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史.doc
《五邑侨乡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邑侨乡史.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邑侨乡文化的概况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五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不仅仅是侨乡文化,但是,最能显示五邑文化特质、最集中体现了五邑文化精髓的,还是侨乡文化
2、。一、 侨乡的历史:江门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二、 侨乡的地域:江门市,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
3、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 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 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 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 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 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
4、江市。 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 2008年,江门及下辖各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98.87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蓬江、江海、新会)城市建成区面积108.62平方公里。三、 侨乡
5、的经济:侨乡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安稳,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产生了一些资本家,形成了一些华商家族经济,但大多是中小业主。五邑籍华侨华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基本上都在居住国立稳了脚根,在北美的华侨华人普遍都过上了衣食不愁的富足生活,小有积蓄;一些拥有产业的移民,生活更为殷实。从经济实力对比上考察,五邑籍海外移民富裕者多富豪者少,虽不乏有像陆佑这样的巨商,但是大多数为劳工阶层或中小业主,大企业家大金融家巨商富贾不如广东潮汕、客家和福建泉州、福州侨乡多。 中国华侨华人的大企业集团集中在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这些家族色彩极浓的企业集团又主要出自广东潮汕、客家和福建泉州、福州侨乡。而祖籍五邑的大集团大财团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侨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