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技术.ppt
《灌浆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浆技术.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灌浆技术及其发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11月,杨晓东,灌浆历史200 年 中国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浆液技术、灌浆工法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可以进一步解决了许多水工建筑物防渗和加固难题,许多改善的技术已成为我国坝工建设的重大技术措施。,灌浆技术及其发展,超细水泥灌浆技术 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 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 坝基岩溶渗漏灌浆处理 砂砾石覆盖层灌浆技术 灌浆设计理论的发展 灌浆技术存在的问题,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可灌性可灌性与三个因素有关:被灌体的可灌性、材料的灌入能力和灌浆压力。岩土介质可灌比:GR,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岩体裂隙,土体、沙砾石等散粒体,,GR25可灌,GR11,
2、水泥浆液不可灌11GR19,不确定,GR5可灌,GR2 水泥浆液不可灌2GR5,不确定,-超细水泥灌浆技术,吕容值判别:F.K.Ewert:25Lu,水泥可灌性好;20Lu,水泥可灌性好;5Lu,效果不明显;520Lu,不确定。最小可灌宽度(水泥浆液)散粒体:0.1D10岩体:国外 160m,国内小于三倍D85(0.2mm),灌浆技术及其发展,-超细水泥灌浆技术,影响灌入能力的根本原因是水泥颗粒的几何尺寸。南非、德国、俄罗斯、美国和我国:筛分或磨细:Dmax40m,D5010m日本研制的超细水泥:D505m 据称近上万吨的应用实践表明,超细水泥具有良好的可灌性和力学性能。,-超细水泥灌浆技术,
3、灌浆技术及其发展,从1984起,我们研究和试制了适应于微细裂隙岩体加固灌浆所需要的超细水泥。试验研究,如获得更细的水泥,则带来强度衰减、能耗、成本等问题,影响其实用性,换言之超细水泥有其合理细度的问题。试验研究:超细水泥的细度高、活性大、保水性强,颗粒凝聚现象强烈。加大浆液的水灰比,虽然其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但其结石强度将显著降低。因此改善分散性和流动性的外加剂、高速搅拌制浆技术成为影响其实用性的关键。,-超细水泥灌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二滩拱坝的坝基为弱风化岩体,隐微裂隙发育。正长岩强风化夹层出现频率较高,玄武岩多见小型破碎带。灌浆试验,III序孔采用超细水泥和低水灰比水泥浆液灌注,平均灌
4、入量比采用普通水泥浆灌注的II序孔还高,避免了灌浆过程中的失水回浓现象。正长岩和玄武岩试区,单位吸水率由III序孔灌前的5Lu及0.9Lu,分别降至灌后的0.71Lu及0.45Lu。切片鉴定,发现的最小可灌岩体裂隙开度为0.06mm。,-超细水泥灌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超细水泥的生产成本高,储存、运输均不方便。研制了湿磨水泥浆设备,在现场直接加工水泥浆,使水泥颗粒最大粒径降至10m以下。磨细浆液的结石强度视不同的水灰比和磨细程度,在2.020.0MPa之间。湿磨水泥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成本较低的特点,尤其对于防渗工程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和优越的经济性能。,-超细水泥灌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
5、对坝基溶洞、堆石体,以及地基空洞回填处理等大孔隙地层防渗与加固问题,常采用灌浆方法进行处理。对扩散范围的控制多采用速凝浆液来进行:造价昂贵 水玻璃为调凝组分,耐久性差 速凝时间控制困难:地下水、温度等环境因素,与实 验室不一样 砂浆 浆、石分离,水下浆液易流走 我们开发了水泥膏浆灌浆技术,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水泥膏浆一般是指水泥浆液中掺入大量粘土构成的低水灰比膏状的浆液,也可以在浆液中视当地材料情况掺入粉煤灰、磨细矿渣等掺合料,也可掺入少量的外加剂。抗水流冲释性:整体抗冲,与低水灰比浆液、砂浆的主要区别膏体的流动特性和扩散特性 明显的扩散前锋面触变性 流动时,宾汉姆流体;静止
6、时,固体性质,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水泥膏浆性能试验某现场使用,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室内抗冲模拟试验 在室内进行了不同流速下水泥膏浆的抗冲模拟试验。试验水槽长3m,宽0.5m,高0.5m。水槽内下垫层主要选取了玻璃板底层和架空结构底层。室内抗冲试验1 室内抗冲试验2,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水泥膏浆模拟灌浆情况,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玻璃板底层抗冲后留存浆液 架空结构底层抗冲后留存浆液,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室内抗冲模拟试验结果,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红枫水库堆
