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 制:审 核:审 批: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项目经理部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目 录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2.1工程概况12.2工程地质概况22.3周边情况32.4监测意义53.施工部署53.1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53.2材料准备63.3施工准备63.4组机机构64.主要施工方法74.1施工期间变形监控测量74.2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94.3灌注桩顶部沉降(竖向位移)监测114.4灌注桩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测斜)144.5支撑轴力监测164.6土体测斜监测194.7地下水位监测194.8周边地表沉降和裂缝观测204.9安全巡查215.基坑监测安全保证措施226.基坑监测质量保证措施236
2、.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236.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236.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231. 编制依据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岩土勘察报告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建设工程施工手册建设部、甘肃省、兰州市市有关工程监测规定文件。2. 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兰州西站城市配套二期工程-西津西路下立交项目位于兰州七里河区,西津西路是紧邻兰州西客站北广场北侧的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下立交位于西津西路道路下,地铁2号线以上,地道西侧穿过规划3路后设置洞口,东侧穿过规划纵10路后设置洞口。设计范围为桩号K0+240(西接地点)至K1+890(东接地点),包
3、括范围内的西津西路人行地道及位于北广场的西津西路下立交附属用房,不包括两端接线道路工程(该部分在道路设计中体现)。 下立交全长1650米,其中暗埋段长度1261米,西侧敞开段长度为159米,东侧侧敞开段长度为230米。其中下立交主体隧道宽度为20.1米,面积为33165平方米。图2-1工程效果图图2-2工程平面图图2-3 现场踏勘平面图2.2 工程地质概况2.2.1 水文地质条件兰州市西客站城市配套二期工程西津路下立交工程范围内无河流及明渠等地表水体通过。黄河为该区域最大的干流水系,从拟建场区北约1.5km处自西向东流过。兰州属黄河流域上流,河川径流补给为暴雨补给型。径流的年内分配因受补给条件
4、的影响四季分明,一般规律是:冬季(122月)干旱降水少,径流靠地下水补给,最小流量出现在1-2月,这一时期为枯季径流,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1% 15.2%:春季(35月)以后气温明显升高,流域积雪融化和融冰形成春汛,流域显著增大,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4.016.2%;夏秋两季是流域降水较多而且集中的时期,也是河流发生洪水的时期,(611月)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3.1 %87.526。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的兴建,特别是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使径流的年内变化趋于均匀,枯水期12月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的百分数由天然情况的10.9%增加到l 6.0%,汛期710月由天然的56.4%降至41.7%。地下水潜
5、水位埋深约16.0-19.2米,水位高程1516.24-1517.54,地下水赋存于卵石层中,水位年变幅1-1.5米左右。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及场区底层结构特点,拟建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2.2.2 地形条件兰州市西客站城市配套二期工程一西津路下立交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阶梯带附近,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系中祁连隆起带的东段。新构造运动基本特点是受庄浪河凹陷带的影响,在兰州地区呈现次一级的隆起和凹陷,自西向东依次为八盘峡隆起、河口凹陷、虎头崖隆起、七里河凹陷、皋兰山-九洲台隆起,城关凹陷及桑园峡隆起。由于这些隆起,将黄河河谷分割成串珠状的次级盆地,自西而东有:八盘峡至柴家峡之问的新城一
6、河口盆地,柴家峡至金城关之间的西固七里河盆地,金城关至桑园峡之问的城关燕滩盆地。三个相联的河谷盆地,东西长达50Km,最宽处达7.5Km最窄处不足1Km。黄河在三个盆地均发育有多级阶地,其中西固一七里河盆地和雁滩一城关盆地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较发育。新城一河口盆地规模较小,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不发育。2.3 周边情况根据现场踏勘,发现道路两侧及道路中间有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燃气管道、给水管道、电力电缆,通讯光缆、热力管道、电信光缆,等八条管道。表2- 1 序号名称直径埋深(m)位置1给水管道(配水管)900(400)1.3(1.2)道路两侧2电信光缆/2.3道路两侧3污水管道DN5002.3道路两
