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MicrosofInerneEx环评报告.doc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MicrosofInerneEx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MicrosofInerneEx环评报告.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桦甸市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建设单位桦甸市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守华联系人潘海群通讯地址吉 林 省(自治区、直辖市) 桦 甸 市(县)联系电话15981223052传真 邮政编码132400建设地点桦甸市北外环路(吉桦公路至光明路段)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 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E4822-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占地面积(万平方米)1.15绿化面积(平方米)3900总投资(万元)530.82其中环保投资(万元)46.24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8.71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2015年12月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由来截洪沟是山区城
2、市所必有的排水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控制城市水污染和水灾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它的作用就是及时可靠地排除城镇区域外产生的降水,使城市免受暴雨积水之害,从而给城市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和生产环境,使城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常进行、改善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几年桦甸市经济大踏步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远不及人们对生产及生活水平需求提生的速度,特别的部分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地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更是相对滞后。桦甸市北外环路原有道路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早已破损严重,并严重缺乏配套的市政排水设
3、施。北外环路区域内排水设施也比较落后,雨水完全靠自然散排,生活污水也没有排水管道,多数排入天然河道,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由于没有健全的排水系统,每到雨季,区域内水流成河、内涝成灾,雨水汇流后冲刷路基,使本来就已损坏严重的道路病害更加严重。恶劣的交通和生活环境给区域内的生产单位、居民的交通运输、生活出行都来了严重不便和困扰。为了解决北外环路区域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桦甸市政府于2014年修建了桦甸市北外环路(吉桦路省道205至光明路段)。由于工期原因,目前已经修建完成了北外环路西侧1km道路,其余路段的路基已经铺设完毕。在道路建设的同时,需要配套市政排水设施,因此北外环路建设所配套的截洪沟工程需要
4、马上进行建设。通过对北外环路截洪沟的建设,可有效的将桦甸市北外环路区域的雨水进行导排,防止洪水冲击路网和泥沙淤积,完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能力,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北外环路区域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工程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受桦甸市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本单位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现场踏查、收集有关资料,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写了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在报告表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桦甸市环保局、桦甸市环境监测站及建设单位的积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2
5、、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8)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9)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61号文件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10)国家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11)原国家环