7、石坝堆石体帷幕 坝高52.5m,堆石体孔隙率为21.638.6%。为取代原木斜墙防渗结构,设置灌浆帷幕。试验采用了多种材料与工艺,最后采用水科院的粉煤灰水泥膏浆。灌注试验表明,膏浆解决了无充填大孔隙堆石体中灌浆控制的难题,且工效约提高3倍多,。试验压力下,单位注入量2.5t/m,灌后可见结石充填饱满、粘结牢固,可达到工程防渗和结构强度的要求。水泥膏浆首次在堆石体工程中得到应用。,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龙塘水轮泵站大坝无动水溶洞封堵 圬工硬壳坝,坝基第一层贝壳岩出现溶洞及坝基中粗砂层中大量漏水,坝底严重掏空,坝身出现多处裂缝。溶洞大者达1.0m左右,且无充填,采用水泥膏浆进行了坝
8、基灌浆加固处理。142m长的坝基处理工程不足2个月即完成,达到了造价低廉、可控性强、空洞充填饱满的加固要求。,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乌拉泊水库覆盖层灌浆帷幕 坝基覆盖层1830m,实测最大渗透系数达1.2cm/s,用一般灌浆方法难以在动水条件下形成帷幕。采用水泥膏浆,成功完成了灌浆试验,灌后帷幕渗透系数小于10-4cm/s量级。,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速凝水泥膏状浆液大范围的调整浆液初、终凝时间在数分钟至数小时之间,结石的抗水流冲刷能力强,适于动水条件下堵漏灌浆。第一代:利用铝酸盐水泥与 普硅水泥的快凝反应,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优点:性能优异、
9、可靠 堵漏效果显著缺点:铝酸盐水泥不普遍 对施工要求高,第二代:研究专用的速凝膏浆外加剂,在不降低 性能的前提下,避免第一代的缺点。,重庆彭水水电站围堰 土石围堰,大江截流、合龙后采用了高喷灌浆、静压注浆等措施进行围堰的防渗处理,在静压注浆过程中对部分耗浆量大的孔采取了水泥水玻璃双液灌注等处理措施。防渗施工完毕后,围堰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渗漏量,高喷灌浆和静压灌浆防渗处理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特点:在堰体河床底部存在大规模块石堆积层围堰地层主要是块石,架空严重,加之水流冲刷,基本无细颗粒充填物。最大水下深度超过20m,围堰内外水位差可达1.5m,围堰中存在一定
10、流速的动水,水泥浆液在水下不能及时凝固、形成有效的防渗体。对围堰中存在的渗漏水部位采用速凝水泥膏浆进行防渗处理,效果显著。,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彭水电站围堰速凝膏浆堵漏施工现场,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彭水电站围堰基坑开挖,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重庆鱼洞长江大桥15桥墩上游幅堵漏 采用沉井方案,河床基岩存在起伏,沉井部分入岩,部分仍处在砂砾石层中,继续下沉困难。砂砾石层透水性较强(101cm/s),强行开挖时发生管涌,涌入量约为3000m3/h。,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沉井刃角产生涌水,沉井汛期被淹,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
11、其发展,围堰基坑深度为10m,底部位于长江水位以下8m。地层主要为沙砾石层,从灌浆的角度分析地质特点:砂卵石层160mm以上的卵石含量较高,且无胶结 渗径短(24m)存在明显的渗流通道:已发生管涌 动水条件,且有一定的流速。沉井内涌水1 沉井内涌水2,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重庆鱼洞大桥15桥墩上游幅围堰,根据工程特点采用了速凝水泥膏浆结合稳定性浆液进行防渗处理。灌浆采用孔口封闭、孔内纯压、自下而上的灌浆施工工艺。,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开挖后砂砾石层中充填的呈层状的膏浆 开挖后靠近主河槽侧的砂砾石层呈干燥,围堰基坑开挖后基本
12、不漏水,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重庆鱼洞长江大桥15桥墩下游幅 紧挨着上游幅,借鉴上游幅的成功经验,采用灌浆解决施工围堰的防渗和支护问题。该围堰位于长江右岸主河槽位置,基坑深约9.5m,底部位于最枯水位以下约7m。地层情况是:上部45m为回填块石,最大粒径可达23m,下层为原河床的砂砾石层和基岩。灌浆采用孔口封闭、孔内纯压、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施工工艺。,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下游围堰填筑情况,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围堰开挖后情况,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粉细砂层不透水,水泥膏浆结石充填情况,膏浆及速凝膏浆技术,灌浆技术及其发展,G隆巴迪
