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公示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公示本.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 建设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编制单位:山西新科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5年9月单位资质个人资质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法人代表刘宏新联系人侯峰通讯地址太原市府东街169号联系电话0351-4266471传真0351-4266471邮政编码030001建设地点变电站拟建变电站位于长风东街与规划规二路交叉路口,东北角。输电线路拟建线路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内。立项审批部门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晋发改能源发2015262号建设性质新建R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D4420
2、电力供应占地面积(平方米)枣园变电站:2500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3896环保投资(万元)9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2.3%评价经费(万元)-预计投产日期2016年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包括锅炉、发电机等)本工程主要包括: 枣园110kV全户内变电站新建工程:变电站远期规模为363MVA主变压器。本期建设263MVA主变,采用三相双绕组自冷式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压等级110/10kV。110kV线路远期规模4回,本期上2回。 新建110kV线路,薛马线入枣园变电站,电缆长度0.45km+0.5km。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R)排水量及排放去向 经化粪池及污水
3、处理装置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伴有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设施的使用情况110kV变电站和线路运行期间会产工频电场、工频磁场。2工程内容及规模工程内容及规模: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枣园110kV变电站位于太原小店区东部科教生态区,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东约2公里,长风东街北侧1.5公里处,主要为满足枣园新区及长风街东延区域负荷增长需求(主要为高端住宅及学校用电)而建设。根据枣园站周边负荷需求统计,到枣园站建成投产年,枣园新增负荷及倒接负荷预计能够达到70.43MW。目前可为该区域提供电源的仅有一座东太堡110kV变电站(250MVA),且该站距枣园地区负荷集中区域距离较远,剩余10kV间隔6个,远不能满
4、足东部科教生态区发展用电需求。故新建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十分必要。2.2 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本项目为110kV输变电工程,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修订本)中的鼓励类项目“电网改造与建设”,因此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2015年山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晋发改能源发(2015)262号文件,已同意本项目的建设。本项目选址已取得太原市城乡规划局同意,满足当地的规划要求。2.3 工程概况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包括: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110kV线路薛马线入枣园变电站线路新建工程。工程组成详见表1。表1 本工程建设规模一览表项目名称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
5、建设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工程设计单位太原明力达电力设计研究院电压等级110kV/10kV工程地理位置拟建变电站位于长风东街与规划规二路交叉路口,东北角。拟建线路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内。1、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名称内容规格及型号备注主体工程主变压器263MVA户内布置110kV配电装置进出线2回户内布置10kV配电装置出线24回户内布置配套工程无功补偿2(3600+6000)kvar共安装2组计算机控制系统1套/公用工程供水水源取自附近水塔/排水经化粪池及污水处理装置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采暖采用电暖气/消防设置消防池及安全防护设备/环保工程主变降噪选用低噪主变压器环评要求事故油池一座3
6、1.72m3污水处理设施一座站址护坡高度约3.5m,长约150m/2、新建110kV线路薛马线入枣园变电站线路工程名称内容规格及型号备注主体工程电缆ZC-YJLW02-Z-64/110-1接入现有电缆井环保工程塔基护坡或恢复原有地貌2000m2/2.4 工程规模2.4.1 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变电站地理位置拟建的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站址位于长风东街与规划规二路交叉路口,东北角。地理位置见附图。 本期规模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本期建设2台63MVA变压器。110kV进出线本期2回,远期4回。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本站为全户内变电站,所有电气设备均布置于一幢生产综合楼内,以生产综
7、合楼为中心,四周布置环形道路,大门入口位于站区西侧。生产综合楼一层布置有变压器室、10kV配电装置室、110kV GIS室、接地变;二层布置有二次设备室、电容器室。110kV为电缆进线、10kV采用电缆出线。变电站平面布置图见附图。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站址已经取得相关部门同意(批复详见附件)。 变电站事故油池及废蓄电池本项目使用的主变压器,其储油柜内装有一定量的变压器油,以起到绝缘和冷却的作用,但是在变电站发生故障或事故状态下可能会排油。因此为防止漏油现象的发生,变电站在设计时,设置了一座主变油坑,当变电站发生事故时,储油柜内的变压器油全部排入主变油坑内最终经事故油管进入到事故油池内。参照
