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实施方案专题研究.doc
《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实施方案专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实施方案专题研究.doc(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建设方案专题研究目 录第一章项目概况11.1.项目背景11.2.项目依据及研究资料41.3.工作内容及服务范围4第二章排水专项规划评价与建议62.1.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62.1.1花山新城的生态城市战略62.1.2花山生态新城生态风险应对措施72.1.3产业与人口预测82.1.4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82.1.5生态城市的规划策略92.2.花山生态新城市政专项规划92.2.1.给水规划92.2.2.排水规划142.2.3.水系规划182.3.花山生态新城环境影响报告212.3.1.花山生态新城环境保护措施212.3.2.花山生态新城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42.4.排水篇评价与
2、建议252.4.1.雨水规划分析及评价252.4.2.污水规划评价与建议252.4.3.中水回用规划分析及评价27第三章排水设施建设方案建议293.1污水设施建设原则293.1.1污水干管走向布置原则293.1.2污水中途提升泵站布置、设计原则293.2污水量预测303.2.1污水量预测方法303.2.2地块开发时序303.2.3污水量预测313.3污水干管及泵站建设方案建议333.3.1道路现状333.3.2道路建设计划343.3.3道路竖向分析343.3.4污水干管及泵站建设方案建议373.4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建议413.4.1小型污水处理站建设建议413.4.2污水处理厂实施方案建议5
3、8第四章排水系统生态化综合利用建议614.1雨水生态化排放建议614.1.1雨水收集614.1.2雨水输汇644.1.3雨水排放644.2中水回用建议654.2.1中水潜在用户654.2.2中水回用模式654.3人工湿地建设及利用建议664.3.1人工湿地原理和类型664.3.2人工湿地利用建议69第五章结论715.1排水专项规划建议715.2排水设施建设方案建议715.3生态化综合利用建议73第一章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2005年7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方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湖北省、武汉市正在大力推进国家级“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建设工作,提出“把两型社会建设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工作措施上,按两型要求搞好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要加快培育一批两型企业,着力发展一批两型园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循环机构及试点区建设”的实施路线。花山生态新城处于“武汉新港、大东湖水网、循环经济区”三大项目在产业和空间上的耦合点,是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议以这三大项目在产业和空间上重合、交际区域的腹地花山镇为核心,建设武汉花山新城,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
5、度重视。2009年6月武汉花山生态新城获湖北省发改委立项批复,成为“两型”社会先行先试示范区。花山生态新城地理位置见图1.1-1。图1.1-1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区位图2008年9月,湖北省联发投公司会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武汉花山新城”的概念方案国际征集,新加坡CPG集团、上海新工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了此次活动。11月19-20日,来自国内外的10名专家对概念规划进行了评审和研讨,对方案征集进行了肯定,对方案中的优点进行了归纳,并建议吸纳各方案的优点,进一步研究宏观定位、加强生态适应性评价、合理确定规模、科学布局,建设生态新城。在此基础上,武汉城市规划设计
6、研究院开展了“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工作,经过多轮的方案比较,于2009年5月完成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了进一步落实花山新城总体规划,利于项目启动,积极开展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9年8月编制完成花山生态新城市政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在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和市政专项规划的指引下,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建设已经启动,根据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三年建设计划(草案)(2009年9月2012年9月),计划期内完成第一还建点、市政道路(包含花山大道、花城大道、土吴公路改造、环山路、规划路等道路)及专项基础设施、启动区(包含酒店建设、outlets、碧桂园房地产、
7、办公楼(欢迎中心)等项目的建设。武汉花山新城位于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以黄棕壤为主。城内以残丘性冲击平原和水面为主体,中北部和南部呈现两条低山丘陵及岗地组成的山带。花山新城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地形较复杂。排水设施(管道、泵站、污水厂等)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与地形、地势密切相关;另外,生态是花山生态新城建设的立足点和基石,在排水设施的建设中需融入生态理念,这些因素决定了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排水设施建设的复杂性。受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开展花山生态新城排水实施方案的专题研究,旨在对花山生态新城的排水设施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1.2.
