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及三峡库区发展科技问题研究.doc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及三峡库区发展科技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及三峡库区发展科技问题研究.doc(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及三峡库区发展科技问题研究(摘要)牵头部门:重庆市科委在全面综述重庆市环境保护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成库后生态环境性质的演变和其治理与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未来15年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峡库区发展将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和需求该领域的科技需求。结合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库区发展目标、区域优势、科技优势以及科技需求,提出了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库区发展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并从六个领域分别凝练出未来15年该方向应该优先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一、重庆市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发展需求重庆及
2、三峡库区目前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1)水质污染严重,次级河流富营养化进程加速;(2)城市径流、农业面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3)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潜在环境威胁和风险巨大;(5)船舶垃圾污染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6)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日益凸现;(8)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状态形势严峻;(9)库区上游以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10)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未来的15年间,重庆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
3、,概要归纳为:(1)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导致库区环境性质变化;(2)脆弱的自然生态受人工干扰的形势严峻;(3)移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元化;(4)库区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尖锐;(5)新老污染、复合污染过程的叠加与综合;(6)库区环境变迁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加重;(7)库尾消落带以及河道泥砂淤积伴生全新的生态环境结构;(8)自然环境与工程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库区城乡环境灾害;(9)快速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巨大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述变化将促成环境中一般污染物与有毒有害污染物耦合,点源、分散多点源与城市径流、农村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这种状况使
4、原本脆弱的库区自然生态在叠加强大的人工干扰后变得更加复杂,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难以估量,世界上绝无仅有。目前,重庆市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缺乏以库区流域为背景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基础研究,缺乏跨学科交叉的库区新老污染、复合污染形成机制以及流域污染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领域研究手段落后,缺乏基础数据和环境背景资料,对三峡库区及流域生态环境演变和生态重建缺乏跨学科交叉的系统综合性研究,对三峡水库运行伴生的生态环境迁变缺乏应对措施;在循环经济领域中,尚未对具有地域特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尤其缺乏资源的阶梯利用体系研究,缺乏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缺乏以库区水环境安全
5、为目标的环境性疾病和有毒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治对策与技术研究;缺乏对库区环境灾害区划、风险评判、设防标准、监控、监测预报、工程对策及治理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缺乏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系统研究,缺乏库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特征研究,急需建立环境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响应的管理平台,提升库区环境管理水平。二、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约束下库区科技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以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峡库区发展为背景,以解决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峡库区发展中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以转变不可持续
6、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驱动,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安全为中心,以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通过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库区发展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一)发展目标2010年,形成具有团队合作、开放研究特征的科技创新体系,为遏制重庆市和三峡库区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提供科技支撑,占领国内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及三峡库区发展的制高点。2015年,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体系的科技支撑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独具特色的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形成环保产业集群,并带
7、动库区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库区新的增长点,形成向国内外大中型水电站建设提供环境保护和生态重建的技术辐射能力。2020年,形成保障重庆市和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的科技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二)发展思路从单纯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转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研究,重视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从单纯的污染末端治理,进一步转向污染的全过程控制,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从单一污染问题的单一学科研究,转向复合污染系统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区域系统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建立和自然生境对污染的缓解,强化生态系统保育和服务功能;把解决库区现
8、实问题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转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重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重点研究领域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本课题组拟定了6个重点研究领域和26个优先主题:l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保育与退化生态系统重建(1)三峡库区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2)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与系统功能(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与生态监测网络建设(4)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重建与修复(5)三峡库区消落带以及泥沙淤积的环境效应和防治l 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1)库区水环境分区与总量控制(2)城市(镇)区域性复合污染过程机制与污染防治(3)重庆及三峡库区及库岸区域环境污染与控制(4)库区特色的工业及乡镇