8、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规范(DL/T5218-2005)“主变压器及高压电抗器应设储油坑及总事故油池,储油坑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单台设备油量的20,总事故油池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最大单台设备油量的60。储油坑的长宽尺寸宜较设备外廓尺寸每边大1m。总事故油池应有油水分离的功能,其排出口应引至安全处所。”中的相关要求。本项目变电站新建一座事故油池,容量为31.72m3,容量足够,可保证当变压器发生事故时将事故废油全部贮存,不外排。危险废油均应由有废油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应与有废变压器油的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签订相关回收协议,并且将废油回收工作切实落实执行。另附山西省
9、电力公司文件晋电物资 20121446号,废旧物资管理办法,见附件)。 变电站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站址周围200m内无民房。现场图集如下: 枣园变电站北面 枣园变电站东面 枣园变电站南面 枣园变电站西侧 现状接点87#塔 现状接点电缆井 薛马线91#电缆终端杆 跨越长风东街位置2.4.2 新建110kV线路薛马线入枣园变电站线路工程 线路路径情况新建薛马线入枣园变,分别由薛马线91#和87#塔接入枣园站。由薛马线91#和87#各引一回电缆至枣园站。北侧电源电缆在规二路上将旧电缆打开,新接电缆向南敷设至枣园站110kV进线隧道,路径全长0.5公里。南侧电源由87#塔处(长风街
10、南侧)新立电缆终端杆入地,电缆沿长风街南侧现状排管向西敷设400米,至长风街规二路口右转,穿越长风街至枣园站,路径全长0.45公里。(本工程线路路径见附图所示)。 本期规模本工程110kV线路电缆铺设,新立1个电缆终端杆,线路不占用基本农田。线路全长:电缆单回0.95公里。 本工程交叉跨越情况全线电缆不跨越线路,穿长风东街1次,本工程不跨越民房。 本线路工程环境敏感目标根据现场实际踏勘,本工程线路评价范围内无敏感目标。2.5 本工程相关协议 表2 110kV输变电工程相关协议表序号批复单位批复备注1太原市城乡规划局同意已取批复2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政府同意2.6 本线路工程两端依托情况本项目线路为
11、“薛马线入枣园变电站线路”,线路不直接接入两依托变电站。2.7 产污环节 施工期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土地占用、噪声、扬尘、固体废物、废水。 运行期 运行期主要环境影响: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 2.8 工程建设的环保设施本工程的总投资为389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9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3%。环保投资明细见下表4。 表3 工程环保投资一览表工程序号项 目单位数量投资金额(万元)枣园变电站1化粪池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套1102事故油池座1303站区硬化及其他30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竣工验收10环境监测10合计90万元3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3.1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
12、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3.2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人口及行政规划国民经济 交通运输 文化、文物保护3.3 项目所在地周边社会环境简况4 环境质量状况4.1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输变电工程,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为:11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运行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及其噪声。110kV变电站的主要污染因子为:噪声、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输电线路、电缆线路的主要污染因子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为了解拟建的变电站和送电线路工程周围的电磁及噪声环境现状,我公司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资
13、质证号2012002604U)对拟建变电站站址及输电线路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及噪声环境进行了现状监测。并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a、 本项目监测采用的仪器均经过国家计量标定,且均在有效期内。表4 监测仪器一览表序号监测仪器名称型号编号计量标定标号有效期1低频电磁场探头/场强分析仪EHP50C/8053352WN60342/142WK41210XDdj2014-09792016.03.262积分声级计HS5670B02006031JDTX201517502015.12.06b、质量保证1、监测仪器经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合格,仪器工作状态良好。2、监测人员经过上岗培训,持有
14、上岗证。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要求操作仪器,认真做好记录。4、专人负责质量保证及质量检查工作。4.1.1 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环境质量现状 监测时间和气象条件2015年9月7日,监测时气象条件为:晴天、28、风速:1.5m/s、湿度为4555。 监测设备及方法工频电磁场测量仪器:PMM8053B场强测量仪频率响应:5Hz100kHz测量范围:电场0.01V/m100kV/m、工频磁场强度为1nT10mT 工频电场及工频磁场测量方法按照以下的有关规范标准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681-2013)。 监测频次工频