8、 项目依据及研究资料1.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62020),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5月2.花山生态新城市政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8月3.武汉化工新城总体规划,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年4.花山生态新城环境影响报告书,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8月5.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2009年4月6.花山生态新城1:2000地形图7.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三年建设计划(草案)(2009年9月2012年9月)1.3. 工作内容及服务范围本研究工作内容:1.花山生态新城市政专项规划中排水篇的初步评价及建议2.花山生态新城排水设施
9、实施方案3.排水系统生态化综合利用设想本研究服务范围:为花山生态新城规划范围,南以武九铁路线为界,北以青化路为界,西侧严西湖水体开阔,以其中心线为界,东侧严东湖以环湖生态的整体控制为着眼点,边界至左岭葛化西路。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66.4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0.41平方公里(含山体面积5.3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第二章 排水专项规划评价与建议2.1. 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1.1 花山新城的生态城市战略规划提出花山地区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对接区域和周边地区发展,深入分析自身现状条件,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具有先导效应和示范效应的生态新城,实
10、现花山地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具有如下含义:充分对接区域和周边地区发展,深入分析自身现状条件:从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势态来认识花山地区所应有的格局和地位,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对接,以及自身的现实优劣势,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走互补型、差异化发展之路。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保育是前提;生产就业是支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美好生活是目标。建设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具有先导效应和示范效应的生态新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试点和探索,需要寻找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区进行尝试和探索,简言之,试验区本身也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以形成具有先导和示范效应的经验和模式。依据这一思路,
11、探索中国中部欠发展地区富于滨水特色的城郊型城市化模式,建设国际理念指引下的生态新城,具有宏观和微观、实践和理论、个体和群体各个层面下的先导效应和示范效应。例如:以大东湖为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城区在环境生态方面的示范意义,以产业服务、旅游休闲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在经济方面的示范意义,以花山镇城乡统筹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示范意义,等等。实现花山地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花山生态新城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举措,是宏观格局下湖北、武汉跨越式发展必然的结果,是具有引擎和催化效应的发展合力聚焦点,其最高建设目标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2.1.2 花山生态新城生态风险应对措施(1
12、)加强对水体、林地和草地的保护和培育,提高花山生态新城的绿化覆盖率通过对花山生态新城内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可知林地、水体和草地的生态脆弱度、破碎化程度较高,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后易发生生态风险,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环境质量遭受破坏,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这些生态脆弱度较高的景观类型给予保留和保护。同时提高生态新城内的绿地覆盖率,对山体丘陵地区的荒草地进行科学改造,形成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应对干扰的能力。(2)在花山新城西部和北部建设一定宽度和湿地和林地缓冲带,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花山生态新城周边有武钢和化工新城等污染源,而林地和水体对大气污染物、N、P等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而且能够释放氧气
1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可依大东湖水网在花山生态新城的西部和北部建立具有一定宽度的湿地和林地相结合的缓冲带,充分发挥水体和林地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加强对水体的治理,提高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强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3)构建南北向的生态联系网络,增加东西向的生态关联度花山生态新城东西向有白羊山系、竹子湖和清潭湖水系等生态联系纽带,应进一步予以疏通和联系;花山生态新城南北向缺乏一定生态关联,增加联系打通廊道,从南北向方向将冬季的北风和东北风分解和消化。2.1.3 产业与人口预测1)产业花山生态新城主要发展以下六大产业:商务会展、国际会议(MICE)旅游产业高端滨水旅游度假产业武汉
14、新港高端服务产业生态有机农业及博览业生态环保教育科技、研发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住宅产业2)人口预测花山生态新城的可开发用地为16平方公里,根据地均产出分析法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反算法,测算出花山生态新城容纳的人口为19万人。2.1.4 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花山生态新城的功能定位是:大东湖地区的生态建设区,东湖九峰都市绿肺的组成部分;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中央游憩区 (CRD);融居住(Residence)、游憩(Recreation)、研发(R&D)、商业(Commerce & Business)为一体的生态新城(Eco-city)。花山生态新城的城市发展目标是:环
15、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民乐业安居的山水田园城市。2.1.5 生态城市的规划策略生态优先,环境友好;集约用地,构筑社区。突出特色,控制引导;绿色交通,节约资源。2.2. 花山生态新城市政专项规划2.2.1. 给水规划1.用水量预测方法依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用水量预测主要有三种方式,方法一:利用城市规划人口和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用水量,该方法由于只与人口相关,大多用于城市总用水量的估算及水厂规模的宏观预测;方法二:利用城市规划人口、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和单位面积工业用水定额指标预测用水量,该方法综合考虑城市综合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能一定程度反映城市的性质
