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井田设计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白塔井田设计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塔井田设计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目录1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51.1 矿区概述5 1.1.1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51.1.2 矿区地形、地势及河流61.1.3 矿区气象61.1.4 矿区地震震级及裂度61.2 井田地质特征61.2.1 煤系地层61.2.2、标志层特征81.2.3 区域构造概况101.2.4井田地质构造101.3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131.3.1 地表水概况131.3.2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131.3.3 含水层特征141.4 煤层特征151.4.2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151.4.3 煤类的确定及煤类分布161.4.4 煤的化学性质及有害元素161.5 煤层的含瓦斯性、自燃性、爆炸性16第二章 井
2、田境界和储量172.1 井田境界172.2 井田工业储量172.2.1 储量的计算182.3 井田可采储量182.3.1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182.3.2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9第三章 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213.1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13.1.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3.1.2 矿井服务年限223.2 矿井工作制度22第四章 井田开拓244.1 概述244.1.1 地质构造244.1.2 煤层赋存状况254.1.3 水文地质情况254.1.4 地形因素254.1.5 综述25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264.2.1 确定井筒形式、位置、数目及坐标264.2.2 工业场地的位置28
3、4.2.3 盘区划分284.2.4 主要开拓巷道284.3 开采水平的设计284.3.1 水平划分的原则284.3.2 方案比较294.4矿井基本巷道344.4.1 井筒344.3.2 井底车场及硐室384.3.3 主要开拓巷道404.5 开拓系统的综述41第五章 采煤方法和盘区巷道布置435.1 煤层的地质特征435.1.1 采区区位置435.1.2 盘区煤层煤层特征435.1.3 开采煤层的瓦斯及煤尘情况435.1.4 水文地质445.1.5 地质构造445.2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445.2.1 采煤方法的选择445.2.2 回采工艺445.2.3工作面长度的确定525.2.4 支护方式5
4、45.2.5 正规循环方式和劳动组织方式555.2.6 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及搬运575.3 开采巷道和生产系统625.3.1 概述625.3.2 盘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635.3.3 盘区形式645.3.4盘区生产系统645.4 盘区车场设计及硐室655.5 盘区采掘计划665.5.1 盘区巷道的断面和支护形式665.5.2 盘区巷道的掘进方法和作业方式675.5.3工作面推进速度、生产能力、盘区回采率67第六章 矿井运输与提升686.1 概述686.1.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686.1.2 煤层及煤质686.1.3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686.1.4 矿井运输系统696.1.5
5、矿井提升概述696.2 盘区运输设备的选择706.2.1 设备选型原则706.2.2 盘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706.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726.3.1 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726.3.2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736.3.3 运输设备能力验算746.4 主井提升756.4.1 主井提升原始数据756.4.2 提升容器的确定756.4.3 钢丝绳的选择776.4.4 提升机的选择786.4.5 提升电动机的选择786.4.6 提升机相对井筒的位置796.4.7 提升系统的总变位质量796.4.8 对防滑性能的分析856.4.9 提升机提升能力的验算866.5 副井提升设备的选择866.5.
6、1 选型依据866.5.2 罐笼的选择866.5.3 钢丝绳的选择866.5.4 提升机的选择87第七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887.1 矿井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887.1.1 矿井地质概况887.1.2 开拓方式887.1.3 开采方法887.1.4 变电所、充电硐室、火药库897.1.5 工作制、人数897.2 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的选择897.2.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897.2.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897.2.3 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907.2.4 盘区通风系统的要求917.2.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927.3 盘区及全矿所需风量927.3.1 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937
