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ppt
《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经济思想史,消费思想,消费思想1,中国经济思想中关于消费的内容大致有:消费心理;消费的作用、标准、结构;关于精神消费的学说;消费伦理。第一节 消费心理消费心理主要包括消费欲望、消费需求、消费评价、消费行为等内容。一、消费欲望儒家认为人的消费欲望丰富多采,却具有共同性。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人都具有喜好富贵而嫌恶贫贱的心理。,消费思想2,孟子进一步概括道“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例如“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十分明确指出消费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他还通过具体的产品
2、对此加以例证:“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kui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荀子进而指出,人类的这种共同的消费欲望是与生举来的,是天生的本性,,消费思想3,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具体说来,“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总之,“人生而有欲”。朱熹将人的自然欲望与人的奢侈性欲望作了区分:前者称为“天理”,后者称为“人欲”,他举例说,“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云:“寻常人如何便得无欲?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在他看来,饮食与美味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美味是
3、饮食的高级形式,美味中有饮食;但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人欲以天理为前提,天理常常要发展为人欲。,消费思想4,道家主张“无欲论”,认为人们,尤其是“有道之人”,是无欲的。庄子反复强调:“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崇尚没有智巧、没有贪欲的原始初民,他们纯真朴实,口含食物互相嬉戏,挺胸鼓腹结伴闲游。他描述的许多神人、真人,都“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消费思想5,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也主张“无欲论”,认为一切皆空。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是“四大皆空”,人生的功名富贵、世间的人情世故都是过眼烟云。而人们的各种欲望,在佛教看来,只不过是
4、机缘巧合幻化而成,都将无常变化不止,实质上也是虚幻不实的;这些欲望既是空虚的,就更谈不上要去满足了。武则天信奉佛教;有情人十余,和尚。,消费思想5,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名,便名好了歌”。今天的民谣也说: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劝君莫做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
5、。,消费思想6,关于消费欲望的特征。孟子观察到欲望的主观性,他举例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只正也,饥渴害之也。”也就是对物品效用大小的评价,与需求者渴望的强烈程度有关;欲望越是强烈,物品的效用就越大,以至于失去客观评价能力。韩非子认识到消费具有层次性或阶段性:“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也就是说,消费欲望受消费者当前的经济处境、经济地位或现有的消费水平的限制,人的消费欲望具有层次性、阶梯性,总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看的;人的欲望虽然是无止境的,但其满足与重新提出却是一步一步或一层一层地进行的。,消费思想6,十不足歌: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
6、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时来运到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消费思想7,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起,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此外,韩非还看到衣、食等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可比较的:“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从使用价值上看,各种物品都满足特定的需要,都
7、不可缺少;人们不能绝对地肯定哪个更重要或不重要。,消费思想7,二、消费需求消费欲望仅仅是人们满足自己内在需要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消费需求则是人们进一步要求消费、享受具体的外界对象,如具体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已产生的消费欲望的观念。只有当具体的消费对象已经存在、消费者有能力获得消费对象时,消费需求才是有效需求。首先对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荀子。他率先把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区分开来:“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这大致相当于经济学所谓的自然需要;而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子称之为“求”,相当于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或需求。,消费思想8,消费需求是如何形成的呢?古代许多思想家都看到了消费需求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
8、影响,如社会风气、相互攀比、炫耀富贵等。首先,上层统治者的消费模式对下层人们的消费具有示范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能超越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存在。儒家认为,下层人民在仿效上层人物的行为上,就象草木随风而动一样。陆贾云:“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晁错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者,以上用之故也。”,消费思想9,韩非在这方面的描述更生动,例如:“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这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由来。又如:齐桓公好衣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
