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09 生态影响评价.doc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09 生态影响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09 生态影响评价.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泰安分公司100万吨/年制盐工程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1 生态环境影响概述变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100万t/a制盐工程,其主要的生态影响是由工程施工建设引起的。本章对施工前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给出客观的评价,并对施工期、运营期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9.1.1 生态影响因子识别根据本工程的建设内容、工艺特点,对本工程的生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和筛选,详见表9.1-1。表9.1-1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因子筛选一览表序号影响因子影响行为影响时间影响范围影响程度1土地利用性质改变长期评价区大2地貌变化平整土地长期评价区较大3生物
2、量清除植被,绿化长期评价区较大4植被类型清除植被,绿化长期评价区较大5动物栖息生产活动长期评价区及周围较小6景观项目生产设备的组装、使用长期评价区较大7地下水涵养不透水地面增加长期评价区较大8水土流失地貌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短期、长期评价区较大由表9.1-1可见,变更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工程施工期的影响主要通过施工扰动产生的,属于直接影响,而且影响性质属于负面的。根据识别,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景观等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即工程建设将会降低植被覆盖度,加剧水土流失,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工程进入
3、运营期后,原来以一般农田用地和林地为主的土地被水泥硬化的生产场地所替代。9.1.2 影响方式根据变更工程特点和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特点,在不同的工程阶段,不同类型的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方式见表9.1-2。9-11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表9.1-2 变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方式一览表影响类型影响方式有利影响营运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施工期和运营期占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和人类受交通尾气和噪声污染可逆影响施工期临时占地及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大不可逆影响永久占地,地面动物迁移受阻近期影响占用土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远期影响地面动物
4、迁移受阻一次影响占用土地累积影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明显影响施工期占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大、运营期的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潜在影响工程建设对厂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存由表9.1-2可见,变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是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占用土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其中施工期的影响主要是不利的、一次性的、明显的、局部的影响,而运营期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的、累积的影响,是以有利和不利、明显与潜在、局部与区域、可逆与不可逆影响并存为特点的。9.1.3 评价等级、范围和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判据见表
5、9.1-3。表9.1-3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一览表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水域)范围面积大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大2km220km2或长度50km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变更工程位于石膏工业园内,工程周围3.0km范围内不存在敏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社会历史文物保护等敏感生态目标,无珍稀濒危物种,故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为一般区域,影响面积以变更工程厂区占地为主即312.43亩(0.208km2)。根据表9.1-3,确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三级。拟定的主要评价内容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植被
6、分布、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景观及水土流失等。变更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为厂区建设范围。9.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9.2.1 评价区所在区域整体生态现状调查根据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评价区所在区域属于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该生态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天然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大生态退化
7、严重地区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重建;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控制水土流失;坚决制止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加大对城市周围自然景观的管理和治理力度;石灰岩地区严格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加快治理环境污染。9.2.1.1植被分布现状评价区所在的区域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天然植被大范围分布已不复存在,现存植物均为次生植被,且以人工植被为主,人工植被主要包括农田栽培植被和果园。农田栽培植被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瓜果三大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地瓜等,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蔬菜瓜果品种较多,有大白菜、小白菜、萝卜、西红柿、茄子、西
8、瓜、苹果、鸭梨等。人工栽培的树种主要为落叶树种,主要有杨、柳、槐、椿、榆、苹果、梨、柿、山楂等,灌木类有紫穗槐、白腊条等。现今的天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地埂、沟渠、路旁和小片荒地、荒山上,主要是次生灌丛和灌草丛植被,旱生、水生都有,种类主要有芦草、蒲公英、车前、益母草、绣线菊、锦鸡儿、白羊草、大油芒、胡枝子、荆条、酸枣等。9.2.1.2林木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林木覆盖率指林木郁闭度大于0.2的面积率,包括人工林等;植被覆盖率指有植被覆盖的面积率,包括农田和果园等。评价区的林木覆盖率为10.90%,植被覆盖率为98%。评价区的林木覆盖率较低,但由于农田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植被覆盖率较高。9.2.1.3珍
9、稀濒危植物种类分布评价区内无国家级珍稀濒危或保护植物。9.2.1.4动物区内珍稀大型兽类动物已绝迹,仅存狐狸、黄鼠狼、猫头鹰、蝉、蝙蝠、野兔、刺猬、青蛙、蛇类、甲鱼、毒蝎等,常见的鸟类有麻鹊、喜鹊、乌鸦、燕子等。此外,畜牧业以牛、马、骡、驴大牲畜和养猪为主,还有羊、鸡、狗等。9.2.2 变更工程厂区生态现状目前,变更工程主体已建设完成,厂内目前主要为建(构)筑物、道路和空地,尚未进行绿化。9.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9.3.1 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根据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在工程建设阶段,施工活动对厂址地区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在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多个方面均有体现。(1)对土地类
10、型的影响评价区原有的农田、树林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厂区道路、仓库、生产车间、维修车间等,以及雨污分流设施。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2)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工程用地范围内,现状地形较平坦,项目建设对地貌影响较小。(3)对植被破坏的影响施工期由于在场区内进行建筑施工,建筑物占地范围内的植物已被去除,土壤在敷设地基后硬化,也不可能就地恢复植被。这部分破坏的植被分布范围集中,属不可恢复的单向性植被覆盖损失,导致场区内植被覆盖率下降。变更工程施工时,清除了场区的植被。变更工程清除的植被为农作物、一般树木、杂草等,导致小范围内植被覆盖率下降。从影响的种类看,这些植物都是广布种,没有稀有种。因此,工程施工对植物的
11、影响只引起数量的减少,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从对区域生态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是局部的,不会带来区域生态影响。这一时期由于建筑占地损失的植被无法就地恢复,只能通过强化可绿化区域的植被功能进行异地补偿,也可以通过加强垂直绿化和隙地绿化适当补偿。(4)物种量和生物量的变化评价区范围内的杂草群落已彻底破坏,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短时期内将大幅降低。施工后期,将逐步采取绿化措施,物种量和生物量都将有所增加。因此施工期植物物种量和生物量是变化的,由急剧减少到逐步增加。(5)对土壤的影响施工期地表土壤遭到破坏,地基开挖出的土石方在临时堆放过程中都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临时堆放在建筑物四周的松散土壤,遇到降雨时尤其是降雨
12、强度较大时极易形成水力侵蚀,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松散土壤干燥后,遇到大风时易产生风力侵蚀,土壤颗粒被带走,造成土的流失。挖土在运输途中容易散落,经过反复碾压,形成厚厚的粉尘层,遇风则尘土飞扬,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影响施工人员正常的生产与生活。(6)水土流失影响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建设期间的降雨、地表开挖和弃土堆存。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扰动,存在土壤暴露在雨、风和其他干扰之中,另外,大量的土方填挖和整理,会使土壤暴露情况加剧,使水土流失加重;施工过程中泥土的转运装卸和堆放,都有可能出现散落而导致水土流失。同时,由于施工,造成扰动区土壤结构会受到破坏,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将会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09 生态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 全本 公示 简介 09 生态 影响 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