6、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107号文件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12)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13)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14)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15)国家发改委第21号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的决定(2013.2.16);(16)环发200628号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7、,2006.2.24;(17)DB22/3882004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1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年修订)(2009.8.27);(19)吉林省水土保持条例2013.11.29;(20)吉林省吉林市防洪条例(2003年1月1日)(21)桦甸市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4.12; (22)桦甸市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吉林市博元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桦甸市水利勘察设计室编制,2014年12月。3、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桦甸市北外环路截洪沟防洪工程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本项目管网工程位于桦甸市北外环路(吉桦路省道205光明路路段)
8、。桦甸市北外环路(吉桦路省道205光明路路段)于2014年修建,目前已经修建完成了北外环路西侧1km道路,其余路段的路基已经铺设完毕。北外环路道路总宽度为24.5m,双向4车道。本次截洪沟工程全长为1701m,收集北外环路北侧的雨水。北外环路北侧(从西至东)为桦甸中恒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巨恒管业有限公司、山坡;北外环路南侧(从东至西)为清水河、农田、桦甸市油页岩厂、桦甸市程远蛋白饲料公司;吉桦路省道205与火龙河之间的工程用地为荒地,此施工段内吉桦路省道205与火龙河之间距离约为110m。本项目周围300m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及重要的政府机构等事业单位,距本项目最近的敏感目标位为道路南侧
9、约350m处的桦甸市合乐屯和项目北侧310m处的跃进房村。本项目截洪沟工程建设于北外环路道路红线内的规划绿化带上(即道路规划用地),不占用其他土地,无征地拆迁。施工结束后,截洪沟上恢复绿化带,绿化面积3900m2。北外环路位于桦甸经济开发区北区内。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截洪沟位置见附图2、附图4,项目周围环境现状见附图3,火龙河、清水河水系情况见附图5。4、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本工程总投资为530.8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09.71万元,其他费用81.79万元,基本预备费39.32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企业自筹。5、建设规模本项目新建截洪沟1701m。其中截洪沟第一段在北环路桩号0+000-0+8
10、40处,布置在北环路北侧绿化带上,明渠断面1.01.0-2.02.0m,总长度850m;第二段在北环路桩号1+220-1+890处,总长度662m,布置在北环路南侧,承接北环路三处涵洞的雨水,首尾两段为矩形明渠,各长260m、138m,断面尺寸2.01.5m,此段所收集的雨水排入清水河;第三段为过吉桦路涵洞,该涵洞布置在吉桦路电力走廊南10m处,总长度189m。包含引水明渠、过路涵洞及出水暗渠三部分,最终将第一段截洪沟收集的雨水排入火龙河。6、工程占地及土石方平衡(1)占地情况本项目占地情况见表1。表1 项目占地情况 单位:hm2 名称项目占地分类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
11、地总占地截洪沟工程工程占地0.7300.390.031.15施工影响区*000.3400.34合计0.7300.730.031.49*说明:施工影响区是指施工占地和直接影响区域外扩2m的区域,在施工中无直接影响(即无挖、填方,堆土,车辆碾压等直接影响)。(2)土石方平衡本次工程具体土石方平衡情况见表2。表2 工程土石方平衡 单位:m3分区分类开挖(万m3)回填(万m3)表土堆置(弃方)数量(万m3)去向工程建设区(1.15ha)土方1.081.08表土0.120.120.12绿化用土小计1.21.2合计土方1.081.08表土0.120.120.12小计1.21.20.12本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
12、为2.4万m3,其中挖方量为1.2万m3(含表土剥离的0.12万m3),填方量为1.2万m3,工程弃土量为0。表土临时堆放量0.12万m3,临时堆放表土用于绿化用土。7、工程内容7.1排水系统布置原则(1)工程必须符合区域规划以及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和工业企业中其他单项工程建设密切配合,互相协调。(2)工程方案应全面规划,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有扩建的可能。排水渠治理工程方案,应从实际出发,在满足排水和行洪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与城市雨水、污水治理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达到完善和合理化。(3)工程方案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
13、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现行规范、标准和规定。(4)就地取材,经济适用的原则。(5)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放的原则。7.2 截洪沟的防洪标准及工程级别根据桦甸市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本次北环路截洪沟的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工程级别为4,临时建筑物工程等级为5级。7.3 桦甸市暴雨成因及洪水情况本项目流域洪水主要是由暴雨所致,造成该流域暴雨成因主要是气旋,冷涡和负高压的高空槽及河套倒槽形成的静止峰及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暴雨多数集中在7、8两月。台风和气旋笼罩面积大,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一次降雨过程基本是三天左右,一天降雨占三天降雨5080左右,三天降雨占七天降雨量7090左右。 本项
