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建筑博览外滩系列楼群介绍.doc
《万国建筑博览外滩系列楼群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国建筑博览外滩系列楼群介绍.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万国建筑博览外滩系列楼群介绍外滩是上海城市标志性区域,外滩建筑群富集文艺复兴时期西洋建筑设计的精华。一幢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各具个性的建筑,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在浦江两岸,构成一条轮廓协调、错落有致、璀璨灿烂的建筑景观。 上海开埠时,外滩还仅仅是黄浦江边一片杂草、芦苇丛生的荒滩,沿江是一条由纤夫们用脚挥汗踏就的小道。一百多年以来,历经外国租界的入侵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滩曾作为“远东第一金融街”而引起世人瞩目。那一系列壮观难忘的建筑,也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足以令人回味。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亚西亚大楼曾被称为“外滩第一楼”,因为当时它确为外滩地区最高的一幢大楼。
2、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1913年由麦克信恩公司投资,重建了新大楼,故原名为麦克信恩大楼。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石油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三大石油垄断组织,美孚排名第一、亚西亚排名第二、得士古排名第三,纷纷看上中国的市场,并分别于1900年、
3、1907年和1914年在上海设立公司。外国石油公司采用卖油送油灯的促销手法,很快在上海打开了销路,抢占了中国市场。亚西亚石油公司的油产品销售数量,占当时中国的四分之一。 1950年,亚西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此后大楼分别有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使用。1996年房屋置换,该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原有西文名称:McBain Building,Asia Petroleum Company 2、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 当您一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
4、根柱子。 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上海总会,原来是外国人、达官富商寻欢作乐的场所。当时实行对会
5、员开放,只有外国领事馆人员、工部局巡捕房上层人员以及军官、外商洋行等外籍职员才有资格当会员。即使有中国人,也多为买办之流。太平洋战争期间,上海总会关闭,抗战结束后恢复。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原有西文名称:Shanghai Club, British Club 3、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 如果有人要问,上海哪幢大楼最早采用框架结构?那就是有利大楼!有利大楼建于1922年,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大楼设计采用新文艺复兴时期特征,以正门为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外墙装饰吸收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大楼高六层,转角处有一小塔楼,使用变形的古典柱式,整个建
6、筑布有丰富的雕刻装饰图案。 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洋行主营进出口贸易兼保险。1918年洋行倒闭,房产被保安、保家两保险公司收买,被改称为“联合大楼”。1922年,大楼被拆除重建。1937年抗战,华商保险业纷纷内迁重庆,有利银行购得了大楼的产权,由此该大楼被称为“有利大楼”。 解放后,大楼分别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地质矿产局使用。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原有西文名称:Union Insurance Company, Union Building,The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London & China如今的门牌
7、为3号. 4、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 日清大楼是一幢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大楼1925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外貌简洁,整幢大楼分为三段。一、二层为第一段,三、四、五层为第二段,顶层为第三段。五、六层之间有较深的挑檐,窗框周围饰有浮雕。属欧洲复古主义风格。因大楼原属日清汽船会社所有,故称为“日清大楼”。 十九世纪末,上海与国外的贸易逐步兴旺,航运业日盛。1907年由日本大阪商船会社、日本邮船会社、大东汽船会社和湖南汽船会社合股组建了一家较有实力的轮船公司,取名日清汽船会社。日清汽船会社当时为国内水运的主要公司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国政府接管。日清大楼也改
8、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建国后,大楼归海运局使用。原有西文名称:The Nishin Navigation Company 5、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行址为外滩6号。该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东印度式”建筑,原是一家拍卖行。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对旧楼进行了翻造。改建后的大楼为假四层,砖木结构。外形是具有维多利亚哥德式风格的市政厅式建筑。外装饰带有浓厚的欧洲宗教色彩,底楼和二楼的窗户都是并列的落地长窗,窗框上端为扇形,顶楼正面对称并列的五个尖顶上原来都有十字架(现已被拆除)。 中国通
9、商银行开办时由官商合股,采用汇丰银行的管理模式,早期的业务单据都使用英文,还聘请了洋人大班,并加入外商银行的同业公会。历来的股东包括:李鸿章、杜月笙和张啸林等人。1903年因出现大量通商银行伪钞而发生过挤兑事件。抗战期间通商银行迁往内地。20世纪20年代,通商银行为扩充业务,还购入隔壁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因大楼西侧有元芳弄,故名元芳大楼。该楼高四层,顶部两侧有方窟窿,外观为三段式,系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通商银行历来采用官商合股的模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现房产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原有西文名称: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 ,Com