15、电磁场每个测点在稳定情况下监测5次,每次测量观测时间15s,取5次监测的平均值。4.1.2 噪声监测设备、时间 监测时间及气象条件2015年9月7日,监测时气象条件为:晴天、28、风速:1.5m/s、湿度为4555。 监测设备及方法声环境监测采用HS5670B型积分声级计,在年检有效期内。声环境测量方法按照以下有关规范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4.1.3 监测布点表5 枣园输变电工程监测布点一览表枣园输变电工程项目名称监测时间及气象条件监测点位方位及数目监测点位位置工频电场、工频磁场2015年9月7日,监测时气
16、象条件为:晴天、28、风速:1.5m/s、湿度为4555站址中心1个站址中心及线路,高1.5m处线路5个环境噪声站址中心1个站址中心及线路,高1.2m处线路2个4.1.4 项目建设区的电磁、噪声环境现状监测数据 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现状:表6 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工频电磁场监测数据一览表工程名称监测点位置电场强度(V/m)磁感应强度(T)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站址中心0.1400.01887#塔下0.3410.01891#塔下0.3820.018电缆井1m0.1280.017电缆井3m0.1160.018电缆井5m0.1140.017 噪声现状:表7 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环境
17、噪声监测数据一览表名称监测点位置昼间(dB(A))夜间(dB(A))太原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站址中心42.540.787#塔下43.541.291#塔下48.742.3由现状调查结果可见,站址处声环境水平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昼间70dB(A),夜间55dB(A));工程建设区域的工频电场及磁感应强度满足4kV/m、0.1mT的限值的要求。4.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经现场调查,本工程变电站及送电线路沿线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等需特殊保护的地区,亦无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
18、林等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太原枣园110kV变电站站址周围200m内无民房,110kV输变电工程线路无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无房屋跨越。 5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评价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电场强度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 声环境标准变电站站址处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昼间70dB(A),夜间55dB(A)。污染物排放标准 工频电磁场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电场强度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 噪声排放标准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
19、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昼间70dB(A),夜间55dB(A)。营运期站址周围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表1中标准,执行4a类,昼间70dB(A),夜间55dB(A)。总量控制本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6.1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6.1.1 施工期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变电站施工期流程及主要产污节点图图1 变电站施工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输电线路施工期流程及主要产污节点图图2 输电线路施工流程及及产污节点示意图6.1.2 营运期工艺流程简述(图示):110kV枣园变电站系降压变电站,它将高电压电能经过变电站
20、主变压器转换为低电压电能供用户使用。110kV的电能通过输电线到达变电站的110kV配电装置,再经过主变压器降压将电能往外输送。主变63MVA图3 枣园110kV输变电工程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6.2 主要污染工序6.2.1 施工期 噪声110kV变电站项目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施工时需使用较多的高噪声机械设备,其源强噪声级最大可达到100dB(A)。110kV送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其源强噪声级小于80dB(A),且为非持续性噪声。 生态环境及土地占用枣园110kV拟建变电站站址位于太原长风东街与规二路交叉东北角。本工程有1基铁塔,塔基占地面积为20m2,本工程电
21、缆送电线路经过地区位为平地,附近主要为道路,不占用基本农田,基本不会引起粮食减产;不需要新征土地,施工结束后对地表进行及时恢复。 废(污)水工程施工期间的主要水污染物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是在混凝土灌注、施工设备的维修、冲洗中产生,废水量约10m3/d。施工人员(线路和变电站共计)每天最多时约30人,其人均污水产生量按0.1m3/d计算,则废水产生量最大为3m3/d。施工废水和地下渗水一道沉淀澄清后再利用或用于泼洒抑尘。 废气拟建项目的建设期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各类燃油动力机械在进行施工活动时排放的CO和NOX废气。由于施工的燃油机械为间断作业,且使用数量不多,因此所排的燃油废气
22、污染物仅对施工点的空气质量产生间断的较小不利影响。土石方开挖、出渣装卸、钻孔、散装水泥和建筑材料运输等施工活动将产生二次扬尘。根据类似工程实地监测资料,在正常风况下,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在施工区域。近地面环境空气中TSP浓度不大于3.0mg/m3,对施工区域周围50-100m范围以外的贡献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大风(5级)情况下,施工粉尘对施工区域周围100-300m范围以外的贡献值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固体废物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及开挖的土石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人均垃圾产生量0.5kg/d计算,最大量为15kg/d,统一收集,及时清运。6.2.2 运营期 电磁