7、侧4通讯光缆/2.3道路两侧5路灯电缆/1道路两侧6燃气管道/2.5道路两侧7雨水管道DN8001.8路中8热力529管/1.5中向南15.4m在施工前,应将所有管线全部迁移出道路施工范围后,再进行各项工序施工。下立交原有管线分布图如下图所示:图2-4 下立交原有管线分布图下立交改迁后管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图2-5 下立交改迁后管线分布图2.4 监测意义基坑监测是指在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构)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在基坑的施工及使用期间,及时发现并时时掌握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各项变形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坑的安全稳定性,真正实现信息施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8、义。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的支撑轴力、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等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情况实时进行基坑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3. 施工部署3.1 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1、开挖范围大。本工程为明开挖施工,开挖深度约0.7m-17.4m,基坑长度1650m,面积约为33165平方米
9、。因此,布设监测点时需要有针对性布设备用监测点,以防施工破坏,在初次监测时均采集初始值,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有异常变形或施工中发生异常情况、雨季施工期间将加密监测和巡视频率。2、周围环境复杂。周边车流量大,距离建筑物较近,动荷载及不确定因素较多,致使基坑变形因素增多。监测时按照工期要求,将人员分为多个监测组,各组循环作业,每组均要求熟悉所有监测项目的安装和监测过程,同时交替驻场,保证整个监测过程不会因人员的变化而受到影响。3、加强风险意识。由专业结构齐全,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结构设计等专业人员对风险工程的监控信息及时分析处理并根据汇总的监测数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测资料以及
10、施工资料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分析,一旦发现监控信息异常情况尽快报送专项负责人和项目总负责人及项目总工,项目总负责人根据监控信息的异常情况进行决策并组织专家咨询评估,甄别风险预警情况,适时启动相应的风险预警报送。积极开展应急处理事务。3.2 材料准备基坑监测物资准备如下表所示:表 31序号材料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全站仪徕卡TD2002型台1监测2水准仪苏光台6监测3测斜管70,PVC管个120桩体通长埋设4滑动式测斜仪CX-3C台1监测5振弦式应变计内埋式JL-B个根据情况而定埋设于混凝土支撑钢筋内6振弦式应变计表面式JL-B个35焊接与钢支撑表面7电子测力仪sauter台5监测8应变仪EBJ
11、-50台监测9应力传感器JX1-3台监测10土压力计XS-160个500垂直于受力方向安装3.3 施工准备加强对冬期施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贯彻有关基坑监测的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和有关技术文件,尤其重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编制基坑监测方案,核对图纸。确定各种材料的规格,以及操作要点。3.4 组机机构为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我部特成立基坑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孟宪洲副组长:高志鹏、徐文成、马素华、张兆仁成 员:陈琳、崔胜鹏、李长胜、王智辉、吴红星、刘强、段慧武、张朋、周博杰、周永军、董爱香、李选民、舒凯、余树红、闫德崇、刘泽亮、黎源组员职责组 长:全面负责基坑监测总体协
12、调、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基坑监测现场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基坑监测现场管理工作及方案、材料的配置、施工相关质量保证措施及相应纠正措施的处理。技术部部(陈琳、刘泽亮、黎源):测量人员负责督导专业队伍的日常监测工作,并核对报警值,以及对基坑周边巡视工作,一旦有超过报警值的情况,立即向项目部进行汇报。技术人员负责基坑监测方案的编制以及材料的确认。安全部(李长胜):全面负责基坑监测安全监督管理。物资部(王志辉、吴红星):全面负责冬期施工物资监督管理,确保物资材料及时到位,质量合格。工程部(崔胜鹏、刘强、余树红、舒凯、闫德崇、段慧武、张朋):负责各区域基坑监测点的布置施工,以及后期测量监测的配合,以及对基
13、坑周边巡视工作,一旦有超过报警值的情况,立即向项目部进行汇报。质量部(周博杰、周永军):全面基坑监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4. 主要施工方法4.1 施工期间变形监控测量4.1.1 检测项目及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主要检测内容如下表所示。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主要检测内容 表4-1序号监测项目仪器设备监测类别1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全站仪必测2灌注桩顶部垂直位移全站仪和水准仪必测3灌注桩内部水平位移(测斜)测斜仪必测4支撑轴力监测钢筋应力计必测5灌注桩内外侧土压力土压力盒必测6地下水位监测水位仪必测7立柱桩隆沉全站仪和水准仪必测8周边地面沉降和裂缝观测水准仪和裂隙观测仪必测9安全巡视
14、检查现场巡视必测4.1.2 监测频率本工程监测频率以能及时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根据监测项目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程度,设定不同的监测频率;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1)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周边铁路、建筑、道路、管线等设施监测频率应符合各主管部门的要求,且不少于每三天一次;(2)基坑开挖阶段所有测点每天至少一次;(3)底板浇筑完毕15天后,每两天一次;(4)拆撑期间每天至少一次;(5)特殊紧急阶段视情况另定。4.1.3 监测报警值根据设计
15、图纸要求各监测项目报警值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4-2序号监测项目与地铁2号线合建段(报警值)其余范围(报警值)1围护结构(灌注桩)测斜20mm ,2mm/天15mm ,2mm/天2坑外土体测斜15mm ,2mm/天12mm ,2mm/天3围护结构(灌注桩)顶部隆沉与位移15mm ,2mm/天10mm ,2mm/天4坑外地表沉降20mm ,2mm/天15mm ,1mm/天5立柱桩隆沉25mm ,2mm/天6坑内外水位变化750mm ,200mm/天7混凝土支撑轴力第一道3000KN说明:对于各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速率,当其连续两天达到日报警值的情况下应报警。4.2 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灌注桩顶部的