10、mercial Bank of China 6、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号) 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间都有明显的腰线。底层是石砌的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改为房间。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分精致。 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行,主要的业务是经营长江航运。1867年后,与英商太古洋行在业务竞争中失败,被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收购。招商局原是官商合办,1930年国民党接收后改为国营。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 原有西文
11、名称: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 Co.7、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 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泰国驻上海领事馆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号) 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
12、的建筑。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间都有明显的腰线。底层是石砌的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改为房间。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分精致。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行,主要的业务是经营长江航运。1867年后,与英商太古洋行在业务竞争中失败,被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收购。招商局原是官商合办,1930年国民党接收后改为国营。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原有西文名称: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 Co.7、汇丰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 汇丰大楼在外滩西洋建筑群中是一幢较为突出的作
13、品。1923年,当时的英国人曾称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间最华贵的建筑”。该楼原是英商汇丰银行的办公楼。 汇丰银行是英国在华最大的金融机构,1864年创办于香港。1865年,汇丰银行在上海设分行,最初是租借外滩19号中央饭店的房产,即今和平饭店南楼,1874年收购了海关南面的外国体育俱乐部的地产和草坪,建造了一幢三层楼的英国式建筑作为行址。1921年,汇丰银行业务发展顺利,原三层的大楼也显得陈旧,房屋不够使用,准备重建,以每亩4千两白银购买了南面外滩10号美丰洋行和11号别发洋行的房产,连同老楼,占地面积大大增加。重新建造的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德罗洋行施工。为求吉利,奠基时传说请风
14、水先生择日,并埋下了大量的各国金币。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属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呈方形,楼高五层,二至四层有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五楼中间有半圆形希腊式穹顶,高二层,整幢大楼显得古朴、典雅。大门内有高近20米的穹顶大厅,上层四周呈八角型,每个方向的壁面及穹顶均有彩色马赛克镶嵌组成的大型壁画。画面的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设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八个城市分行的建筑。主画面是象征该城市的女神。穹顶壁画的内容是希腊神话中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有太阳神、谷物神、月神相伴左右。外圈的12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壁画。仰头看去,壁画五彩缤纷,雄伟亮丽,令人叹为观止。 汇丰银行大楼1921
15、年5月5日奠基,1923年6月13日竣工。当时的造价为1000万元,据说占外滩所有建筑造价的一半以上(当时海关、沙逊、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建造)。太平洋战争后,该楼被日本横浜正金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汇丰银行迁回。新中国成立后,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收买并作为市政府办公楼。1995年市政府迁往新址。现大楼使用单位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原有西文名称: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看门铜狮8、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 上海海关大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代表象征上海的主标志性建筑之一。早期的外滩海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官衙式建筑,建于1857年,三进楼
16、房,中间有天井厅堂,两边是厢房,牌楼式的大门。1891年,上海道台对旧海关建筑进行重建,由英国人设计,国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施工。1893年底,一幢中间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两边为对称的三层尖顶副楼的江海北关建筑落成。到1923年,原江海北关已不敷使用,相邻的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完工,外滩的其它大楼也多次重建。于是决定再次拆除重建新楼。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12月19日建成。大楼的主建筑面对黄浦江,高8层,上面还有三层楼高的钟楼,共11层。外观设计采用希腊新古典风格,框架式钢筋结构,东面底部二层基座使用大量花岗石砌成。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进入大门是海关大厅,巨大的天然大
17、理石柱上布有贴金花纹,近大门中央有一个正八角形穹顶,顶部八个侧面各有一幅不同的帆影海事彩图,精美无比。 最著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钟楼,大钟有四个钟面,直径各为5.3米,当时为亚太地区之冠。紫铜的时针长2.5米,重36公斤,分针长3.16米,重60公斤。钟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重2吨,另2个各重1吨。钟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达156米。每次上发条需要4人操作,花1小时才能完成。大钟用二种钟声报时,每15分钟,由4口小钟敲出有节奏的音乐声,每逢准点,十几吨的大钟被准时敲响,声音浑厚雄壮,回音可达10秒以上。原有西文名称:Custom House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巨大的天然大理石柱上
