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中间相炭微球工程报告表报环评报告.doc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中间相炭微球工程报告表报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中间相炭微球工程报告表报环评报告.doc(1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修改稿)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二0一五年十二月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 言0.1项目建设必要性乌海市是我国的焦炭生产基地,现今已建成的焦化企业规模和产能居全国前列,乌海市为充分深化利用焦化资源和扩大副产品的加工深度,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开发效果和能源、资源的利用,需要配套更多的焦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准这一商机,采用天津市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炭微球专利技术,并借鉴其生产、销售等先进理念进行运行管理,建设年产
2、5000t中间相炭微球项目,其主要原料为沥青,清洗剂为甲苯、洗油等,都为焦化行业下游产品,该项目在乌海经济开发区海勃湾工业园千里山工业园区落地,能够节约原辅材料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并且可以改善该园区产业及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促进工业园区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园区及当地经济发展。本项目使用天津市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在中间相炭微球产品的开发和工艺技术水平居全球领先地位,出货量占全球前列,本项目利用拥有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先进技术和产销一条龙的优势,具有成品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特点,整个生产项目采用自动化、全封闭生产,质量稳定,并且通过工艺和设备的革新,确保生产工艺
3、技术与装备水平先进可靠,产品销售市场稳定。中间相炭微球具有杰出的物化性能,如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能等,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炭材料。从中间相炭微球出发可以生产高密高强C/C复合材料、高性能液相色谱柱材料、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炭材料。 0.2评价工作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应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此该公司委托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随即成立项目课题组,组织人员到拟建场地及其周围进行了实地勘查与调研,收集了有
4、关的工程资料,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进行了该项目的前言、总则、项目概况、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可行性分析、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总量控制分析、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公众参与、产业政策与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结论与建议等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了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下图。0.3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项目特点及现场调查结果,项目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项目建设与乌海经济开发区海勃湾工业园千里山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同时关注项目区域内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5、。关注施工期扬尘、噪声及生态环境影响及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运营期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影响及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关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特别是可能对项目区内环境造成影响的分析。作好公众参与工作,收集整理公众参与的结果。0.4评价结论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厂址选择合理;其污染防治措施可行并稳定达标排放;项目的实施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在全面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认真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的条件下,从环境保护角度上看,本工程的实施是可行的。评价单位在现场踏堪、委托监测单位监测、资料收集和调查
6、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特点,编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环评报告书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乌海市环境保护局和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现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呈报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目 录前 言I0.1项目建设必要性I0.2评价工作过程I0.3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II0.4评价结论II1总则11.1评价工作原则及评价目的11.1.1评价工作原则11.1.2评价目的11.2评价指导思想21.3编制依据21.3.1国家法规21.3.2地方法规文件31.3.3技术规范31.3.4项目文件41.4评价因子确定41.4.1评价因子筛选原则41.4.
7、2评价因子筛选41.5评价工作等级51.6评价范围111.7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111.7.1评价内容111.7.2评价重点121.8评价标准121.8.1环境质量标准121.8.2污染物排放标准131.9控制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151.9.1控制目标151.9.2保护对象162项目概况172.1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性质172.2建设地点17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72.4项目组成182.5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202.5.1建设规模202.5.2产品方案202.6主要原辅材料消耗202.7储运工程222.8主要设备242.9总图布置242.9.1总平面布置原则242.9.2总平面布置方案252.10
8、总图运输262.11依托工程可行性分析272.11.2 燃气依托272.11.3公用工程依托273工程分析293.1公用工程消耗293.1.1给排水293.1.2供电313.1.3供热313.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313.2.1 生成原理323.2.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323.3物料平衡393.4主要污染源、治理措施413.4.1 废气413.4.2 废水443.4.3噪声453.4.4 固废453.4.5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及达标分析464区域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价684.1自然环境684.1.1地理位置684.1.2地质、地貌684.1.3气候条件684.1.4水文特征694.1.5土壤694.
9、1.6 自然资源704.1.7自然灾害724.2社会经济环境734.2.1行政区划及人口734.2.2经济发展概况734.2.3工业概况734.2.4农业概况734.2.5文教、卫生、交通744.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744.4千里山工业园区概况754.4.1功能定位754.4.2规划规模754.4.3功能分区754.4.4绿地754.4.5供水764.4.6排水工程764.4.7供电764.4.8供热764.4.9交通774.4.10园区现状774.5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784.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784.5.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824.6.1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834.6.2地下水
10、环境质量现状评价854.7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874.8生态环境现状884.9本项目周边情况89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0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05.1.1气象特征分析905.1.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和评价935.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995.2.1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995.3.2.地下水影响分析995.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5.3.1噪声源强1025.3.2预测模式1025.3.3预测结果与评价102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1035.4.1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处置方法1035.4.2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1035.4.3危险废物外运管理要求1045.5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045.5.
