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鲁迅.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近,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人物简介,人物生平,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光绪十八年(1892年)
2、,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与章闰水建立友谊。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光绪 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鲁迅故居,人物生平,奋力求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前往南京求学。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3、。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人物生平,文坛先声,人物生平,文坛先声,人物生平,民主战士,人物生平,左联盟主,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
4、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
5、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鲁迅先生的葬礼,人物关系,鲁迅,父亲 周伯宜,妻子 朱安,配偶 许广平,儿子 周海婴,弟弟 周作人,长孙 周令飞,情感经历,兄弟不和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种
6、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情感经历,鲁迅与周作人,周作人与妻子,情感经历,婚姻爱情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
7、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情感经历,鲁迅与许广平,鲁迅与他的孩子,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 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个人作品,杂文集,个人作品,翻译作品,等。,个人作品,狂人日记木刻,艺术特质,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
8、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
9、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杂文特色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
10、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艺术特质,鲁迅格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11、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鲁迅,鲁迅的故事,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
12、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金牌换书,人物影响,文艺影响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人物影响,精神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
13、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政治影响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鲁迅作品,鲁迅与友人,鲁迅与友人,谢谢观赏,十三队全体成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