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_中国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ppt
《第4章_中国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_中国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中国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4.1 引言,气候的定义从其本质上看与某种天气事件的概率分布有关。当某地天气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时,就可以认为是不易发生的事件。在统计意义上,不容易发生的事件就可以称为极端事件。极端天气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区,在其统计参考分布之内的罕见事件。“罕见”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讲,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概率都要等于或少于10。按照定义,对于不同地区,极端天气也将会有不同的特征。极端气候事件是某一特定时期内许多天气事件的平均,而平均本身是极端的(如某个季节的降水)。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某一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在另一地区可能
2、是正常的。平均气候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极端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强度的概率分布产生巨大影响。许多重要的气候影响不是取决于平均值的变化,而是取决于一些超出正常变化范围的罕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4.1 引言,极端气候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但对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很大。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影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直接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而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高度重视,如何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脆弱性的问题,不仅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而且也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深入开展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弄清楚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变化规律,弄清楚这种变化是气候系统
3、外部因子还是内部因子的作用,是自然变率的一部分还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恶果,进而实现把握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水平,为国家防御自然灾害提供参考和规划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对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991-2000年的10年间,全球每年遭受气象水文灾害的平均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人数的7倍。亚洲是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最频繁的大陆,在1991-2000年间,此地区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43。根据最近的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内平均上升了10倍。世界保险业界的统计数字也表明,近几十年内,与天气有关的
4、损失显著增加,而且单个气候事件所导致的损失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十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涝事件频繁发生,继1991年特大洪涝以后,1998年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涝(国家气候中心1998),1999年6月在长江下游再次发生严重洪涝。与此同时,华北却日趋干旱,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更是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13数超过226天。1994,1997,1999和2000年中国北方大旱,2001年又一次遭遇了罕见的大旱。中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致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000多万hm2,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5、的36。,中国因气候极端事件的损失,世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概率和强度增加,http:/,1951-2003年全球逐年霜冻日数的相对变化(标准值:196l-1990年,线性趋势在95的信度水平下显著),与温度有关的指标在近50年中都显示出了显著的变化,如夏季暖夜显著增加,霜冻日数显著减少,年内温度极差显著减少等;与降水有关的指标却显示出了显著的局地性,但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和大雨降水事件的频率显著增加。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中许多地区如南美洲、非洲、西亚和东南亚地区资料仍然严重不足。,全球的研究结果,在美国和前苏联极端最低温度在过去几十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极端最高温度的变化则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从
6、大范围来看无显著的变化趋势;Plummer(1996)对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极端最低温度具有与平均温度类似的上升趋势,而极端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则很弱;Gruza等(1999)发现俄罗斯的极端高温日数在过去几十年里显著增加;Hei-no(1999)揭示了欧洲中部和北部霜冻日数逐步减少;翟盘茂等(1997)的研究表明过去40年里中国的极端温度明显上升;另外,其他一些研究也都进一步证实了在全球范围内热日增多而冷日减少。,区域性研究,美国、前苏联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强降水占季节和年总降水量的比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Easterling等(2000)和Alexander等(2006)的研究显示出在过去50