11、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1045.5.2声环境影响分析1055.5.3水环境影响分析1065.5.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1066 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1086.1废气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1086.2.1有机废气处理措施可行分析1086.1.2粉尘处理措施可行分析1106.1.3导热油炉废气处理措施可行分析1116.2废水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1116.2.1处理措施1116.2.3废水去向可行性分析1126.3噪声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1126.4固废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1126.5环保投资估算1137清洁生产分析1157.1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1167.2资源、能源的利用1177.3污染物产生指标1187.4废物
12、回收利用指标1187.5产品指标1187.6环境管理要求1187.7煤气发生炉指标对比1197.8清洁生产分析结论1208环境风险评价1218.1风险识别1218.1.1物质危险性识别1218.1.2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1238.1.3重大危险源辨识1248.1.4事故废水风险分析1258.2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1278.2.1评价等级1278.2.2评价范围1278.2.3环境敏感性排查及环境保护目标1278.3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1288.3.1评价因子1288.3.2评价标准1288.4风险事故统计分析1288.5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1318.6环境危害预测1328.6.1甲苯
13、泄漏事故1328.6.2煤气泄漏环境影响预测1378.6.3泄漏煤气和甲苯爆炸引起的次生污染影响1408.6.4风险值计算1408.6.5风险评价1418.7风险防范措施1418.7.1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1418.7.2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1428.7.3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1438.7.4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1448.7.5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1458.7.6火灾报警系统1458.1.7输气管线风险防范措施1468.1.8甲苯风险防范措施1488.1.9洗油、沥青风险防范措施1518.8应急预案1538.9风险评价结论1589总量控制分析1609.1总量控制的因
14、子及核算范围1609.1.1总量控制的核算范围1609.1.2总量控制因子1609.2总量控制建议指标1609.3总量核算过程1609.3.1废气1609.3.2废水16110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6210.1环保投资估算16210.2经济效益分析16310.3环境效益分析16310.4社会效益分析163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16411.1环境管理16411.1.1施工期环境管理16411.1.2运营期环境管理16611.1.3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的手段16711.2环境监测16711.2.1针对拟建工程监测机构职责16711.2.2监测方案16811.2.4排污口管理16811.3“三同时”竣工验收
15、一览表17012公众参与17312.1公众参与目的17312.2公众参与方法及结果17312.2.1第一次公示17312.2.3第二次公示17412.2.3公众参与调查表17612.3公众参与结论18113产业政策与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18313.1产业政策分析18313.2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18314结论及建议18514.1评价结论18514.1.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18514.1.2厂址选择可行,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18514.1.3工程的建设对环境质量影响18514.1.4 污染物达标排放18614.1.5 贯彻清洁生产原则18614.1.6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
16、指标18614.1.7 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18614.1.8公众参与意见积极赞同18614.2建议187附件:1)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015年10月); 2)乌海市海勃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备案的通知(海发改发2015203号,2015年10月14日);3)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关于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有关标准的申请(2015年11月14日);4)项目排污数据参考的验收报告和监测报告。附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
17、批登记表IX乌海黄河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00t/a中间相炭微球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总则1.1评价工作原则及评价目的1.1.1评价工作原则(1)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原则。在工程的评价工作中充分利用建设项目周围地区近年已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料以及现有的污染气象资料。(2)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原则。评价工作要注意国内同类生产装置的类比调查,在全面掌握工程特征和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来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减轻污染的对策论证,将环境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18、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公众对本项目的意见。(4)坚持针对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中要坚持针对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开展评价工作。1.1.2评价目的(1)通过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掌握拟建项目附近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功能要求;(2)通过类比调查和工程分析,弄清拟建项目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状况及污染控制措施,算清“两本账”。(3)通过预测以了解拟建项目投产前后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通过计算和论证,以确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目标,并根据工程特点、环保法规、标准及当地环境规划要求,分析论证工程所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
19、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工程的可行性做出明确的结论,为管理部门决策、设计单位优化设计、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环境管理和建设单位的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2评价指导思想本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根据本项目的性质、排污特点和区域环境特征,在掌握评价区环境质量现状和深入进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有关数学模型,预测拟建项目投产后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从环保角度论证拟建项目厂址选择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并优化污染治理方案,为项目设计、运行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3编制依据1.3.1国家法规1)中华人民
20、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修订,2000年9月1日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2008年6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2005年4月1日施行,2013年修正);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2月29日修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公示 乌海 黄河 贝特瑞 新能源 科技 中间 相炭微球 工程 表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2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