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 家 好,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凉州区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综合防 治 技 术,玉米不仅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于水稻、小麦而居第三位。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常年因病虫造成的产量送损失可达10%-20%。据报道,玉米病害有80余种,虫害就更多了,在我区玉米病害有10余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青枯病、锈病等。在玉米上发生普遍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粘虫、蚜虫等。,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年份发病率在3%-10%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
2、70%,2006年在凉州区重病田块发病株率高达62.5%,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抽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病株果穗短粗,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苞叶正常,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初期苞叶一般不破裂,黑粉也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剥开苞叶可见果穗内部组织已全部变为黑粉,黑粉内有一些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所以称此病为丝黑穗病。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一旦发病,全株绝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后
3、畸形生长。有的品种苗期分蘖增多,植株呈丛簇状。发病植株雄穗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多数情况是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花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 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也有整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症状特点是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二、玉米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的区别:(1)丝黑穗病主要发生于有性器官,如雌穗和雄穗,而营养器官,除极特别情况下,叶片中脉产生条状黑粉外,一般不产生黑粉;而瘤黑粉病则茎秆、叶片、果穗、雄穗、甚至根部均可受害,产生病瘤。(2)丝黑穗病危害果穗时,受害果穗不形成黑瘤,黑粉中有丝状
4、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而瘤黑粉病则在受害部位生成肿瘤,瘤内没有丝状物,果穗受害轻时,仅个别或少数籽粒发病。,三.病原与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hn)Langdon et Fullerton引起的。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冬孢子未成熟前集结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 28为最适宜。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1.传播发病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在土壤
5、中冬孢子存活年限一般都在3-5年,种子表面带菌虽然数量不高,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老病区种子带菌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在新区带菌的种子则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总之,玉米丝黑穗病是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含菌量高发病重。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寄主胚芽形成系统侵染。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抗病性和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2.影响发病的因素 品种抗病性:玉米不同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菌源数量:玉米丝黑穗病菌越冬场所主要是在土壤里,重茬连作造成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环境
6、条件:该病以土壤带菌传病为主,而且多在幼苗期侵染,因此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温、湿度条件既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生长,也影响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各地试验证实,侵染的适温与玉米幼苗生长的适温一致,均在25左右。较适宜的侵染温度范围为20-30。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速度。土壤含水量适中,种子发芽快,幼苗生长迅速发病轻;土壤干旱,种子发芽慢,幼苗生长缓慢,则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根本有效措施之一,大力推广抗病丰产的金穗4号,酒试20、临单217、金穗9号等良种,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沈单10
7、号、16号的种植面积。2.减少初侵染源:轮作倒茬:轮作倒茬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不能在一块地连续多年种植感病品种,一般应是玉米蔬菜小麦玉米;如果地少倒不开,可在重茬地种植抗病品种。翻耕土地施用净肥:深翻土地可将病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又一途径,因此施用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及时拔除病株: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性措施,在玉米抽穗后症状明显,及时拔除病株,将病穗携出田外深埋,可达很好的防治效果。3.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自身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药剂处理种子可用拌种、浸种、闷种和药土覆盖种子等方法。拌种一般