18、布有贴金花纹 9、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 交通银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二月成立,当年在上海设立分行。1880年,德国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房产一幢四层楼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设立了德华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9年10月,作为敌产,交通银行接管了德华银行,并迁入了外滩14号。当时凡涉及道路、邮电、航运的金融服务,均由交通银行办理。因此交通银行业务日益增长。1937年,银行决定重建大楼并开始设计,不久因抗战一直拖到1946年才正式开工,1948年10月竣工,该楼是解放前外滩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楼。 重建的交通银行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大楼高六
19、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为对称造形,底层和大门门框采用黑色大理石贴面,中间顶部又有二层,共八层,装饰为艺术派风格,设有库房、空调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大楼现由上海市总工会使用。 原有西文名称:The Bank of Communications 10、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 华俄道胜银行是创建于清朝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1896年,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1910年收购了颠地洋行位于外滩15号的房产,并开始拆除重建。大楼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对称,大门两边各有一对券窗,具有法国古典主
20、义建筑特色。二、三层正面使用六根爱奥尼克柱,柱顶均饰有欧洲神话人物头像雕塑。大门两侧柱顶原有一对精美的人物雕像(现已毁),底层的中央大厅贯通三层屋顶,并以彩绘玻璃天棚覆盖。厅内有对称布置通往二楼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楼内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墙的底部用花岗石筑成,显得坚固无比。大楼虽仅三层,却是国内最早安装电梯的房屋。 1926年,道胜银行因股票交易失败,被孙中山先生亲自创立的中央银行收购,并作为行址。1994年4月4日,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有西文名称:The St. Petersburg Russo-Asiatic Bank34)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
21、号) 华俄道胜银行是创建于清朝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1896年,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1910年收购了颠地洋行位于外滩15号的房产,并开始拆除重建。大楼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对称,大门两边各有一对券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色。二、三层正面使用六根爱奥尼克柱,柱顶均饰有欧洲神话人物头像雕塑。大门两侧柱顶原有一对精美的人物雕像(现已毁),底层的中央大厅贯通三层屋顶,并以彩绘玻璃天棚覆盖。厅内有对称布置通往二楼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楼内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墙的底部用花岗石筑成,显得坚固无比。大楼虽仅三层,却是国内最早安
22、装电梯的房屋。1926年,道胜银行因股票交易失败,被孙中山先生亲自创立的中央银行收购,并作为行址。1994年4月4日,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有西文名称:The St. Petersburg Russo-Asiatic Bank 快乐飞鸽 编辑于 2007-01-09 18:33 11、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 外滩16号原来是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大楼。早期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幢建于上世纪的东印度式建筑,高三层,1924年被拆除重建。重建的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采用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与日本大阪和横滨的近代建筑比较相似。解放后,
23、改名为工艺大楼。 原有西文名称:The Bank of Taiwan 12、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 字林西报创刊于1850年8月,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1901年迁往外滩17号。1921年建造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茂生洋行承建,1924年2月竣工。 大楼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高8层。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式塔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正立面为花岗石墙面,底部两层墙面使用大石块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三至七层是排列整齐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八层两边为穹形券窗,中间双柱,有内阳台。大门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毁于文革时期)。
24、字林西报于1951年3月停刊,之后该楼曾被内河航运局、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单位使用。1996年房屋置换,大楼由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使用,并易名友邦大楼。 原有西文名称: 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13、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 该址也是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的行址。 麦加利银行总行在伦敦,1857年11月在上海设分行。1892年丽如银行停业,麦加利银行购入其房产并迁入外滩18号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式建筑。1922年扩建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承建,楼高四层,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国 建筑 博览 外滩 系列 楼群 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3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