23、影响:工频电场、工频磁场110kV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架空线、电缆)在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周围一定范围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工频电磁场。电缆与架空输电线路相比较可有效降低工频电磁场强度。 噪声110kV变电站运行,主变压器会产生噪声。110kV送电线路运行对周围的声环境贡献较小。 废水110kV变电站运行期会产生生活污水,变电站设计无人值守,仅巡视人员定期巡查,全年产生生活污水不超过10t,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变电站站区设置了防渗处理的事故油池31.72m3,一旦变压器发生事故时,将变压器油排入事故油池,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没有影响。事故油应由有相应危废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利用。(
24、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应与有废变压器油的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签订相关回收协议,并且将废油回收工作切实落实执行。)110kV线路运行期间没有水污染物产生。 环境空气本项目没有大气污染源,营运期间没有废气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固体废物变电站运行期为变电站主变压器维修产生的废油渣、直流系统产生的废旧电池,以及巡视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110kV线路运行期间不产生固体废物。7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大气污染物施工扬尘TSP微量微量水污染物施工废水及施工期生活污水PH、BOD5COD、氨氮、石油类/施工废
25、水沉清回收用于泼洒抑尘或再利用。施工期生活污水排入居住点。运营期生活污染源小于10m3/a生活污水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变电站及线路工程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0.1mT固体废物生活污染源生活垃圾微量定期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主变压器事故废油/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回收处理直流系统废旧电池噪声主变压器噪声不大于63dB(A)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其它无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枣园110kV拟建变电站站址位于太原长风东街与规二路交叉东北角,本工程尚未开工建设。施工期因场地开挖、平整等施工作业使得该部分土地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对当地景观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施工时需
26、占用部分道路作为施工临时用地,这些施工临时占地会对地表造成一定影响。本项目110kV输电线路沿线主要用地类型为道路周边空地,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绿化植物产生一定的影响。8评价依据8.1 编制依据8.1.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8、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11、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1997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9号-2007.9.1环境监测管理办法13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科200485号文“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1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修订本)15、【环办201213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8.1.2 技术规程、评价标准和导则1、 110kV-750kV架
28、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2、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2011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5、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681-2013)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8.1.3 与项目有关的文件和设计资料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项目征求相关行政部门的意见及批复3、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8.2 评价等级、范围、因子8
29、.2.1 评价等级1、电磁环境 根据HJ 24-2014及该项目具体情况确定本次评价等级为: 户内变电站电磁环境进行三级评价;地缆线路电磁环境进行三级评价。2、 声环境根据HJ 2.4-2009及该项目具体情况确定本次评价等级为:变电站处于二级道路旁相邻区域为1类声功能区,处于50m5m范围内,满足4a类声功能区要求,因此声环境进行三级评价;电缆输电线路位于电缆井内,声环境影响很小,不进行声环境评价。3、生态环境根据HJ19-2011及该项目具体情况确定本次评价等级为: 变电站生态环境进行三级评价;地缆线路生态环境进行三级评价。4、地面水根据HJ/T 2.3-93及该项目具体情况(项目附近无河
