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广电总局.doc
《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广电总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方案和框架广电总局.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广电总局科技司2010年8月6日目 录1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51.1总体目标51.2总体技术路线52业务要求62.1广播电视类62.2互动电视类72.3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82.4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92.5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92.6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92.7媒体内容中心服务业务103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103.1业务平台123.1.1电视广播系统123.1.2数字音频广播系统133.1.3互动电视系统133.1.4数据广播系统163.1.5信息服务系统173.1.6EPG系统173.1.7交易支付
2、系统183.1.8宽带业务系统193.1.9媒体内容中心213.1.10多媒体通信系统223.2网络223.2.1骨干网和城域网233.2.2接入网253.3终端253.3.1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263.3.2家庭智能终端263.4运维和运营支撑263.4.1运维支撑系统273.4.2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283.4.3客户服务系统293.5监管系统303.6安全与防护303.6.1有线电视网络运行安全313.6.2广播电视业务系统运行安全313.6.3有线电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313.7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323.7.1广电宽带网络交换中心343.7.2自治域号与IP地址343.7.3路由协议及策略
3、343.7.4与广电宽带国干网的接入方式及接口353.7.5服务质量(QoS)保障353.8广电话音网互联互通353.8.1本地互联互通363.8.2长途互联互通36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绵阳以及湖南长株潭地区等12个城市(地区)作为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按照服从国家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尊重科学规律的要求,积极推动体制机
4、制创新,大力推进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创新业务形态,丰富服务内容,加快培育和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和改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期间,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有以下任务:(1)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整体转换;(2)创新服务业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3)按照试点方案开展电信业务;(4)提高业务运营支撑水平,增强服务能力;(5)实现网络互联互通;(6)保障有线电视网络安全;(7)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为了顺利开展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要同步
5、推进网络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快12个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小网变大网、标清变高清、看电视变用电视。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三网融合试点任务,特制定本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1 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1.1 总体目标在试点城市现有完成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的有线电视网络上,开展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结合行业应用实际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路线的特点,通过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广播电视网发展。 1.2 总体技术路线以光纤同轴混合网为基础,全面实施数字化和网络双向
6、改造,推进光进铜退,逐步实现光纤到户,确保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以视频业务为核心,构建与网络智能适配的开放业务平台,承载广电融合新业务,实现平台开放、业务丰富的目标。以确保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为目标,构建完备的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网络、内容、业务和终端的全方位可管、可控。2 业务要求各网络运营单位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业务目录中的必选业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推荐业务和其它业务。开展的三网融合业务要按照广电和电信主管部门的要求,确保内容的安全可信、网络的可管可控可靠和用户行为的可追溯可管,确保业务顺利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应通过广播式和融合互动式电视门户呈现。电视门户是向用户提供各种融合视
7、频、音频、图像、文字和数据的多媒体服务的入口,为用户提供节目导视、节目预定、节目搜索、节目推介等电子节目指南服务。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必须开展的业务如下,可选择开展的业务详见业务附录。2.1 广播电视类1模拟电视广播业务模拟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模拟电视信号的业务。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向用户提供6套或以上模拟电视广播节目。2数字音频广播业务数字音频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数字音频信号的业务。建议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在转播中央和本地声音广播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数字音频广播服务。3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是指
