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基坑监测方案.doc
《主体基坑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基坑监测方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主体基坑监测方案编 制: 审 核: 批 准: 2012-3-8目 录1.工程概况- 1 -1.1工程位置- 1 -1.2工程简况- 1 -1.3沿线周边环境- 1 -1.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 -2.监测方案编制- 5 -2.1工程要点- 5 -2.2方案编制的原则- 5 -2.3监测工作的目的- 5 -2.4方案编制的依据- 6 -3.监测工作内容及项目- 6 -3.1现场巡视内容- 6 -3.2监测项目- 6 -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7 -4.1 基准点的布设- 7 -4.2 监测点的布设- 7 -4.3监测点的保护- 8 -5.监测方法及精度- 8 -5.1基坑围护体系
2、- 8 -5.2周围环境保护体系- 16 -5.3监测点汇总- 19 -6.观测频率和报警值- 21 -6.1观测频率- 21 -6.2报警值- 21 -6.3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22 -7.监测质量的控制及实施- 23 -7.1监测技术质量的控制- 23 -7.2测量仪器- 23 -7.3测量线路- 23 -7.4误差控制标准- 23 -7.5监测流程- 23 -8.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24 -8.1监测数据处理- 24 -8.2信息反馈- 24 -9.组织管理及监测人员配备- 26 -9.1组织管理网络- 26 -9.2监测项目部组成- 27 -10.监测仪器设备- 2
3、7 -11.项目安全及环保管理- 27 -11.1管理体系- 27 -11.2现场安全管理- 27 -11.3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28 -11.4项目环保管理- 29 -12.监测测点布置图- 30 -武汉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二期工程八标段-玫瑰苑站主体基坑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自黄金口停车场至首义路站,线路长16.857km。其中永安堂站以西(不含永安堂站)为高架线,长3.35km,永安堂站(含)以东为地下线,长13.507km。二期全线设站13座,其中高架站2座,地下站11座。二期工程连接汉阳和武昌两个城区。玫瑰苑站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大道与玉龙路的交
4、叉路口下。1.2工程简况玫瑰苑站为线间距14米的标准地下两层车站,在站前设有配线。结合地面的交通状况,车站设有11个出入口(其中6个预留),其中包含有3个物业出入口;设有4组风亭其中两组为物业风亭。车站的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DK5+052.000,有效站台起点里程为YDK4+993.000, 有效站台终点里程为YDK5+111.000,有效站台的长度为118米;车站设计起点里程为YDK4+667.873,车站设计终点里程为右YD5+129.000,车站的总长度为461.127米。由于本车站长度较长地面的起伏较大,因而车站的基坑的深度差异较大。在车站的西端基坑的深度达到21.6米,车站中部标准段
5、基坑深度约16.2米,在车站的东端基坑的深度达17.8米,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建筑基坑支护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本车站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为1.1,综合车站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本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的水平受力体系采用砼和钢管内支撑方案。钻孔灌注桩桩径1000mm,桩中心距1200mm,桩间采用花管注浆止水。内支撑体系采用四道(局部五道)支撑+一道钢支撑换撑,钢支撑的直径为609mm,壁厚16mm,其中第一道支撑为混凝土支撑。车站主体采用明挖施工。本次监测内容为玫瑰苑站基坑工程主体施工监测。根据设计资料,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一级。1.3沿线周边
6、环境车站北侧是玫瑰苑居住小区,西北方向是市财政学校,东北向以住宅为主,南侧是低矮厂房区及部分现状村落。玫瑰苑站位于汉阳大道上,根据管线资料和现场调查,施工场地内的地下管线密集。本车站所在地段主要有给水、污水、雨水、电信、交通通信、路灯、共用通道等管线。1.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4.1 工程地质据野外钻孔岩性描述、原位测试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可将拟建工程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划分为2层9个亚层:各层及亚层的工程性质描述如下:(1)填土(Qml)层杂填土(地层代号(1-1):杂色,由混凝土地坪、碎石、砖块组成,稍密中密状态,含515%煤渣等生活垃圾及粘性土。该层土均匀性差,层厚0.503.