30、流)可知本建设项目为低于第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本报告只简要说明所排水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5、其他: 固体废弃物包括施工期产生的废弃土石方,运营期的生活垃圾及废旧蓄电池。土石方经工程措施(回填)后产生量很小;运营期生活垃圾量很小;废旧蓄电池全部回收。所有固废产生量少且对环境影响很小,本报告只简要对固体废物产生量、去向及相应要求进行叙述。 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期的扬尘、施工机械尾气,其产生量及产生时间都较有限,本报告仅对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施工期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 表8 工程项目评价等级工程名称电压等级评价项目评价等级变电站工程110kV
31、交流电电磁环境三级声环境三级生态环境三级线路工程电磁环境三级生态环境三级8.2.2 评价范围 1、变电站 工频电磁场评价范围:站界外30m范围内区域。 声环境评价范围:厂界噪声:围墙外1m处。环境噪声:围墙外200m范围内区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围墙外500m范围内区域。 2、电缆线路 工频电场、磁场评价范围:电缆管廊两侧边缘各外延5m。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m内的带状区域。 表9 工程项目评价范围工程名称电压等级评价项目评价范围变电站110kV交流电电磁环境站界外30m范围内区域。声环境厂界噪声:围墙外1m处。环境噪声:围墙外200m范围内区域。生态环
32、境围墙外500m范围内区域。线路工程电磁环境电缆管廊两侧边缘各外延5m生态环境不涉及生态敏感区的输电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m内的带状区域。8.2.3 评价因子 1、现状评价因子 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 声环境:等效连续A声级。 2、预测评价因子 施工期:等效连续A声级。 运行期: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等效连续A声级。 表10 工程项目评价因子评价阶段评价项目现状评价因子预测评价因子施工阶段声环境昼夜等效连续A声级昼夜等效连续A声级运行阶段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声环境昼夜等效连续A声级昼夜等效连续A声级8.3 评价目的(1)分析该输变
33、电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2)对工程所在地及周围地区的电磁环境、声环境等背景进行监测,对工程涉及区域有关环境现状资料进行收集、调查,掌握拟建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了解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环境状况。(3)根据输变电工程特性和当地环境状况,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4)根据环境影响分析,对不利影响提出防护措施,把不利影响减小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程度,使工程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更好地统一。(5)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9环境影响分析9.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9.1.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
34、分析1 、环境空气污染源施工期站区场地开挖和建构筑物基础及电缆管廊开挖,架空线路塔基开挖、回填、材料及电气设备运输过程及进站道路修建产生的扬尘,以及施工机械、机动车产生的废气,将对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2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加强和完善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工作。 运输车辆在经过居民点时,减缓车速,尽量减少扬尘的产生,截断扬尘的扩散途径。 车辆运输散体材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避免沿途漏撒,控制扬尘污染。 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 进出施工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在施工场地内及附近路面洒水、喷淋;场内道路、堆场在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
35、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 施工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可定期洒水进行扬尘控制。3 、施工扬尘影响分析变电站施工时,由于土石方的开挖造成植被破坏、土地裸露,产生局部二次扬尘,土建工程结束后即可恢复;建设期间,大件设备及其他设备材料的运输,可能会使所经道路产生暂时的和流动的扬尘问题,当建设期结束,此问题亦会消失。在采取了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对附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会造成长期影响。线路工程新建的塔基、电缆管廊,由于施工时间短,开挖面小,因此受本工程施工扬尘影响的区域小、影响的时间短。并且通过施工管理措施如洒水抑尘、遮挡等可以减小线路施工产生的扬尘问题。9.1.2 施工废污水环境影响分析1
36、、废污水污染源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少量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包括雨水冲刷开挖土方及裸露场地,砂石料加工、施工机械和进出车辆的冲洗水。2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地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对施工废水进行妥善处理,在工地适当位置设置简易沉砂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澄清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回用,严禁施工废水乱排、乱流,做到文明施工。 变电站施工期间在站区设置临时生活区,生活区内建设临时化粪池,化粪池需做好防渗、防漏工程,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对于输电线路,本环评建议集中进行混凝土搅拌、砂石料加工,避免废水的产生。3 、施工废污水影响分析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