16、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会影响到基坑内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周围环境安全。所以,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为必测项目。通过监测位移量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并对测斜观测计算结果进行校核。4.2.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水平位移监测网布设形式该工程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导线网,导线采用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本通道工程已有控制点的精密导线上。(2)水平位移控制点布置原则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1)控制点的选址将根据现场条件、周边工程特点等确定;2)控制点选通视良好,且易于长期保存和观测的位置;3)控制点的分布应方
17、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点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3)控制点的埋设控制点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安置仪器、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根据现场地面条件的不同,可采用测钉式或水泥墩台式。4.2.2 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原则测点一般布置在灌注桩顶等较易固定的地方,而且真实反映基坑侧向变形,测点间距取为20米,在关键部位加密布置,测点布置后作出明显标记及必要的保护措施。4.2.3 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采
18、用精密全站仪进行监测。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控制网法和极坐标法。本监测方案拟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参照兰州市其它类似基坑监测项目的要求,本监测方案将水平位移监测的等级确定为二级。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初次观测时,要对同一观测对象进行三遍观测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19、4.2.4 观测注意事项(1)对使用的全站仪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仪器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4)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5)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6)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4.2.5 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记录采用PDA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通
20、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1)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2)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3)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1)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
21、,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2)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3)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4.3 灌注桩顶部沉降(竖向位移)监测为了更科学、准确的反应一个位置的水平、竖向变形动态,便于数据的分析与可比性,故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点合二为一。4.3.1 基准网的布设原则本通道工程监测工作的基准网,以其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
22、其应符合见表4-3的要求。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表4-3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二级0.50.150.30 0.4 注:表中n为测站数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构成,根据本通道周边待监测点的分布密度、风险工程的等级以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级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整个工程的高程控制网由分段布设的独立闭合环组成。(1)基准点的布设间隔一定的距离在通道两侧各布置两个基准点,其中每侧各一个为备用基准点。基准点埋设于场地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坚固地面上,并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他人误破坏。同时每月对所用基准点及所使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州 西站 西津西路下 立交 工程 基坑 监测 方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