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可编辑).doc
《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可编辑).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P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2011 年版) 2011年08 月04 日 发布 2011 年08月04 日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 号)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
2、06 进行修订而成的。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补充规定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补充规定现有合流制排水地区有条件应进行改造;补充规定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雨水综合管理;补充规定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补充规定综合径流系数较高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措施;补充规定塑料管使用的条件;补充规定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和计算;更正生物滤池的设计负荷等。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
3、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 901 号,邮政编码:200092)。 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 主 编 单 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 编 单 位: 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智慧给排水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政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 张 辰(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支霞辉 石 红 朱广汉 陈 芸陈 嫣 陈贻龙 肖 峻 邵尧明周玉文 主要审查人: 李 艺 厉彦松 孔令勇 王秀朵李树苑 罗万申3 1 总 则 1.0
4、.4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出水利用等综合考虑后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应按照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1.0.4A 雨水综合管理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4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3排水体制
5、 sewerage system 在一个区域内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方式,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 2.1.6A合流制管道溢流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时,超过截流能力的水排入水体的状况。 2.1.8A面源污染 diffuse pollution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2.1.8B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
6、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20A内涝 local flooding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5 2.2 符号 2.2.1 设计流量 V?调蓄池有效容积; t?调蓄池进水时间; i?调蓄池容积计算安全系数; t ?调蓄池放空时间; o?调蓄池放空时的排放效率; H ?堰高; 1H ?槽深; 2H?槽堰总高; Q?污水截流量; jd?污水截流管管径; k?修正系数。6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1.2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可按当
7、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3.1.2A排水系统的设计规模,应根据排水系统的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 3.2 雨水量 3.2.1 采用推理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有条件的地区,雨水设计流量也可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 Q qF3.2.1 s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 s2q?设计暴雨强度L/s?hm ; ? 径流系数; 2F? 汇水面积(hm )。 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3.2.2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 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措施。径流系数,可按本规范表 3.2.2-1 的规定取
8、值,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径流系数,可按表 3.2.2-2 的规定取值,7 3.2.3 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在具有十年以上的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 167A 1+ C lg P1q (3.2.3) nt+ b2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 ;t? 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 ; A ,C,b,n?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13.2.3A 根据气候变化,宜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 3.2.4 雨
9、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应采用 1 年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 3年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 年或以上。 3.2.4A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 3.2.4B 应校核城镇排水系统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根据城镇特点、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调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一般根据重现期校核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重现期应采用3年5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
10、的地区,应采用 5年10 年, 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8 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 50 年或以上。 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 t + mt 3.2.5 1 2式中:t?降雨历时(min); t ?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1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 515 min; m?折减系数,管道折减系数 m2,明渠折减系数 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 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 m可取 1; t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23.2.5A应采取雨水渗透、
11、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9 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4.1 一般规定 4.1.3A 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根据设计流量、埋设深度、工程环境条件,同时结合当地施工、制管技术水平和经济、养护管理要求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成品管; 2 大型和特大型管渠的断面应方便维修、养护和管理。 4.1.9 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应进行闭水试验,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 4.1.11雨水管道系统与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应设置连通管道,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道,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闸槽或闸门