7、.3.2 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947.3.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947.3.4 硐室需风量967.3.5 其他巷道所需风量967.3.6 矿井总风量967.3.7 风量分配977.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987.4.1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987.4.2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997.4.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997.4.4 矿井通风总阻力1007.4.5 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1017.5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1027.5.1 选择风机的基本原则1027.5.2 选择主要通风机1027.5.3 电动机选型1057.6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1067.6.1 预防瓦斯的措施1067.6.2 预防粉尘的措
8、施1077.6.3 防止井下火灾的措施1087.6.4 防水措施1087.6.5 顶板管理1097.6.6 防突管理109第八章 矿井排水1108.1 概述1108.1.1 概况1108.1.2 排水系统概述1108.2 排水设备选型1108.2.1 初选水泵1108.2.2 管路的确定1128.2.3 管道特性曲线及工况的确定1138.2.4 检验计算1158.3 水仓及水泵房1168.3.1 水仓1168.3.2 水泵房1178.4 技术经济指标117第九章 技术经济指标119第十章 经济技术综述121感 谢122参 考 文 献123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述 1.1.1
9、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白塔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南约35km,南部与邯郸地区武安市相接。东距京广铁路褡裢车站25km,煤矿外运铁路专线从矿山村铁路专线权村站接轨,延伸到矿工业广场。井田内有两条主要公路邢(邢台)渡(渡口)、邢(邢台)都(都党)及通向各村的简易公路,交通极为方便(如图1.1)。图1.1 白塔矿交通位置图1.1.2 矿区地形、地势及河流白塔井田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山前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拨在194.10339.6m之间,地表起伏较大,基岩裸露面积较小,属山前冰碛台地地形。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中关小溪、栾卸小溪和紫牛湾小溪3条季节性小溪,均属北洺河支流,雨季时出现水流,旱季断
10、流。该矿区最高洪水位+114m。1.1.3 矿区气象矿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水多,秋季干燥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少。根据沙河市赵泗水气象站的资料,年降水量为751.9256.4mm,平均497.0mm,雨季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蒸发量1472.92268.3mm,平均1719mm。年平均相对湿度66.0%,年平均气温为13.0左右,历史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16.6。降雪及冻结日期自12月初至次年3月初,约80余天。平均风速3m/s左右,春季最大风速可达15.3m/s,风向以北、东及南风居多。1.1.4 矿区地震震级及裂度根据历史记载,涉县1314年10
11、月5日发生过6级地震,磁县1830年6月12日发生过7.5级地震,邢台地区隆尧县1966年3月8日发生过7.2级地震,本矿区位于涉县、磁县及邢台之间,因此,有发生地震活动的可能。邢台矿区处于地震强烈度67度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办1992160号文“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规范的通知”,邢台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煤系地层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近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次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区内共含煤19层,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10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2#、3#、4#、5#、6#、7#、8#、9
12、#、10#煤层。煤层总厚度17.3米,其中山西组1#煤平均煤厚2.8m,2#煤平均煤厚5.7m;区内煤类1#、2#、3#煤以无烟煤为主,局部地段为贫煤,其余煤层均为无烟煤。现白塔矿开采煤层为1#、2#详见白塔井田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附图2)。现分述如下:(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为本区次要含煤地层,属一种在凹凸不平的古剥蚀面上填平补齐性质的沉积建造。厚度6.9830.50m,平均厚17.56m。因沉积基底起伏不平,厚度变化较大。本组中下部以铝土质泥岩及铝土质粉砂岩为主,具鲕状结构,富含菱铁矿及黄铁矿鲕粒,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发育,海相底栖生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少见,仅顶部含少量植物根化石。属
13、泻湖海湾相沉积;本组上部由石灰岩夹煤组成。石灰岩称之为本溪灰岩,一般分为二层,全区稳定分布,所夹10#煤层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属浅海相与滨海泥炭沼泽相交互沉积。(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102.53186.44m,平均135.50m。属滨海平原上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含海相灰岩46层,含煤69层。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性特征,分上、中、下三部分予以描述:太原组下部从本溪灰岩顶界至8#煤层顶面。平均厚32.62m,为太原组中的主要含煤层段。属滨海泻湖相与泥炭沼泽相交替成煤环境。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夹煤层组成。泥岩致密、细腻有滑感,铝质含量高,具鲕状结构,块状