13、提出岩体水泥灌浆“灌浆强度值(GIN)”方法。在一定灌浆段内,能量消耗近似等于灌浆压力P和灌注浆体体积V的乘积PV(灌浆强度值GIN)岩体水泥灌浆的GIN法主要侧重于帷幕灌浆,对其它灌浆工程也是适用的 GIN方法有无可争议的效果,工艺简单又比较经济 认为要通过试验选择适当的GIN值,作为定值。由P和V坐标可作出GIN双曲线,和Pmax和Vmax,作为实际控制的P、V包络线,-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国内提出“双限灌浆压力控制技术”二滩水电站加固处理试验合理应用高灌浆压力往往能得到良好的灌浆效果过高的灌浆压力会导致地表的抬动,甚至直接危及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和浆液浪费按单条等
14、宽水平裂隙模型,推导出地表岩体抬动变形值()为:4(1-405)(-)5(34)或 32(-)5(5224),-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采用自上而下的灌浆技术,相当于提高了值 在浇筑一定厚度后进行灌浆,相当于增加了值 采用浓浆,增加了0值 有利于减少地表岩体抬动变形值或提高使用灌浆压力 一定的地表岩体抬动变形值()和地质条件下,灌浆压力和进浆量2呈近似反比关系,和上覆岩体厚度3呈近似正比关系。按进浆量和上覆岩体厚度使用灌浆压力的方法,称之为“双限灌浆压力控制技术”。,-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灌浆技术及其发展,采用双限灌浆压力控制技术,有以下特点:灌浆过程中未观察
15、到地表抬动的迹象;可采用较高的灌浆压力:部分510米孔段使用1.5MPa2.5MPa,部分1015米孔段使用2.5MPa5.0MPa的高灌浆压力是可行的;灌浆压力呈依孔序逐渐增加的趋势;,-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利于使用小水灰比浆液,以 0.5:1水灰比结束的灌浆孔段高达50左右;大进浆量孔段,小水灰比浆液的高强度结石补偿了低压力下的结石强度问题和浆材的过度扩散;小进浆量孔段,较高的灌浆压力可对浆液、尤其是小水灰比浆液的扩散进行补偿。大幅度提高了工效,在平均单位注入量为238.8kg/m的条件下,平均每孔段纯灌浆时间仅95.4min。,-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
16、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双限灌浆压力控制技术和GIN灌浆法提供各自使用高灌浆压力的方法,前者着重避免过高的地表抬动变形,以获得较国的灌浆效果为目的;后者以灌浆的经济行为出发点。在一定的灌浆标准下,均可获得扩散较均匀且节约浆材的效果,并可大幅度提高工效。近期,国内溪洛渡、锦屏一级和向家坝等大型工程的灌浆试验采用了双限灌浆压力控制技术实施,均取得了良好的灌浆效果。,-双限压力控制技术与GIN工法,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国内灌浆技术近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可灌性、岩溶防渗处理、大孔隙和动水下的灌浆难题。可灌性目前已通过细水泥、化学材料、外加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静水位下有充填物岩溶或大孔隙地层目前有高压灌浆、浓
17、浆技术、膏浆技术等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无充填岩溶空洞内进行高压力、大流量、高流速动水条件下灌浆堵漏防渗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坝基岩溶渗漏灌浆处理,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广西拔贡水电站 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支流为暗河。该电站1972年建成蓄水,建设过程中,仅作过沿岸踏勘和地质测绘。开挖后揭示出齿墙未截断浅层岩溶强烈发育带,河槽有f388和f411两条顺河断层纵贯坝基。为急于发电,没有进行彻底清基和防渗帷幕或固结灌浆工程处理。水库蓄水后,坝基产生渗漏,并逐年加大。测及最大漏水量达23m3/s致使每年枯水期35个月不能发电。二十余年渗漏,使断层、溶洞充填物基本上被夹带走,纵横交织的
18、溶洞、溶沟已被掏空,岩体空隙度增大。反复变化的渗压会使坝基岩体松动,时刻威胁大坝安全。,-坝基岩溶渗漏灌浆处理,灌浆技术及其发展,过去曾对漏水问题处理,但由于处理措施局限,一般情况下仅起短期的防渗效应。洪水期一过,大部分失效,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此堵彼漏,形成新的漏水通道。1994年11月广西水文水资源局河池分局进行了漏水量测试,在库上游水位为229.0m时,漏水量为27.2 m3/s,考虑到测漏水量时河床有少量分流等因素,确定漏水量为27.4 m3/s。,-坝基岩溶渗漏灌浆处理,灌浆技术及其发展,受电厂委托进行坝基岩溶渗漏灌浆堵漏防渗措施进行处理。防渗处理措施拟采取垂直灌浆堵漏防渗为主,即在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灌浆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4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