8、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基本标准清晰度或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频及视频信号的业务。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的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应有不低于6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10套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频道节目。 4付费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付费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按需付费的标准清晰度或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频及视频信号的业务。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应向用户提供的付费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电视频道合计不低于50套。2.2 互动电视类1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点播业务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点播业务是指为用户实时播送用户所实时选取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节目、并让
9、用户对选播的视频节目具有快进、快退、暂停、播放等实时操作控制能力的业务。视频点播节目内容库应不低于15万小时,可提供在线点播的视频节目内容应超过2万小时,其中高清晰度节目内容应不低于 1千小时。2频道回放和时移业务频道回放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对播放完毕的频道节目进行点播收看的业务。时移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对当前播放的频道节目进行暂停、播放快退和快进等个性化观看服务的业务。频道回放业务应向用户提供20套以上、播放完毕3天以上的频道节目回放服务;时移业务应涵盖的数字电视节目频道在20套以上。3电视信息服务业务电视信息服务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通过电视浏览和查询针对电视制作的电视信息服务网站的业务。电视信息
10、服务应包括电视政务信息服务、电视城市信息服务、电视行业(企业)信息服务、电视社区信息服务和电视家庭信息服务等业务;应既提供信息浏览,也提供信息查询,如用户可查询家庭水电费、医疗社保等信息。 4电视支付业务电视支付业务是指用户通过交互电视进行在线或离线的缴费支付、购物支付、还款支付、账号查询等金融电子支付和结算业务。2.3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是指建设并出租用于开展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的业务,有线电视网络设施主要包括:光缆、电缆、光纤、同轴电缆、前端设备、节点设备、线路设备、发射天线、微波站、卫星地球站等物理资源,以及带宽(包括通道、电路)
11、、波长等资源。2.4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是指利用接入服务器和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建立业务节点,并利用各类网络设施将业务节点与互联网骨干网相连接,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将业务节点与用户终端相连接,为各类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主要有两种应用,一是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ICP)经营者等利用互联网从事信息内容提供、网上交易、在线应用等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二是为普通上网用户等需要上网获得相关服务的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2.5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是指利用IP技术,通过有
12、线电视网络将用户产生的IP数据包从源网络或主机向目标网络或主机传送的业务,包括采用TCP/IP协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为国际、国内用户定制互联网闭合用户群网络的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国内会议电视和图像服务业务。2.6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包含图像、视频、文字、音频等多种信息的融合通信业务,并且用户对通信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多媒体通信业务包括多媒体交互话音业务、多媒体交互视频业务、多媒体多方通信业务、多媒体数据处理和交易业务、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务及IP电话业务等。2.7 媒体内容中心服务业务媒体内容中心(Media C
13、ontent Center,即MCC)是基于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媒体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MCC服务业务是指有线电视运营商利用已有的广电宽带网络、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广电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MCC业务主要包括媒体内容发布、虚拟主机、电子商务、系统维护(如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 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媒体内容发布是指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利用托管服务器,将自己的媒体内容或服务通过广电宽带网络发布并提供
14、给用户。3 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有线电视网络将通过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发展演进,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业务体系,推进并实现三网融合。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框架应遵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总体技术框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总体技术框架由网络技术体系、业务技术体系、运维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监管技术体系和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等部分组成。网络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网络技术架构、物理传输网络技术机制和功能要求、业务承载技术机制和网络功能要求、终端和家庭网等。业务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业务平台技术架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要求、业务承载技术机制等。运维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网络和业务系统运
15、行维护以及业务运营支撑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和技术机制,是确保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高效、可靠地管理和运营相关网络和业务的重要技术基础。监管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第三方监管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和技术机制,它涵盖内容、业务、结算、网络、互联互通、终端、用户行为等全方位监管功能,是确保有线电视网安全、可管、可控地重要技术基础。安全防护描述定义了网络和业务系统的运行要求、网络和业务平台的安全防护技术机制和措施,是确保有线电视网成为安全、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公共基础信息网络的重要技术基础。试点城市广电网络应根据三网融合试点业务体系,按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总体技术框架,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终端、运维和运营