14、层理;粉砂岩多呈灰黑色,中厚层状,含有菱铁矿和较多的黄铁矿结核,层理不显。本层段含9#、8#两层煤。9#煤层为井田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在井田南部存在岩浆岩侵入现象;8#煤层为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太原组中部从8#煤层顶面(即大青灰岩底面)至野青灰岩顶面。厚度平均80.3m。为太原组含煤层数多,但煤层薄的次要含煤层段。属于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相沉积和浅海相沉积。岩性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夹45层石灰岩及47层薄煤层。灰岩自下而上依次为大青、中青、小青、伏青及野青灰岩。除小青灰岩外,共余四层灰岩全区稳定发育,是区内良好的对比标志层。煤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顶部4#、5#煤层;中部的6#
15、、6下#及7#煤层。4#、6#、7#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稳定到极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在井田南部自6#煤层往下,有岩浆岩局部穿层侵入现象。太原组上部从野青灰岩底界至一座灰岩顶面。厚度平均14.73m。为太原组次要含煤层段,以滨海海湾相沉积为主。岩性主要由粉砂质泥岩组成,中夹一层3#煤层。含菱铁矿及黄铁矿结核,水平层理发育。顶部含一层薄层石灰岩,称之为一座顶岩,分布很不稳定,常相变为海相泥岩。所夹3#煤层,层位较稳定,但厚度薄且变化大,属极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本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由浅海相和陆海过渡相组成,标志层多且稳定。含煤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在井田内有规律可寻。为本井
16、田重要的含煤地层总体表现为栾卸向斜及白塔向斜轴部沉积厚度较大,一般在140150m间,其余大部分地段厚度在120130m左右。本组与下伏地层本溪组呈整合接触。(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为主要含煤地层。该组厚度50.68116.7m,平均83.80m,形成于滨海冲积平原环境。共含煤24层。根据岩性岩相及含煤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煤层集中发育在本组下部,本矿主采煤层2#煤就在此组下部。山西组下部自一座灰岩顶界或2#煤层底板砂岩底界到1#煤层顶面。平均厚45.1m,为山西组含煤层段。岩相以三角洲平原相、湖泻相及河流相为主。岩性主要由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夹煤层组成。底部砂岩分选中等,具板状斜
17、层理。粉砂岩富含泥质及黄铁矿结核。2#煤层顶部砂岩分选较差。长石含量较高,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底部常有冲刷现象存在。本层段所夹1#、2#煤层分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山西组上部自1#煤层顶面至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砂岩底面。以湖泊相沉积为主,夹有河流相沉积。岩性由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夹有中细粒砂岩。在底部偶见12层煤线,极不稳定。本组含煤地层厚度总体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逐渐变薄。井田西部沉积厚度一般为90110m,中部一般为8090m,东部一般为7080m。1.2.2、标志层特征本矿区含煤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也有变化,但仍有规律可寻。各煤层间标志层层位基本稳定,特征明显,是良好的对比依据。
18、同时各煤层本身在结构、厚度、顶底板、煤质、层间距及物性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特征,因而煤层本身也是较好的标志层。各煤层间的主要标志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鲕状铝土质泥岩、本溪灰岩、大青灰岩、中青灰岩、伏青灰岩和野青灰岩,其特征如下:(1)、鲕状铝土质泥岩位于本溪组底部。灰白色、灰色,富含菱铁矿及黄铁矿结核而形成鲕粒结构。此标志层全区基本发育。一般厚48m,局部相变为铝土质粉砂岩,上距本溪灰岩8.5m左右。(2)、本溪灰岩位于本溪组上部。岩性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细晶质结构,含丰富的蜓科动物化石。全区分布稳定,厚度0.398.61m,平均2.97m,中夹10#煤层为其一大特征,上距9#煤层平均15.93
19、m。(3)、大青灰位于太原组下部,全井田分布稳定,是煤系地层中最厚的一层灰岩。呈灰色,中厚层状,具方解石脉及燧石结核,含海相动物化石。厚0.539.71m,平均4.67m,为8#煤层直接顶板,上距中青灰岩11m左右。(4)、中青灰岩位于7#煤层与大青灰岩之间。全井田除在一、三、五、八采区的部分地区发生尖灭及在温庄以东存在一条南北向尖灭带外,其它地区均有发育。厚度0.363.69m,平均1.23m。灰黑色显晶质结构,充填有方解石细脉,含海相动物化石。上距伏青灰岩平均13.28m。(5)、伏青灰岩位于太原组中部。灰及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状,显晶质结构,质纯,具方解石脉,含有较多蜓科动物化石。厚度0.3
20、93.40m,平均2.46m,层位稳定,为6煤层直接顶板。上距3#煤层021.30m,平均13.59m。上距野青灰岩平均44.73m。(6)、野青灰岩位于太原组上部。深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致密坚硬,含硅质,具方解石细脉穿插,含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703.76m,平均2.31m,为4#煤层直接或间接顶板,上距3#煤层3.2712.14m,平均6.54m。本井田在地质勘探期间,煤岩层对比采用了标志层、层间距、煤厚、电测井曲线等多种综合对比方法,对比依据充分,煤层层位确定准确,对比结果可靠,详见矿井煤岩层对比图(附图4)。表1.1 煤层与含煤地层对应关系表煤层编号地层地层平均厚度(m)稳定性
21、、可采性1#山西组下部28.50主要可采煤层2#3#太原组上部14.73层位稳定不可采4#太原组中部80.30不稳定不可采5#不稳定不可采6#不稳定局部可采7#不稳定局部可采 续表1.1煤层编号地层地层平均厚度(m)稳定性、可采性8#太原组下部32.62极不稳定局部可采9#不稳定不可采10#本溪组17.56不稳定局部可采1.2.3 区域构造概况白塔矿位于武安断陷北部,太行山隆起带东侧,为新生代华北盆地的西部边缘,隆尧南正断层上盘(南侧)至名河一线,与隆尧南正断层平行展布的向斜、背斜的褶皱构造位置。见邢台矿区区域构造纲要略图(图41)。1.2.4井田地质构造白塔井田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山前大断层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塔井田设计 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 白塔 井田 设计 煤矿 毕业设计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3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