9、工业污染控制技术体系(5)城市化学径流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l 重庆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示范(1)重庆市循环经济体系理论与共性技术(2)清洁生产与企业内部物质循环体系的建立与示范(3)资源的阶梯利用与企业间物质循环体系的建立与示范(4)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l 三峡库区环境与人体健康(1)三峡库区影响人体健康的水环境基准、标准和预警体系的建立(2)三峡库区重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机理与识别技术研究(3)三峡库区重要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研究l 三峡库区城乡环境灾害及安全保障(1)重大工程地质灾害安全保障(2)城区基础设施与高层建筑密集区火灾安全保障(3)库区重大工程抗震防灾安全(
10、4)城区高层建筑抗风防灾安全(5)库岸城乡生产建设洪灾安全保障l 生态环境强约束条件下的库区发展体系研究(1)三峡库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特性(2)三峡库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制约及减缓(3)三峡库区特色产业污染控制技术与开发(4)三峡库区城镇化绿色产业发展方向三、重大专项及实施时序建议在拟定的6个重点研究领域和26个优先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12个战略产品、32个重点研究项目。七个重大专项及实施时序安排建议如下:(1)三峡库区水环境总量控制与复合污染过程及防治(十一五、十二五实施)(2)三峡库区气候演变与大气环境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二五实施)(3)工业废旧产品及固体废弃物
11、资源化与循环经济体系研究(十一五、十二五实施)(4)三峡库区环境性疾病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与示范(十一五实施)(5)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十一五实施)(6)重大工程地质灾害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与示范(十一五实施)(7)生态环境制约条件下三峡库区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十一五、十二五实施)四、战略实施的保障政策与措施(一)完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教育体系(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 (三)制定重大的跨学科长期研究计划,积极进行科技合作(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力度(五)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运作机制(六)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
12、高度对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前 言三峡水库位于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的特大型城市重庆的下游,它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重庆和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但三峡水库形成之前,重庆及三峡库区环境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污染,再加上重庆及三峡库区的地域特殊性以及水库建设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人口增加、资源消耗等系列问题,使原本脆弱的库区自然生态在叠加强大的人工干扰后变得更加复杂,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难以估量,世界上绝无仅有。在未来的15年中,重庆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威胁和风险巨大。(一)重庆市环境保护现状1、取得的主要成就水环境保护
13、和水污染控制:自70年代中期开展嘉陵江、磨滩河污染和电镀行业污染专项调查以来,重庆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注重工业废水的末端治理的同时,强化推动污染治理由末端向源头的全过程控制,先后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工业废水治理设施1184台(套),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染防治规划的65个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中,已有28个项目完成了治理或关停并转。近年来,大力实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在国家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下,以保护库区水质为主要目标的环境立法、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环境工程建设等相继展开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为止,累计投资近70亿元资金,建成了21座污水处理厂,形成日处理生活污水60万吨的能力。投资3
14、6.89亿元的主城区排水工程,使嘉陵江和长江南岸、北岸的主城5区的污水实现了截流,为实现并提高主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奠定了基础。目前,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较好,总体稳定在类至类,特别是三峡二期工程蓄水一年来,库区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通过推行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包括桃花溪、綦江河、小安溪、清水溪、龙溪河等次级河流的综合整治,使各次级河流的综合整治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阶段性成果。大气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控制:自7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开展实施了烟尘控制区建设、民用气化工程、餐饮业清洁燃料工程,使重庆市主城区民用气化率达到96%,烟尘控制区54个、覆盖率达到了100;2000年开始实施的主城区
15、清洁能源工程,使主城区规划建设的6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0蒸吨/小时及其以下的1153台燃煤锅炉和1500台茶水炉全部改用天然气、电、油等清洁能源;2002年开始,在主城区规划建设的600平方公里和环线高速公路实施了“五管齐下”净空工程;2003年,市政府在主城713平方公里的83个街道(镇)实施了“新五管齐下”,使主城区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03年主城区空气满足级和级的总天数为23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5.2%。SO2的浓度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年日均浓度首次低于100mg/m3,较历史上最高的1979年下降了80.7%,尘浓度下降了73.4%;酸雨频率较历史上最严重的1984年下
16、降料60.1%。根据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表明,重庆市已摆脱了全国“空气黑榜”。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2001年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275万吨,垃圾清运率为85.09。根据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染防治规划,重庆市将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垃圾处理项目:(1)主城区长生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同兴垃圾焚烧场、黑石子生活垃圾处理场,三峡库区13个区县和影响区9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以及三峡库区沿江30个重点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将达到8900吨。(2)启动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理场4座,年处理危险废弃物54万吨。(3)在重庆主城区、万州
