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doc
《人口与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环境.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环境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巨系统。二者之间进行着强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使它们能够彼此共同发展和谐共处。两者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包括地表、水、大气及各种动植物等要素构成的总体生活在环境总体中的人口,从各种不同环境中取得生存所必需的各项资源,不时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相抗衡又相适应,并通过劳动作用着、改变着环境。环境既是人口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人口劳动创造的产物,。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界而独立生存,但人口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自然界的赐予,而必须适应和改造自然。人口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
2、主要从人口数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角度谈一谈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人口数量与环境(1)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人口的分布、迁移及其数量和质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区域环境条件。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生育率变化主要是受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诸如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宗教等。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死亡率受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社会环境因素(诸如:稳定的政治局势、经济的繁荣、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特别需要指
3、出的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口死亡率上升起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在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水、土壤,特别是自然灾害(象火山、地震、洪涝、热带风暴)对死亡率有着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影响。(2)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由于人口数量很少,生活空间狭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其影响力也是很小的,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渡,特别是现代后工业化时代,生产力水平的空前发展,客观上人类比以往具备了更大的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而人口数量的越来越多,主观上形成了对自然环境有更大改造的要求。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
4、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剧增,造成环境污染;人口数量增多,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及其排放,必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人口数量增长并非一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一定的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口增长能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走可持续发民的道路。2.人口素质与环境(1) 环境对人口素质的影响:人口素质主要反映了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
5、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首先,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各种素质的主要因素。其次,人口的身体素质也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2)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以自身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意识,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6、从而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对资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环境意识,或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不够而导致对环境的侵害。3.人口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1)环境对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环境影响人口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
7、因素,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环境资源的分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人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也会对人们从事什么生产有影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等都直接影响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2)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传统的“刀耕火种”式的农业可能造成森林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代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地盐碱化,板硬化,并造成水污染。而且现代农业面临的是可开发土地越来越少。工业生产:为满足人们的无限制的生活需求,工厂必须加足马力生产,这样大量消耗着祖辈留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的资源的同时,不断将大量的废渣,废水,废气等排放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造成极大的环境问题。
8、第三产业与日常生活:形形色色的一次性生活用品造成了木材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制造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各种各样的洗浴用品造成了水污染和水资源的巨大消耗;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使用后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交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汽车的尾气排放,交通噪音等许许多多环境问题因此而来。四 小结过去国土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国土的开发利用被理解为资源的利用。而我们今天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土同时又是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与环境,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利用好环境、保护好环境,必须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环保意
9、识,大力倡导节约型生活,构建节约型社会,形成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人与环境共处于地球生态系统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适应于一定的环境,环境以其固有的结构及其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运动影响并制约着人的发展。在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演绎中,人是矛盾的主体,它需要依赖环境的物质供给和环境保障而生存发展,又可运用自身的能动性,通过认识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来和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天人和谐,达到人口与环境的有序耦合和有机协调。中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陈作贵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周毅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 白军红1 余国营1 王庆改论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张玉芳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摘要:系统分析
10、了中国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在观念上、技术上、效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强海洋意识、树立海洋科学发展观、建立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保护海洋生态、进行海洋产业优化等各项保护对策和措施。中国海洋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主要产业产值等都有较大发展,甚至有些海洋产业还居于世界沿海国家前列,但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世界海洋开发总体水平相比,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还比较落后。1.观念滞后海洋资源资产观念不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海洋资源属国家全民所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自身没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执行的是资源无价和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2开发技
11、术落后,利用水平低目前,中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资源开发技术及设施还比较落后,海洋开发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特别在深海采矿及探测方面,我国技术设备不足,这使得我国管辖海域的勘探程度不高。而在海洋渔业方面,我国渔业捕捞方式与渔具落后,渔民普遍使用小网目(筛孔)渔具,从而使渔业资源受到损害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开发力度,同时对资源本身造成损害和影响。3. 开发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导致我国形成了一个由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和海岛旅游业、海洋盐业、沿海造船业等构成的海洋产业体系。但这个体系很不完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12、,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尚未形成, 海洋经济的贡献率难以提高。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不充分。 4.海洋生态恶化 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于经济需求或产业部门的利益需求,人们对海洋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开采过度。有的地区还将海洋当作了废水和废物的处置场所,导致近海水质不断恶化、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另外,面对海洋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各沿海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海洋开发的行列,由于我国目前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之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合理,造成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目前,我国近岸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损事件频发,溢油事故时有发生。船舶排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