9、:“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这个典故形象地说明了在消费领域存在一个上行下效的风气。,消费思想10,其次,社会风气对个人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炫耀性消费。如城市人之养狗。人们用奢侈性消费来夸耀自己的地位、能力。宋代李觏云:“夫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不顾家之有无,汲汲以从俗为事者,民之常情也。”消费者不惜花光积蓄来维持某一消费水平,甚至只要可能,“虽国宝必用之”,可谓不惜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包括货币、财产、信用能力等,甚至非法手段。
10、,消费思想11,现代消费经济学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交、消费者可以运用的资源等等。而其中关于社交的影响,现代消费行为学说认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交圈”或“关系集团”中,周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会对他的消费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李觏看到的“奢则以为荣,俭则以为辱”的风气迫使人们不得不在消费方式上向他所交往的人看齐,以保持体面和荣耀,表明自己是属于这个“生活圈”里的具有同样能力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齐人有一妻一妾者,到坟地吃祭祀品。莫泊桑:项链。,消费思想12,再次,城市的消费对乡村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宋代的王安石和李觏都看到了消费风气总是城市
11、领导农村,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地区领导相对落后和贫穷的地区。王安石清楚的认识到个人消费被当作能力的实现,奢侈、有闲是荣誉的象征,而节俭、劳身则代表无能,是一种耻辱,以至于花光积蓄、贪污腐败、少节义、多兼并、贫富分化扩大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与这个风俗有关联。,消费思想13,三、消费欲望的调节中国古代对于已经形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要求顺从、乃至放纵欲望,使之得到充分发展和满足,可以称为“纵欲论”;二是企图限制、乃至禁止欲望,使之控制在最低限度,可以称为“禁欲论”;三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主张满足其中的部分欲望,而限制另一部分欲望,可以称为“调欲论”。,消费思想14,“纵欲论”虽
12、然在富贵之家的实际生活中一直得到奉行,但理论上敢于公开宣扬的却不多见。历史上的暴君、权臣多为实践上的纵欲论者,例如秦始皇建造阿房宫、求长生不死的仙药等;秦二世则直言不讳:“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今天的很多贪官也是纵欲论的身体力行者。民谣沁园春包二奶云:“要包二奶,千元不够,万元太少。叹公司上下,遭人白眼;家里家外,妻闹儿吵;明躲暗藏,东逃西跑,都是为了二奶笑。到最后,却人财两失,身体跨掉。二奶如此多娇,引无数款爷掏腰包。惜一般小款,实力太差;个别中款,钱袋稍好;一代大款,可去香港,不过也是瞎胡闹。都不行,数风流人物,还看贪官。”,消费思想15,还有民谣云“摸着糟慷之妻手,好似左手摸右手
13、,攥着妖媚小娇手,仿佛回到十八九”毛主席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是: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改为“为官不怕喝酒难,万盏千杯只等闲”。“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干部不能要;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得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最放心。都是酒精考验的油袖干部。这样是因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消费思想16,宣扬纵欲论最鲜明、最系统的是魏晋时成书的列子。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载了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斗富行乐的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放荡纵欲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社会风气。列子杨朱篇集中表达了当时消费纵欲论思想。书中反复提
14、出:“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嗅,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性”,“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于色。”人的一辈子就要享尽一切荣华富贵,只恨生理功能的限制而不能彻底满足!“丰屋美眼、厚味娇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能够纵情享乐,何必去管身外世界的其他事情呢。,消费思想17,书中还对消费纵欲论进行了多方论证:首先,人生苦短,因而必须及时行乐。秋芙每谓余云:“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蒋坦:秋灯琐忆)认为人生能够活百岁的很少,能够活到百岁的人一千个中也没有一个
15、。即使有这么一个百岁老人,在他人生中昏昧的儿童期和衰老期占了一半,夜里睡觉和白天遗失的时间又占了剩余的一半,病痛、悲哀、忧虑、恐惧等又占了剩下的一半,算算仅剩下的十几年中,能够舒适自在而毫无挂虑的,恐怕连一天都没有啊,人们应该实在抓紧时间享乐,“从心而动”、“从性而游”啊!,消费思想18,其次,名誉是虚幻的,享乐才是实在的。有人担心放纵享乐会招致坏名声,杨朱篇对此辩解道:“名者,伪而已矣”,“实者,固非名之所予也”。“名”是虚伪的,对实实在在的享乐构成了羁绊,奉劝人们不要为名誉所累,赶快尽情享乐吧。再次,用相对主义的生死观进一步论证名誉的虚幻:“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齐
16、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无暇顾及)死后?”生前无论是贵贱、贤愚,死后都是一堆腐骨,还是在生前穷奢极欲、别管死后如何吧。,消费思想19,“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谷水空流。光阴自旦还将暮,草木从春又到秋。闲事与时俱不了,且将身暂醉乡游。”汉武故事云:“玉堂去地十二丈,阶基皆用玉。石崇有金谷园。解说:首言细推今古之事,贵贱虽殊,同归土一丘耳。玉堂、金谷,只属空花,旦暮、春秋,如同过隙,人生百年为期无事可了,胡不游于醉乡哉?,消费思想20,“禁欲论”以道家和佛家为代表
17、。道家和佛家堆“无欲论”进行了多方论证。首先,有欲便贪得、便会召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其次,庄子崇尚自然状态,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天真、无私无欲的;一旦产生了欲望,就会伤害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在于满足自然的生理需要,而各种奢侈欲望则会极大地伤害人的这种天性,就象伯乐治马那样。佛教则着重论证了人生各种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心中存有“贪欲”。要摆脱无穷的痛苦,就要消灭一切带来痛苦的欲望。,消费思想21,“调欲论”以儒家为主要代表。我们曾经说过,荀子区分了消费欲望本身和对它的追求:“求”是经过了理性思维作用