7、年中,雨季的极端降水和总降水量变化的线性趋势在全球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极端降水的线性趋势比总降水量在幅度上要大(图5.2)。这表明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得更加明显。另外一些研究(IPCC2001)共同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平均上升了24。,降水研究方面,澳大利亚海域、东北太平洋、印度洋在过去几十年内无论是热带气旋总频数还是强热带气旋频数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IPCC2001);Chan(1996)等人发现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则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601980年表现为下降,而198l-1994年又明显上升;对北大西
8、洋1899年以来的飓风资料分析表明,飓风频率除了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外,也不存在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IPCC2001)。,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在20世纪的后半叶,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趋于增多,而南半球则趋于减少。尽管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旱涝、龙卷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大范围、长时间的观测资料,进展还很有限。,小尺度极端天气现象,对龙卷风、冰雹等小尺度极端天气现象的研究,目前还面临严重的资料困难。由于这些现象的尺度太小,加上局地性又太强,因此现有的观测资料很难全面反映出它们的真实情况。尽管如此,一些试探性研究(IPCC2001)表明,冰雹和闪电与平均最低温度
9、和湿球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自1920年以来美国的龙卷风在强度上表现出增强的趋势。,4.2中国气候极端值的变化4.2.1温度极端值,1951-1990年中国季极端最低温度的变率在春、秋两季表现最大,并主要以北方大部分地区最为突出,标准差大于3;在冬季,变率大的地区主要在江淮流域和北方的部分地区,而云南的变率最小;夏季是极端最低温度变率最小的季节。极端最高温度在冬季的变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其他季节,极端最高温度变率的季节性变化不大,并且都以华南沿海地区为最小。,中国季极端温度的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季节性差异。极端最低温度在冬、秋和春三个季节增温趋势较强,其中,冬、秋季分别具有显著水平为99和9
10、7的显著增温趋势,并以冬季增温最强,19511990年这40年内全国平均上升了2.5;秋、春两季分别升高1.8和1.1。极端最高温度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出现在秋季,显著水平超过90,40年内全国平均下降了0.6;而其余三季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中国季极端温度的变化的季节性差异,1951-1990年中国月极端温度的线性变化趋势(虚线代表最低温度,实线代表最高温度),中国月极端最低温度的变化除在7月份表现出微弱的降温趋势外,其他月份均为增温趋势;而且冬半年月份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夏半年月份,并以1月份的增温趋势为最大,达到0.69/10a;中国月极端最高温度的变化在2,3,4,6,7和9月份表现出明显的
11、降温趋势,在1和12月有明显的增温趋势,而在其他月份则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各月极端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均大于极端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这表明近40年各月气温变化范围正在逐步减小,极端温度正趋于缓和。,中国极端最低温变化的地域性差异,春季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华北大部增温趋势最强,一般都大于1/10a;江淮流域和川藏交界地区亦有明显的增温趋势,而四川盆地、新疆大部和东南沿海大部则出现降温趋势。夏季极端最低温度有明显增温趋势的区域是东北、内蒙古东部和黄河下游;西北大部亦表现为增温趋势,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部分地区有弱的降温趋势。秋季极端最低温度在全国大部地区表现出增温趋势;较强的增温趋势出
12、现在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及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区。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出现明显的全国性的增温趋势;中心在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江淮流域、华南沿海和新疆北部,增温超过1/10a,中国极端最高温的地域性差异,极端最高温度在春季增温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新疆部分地区;而黄河下游则出现低于-0.5/10a的较强降温趋势。夏季,华北、黄淮流域和四川I盆地为降温区,而增温主要发生在川藏交界地区。秋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表现为降低趋势;明显的降温区集中在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极端最高温度降低区出现在东北中部、华中、湖南、广西西北部和新疆中部;增
13、温主要发生在东北南部和西北东部。,中国平均最高温度的地域分布,平均最高温度在黄河以北、95E以西以升高为主,其他地区以降低为主。春季,华北、东北、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最低温度呈0.30.7/10a明显升高趋势,东北高纬度一些地区高达1.0/10a;在中国西部及黄河至长江之间地区主要呈较弱的增温趋势;在长江以南地区春季最低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东北、华北及中国东南部地区呈较弱的增温趋势;四川东部、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一些地区表现为较弱的降温趋势。秋季与冬季,全国表现出一致的增温趋势,但冬季的增温明显高于秋季。冬季,在西北、华北、东北、新疆及内蒙古等纬度较高的地区最低温度以0.50.9/10a的
14、趋势明显升高;在黄河以南最低温度升高趋势随纬度降低有所减缓。,4.2.2 降水极端值,全国的年降水量、1日和3日最大降水量及日降水量10mm、50mm、100mm的年降水总量极端偏多的区域范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扩展或缩小的趋势,但是,年降水日数及日降水量10mm、50mm、100mm的年降水日数极端偏多的范围却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同时,中国的年平均降水强度极端偏强的覆盖区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中国东部和西部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西北西部是年降水量上升最显著的地区,而且年降水量趋于极端偏多的范围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可能与当地强降水量(日降水量10mm)的增加有关,而且很可能是对气候变暖