17、区、涪陵区和巫山县等港口城市建设和配置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装置。这批项目建成后,将使重庆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其中三峡库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2、存在的主要问题水环境现状严峻、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200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废水排放总量为44.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0.7亿吨;COD排放总量为135.6万吨,其中工业COD排放量68.4万吨、生活COD排放量67.2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1.4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8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6.6万吨。据国家环保局2003年水环境监测评价结果,三峡库区内
18、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有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COD)、总磷、非离子氮和石油类等多项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成库后库区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的水质基本保持稳定,(长江)次级河71条178个断面监测,达到水域功能的只有41.6%,比2002年蓄水前下降了3.4个百分点,次级河流回水区水质下降更为明显。次级河流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库区水体中氮、磷植物营养素含量的急剧增加,受水库蓄水顶托效应的影响,库区支流入口附近水质已出现富营养化征兆,部分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程度加重,如大宁河、小江入库河口叶绿素含量从蓄水前的2mg/m3猛增至20-30mg/m3,大大超过富营养化10mg/m3标准,2004年3月份曾
19、有水华发生。2004年5月和6月份监控的26个断面中分别有11和14个断面出现富营养化污染。库区污水处理系统遗留问题触目惊心:2003年6月以来,涉及13个县、18个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总规模为47万吨的三峡库区首批污水处理项目已相继投入运行。到目前为止,这些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水量仅占设计规模的3成多一点,导致大量污水处理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增加了污水处理费用,延长了资金的回收周期。随着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预计库区城市以及沿江重点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剩余污泥在2010年就将达到1000吨/日,相当于100万人口城市垃圾总量,这些污泥的经济、安全、有效处置已成为了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以及三峡库区生
20、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城市径流、农业面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现状不清,尚未列入相关计划予以控制;化肥、农药和农膜超量使用,乡镇企业的污染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养殖业污染不断扩大,岸边污染带、消落带诱发疫病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城市(镇)规模不断扩张,路面硬化程度加剧,冲刷性城市化学径流污染日益严重,对库区水环境构成威胁。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流经重庆主城区的嘉陵江及长江水中仅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就检出了101种,涉及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限制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DDT、毒杀芬、六氯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
21、(EDs)以及具有致癌致畸效应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硫代磷酸酯类、苯并(a)芘、氯代丙烷类等。初步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重庆长江及嘉陵江水的有机提取物已具有明显的内分泌干扰活性、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重庆市肝癌死亡率在位居全国第二的高基础上,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甚至重庆市农村地区肝癌死亡率已在恶性肿瘤死亡谱中位居第一,形势严峻。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潜在巨大环境威胁:长期以来我市有相当一部份工矿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加之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由于缺乏技术可靠、经济可行的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和管理系统,有毒有害的危险废物尚未得到妥善处置,导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2、和危险废物混合、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混合,沿江倾倒现象仍然存在,已对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安全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据调查,现阶段我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68.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重要金属资源二次利用差,硫铁矿、钛精矿回收利用率仅为7.8%、6.5%,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极大,含铬废渣、磷石膏渣等已成为我市亟待解决环保难题。2002年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各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412万吨,其中71.84%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8.9%属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处理处理率6.1%,危险固废处理率3.28%。大量未予利用的固体废物就地堆积或直接排放江河,历年累计堆存7
23、434.35万吨,占地约800万m2。船舶垃圾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随意沿江丢弃垃圾现象普遍:据统计,2001年,三峡库区注册船舶8300多艘,排放油污水的船舶7066艘,全年排放油污水82万多吨,排放污染物103.1吨,其中石油类33.7吨,悬浮物69.1吨。船舶向江水中排放生活污水总量约62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628吨。三峡成库后,由于航道条件的改善、水域的拓展,三峡库区船舶数量飞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增加,再加上船舶交通事故或装卸作业不当等造成有毒货物的泄漏、溢漏,将对水域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给两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及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
24、污染问题日益凸现:重庆市是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城市之一,通过“九五”采取的“一控双达标”、“十五”期间对主城区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的关、停、迁措施和防治大气污染“清新”工程等措施后,SO2的治理已收到明显成效,但颗粒物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大气污染形式依然严峻。2003年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的只有65.2%,2004年的蓝天计划目标已于11月中旬宣告落空。随着库区及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加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加剧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气溶胶等排放居高不下,重庆市的大气污染已由原来的煤烟型污染逐渐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煤烟和颗粒物等形成的复合型污染。(二)重庆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生态环境 保护 三峡 库区 发展 科技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