16、支撑系统、客服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等,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3.1 业务平台业务平台是业务应用(能力)系统的集成平台、承载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与业务承载网智能适配平台。业务平台应具有开放性,能够灵活方便地集成和承载支持三网融合创新业态的新兴业务应用系统;应支持业务系统间相互融合,可支撑基于各业务应用系统间融合的业务应用能力创新;应具有安全防护机制和措施,能够确保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试点城市有线网络公司建立的业务平台应具有的基本业务应用系统及相关技术要求如下:3.1.1 电视广播系统电视广播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模拟电视广播、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付费数字电视广播等业务的综合系
17、统,是有线电视前端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将视音频信号源整合成业务,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以广播方式传送到用户接收终端。电视广播系统的功能、接口以及传输网络应符合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电视广播系统应具有冗余备份能力,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迅速恢复播出;系统的冗余可靠性应符合GY/T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新建的电视广播系统中的设备如信源编码器、复用器、QAM调制器等应能以IP方式互联。为提高频谱利用率,对较少用户收看的电视频道可采用切换数字视频广播(Switched Digital Vi
18、deo)技术传输。3.1.2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音频业务的系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的功能、接口以及传输网络应符合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支持DRA、MPEG-1 layer2和layer3、MPEG4 AAC和AAC+、Dolby Digital等编码格式。3.1.3 互动电视系统互动电视系统是视频点播、频道回放、时移电视、电视关联信息屏幕显示等业务的技术提供和支撑平台。它综合利用了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多种终端在任意时间观看节目。
19、互动电视系统应具有内容存储系统、媒资管理系统、媒体格式和编码转换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媒体内容注入系统、内容发布和分发系统及视频服务器等。互动电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支持15%用户同时点播的系统并发流支持能力;应支持实时媒体内容注入;应支持多种视频媒体内容格式、多种视频流播放技术,尽可能满足用户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观看节目的需求;应能根据网络通道资源情况智能选择数字媒体内容传输通道,如基于IPQAM技术的窄播通道和基于IP网络技术的宽带交互通道。互动电视系统的视频流服务器播出控制列表可支持不同源的内容播出,即播出内容可部分来自视频流服务器缓存,部分来源于中心存储系统。在试点阶段,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
20、的互动电视系统应尽可能支持相同的媒体内容格式和元数据格式;应至少实现与一个以上其它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相应系统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系统间节目交换,可实现提供跨域视频点播节目服务。系统应支持的存储和播出媒体内容文件格式要求如下:(1)MPEG -2编码和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 (2)AVS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3)H.264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4)AVS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5)H.26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6)MPEG4编码和Fragmented MP
21、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7)音频:DRA、Dolby Digital, AAC, MPEG-1 layer3;(8)图像及文件:JPEG,PNG和文本文件。视频点播节目内容采用CBR方式编码,标准清晰度节目内容的MPEG2编码码率为3.75Mbps、高清晰度节目内容的H.264编码码率为8Mbps;标准清晰度内容采用其它编码方式时,编码码率应保证图像质量不低于标准清晰度节目内容MPEG2 3.75Mbps编码图像质量;高清晰度内容采用其它编码方式时,编码码率应保证图像质量不低于高清晰度节目内容H.264 8Mbps编码图像质量。系统应支持的实时注入媒体内容文件格式要求如下: (1)实时MPE
22、G -2编码和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2)实时AVS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3)实时H.264编码和MPEG-2 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4)实时AVS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5)实时H.26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6)实时MPEG4编码和Fragmented 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在建设互动电视系统中,各试点城市广电网络公司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1)系统架构的开放性。系统应该是开放的和模块化的;(2)系
23、统部件的可互换性。各个模块化的功能部件可以由多个设备供应商提供,并且不同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可以共存于一个系统中;(3)系统接口的标准性及技术成熟性。功能部件之间的接口尽量采用国家、国际产业化的工业标准。在设备选型上优先选用成熟、高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注重实用性;(4)系统可靠性。系统具备容错和负载均衡的能力。关键设备、路由、数据必须采取冗余备份措施;(5)系统可升级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支持简单的系统部署和扩展,要保证在业务范围和网络规模上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6)可运营性。系统应保证自愈能力,保证系统部件间的负载共享和均衡,满足瞬间的高业务流量需求,能够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 试点 总体 技术 方案 框架 广电总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