18、后将欲望指向外界的心理活动。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人的消费欲望经过了理性思维的多种调节。一是企图满足一切生理欲望和自然需要是不可能的,人们所应追求的是通过思维判断而认为能够满足的那部分欲望,因而既不应该对欲望的满足悲观绝望(实行禁欲),又不应当追求使一切欲望得到满足(实行纵欲),那些经过思维判断为不能,或者不应获得满足的欲望是应当加以屏弃的。,消费思想22,二是既然“欲”是“受乎天”,是天生的、自然产生的,追求欲望的“求”是“受乎心”的,二者的依据不同,那就可能产生不一致,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心”,如果经过思维判断是合理的欲望,欲望多些也无妨;如果思维判断不合理,欲望纵然少也不能去“求”。三是他认
19、为欲望虽然不能得到完全得到满足,但可以得到近似满足;欲望本身虽然不能根本取消,但满足欲望的“求”却可以加以节制。四是他还对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看法,指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消费思想23,关于理性思维在消费需求中的作用,东汉桓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人拾到了一块玉,另外一个人平素很喜欢玉,就托桓谭开价三万钱想购买,但拾到玉的人回答说:听说有一个人要出价十万钱来买,三万钱太少了。桓谭听了后很吃惊,他感叹说:“如果我在路上见了这玉,一千钱我都不买。所以说,知道其价值和不知道,相差太远了。”说明消费者只有理解到特点商品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时,他才会产生消费需求并进而购买;否
20、则,即使消费者有某种欲望,且客观上也确实存在某种等待出售的商品,他也不会产生购买动机,并对价格作出合理反应,这一点尤其适合新产品、艺术品、贵重珠宝等特殊消费。儒家的这种消费欲望的调节可以称为“理性调节论”。,消费思想24,另一种对欲望的调节则着眼于是否损害人的本性。这源于道家思想。吕氏春秋认为,消费欲望虽然是天生的,但要节制。任何消费品都是用来“养性”的,惟有“利于性”才是有益的、值得消费的;但如果对“养性”有所损害,则应当抑制欲望、限制消费;可是世上有钱有势之人却只顾贪多纵欲,以至于伤身伤“性”,就难免愚蠢了。根据这一原理,消费欲望的满足应当适度。显然,这是对老庄“禁欲”主张的一种修正。,消
21、费思想25,第二节 奢俭论消费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可以影响分配和交换,消费问题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重要地位;在各种消费问题中,奢俭问题又和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其他消费问题,如饮食之道、宗教消费、精神消费等,一般取决于奢俭问题本身。因此,关于奢俭问题的探讨构成了中国消费思想的主线。一、“奢”、“俭”的涵义最早对奢俭这几个概念加以分析的是晏子。,消费思想25,他说:“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称财多寡而不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在他看来,“啬”指人们在富贵
22、时能周济他人而不蓄藏,在贫困时能安于清贫而不借贷度日。而“吝”和“爱”的意思接近,指不周济他人而只顾自己享乐,甚至一味蓄藏钱财连自己都不肯享乐,也就是守财奴。晏子称赞前者为君子,谴责后者是小人。,消费思想26,孔子的“奢”、“俭”是以“礼”来加以衡量的。一方面,孔子提倡节俭。但是他又不是一味要求省俭,如果因为节俭而违背了礼,他就要反对了。如,学生子贡(端木赐)打算省去祭祀的活羊,孔子就责怪他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不能为了节俭而损害了礼。区别“奢”、“俭”的标准在于是否违背礼,超过“礼”的规定消费,就是“奢”;而达不到“礼”规定的标准,则是“俭”。在孔子看来,奢与俭都不好:“奢则不逊
23、,俭则固”,前者显得骄横,后者则寒碜。但在奢与俭之间,孔子主张俭要比奢相对要好些。,消费思想27,贾谊继承了这一思想,他给俭和侈的定义是:“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广较自敛”也就是广泛比较各个阶层的消费状况,并调节和约束自己的消费水平,使之限制在相应的礼仪之内,这就是“俭”,若超过自己的等级身份进行消费,则是奢侈;相应地,生活中各种花费要适度,其内容也是与身份地位相适应。,消费思想28,晏子提倡的富贵而周济他人的消费方式,以及孔子以礼定奢俭的原则,为北朝颜子推所继承,并将二者合并起来。他主张按照“礼”去消费并注意节约,称为“俭”;对处于贫穷、急难之中的人不肯周济
24、和施舍,就是吝啬。最好是富贵时既能周济别人而自己又不奢侈,自己虽然节俭而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此外,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颜的主张,也明显体现了佛教广施博济的消费思想,是佛教影响中国人消费观念的例证之一。,消费思想29,西汉时兴起了一股实用或自然的奢俭观,以实用、满足自然需要为标准判定奢俭。在这些探讨中,思想家们十分自觉地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揭示“奢”、“俭”的含义,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奢俭问题的共同特征和积极成果。消费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他体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因而“奢”、“俭”具有显著的相对性特征。从时间上看,一定时期奢侈性的消费在以后的历史条件下会
25、成为一般性消费甚至是俭约性消费;从社会关系上看,对一定人们来说是奢侈或俭约的消费,对另外人们说来会恰恰相反。中国古代对奢俭问题时间方面的相对性很少论及,这是自然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果。,消费思想30,二、“崇俭”的必要性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思想家看来,“崇俭”或“黜奢崇俭”是解决消费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黜奢崇俭”的传统。历史上提倡节俭的言论司空见惯。为什么“黜奢崇俭”的呼声一直此起彼伏呢?首先,富贵之家、统治者的奢侈必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民不聊生。人类的温饱问题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解决,在古代就更加突出了。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处在短缺经济时代,人民生活在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思想史 消费 思想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3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