7、60m,层顶标高约25.0030.57m。场地沿线较普遍分布,堆积时间一般大于10年。素填土(地层代号(1-2):褐黄色、灰黄色、灰色,稍密,局部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局部含少量植物根系及碎石。该层土均匀性差,层厚0.504.30m。层顶标高约21.4029.90m,埋深约0.503.60m。场地沿线较普遍分布,堆积时间一般大于10年。(2)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物(Q2al+pl),主要分布于三级阶地,车站段对应里程为AK4+350里程AK4+850。粉质粘土(地层代号(10-1):黄黄褐色,硬塑,饱和。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团块。其厚度1.0022.00m, 层顶标高约20.3028.94
8、,埋深1.0025.00m,竖向渗透系数为3.1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3.310-6cm/s,属于微透水性层。粉质粘土(地层代号(10-1a):黄黄褐色,可塑,局部硬塑,饱和。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团块。该层局部分布于(10-1)层粉质粘土层中,呈透镜体及条带状分布。其厚度0.9011.20m, 层顶标高约5.4722.20,埋深4.4024.40m。竖向渗透系数为3.1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3.310-6cm/s,属于微透水性层。粉质粘土(地层代号(10-1b):黄黄褐色,可塑,饱和。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团块。其厚度1.80m, 层顶标高约16.50,埋深8.60m。竖向渗
9、透系数为3.1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3.310-6cm/s,属于微透水性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地层代号(10-2):黄黄褐色,硬塑坚硬,饱和。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团块。混碎石,碎石多呈棱角状及次圆状,粒径一般1030mm,钻孔中所见最大粒径约50mm;碎石含量约10%左右。其厚度0.609.20m, 层顶标高约-0.616.70,埋深22.0030.40m。竖向渗透系数为3.9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3.210-6cm/s,属于微透水性层。碎石夹粉质粘土(地层代号(10-2a):杂色,中密密实,碎石成份以石英砂岩为主,多呈棱角状及次圆状,粒径一般330mm,钻孔中所见最大粒径约
10、100mm;碎石含量大于50%。碎石间充填硬塑粘性土。呈透镜体状及薄层状分布于三级阶地。其厚度0.602.00m, 层顶标高约-2.244.80,埋深24.6030.40m。竖向渗透系数为3.9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3.210-6cm/s,属于微透水性层。粉质粘土混粉细砂(地层代号(11-1):黄黄褐色,可塑,饱和。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团块。混粉细砂,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粉细砂含量约1020。其厚度4.213.10m,层顶标高约-5.951.40,埋深26.8030.40m。竖向渗透系数为34.8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34.310-6cm/s,属于弱透水性层。粉细砂混粉
11、土(地层代号(11-2):灰黄色,中密密实状,粉细砂以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局部混粉土,中密密实状,粉土含量约1225,粘粒含量约1123。揭露厚度8.0016.40m,层顶标高约-15.505.13,埋深34.2040.50m。竖向渗透系数为6710-6cm/s,水平渗透系数为75.310-6cm/s,属于弱透水性层。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下表。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地层编号及名称土工试验经验值综合建议值饱和重度at (kN/m3)粘聚力C (kPa)内摩擦角()粘聚力C (kPa)内摩擦角()粘聚力C (kPa)内摩擦角()(1-2)素填土151210818.0(10-1)粉质粘
12、土6215.74017401719.3(10-1a)粉质粘土351262815301419.2(10-1b)粉质粘土16816819.7(10-2)粉质粘土混碎石7116.73917381620.1(10-2a)碎石夹粉质粘土3620362020.2(11-1)粉质粘土混粉细砂12242815281920.2(11-2)粉质粘土混粉细砂1521.453053020.41.4.2 水文地质(1)地表水场区地表水体不发育,未发现有河、沟、塘等地表水体分布。(2)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在勘探孔揭穿的深度范围内拟建工程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及承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人工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
13、渗补给,水位、水量与地形及季节关系密切,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潜水静止地下水位埋深为1.80-6.60m,上层滞水对拟建工程基坑开挖施工影响较小。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更新统粉细砂层中,其水位受季节性影响且与地表水(长江水、汉江水)有一定水力联系,主要受侧向径流补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丰水雨季则较高。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勘察期间承压水为地面下2.804.20m,由于拟建车站开挖深度较大,承压水对基坑安全影响较大。(3)水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2、监测方案编制2.1工程要点根据对工程地质资料及周围环境情况综合了解,通过对工程情况进行分析
14、和预测,认为工程有以下要点:(1)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土压力等各种荷载作用下产生侧向变形,而引起周围一定范围的地层移动,应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尤其加强对周围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沉降监测。(2)基坑场地土层中含潜水及承压水,施工中应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2.2方案编制的原则(1)布设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满足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同时必须能客观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2)以三倍基坑开挖深度为影响范围,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基坑本身作为监测及保护的对象。(3)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