16、、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方法三:利用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单位面积用地用水定额指标预测用水量,该方法结合城市各类用地性质计算用水量,一般用于用水量的校核。由于花山生态新城为区域性新城,用方法一预测用水量会明显偏大,因此此次用水量预测采用方法二预测,方法三校核的方式。2.用水量指标(1)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依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一区特大城市最高日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取300540升/人.天,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展示生态城市优势,规划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取300升/人.天。(2)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依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一区
17、特大城市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为1.72.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天,结合武汉市居住区容积率及户均人口,折算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为220升/人.天。(3)公建及其他用地用水量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结合武汉市实际用水情况确定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序号用地类型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立方米/天.公顷)1教育、医疗、酒店702行政、商贸、体育文化403一类工业404二类工业1205对外交通256绿地10注:以上指标均已含漏失水量。3.用水量预测(不含未预见水量)(1)方法二根据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花山规划人口为19万人,取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300升
18、/人.天,考虑8的管网漏失率,则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为61560立方米,加之工业用水量(不含左岭工业区,下同)2922立方米,则花山生态新城最高日规划用水量为64482立方米。(2)方法三根据花山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花山规划人口为19万人,取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为220升/人.天,则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量为41800立方米,依据不同用地用水量标准计算其他用地最高日用水量为22413立方米,综合可得花山生态新城最高日规划用水量为64213立方米。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预测序号用地类型用地面积(公顷)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立方米/天.公顷)最高日用水量(立方米/天)1教育、医疗、酒店77.65705436
19、2行政、商贸、体育文化343.4540137383一类工业24.3512029224市政公用12.6925317合计458.1422413综合比较两种方法的预测值,方法三的预测值略微小于方法二,由于花山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开展,用地布局还有待继续调整,按方法二确定花山生态新城总用水量。为了践行生态理念,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同时为分质供水和中水回用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规划绿地浇洒和道路保洁用水通过中水回用量进行调节,不计入最高日用水量。未预见用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推算,则花山生态新城最高日用水量约为74154吨。4.用水量分区预测根据规划区用地布局和地形地势,将规划区划分为
20、6个供水子系统(不不含左岭工业组团),并根据用地性质分别预测用水量。图2.2.1-1分区供水图分区供水表序号供水子系统供水量(立方米/日)1AA11418A22836小计42542BB15155B23633B35895B47942小计226253CC17436C39114小计165504DD49945EE13471E21956E32481E44697E56376小计189816FF6750合计741542.2.2. 排水规划(一)雨水规划1.系统规划规划区排水属于北湖水系,该水系包括青山北湖、严东湖、严西湖、竹子湖、青潭湖等湖泊,总汇水面积约198平方公里。汇水范围内的雨水经各湖泊调蓄后非汛期
21、经北湖闸和武惠闸排入长江,汛期雨水经北湖大港由北湖泵站(现状规模:Q=64立方米/秒)排入长江。2.布局规划规划区有丰富的水网系统资源,为生态排水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规划从雨水的收集、汇流至排放全过程进行生态截留和处理,尽可能减小雨水面源污染对湖泊的影响。 雨水的收集生态小区系统为了充分利用天然土壤和绿地的含水性能,缓解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可建设生态小区系统。雨水首先通过天然土壤渗入地下,当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则进入小区的滞留塘或洼地,滞留塘和洼地可根据绿地的耐淹水平设计,标准内降水径流可全部入渗,遇超标准降水,则通过溢流系统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雨水的汇集局部植草沟排水系统由于规划区
22、地形起伏较大,利用明渠排除雨水更有优势。规划在东部地区主干道建设排水明渠,在其他路段设置生态植草沟,收集区域雨水的同时,利用植草沟里植物有效过滤和分解雨水中的面源污染物,一方面大大减小市政管网投资,丰富了规划区景观,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雨水的面源污染。规划在西部和中部地区根据地形敷设排水管道,集中收集,就近排放。 雨水的排放前置库技术在雨水集中排放处有针对性的设置生态湿地,成为雨水进入湖泊前的生态缓冲带和前置库,进一步减小雨水中的面源污染物对湖泊的污染。(二)污水规划由于花山生态新城相对独立且地形复杂,周边亦无现状污水处理厂能容纳其污水,结合地形地势及污水污水排放问题,规划在青化路以南新建污水处
23、理厂一座。1、污水量预测由于花山生态新城以公建和居住为主,污水主要由生活污水组成,依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污水排放系数取0.85。根据给水量预测,适当考虑渗入水量,预测花山地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5万吨,控制用地50000平方米。2、布局规划为了维护花山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应严格控制规划区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划根据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本着“大分数、小集中”的原则构建该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依据生态布局,规划区分为重要生态区、生态服务区和生态控制区,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将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方式分为三个部分。中西部地区人口密集,产污量大,且包含原有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 市花 生态 新城 排水 实施方案 专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3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