15、的响应。,从东部来看,平均降水强度极端偏强的趋势较为显著。如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极值的面积覆盖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年降水日数极端偏多的范围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造成了平均降水强度极端偏强范围的明显增加。,4.2.2 降水极端值,中国最长持续降水日数极端偏多的范围显著缩小的趋势表明,出现持续降水极值可能性的区域在减少。年降水日数极端偏多的范围趋于变小、平均降水强度极端偏强的范围趋于增加,这可能会导致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降水趋于集中,引起干旱与洪涝事件趋于增多。,4.2.2 降水极端值,潘晓华(2002)的研究表明,近50年中国极端降水量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都有增强趋势,极端降水量
16、占总降水量的比率趋于增大。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虽然极端降水量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率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总降水量趋于增多,极端降水量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没有显著变化趋势。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都趋于增加,极端降水量值和极端降水事件强度都有所加强。对区域年降水量和各强度等级降水量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由于小雨的降水量减少,使得年降水量趋于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则由于大雨和暴雨降水量增加,年降水量趋于增加。,杨莲梅(2003)对新疆极端降水的研究指出,天山北麓和阿克苏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频次在19612000年显著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
17、尤其明显,年极端降水量于1980年发生突变;但这期间新疆极端降水的强度无显著变化,是极端降水频次的显著增多导致了极端降水量的显著增多。,4.3 中国极端事件的变化,19511990年期间我国平均最高温度略有上升,最低温度显著增温,日较差显著变小,最低、最高温度的线性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但却反映出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趋势(翟盘茂等,1997)。最近4050年中,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趋于增高,尤以北方冬季更为突出(任福民等,1998),同时自195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寒潮活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1980年代和90年代初;低温日数也趋于减少(Zhai et al,1999),
18、这种变化可能与冬季风的明显减弱有关。,4.3.1 高温和低温事件,我国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升高趋势比平均最低温度升高趋势(Karl et al,1991;叶笃正等,1992)更为显著,平均温度的增温趋势小于极端最低和平均最低温度的增温趋势。Sun et al(1998)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的高温日数也趋于减少。最近,Zhai and Pan(2003)指出,就我国全国平均而言,在过去50年中日最高温度大于35C的高温日数略呈下降趋势,但霜冻日数显著下降,下降趋势大约2.4天/10a。与此同时,我国的热日和暖夜频率显著增加,而冷日频率减少、冷夜减少趋势更为明显。,4.3.1 高温和低温事件,195
19、12000年全国平均高温(实线)和霜冻(虚线)日数的变化(相对19611990年平均),4.3.2 强降水和暴雨频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降水呈增长趋势的测站与呈下降趋势的测站大致相当。大范围明显的降水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中国西部地区,其中以西北地区尤为显著。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华北地区降水趋于减少(Ren,et al.,2004)。从全国平均来看,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雨日显著趋于减少(Zhai,et al,2004),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趋多,尤其在1990年代,极端降水
20、量比例趋于增大。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虽然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显著趋于减少,但相比之下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总降水量趋于增多,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强度不发生显著变化,但极端降水事件趋于频繁。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都趋于增加,极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强度都有所加强,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即极端降水事件趋强、趋多。,上图:1951-2003年大雨日的变化趋势(%/10年)下图:大雨日距平变化时间序列,Trend%per decade for 1951-2003 contribution from very wet days,(I
21、PCC,AR4,2007),近50年来中国大陆极端强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实心和虚心圆分别代表增加和下降趋势,按半径大小分别为每10年变化7.5%以上,7.5%2.5%,小于2.5%,显著变化的地区标有叉号),Patterns of intense and extreme intense precipitation(:增加;:减少),陆地大部分地区,强降水比例在增加我国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增加,(IPCC AR4,2007),1951-1978,1979-1992,1993-2004,中国不同时段,夏季降水距平百分比分布的变化。(阴影区是正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图8 近4
22、0年中国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分布(Xu et al.,2006),(a),(b),(c),(d),图 中国夏季降水的EOF分析(1951-2004)(a)(c):EOF1;(b)(d):EOF2,空间分布,时间系数,图 1951-2004中国东部(107.5-130E)平均夏季异常降水纬度-时间剖面图。单位:mm,4.3.3 干旱,从近100年仪器实测降水资料分析发现,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跃变。20世纪中国气候有明显的变干趋势;并且在20年代和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两次气候由湿变干的气候跃变,这种气候跃变的发生是全球性的。分析还表明,长江、淮河流域从70年代起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地区 极端 气候 事件 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