8、用种子量0.2%-0.3%。如特普唑(速保利)、粉锈宁、羟锈宁等。近年来随着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使玉米丝黑穗病得到有效控制,如8%克烯种衣剂防治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4%。,玉米瘤黑粉病,一、危害 该病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是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形成菌瘿,破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幼苗期受害常引起早死。果穗以下茎部感病,平均减产20%,果穗以上茎部感病,平均减产40%,果穗上下茎部感病,减产约60%,果穗感病减产约80%。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杆不结实。生产上一般病田病株率为5%-10%,发病严重的可达30%-80
9、%。,二、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玉米被侵染的部位细胞强烈增生,体积增大,而后发育成明显的肿瘤。病瘤生长很快,大小和形状变化也较大,有的呈球形,有的为棒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有的叠生。膨大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白色,渐变为灰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病瘤的增大和瘤内冬孢子的形成,质地由软变硬,颜色由浅变深,薄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因此得名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仅发生在玉米的果穗和雄穗部位、黑粉中夹杂有寄主维管束组织的特征不同,玉米瘤黑粉病可以发生在叶片、茎秆及果穗和雄穗任何部位。,病
10、叶鞘(左)、病茎(中)、病穗(右下),三.病原与发病规律: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zeae(Beckm)Unger侵染引起的玉米病害。冬孢子暗褐色或浅橄榄色,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5-10,最高35-38,在水中或相对湿度98%-100%下均可萌发。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1.传播发病 病菌成熟后,以冬孢子形态越冬。被冬孢子污染的土壤和遗落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或残留在秸杆上的病瘤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其次,粪肥也是其重要的越冬场所。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也是初侵染
11、来源之一,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生长期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均可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也可通过种子,秸杆和昆虫携带传播。2.影响发病的因素 玉米瘤黑粉病是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虽然生产中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如金穗4号,酒试20、临单217、金穗9号比较抗该病 2、减少初侵染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
12、体,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并带到田外集中处理。3、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注意肥水管理,特别要注意均衡使用有机和无机肥料,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适当使用含锌和含硼的微量元素肥料,对病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4、药剂防治:玉米生长期间病瘤未出现前,喷洒15%粉锈宁2000倍-3000倍,10%烯唑醇2000倍-3000倍,7.5%禾果利2000倍-3000倍,0.5%硫酸铜液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含唑类杀菌剂的种衣剂对该病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效。,玉米大斑病,一.危害
13、 病害主要发生在抽雄 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扩展,在叶片上 产生大量病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子粒灌浆不足,导致产量降低。一般年份,大斑病造成5%的减产,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感病品种损失高达20%以上。二.症状 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后逐渐扩大为梭形斑,长达200。数个病斑连片,常导致整叶枯死。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三.病原与发病规律: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cium(Pass.)Leonard et Suggs 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在玉米残体上
14、和土壤中越冬。在第二年5-6月份,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株残体中越冬的菌丝体便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新产生的及部分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到田间植株叶片上进行初次侵染。,玉米大斑病,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大斑病抗性差异显著,在缺少高抗品种的地方,可以种植丰产性好、抗性中等的品种。2.减少初侵染源: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与其它作物间套作,改善玉米田间的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侵染。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及时打药,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
15、湿性粉剂 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玉米青枯病,一.危害 玉米青枯病(茎腐病)在我区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也是一个世界性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重者甚至绝收。二.症状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部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高峰。我国青枯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植株青枯或黄枯,根部变褐腐烂,基部发软,髓部中空,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16、。潮湿时病部有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三.病原与发病规律:玉米青枯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玉米青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发生萎蔫,最终导致叶片呈现黄枯或青枯、茎基缢缩、果穗倒挂、整株枯死。此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及耕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2.气象条件:一般认为玉米散粉 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