15、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采用的监测仪器必须满足精度要求且在有效的检校期限内,采用方法必须准确、监测频率必须适当,符合设计和规范规程的要求,能及时准确提供数据。(4)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应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2.3监测工作的目的(1)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及支护体)变形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被保护对象的变形以及其它与施工有关的项目或量值进行测量,以及时和全面地反映它们的变化情况,是本工程实现信息化施工的主要手段,是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2)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建(构)筑物、管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
16、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3)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4)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5)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及监测的经验。2.4方案编制的依据(1)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等;(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3)基坑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159-2004);(4)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242-2003);(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
17、、监测工作内容及项目监测点的布置是以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及国家相关规范/规程为依据,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围护结构类型紧密相关,控制测点布设密度以20m左右为一监测断面。为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在每一开挖段内有监测点。同时,也注重监测断面的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及方向,从而对基坑变形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为围护结构体系和基坑环境安全提供监测信息。监测工作内容分现场巡视和施工监测两部分进行:3.1现场巡视内容(1)自然条件;(2)支护结构;(3)施工工况;(4)周围环境;(5)监测设施。3.2监测项目(1)围护体(排桩)侧向变形监测
18、(测斜),土体的侧向变形(测斜);(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3)围护体顶部垂直位移(沉降)监测;(4)支撑轴力监测;(5)支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6)排桩内力监测;(7)立柱垂直位移监测;(8)地下水位监测;(9)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10)周围建/构筑物沉降监测;(11)周围地下管线沉降变形监测。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4.1 基准点的布设建立水准测量控制网,在远离施工区域(大于5H)的稳定的基础处设立3个基准点(可引用委托单位提供的交桩资料),工程监测采用二级水准监测网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联测其水准高程(采用相对高程);基准点定期联测,联测频率为1次/月。位移测量采取单
19、向定位测量方法,坐标基准点仍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交桩资料直接采用,基准点定期联测,联测频率为1次/月。4.2 监测点的布设各监测点仪器设备的安装埋设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及有关规范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及周围环境体系变化情况。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根据施工工况的要求,随基坑工程施工的进度而开展,基本按如下顺序进行:(1)围护结构施工前,布设周围地表沉降点、周围建(构)筑物及周围地下管沉降点,并取连续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2)围护结构施工的同时,在围护结构内安装测斜管及围护结构内力监测设备。(3)围护结构施工后,钻孔埋设坑外水位管。(4)围护体顶圈梁浇筑同时,埋设围护体顶的沉
20、降以及位移测点,并做好测斜管的保护工作,并取连续三次测斜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5)在基坑施工前,进行立柱沉降和围护体沉降的观测点安装,并取连续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6)在绑扎砼支撑钢筋时,安装钢筋计,并取连续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在进行钢支撑施工时,安装轴力计。并取连续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4.3监测点的保护(1)各监测点仪器设备的安装埋设好后应立刻做好相应的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并提醒施工人员引起注意。(2)对于埋设在地下的测点应建立起相应的保护井。(3)在基坑开挖阶段,测点如有意外的损坏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4)特别加强对沉降/位移测点、水位、测斜孔等监测点
21、的保护工作。确保监测点成活率在90以上,力争更高。5、监测方法及精度5.1基坑围护体系5.1.1围护体(排桩)侧向变形监测(测斜),土体的侧向变形(测斜)5.1.1.1 监测工作原理本项监测是深入到围护体内部,用测斜仪自下至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围护体内的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围护体在各深度上的水平位移情况。(1)测斜管在监测图设计位置围护体内埋设一条专门制造的“测斜管”。测斜管用PVC塑料制成,其内部有两对互成90角的凹槽,是为“测斜仪”使用的“定向槽”。(2)测斜仪 一种有两对(四个)导轮的角度测量仪器。其角度测量部分能测出测斜仪轴向与(即时的)铅垂线间的角度(t);它的两
22、对导轮间距离是定长“L”(一般L=50cm)。测斜仪本身防水,其尾后有一条兼作信号传送和荷重的钢丝多芯电缆。 使用时将导轮纳入测斜管待测方向的一对导槽中。 当测斜仪停在测斜管的某深度位置时,该处测斜管与铅垂方向的夹角t就被斜仪所测出。从简单的数学关系可知此位置时测斜管与铅垂位置偏开的距离(水平位移)为:S = Lsin t。见图1。 (3)测斜管口修正围护体测斜取管口为基准点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为根据“5.1.2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测量得出测斜点对应的水平位移进行管口修正。管口修正的具体计算方法见“5.1.1.4测斜数据处理”的(2)款。(4)测斜方法 在安装好的测斜管中,从管口将双向测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体 基坑 监测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