37、,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9.1.3 施工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固废影响分析 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建筑垃圾;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及效果 在工程施工前应作好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明确要求施工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别收集堆放,并妥善处理; 及时清运或定期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安全处置,使工程建设产生的垃圾得到安全处置; 本环评建议土石方平衡,并对站外地表表面进行绿化或者覆盖措施。9.1.4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恢复分析1、本工程变电站及送电线路经过地区为平地,评价周围没有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
38、占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施工作业引起水土流失等方面。本工程施工具有占地面积小、跨距短,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 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后,变电站站址处土方开挖和植被破坏处,永久性改变了土地利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环境的生态效能。 临时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永久占地外,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道路、场地、塔基仍需临时占用部分土地,使占地处植被等遭到短期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临时占地的影响程度轻,并在施工期结束后可逐渐恢复。2、根据区域生态功能区划中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的要求,应采取有效的生态防护和恢复措施,具体如下: 设计阶段路径选择时已经考虑避让了生态敏感区
39、域。 施工准备期施工前对施工人员广泛宣传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避免对植被进行随意破坏。 施工期施工过程中对植被应加强保护、严格管理,严禁乱垦、乱挖、乱占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对永久占地造成的植被破坏,业主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和主管部门缴纳相关青苗补偿费、林木赔偿费、植被恢复费等,并由相关部门统一安排。材料运输过程中,运输道路应充分利用现有公路和人抬道路,必须新修道路时,应在满足施工需要同时,尽量减少道路长度和宽度。材料运至施工场地后,应合理布置,选择荒地进行堆放,减少对临时占地和对植被的占压。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堆放砂石及水泥的地面,用彩条塑料布与地面隔离,
40、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基础开挖时,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和熟化土分开堆放,以便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施工后及时清理现场,尽可能恢复原状地貌,将施工废弃物运出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施工结束后,对变电站站内部分空地、塔基永久占地未固化处和所有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时,应根据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乡土树草种进行恢复,避免引入外来物种。 在采取上述临时防护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后,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使本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9.1.5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1、变电站施工噪声水平类比调查变电站施工时场地平坦,且机械设备大多露天作业
41、,声传播条件很好。变电站施工期机械运行将产生噪声,根据同类变电站施工所使用的设备噪声源水平类比调查,其中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水平如下表11所示。 表11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水平及场界噪声限值 dB(A)设备名称距设备距离(m)噪声源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昼间夜间灌装机57997055推土机、挖土机1291搅拌机1287电锯、电刨1992、变电站施工噪声预测计算模式 计算某个声源在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 LOCT(r)= LOCT(r0)20 lg(r/ r0)LOCT式中: LOCT(r)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倍频带声压级; LOCT(r0)参考位置r0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r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r0 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LOCT各种因素引起的衰减量(包括声屏障、遮挡物、空气吸收、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量等,本次评价LOCT值取5dB(A)。) 噪声级叠加公式:各预测点声压级按以下叠加公式计算:L=10 lg (100.1L1+100.1L2+100.1Ln)式中:L为总声压级;L1Ln为第1至第n个噪声源在某一预测点处的声压级。3、施工噪声预测计算结果与分析根据变电站的平面布置和施工使用情况,利用表12中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水平类比资料作为声源参数,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