12、。连通管及附近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 4.2 水力计算 4.2.2 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 113 2v R In 4.2.2 式中: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10 n?粗糙系数。 4.2.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经过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1 金属管道为 10.0 m/s。 2 非金属管道为 5.0 m/s。 4.3 管 道 4.3.2A埋地塑料排水管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4.3.2B 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工程条件、材料力学性
13、能和回填材料压实度,按环刚度复核覆土深度; 2 设置在机动车道下的埋地塑料排水管道不应影响道路质量; 3 埋地塑料排水管不应采用刚性基础。 4.3.2C塑料管应直线敷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折线敷设时,应采用柔性连接,其允许偏转角应满足要求。 4.3.4 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污水和合流污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口。当管道穿过粉砂、细砂层并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 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必须采用柔性接口。 4.3.4A 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敷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层上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结合上下企口式接口形式。 4.3.9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 40m的城镇干道,宜在道路两侧
14、布置排水管11 道。 4.3.10 重力流管道系统可设排气和排空装置,在倒虹管、长距离直线输送后变化段宜设置排气装置。设计压力管道时,应考虑水锤的影响,在管道的高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气装置;排气装置有排气井、排气阀等,排气井的建筑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管道的低点以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排空装置。 4.4 检查井 4.4.1A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污水管的检查井井盖应有标识。 4.4.1B 检查井宜采用成品井,污水和合流污水检查井应进行闭水试验。 4.4.6A设置在主干道上检查井的井盖基座宜和井体分离。 4.4.10A检查井和塑料管道应采用柔性连接。 4.4.13高流速排水管道坡度突然变化
15、的第一座检查井宜采用高流槽排水检查井,并采取增强井筒抗冲击和冲刷能力的措施,井盖宜采用排气井盖。 4.7 雨水口 4.7.1 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雨水口宜设污物截留设施。 4.8 截流井 4.8.2A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 300mm600mm时,堰式截流井内各类堰12 (正堰、斜堰、曲线堰)的堰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d 300mm, H 0.233+0.013Q dk(4.8.2A-1) 1 j2 d 400mm, H 0.226+0.007Q dk(4.8.2A-2) 1 jH 0.219+0.004Q dk3 d 500m
16、m, (4.8.2A-3) 1 jH 0.202+0.003Q dk4 d 600mm, (4.8.2A-4) 1 j5 Q 1+ n Q (4.8.2A-5) j 0 dr式中:H ?堰高(mm); 1 Q?污水截流量(L/s); j d?污水截流管管径(mm); k?修正系数,k1.11.3; n ?截流倍数; 0 Q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 dr4.8.2B 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 300mm600mm时,槽式截流井的槽深、槽宽,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0.43H 63.9?Q ?k 4.8.2B-1 2 j式中:H _?槽深(mm); 2 Q?污水截流量(L/s); j k?修
17、正系数,k1.11.3。Bd4.8.2B-2 式中:B?槽宽(mm); d?污水截流管管径(mm)。 4.8.2C 槽堰结合式截流井的槽深、堰高,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3 1 根据地形条件和管道高程允许降落可能性,确定槽深 H 。 22 根据截流量,计算确定截流管管径 d。 3 假设 H /H 比值,按表 4.8.2C计算确定槽堰总高 H。 1 2表 4.8.2C 槽堰结合式井的槽堰总高计算表 Dmm H /H 1.3 H /H 1.3 1 2 1 2300 H4.22Q +94.3 ?k H4.08 Q +69.9 ?k j j400 H3.43 Q +96.4 ?k H3.08 Q +72.
18、3 ?k j j500 H2.22 Q +136.4 ?k H2.42 Q +124.0 ?k j j4 堰高 H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H H- H4.8.2C 1 2式中: H ?堰高(mm); 1H ?槽堰总高(mm); H ?槽深(mm)。 25 校核 H /H 是否符合本条第 3 款的假设条件,否则改用相应公1 2式重复上述计算。 6 槽宽计算同公式(4.8.2B -2) 。 4.14 雨水调蓄池 4.14.1 需要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治地面积水、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宜设置雨水调蓄池。 4.14.2 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14 4.14.3 雨水调蓄
19、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综合考虑后确定。 4.14.4 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V3600 t n-n Q (4.14.4) i 0 dr3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 ); t?调蓄池进水时间(h),宜采用 0.5h1h,当合流制排水i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 n?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求得; n ?系统原截流倍数; 03Q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 /s); dr ?安
20、全系数,可取 1.11.5。 4.14.5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0.65 b 0.5 0.215V - + +1.10lga+ 0.3+ Qt 4.14.5 1.2 0.15n t n+ 0.2 n3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 ); ?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设计流量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 3 Q?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 Qm /min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15 t?降雨历时min,根据公式(3.2.5)计算。式中,m1。 4.14.6 用于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4.14.7 雨水
21、调蓄池的放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Vt 4.14.7 o/3600Qh式中:t ?放空时间(h); o3 V?调蓄池有效容积(m ); 3 Q?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 /s) ; ?排放效率,一般可取 0.30.9。 4.14.8 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清洗、排气和除臭等附属设施和检修通道。 4.15 雨水渗透设施 4.15.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综合考虑雨水径流量的削减。人行道、停车场和广场等宜采用渗透性铺面;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路面标高,形成下凹式绿地。 4.15.2 在场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设施接纳地面径流。 6 污水处理 6.10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6.1
22、0.3 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6 1、按污泥泥龄计算 V ?X X (6.10.3-1) qC2、按污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悬浮物计算 X=YQ(S -S )-K VX +fQ(SS -SS ) (6.10.3-2) o e d V o e式中:X? 剩余污泥量(kgSS/d) ; 3V ? 生物反应池的容积(m ); X ? ? 生 物 反 应 池 内 混 合 液 悬 浮 固 体 平 均 浓 度(gMLSS/L); q ? 污泥泥龄(d); CY ? 污泥产率系数(kgVSS/kgBOD )20时为 0.30.8; 53Q ? 设计平均日污水量(m /d); 3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可编辑 室外 排水 设计规范 编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