17、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3.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四.防治方法 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目前抗性较好的品种有金穗9号、沈单10、豫玉22等。2.减少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侵染源。发病重的地块可与马铃薯、豆类等
18、作物实行23年轮作,同样可以减少田间病源。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4.药剂防治:播种前可用15粉锈宁拌种。发病初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l2次,每隔1015天喷1次。,玉米虫害棉铃虫,玉米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也叫钻心虫,是世界性大害虫。我区各乡镇均有发生,是常发区。棉铃虫的食性杂、寄主种类多,近几年,绝大多数绿色植物上都有棉铃虫的卵和幼虫为害
19、,而且对玉米的为害也呈明显加重趋势。,1、形态 成虫体长1617毫米,前翅颜色变化较大,雌蛾多黄褐色,雄蛾多绿褐色,外横线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形纹和环形纹暗褐色。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直径0.50.8毫米。幼虫体长4045毫米,头部黄褐色变化很大,大致可分为黄白色型、黄红色型、灰褐色型、土黄色型、淡红色型、绿色型、黑褐色型、咖啡色型、绿褐色型等9种类型。蛹纺锤形,长1720毫米,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尾端有臀刺2枚。,2、发生规律 在我区一年可发生37代,以滞育蛹越冬。第一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中旬,中下旬盛发;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盛发于中下旬;第三代成虫始见
20、于8月上中旬。以第四代滞育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对半枯萎的杨树枝把也有很强的趋性,成虫产卵量平均1000余粒,在生长旺盛茂密且抽穗早的玉米田比长势差的玉米田产卵量明显增多。产卵部位多在雌穗刚吐出的花丝上和刚抽出的雄穗上。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以后取食幼嫩的花丝或雄穗,也取食叶片。幼虫3龄前多在外面活动为害,这是施药防治的有利时机,3龄以后多钻蛀到苞叶内为害玉米穗,不易防治。幼虫共6龄,末龄幼虫入土化蛹。棉铃虫喜中温高湿,各虫态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90,68月份降水量达100150毫米的年份,利于棉铃虫的严重发生。,3、防治方法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耙地,坚持实行冬灌,可大量消
21、灭越冬蛹。合理布局。在玉米地边种植诱集作物如洋葱、胡萝卜等,于盛花期可诱集到大量棉铃虫成虫,及时喷药,聚而歼之。于各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性诱剂或杨树枝把,可大量诱杀成虫。人工剪花丝:当玉米雌穗花丝已授粉变红开始萎焉,棉铃虫幼虫3龄前尚未蛀入果穗内部时,逐株逐穗剪去玉米雌穗苞叶空尖部分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药剂防治:防治适期:8月10日左右,棉铃虫幼虫3龄前尚未蛀入果穗内部时。常用农药: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BT乳剂2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滴穗或喷雾。,金针虫,危害金针虫是叩头甲的幼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俗名有火蚰蜒、
22、钢丝虫、节节虫等。16主要为害麦类、玉米、瓜、菜、马铃薯等,在土中咬食播下的种子和幼苗,成株期钻入根茎取食,使植株枯萎死亡。,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9毫米,宽约2.5毫米,体细长,暗褐色,密覆灰色短毛,并有光泽;头胸部黑褐色,前胸背板长大于宽,后缘角伸向后方;鞘翅暗褐色,密生灰色短毛,鞘翅上有9条纵列的刻点;触角红褐色,第二节球形;足红褐色。卵:乳白色,圆形,直径约0.51毫米。幼虫: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约23毫米,宽约1.3毫米。尾节圆锥形,上有两个褐色圆斑和4条纵纹。蛹:体长89毫米,黄色,三、生活习性 金针虫在我区多为2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内2040厘米处越
23、冬,翌年4月中旬上升至地表活动。成虫于5月上、中旬在田间取食交配、产卵。幼虫于45月在耕层内取食为害作物根、茎部,6月中、下旬至9月,老熟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新羽化成虫在土内潜伏越冬。成虫有假死性和叩头反跳能力。幼虫喜食小麦、玉米的种子和幼苗,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15%20%的潮湿土壤中为害最重。,四、防治方法1、用40%甲基异柳磷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种50公斤、或40%毒死蜱1000倍进行拌种2、苗期可用40%的毒死蜱1500倍或40%的辛硫磷500倍与适量炒熟的麦麸或豆饼混合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入玉米基部,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即可将其杀死。,红蜘蛛,一、危害红蜘蛛在我区分布广泛,
24、寄主植物多,1年发生1015代。除了为害玉米,也为害高梁、豆类、棉花等作物。红蜘蛛在我区近年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由于玉米面积的扩大,为叶螨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因此叶螨危害越来越重,严重地块可将叶吃干了,当玉米生长期遇高温干旱,田间叶螨繁殖极快,布满植株各部位。由于叶螨的发生阶段正值玉米灌浆期,因此可以造成较重的产量损失。,二、防治方法 1、杂草上防治:在4月中、下旬对玉米田周边的豆类、蔬菜、田埂应作重点检查,发现这些作物及杂草部分叶显黄白色斑时应用8%快杀螨2000倍喷洒,封锁地埂,减少虫源,防止迁移到玉米田。2、玉米田防治:在78月红蜘蛛上了玉米时可用80%克螨特3000倍、20%四达螨200
25、0倍、8%快杀螨2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在90%以上。,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 合 防 治,小麦散黑穗病,1、症状 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2、病原 Ustilago nuda(Jens.)Rostr.称裸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褐色,一边色稍浅,表面布满细刺,直径59m。厚垣孢子萌发温限535,以2025最适。侵害小麦,引致散黑穗病,该菌有寄主专化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田 粮食作物 病虫害 防治 技术 ppt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