建筑物对压缩作用不如拉伸作用敏感。但是如果压缩变形过大,同样可以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而且,过量的压缩作用将使建筑物发生挤碎性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可以比拉伸破坏更为严重,这种破坏往往集中在结构薄弱处爆发。例如夹在两坚固建筑物之间的附加建筑物便有可能因地基的压缩变形而导致严重破坏(如图2.4-b)。地下水管及煤气管对其轴向的地表水平变形也非常敏感。在拉伸变形作用下,可以造成管接头漏气,甚至接头脱开;压缩变形可以使接头压入而漏损,严重的可以压坏接头,甚至使管道产生裂缝。地表水平拉伸与压缩变形对道路也可以产生损害,如使路面开裂等。同时铁路轨道可因拉伸而使接头破坏,因压缩而使轨线弯折。
18、对于桥梁,桥梁的活动支座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偿位置,如果两端固定,则可能使支座与桥墩连接处发生破坏。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和相应建筑物的反应见下表2.1。 表2.1 差异沉降和相应建筑物的反应 序号建筑物结构类型/L(L为建筑物的长度,为差异沉降)建筑物反应1一般砖墙承重结构,包括有内框架的结构:建筑物长高比小于10;有圈梁;天然地基(条形基础)达1/150分隔墙及承重砖墙发生相当多的裂缝可能发生结构性破坏2一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达1/150发生严重变形达1/500开始出现裂缝3高层刚性建筑(箱型基桩,桩基)达1/250可观察到建筑物倾斜4有桥式行车的单层排架结构的厂房天然地基或桩基达1/300桥式行车
19、运转困难,不调整轨面水平难运行,分隔墙有裂缝5有斜撑的框架结构达1/600处于安全极限状态6一般对沉降差反应敏感的机器基础达1/850机器使用可能会发生困难,处于可运行的极限状态注:、框架结构有多种基础形式,包括:现浇单独基础,现浇条形基础,现浇片筏基础,装配式单独基础,装配式条形基础以及桩基。不同基础形式的框架对沉降差的反应也不同。上表只提出了一般框架结构对差异沉降的反应,因此对重要框架结构在差异沉降下的反应,还要仔细调研其基础形式和使用要求,已确定允许的差异沉降。、各种基础形式的高耸烟囱、化工罐塔、气柜、高炉、塔桅结构(如电视塔)、剧院、会场空旷结构等特别重要的建筑设施要做专门调研,已明确
20、允许差异沉降值。、内框架(特别是单排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条形或单独基础)的多层砌体建筑结构,对不均匀沉降很敏感,亦应做专门调研。三、监测工作内容及工程量3.1项目组织3.1.1安全监控组织XX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第X标段监测工程项目由中铁十一局XX地铁项目部测量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项目负责人1名、现场总负责人3名。在项目部领导机构下设监测管理部和监测信息整理分析部,负责日常的管理和信息资料分析工作。现场监测组分为3个,即沉降监测组、应力应变监测组、围护结构变形、位移监测组,除了现场监测小组以外另设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组,负责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以尽早在本项目中实现数据采集、数
21、据计算、变形分析、报表制作一体化,做到能对整个监测的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XX市地铁X标施工阶段监测组织机构、各机构负责人见下图:3.1.2监测仪器设备组织本项目监测工程仪器配置如下:序号仪器名称精度备注1全站仪22mm+2ppmD配套觇牌2套2精密水准仪0.3mm/km配套精密条码尺3测斜仪4mm/30m配套线缆4振弦式反力计2.0% FS5频率读数仪0.05Hz6水位计5mm7爆破测振仪0.05mv(0.5mm/s)仪器应经过检验合格,经过计量专业部门的检定,并在规定的检定有效期内,各仪器在每次工作之前均经过检校。测试元器件有出厂合格证,并在使用前进行标定。3.1.3人员组织技术人员配
22、备表序号岗位姓名职称备注1组长项目经理2副组长总程师3副组长安全总监负责现场施工安全4组员工程部部长5测量工程师外业测量6测量员数据整理、分析7测量员 8测量员 9测量员 3.2 工作内容(1)对地铁施工沿线现有的地面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现状进行调查取证。(2)对地铁施工沿线站线结构外缘两侧30米范围内的地面建(构)筑物进行沉降、倾斜、裂缝监测,对地下管线、道路、地面进行沉降观测,对地下水位变化进行监测;当地铁施工对周边影响较大时,将监测范围拓展至80m。(3)施工进度进入关键期或遇不良地质时对土建承包商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第三方(我方)资料进行关联分析,并提供最终报告。(4)当监测范围
23、内的监测对象被破坏时,需要根据监测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向甲方提出专题报告,为界定责任提供科学的依据。(5)其它零星监测工作,解决与监测有关的问题。(6)按甲方要求编写监测技术工作总结。四、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4.1 监测控制网的建立本次变形监测原则上利用甲方提供的地铁测量控制点,为了更好地做好变形监测工作,首先须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原地铁测量控制点的情况。由于某些原因,少数原控制点可能找不到或不能满足本次监测的实际需要,需增补新的工作控制点。本次主要增补高程控制点,原则如下: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路段,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测区,按两个层次布网,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铁 车站 基坑 监测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