14、目流域属山区性河流,大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份,洪水过程多为单峰,汛期洪水历时短,汇流快,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3d左右,基本是陡涨陡落。7.4 工程雨水截留量设计计算(1)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暴雨参数计算,采用吉林省水利厅1989年10月编制刊印的吉林省暴雨图集成果,成果见表3。表3 设计暴雨成果表时 段均 值CvCs/CvP(%)1251020H24(mm)67.00.573.5204.5178.1143.2116.790.2H3(mm)90.00.523.5254.2223.5182.7115.6119.9H7(mm)1280.483.0330.4295.1247.3210.0170.9H30(
15、mm)2600.382.5555.4508.9444.5392.3335.3(2)设计净雨设计暴雨的最大24小时的时程分配,采用吉林省水利厅1989年10月编制刊印的吉林省暴雨图集成果。暴雨径流关系,采用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984年暴雨径流分析配套地区综合成果。并且对以后发生的大水年份1985年、1986年、1995年及一些年份进行了验证。设计净雨表4。表4 设计净雨成果表站名 P(%) 1251020P(mm)204.5178.1143.2116.790.2R(mm)174.9150.1118.689.0159.3(3)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峰流量计算,采用罗氏法和水科所法分别进行洪峰
16、流量计算。罗氏法和水科所两种方法计算的成果接近,因罗氏法比较适合山丘区性河流,经实践认为在辉发河流域,采用罗氏法计算的成果比较合理.最后确认罗氏法计算洪峰流量罗斯托莫夫计算公式: 式中:径流系数;暴雨不均匀系数;i暴雨强度(mm/min);F控制集水面积(km2);植被系数(=0.34);土壤系数(=0.32)。流域特性值及洪峰流量计算见表5。表5 流域特性及洪峰流量成果表 截洪沟位置汇流面积F(km2)河道长度L(km)平均坡度J()设计流量(m3/s)道路桩号0+000-8400.601.425.65.18道路桩号1+220-1+890涵洞10.100.426.01.35道路桩号1+220
17、-1+890涵洞2+30.130.456.01.76(4)水力计算及断面确定断面水力计算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流量:Q=A(m3/s)流速:=R2/3i1/2/n(m/s)水流断面:A(m2)湿周:X(m)水力半径:R=A/X(m)粗糙系数:n0.0225,浆砌石;n=0.015,混凝土。水力坡降:按实际地形取值。根据以上计算方法,水力计算如表6。表6 水力计算成果表 截洪沟位置设计流量(m3/s)渠底宽(m)水深(m)坡度流速(m/s)道路桩号0+000-8405.182.01.50.0031.73道路桩号1+220-1+890涵洞11.352.01.00.00150.90道路桩号1+220-
18、1+890涵洞1+2+33.112.01.00.00151.60过吉桦路涵洞5.182.501.00.0062.107.5截洪沟布置路线北外环路截洪沟布置在区域北端的北外环路上,防止北部山体雨水进入区内,截洪沟根据地形分为两段。截洪沟第一段在北环路桩号0+000-0+840处,布置在北环路北侧绿化带上,总长度850m;过吉桦路涵洞也是北环路排水的一部分,因为北环路第一段的雨水过2.02.0m涵洞后为散排,需要建该涵洞承接北环路第一段的雨水,将其排入火龙河。第二段在北环路桩号1+220-1+890处,总长度662m,布置在北环路南侧,承接北环路三处涵洞的雨水,首尾两段为矩形明渠。中间段地面采用矩
19、形暗渠,排出口为清水河。截洪沟布置路线见表7,具体布置见附图6-1至附图6-6。表7 截洪沟布置路线表序号线路名称桩号走向长度(m)备注1第一段0+000-0+840东西850第二段1+220-1+890东西662含3处涵洞工程2吉桦路涵洞吉桦路东西189含通过北外环路工程7.6截洪沟设计方案截洪沟第一段在北外环路桩号0+000-0+840处,布置在北环路北侧绿化带上,明渠断面1.01.0-2.02.0m,总长度850m,沟壁采用浆砌石结构,沟底干砌石结构,排出口为北环路与吉桦路交汇处2.02.0m涵洞。过路时采用D600-D1600涵管。第二段在北外环路桩号1+220-1+890处,总长度6
20、62m,布置在北环路南侧,承接北环路三处涵洞的雨水,首尾两段为矩形明渠,各长260m、138m,断面尺寸2.01.5m,沟壁采用浆砌石结构,沟底干砌石结构。中间段地面高采用矩形暗渠,断面尺寸2.01.5m,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排出口为清水河。过路处采用涵洞,断面尺寸2.01.5m。过吉桦路涵洞也是北外环路排水的一部分,因为北外环路第一段的雨水过2.02.0m涵洞后为散排,需要建该涵洞承接北环路第一段的雨水,将其排入火龙河。该涵洞布置在吉桦路电力走廊南10m处,总长度189m。包含引水明渠、过路涵洞及出水暗渠三部分,其中引水明渠长53m,矩形断面2.501.50m,采用浆砌石结构。过路涵洞长28
21、m,矩形断面2.501.50m,钢筋混凝土结构;出水暗渠为盖板涵,矩形断面2.501.50-2.53.0m,钢筋混凝土结构。7.7 截洪沟工程量本项目截洪沟工程量见表8-18-8。表8-1 明渠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浆砌石m7895MU40/MU102干砌石m5903碎石垫层m455表8-2 暗渠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钢筋混凝土m410C30F1502混凝土垫层m65C15表8-3 过路涵洞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钢筋混凝土m120C30F1502混凝土垫层m25C15表8-4 盖板涵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钢筋混凝土m215C30F1502混凝土垫层m3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公示 环路 截洪沟 防洪工程 MicrosofInerneEx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