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ppt.ppt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ppt.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作者,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灾建设,提纲一、中国古代防灾思想 1、防患于未然 2、天人感应二、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 1、河道系统 2、城内园林 3、马头墙 4、疏沟凿井 5、封闭式设计 6、避雷针三、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 1、预防政策 1)仓储设施 2)消防队 3)严格材料监督 4)防疫 2、救灾措施 3、完善法律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防灾思想,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最早见于周易。周易下经第六十三卦既济,是由“坎”、“离”两卦组成,卦象为毯,即象征水的“坎”卦在上,象征火的“离”卦在下。故“象日:水在火上,既济。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到东汉,史学家苟悦在申鉴杂言中更进一
2、步提出:“一曰防,二曰救,三曰诫。”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诫。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可视为当代我国“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防范胜于救灾思想的滥觞。,返回,中国古代防灾思想,天人感应:西汉武帝时期,思想家董仲舒用“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对火灾作了全新的诠释。“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是董仲舒所论述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现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火灾等灾害是上天对人君错误行为的警示,如果人君不反省,上天还会降下怪异之事以警惧。如果还不改正,那国家就要衰败了。在高庙园灾对中,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理论作了具体的运用,此书成
3、为后世论述火灾所依据的经典。班固在后汉书五行志中对高庙园灾对极为推崇,不仅全文收录,还按照“天人感应”的理论,对春秋至西汉以来的火灾一一加以评述。自此之后,历代官修典志对火灾的记述大都沿袭了“天人感应”的模式,影响深远。,中国古代防灾思想,天人感应:据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记载,明代徽州“地狭民稠,闻舍鳞次而集”,火灾相当严重“其或一年一作,或一年数作。或数年一作。作之时,或延燔数百家。甚至数千家者有之。民避烈祸,殆不堪病”。当地知府认为是府衙正门的方向不对导致了火灾,于是“扃正门,于仪门左别启一门以通气,盖敞以此却火也,而火终视昔不加少。”无奈之下,“率归之于气数。竟莫为之谋也”。这完全是唯心
4、主义、消极的火灾观。,中国古代防灾思想,天人感应: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何歆任徽州知府。他首先对前任的做法作了纠正,而后进行实地调杳。认为“民届稠矣,无墙垣以备火患”。破除了人们对火灾的迷信。在发生火灾后,他率领百姓积极救火。井且告诫百姓:“吾观燔空之势,未能有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随后他以官方力量组织百姓修建防火墙,不过一月,城内外就建起两千余道防火墙。不久,城中又发生火灾,因为有防火墙的保护,“灾不过五家而止”,百姓深感“筑墙御火者。太守德政,真不可忘也”。,返回,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 2、城内园林3、马头墙 4、疏沟凿井5、封闭式设计 6、
5、避雷针,1、河道系统 考古资料表明氏族人聚落遗址周围一般都有一道甚至几道壕沟,兼具防御野兽、洪水、潮湿和部落间的战争以及防御野火的功能,是城市护城河的雏形。“祝融作市,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 古代在规划城市,营造宫殿、衙署,乃垒庙宇、民居,对水源问题总是优先考虑。这不仅是为了生活、园林等用水的需要,也是保证消防用水的需要。代表中国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遗址,已发现l 000多处,这些遗址多建于河流两岸,的在河流交汇处。这些选择并非偶然,除这些地方便于生活、生产、渔猎、交通外,消防显然也是
6、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空间特色就是城墙环绕城市,并辅以护城堤防和护城河,这固然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城市防洪的重要保障。北宋东京的三重城墙及护堤就对防御外部洪水侵入城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如果城內失火,可以作消防之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明清北京城的三海以及紫禁城的筒子河就拥有很大的蓄水容量,是城市重要的防洪空间。,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安徽寿县处于低洼地带,常遇洪水侵扰,但无论洪水如何逞凶,却始终进不了寿县县城。1998年六、七月间,江淮流城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寿县县城被洪水围困长达50多天之久,但洪水始终没有涌进寿县城内,是
7、什么原因?寿县有句民谣:水浸狮子头,水从孤山流。狮子是指原古城北门石桥上的石狮子。一旦洪水的水位超过比城墙稍矮的原北门石桥上的石狮子头,水就会从孤山向北流去。孤山以北是淮河平原,洪水流向平原,一泻千里,寿县城外的水位,当然再也不会增高了。古人在建筑这座城池时,就已经科学地掌握了淮河和淝河的水文情况,使洪水得以分流。,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古城杭州西湖宋朝时曾经一度半为葑田(湖面被葑草即水草覆盖),雨多时无法储蓄,干旱年湖水干涸,后经苏东坡提议开浚西湖,以葑草与淤泥修成长堤,后人称为“苏堤”,在湖中立三座石塔,塔内湖面不准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即为“三潭印月”,既减轻了城市旱涝灾害,也美化了城
8、市空间。(范公堤),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 都江堰等城市周边水利设施,改善城市环境,防止灾害。,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1、河道系统河道上的去昂梁设计也体现出防灾思想。,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著名石匠李春在河北省赵县城南5里的河上造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它不但以独特的结构削弱水流的冲击,还多次经受了强烈地震的袭击。1966年以来,就经受了68级和72级的两次强震,仍安然无恙。主要原因是桥的基础选在很坚固的地方,桥身选用了大块坚固石料,整个桥身宽度方向是用28道拱圈,都是从桥的这头砌到桥的那头。这种结构既使它们连成了一个整体,又使它在受震时不产生
9、附加应力,因而具有很增多的趋势。,返回,2、城内园林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城還有很多优美的园林。这些园林里有秀美的河湖水系,除了具有美化城市,为帝王贵族提供享乐之处以外,也提供了防火间隔和疏散用地,防洪排涝的调蓄功能。宋代城市建设还十分重视园林与水系,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空间,又提供了防火间隔和疏散用地。,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西汉梁王的兔园(河南商丘东),北宋宋徽宗修建的艮岳(河南开封),清代的颐和园(北京市海淀)等等都是城市內园林的代表。(也是城市绿化集中之处。),兔园,颐和园,艮岳,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3、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风火墙、防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
10、墙的墙顶部分,因现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青砖黛瓦马头墙),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3、马头墙 用涂泥抹灰的方法来改善防火条件,增加建筑物的耐火性能。这类的防火措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传一襄公九年(公元前770年)记载:“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说的很明白,在火灾未形成之前,把易燃的小屋拆除。将那些大型建筑涂上泥巴。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遗址发掘证明。在5 000多年前的木结构。(粪土不可圬)建筑已经采用防火涂料,这些防火涂料平整光滑,质地坚硬,颜色青灰。,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4、疏沟凿井 长安城的两旁有排水沟,又称阳沟,两边还种有树木。唐长安、宋东京都有沿街植树、以及如何管理
11、等记载。城市两旁有排水沟,有明沟也有暗沟。路面多为土路。唐长安城有关于大雨之后,道路泥泞,发生交通拥堵的记载。南方城市的路面有的用转或石块、瓦片直立砌等。此外,江南多雨,河道又是城市排水的大明沟,在河道岸壁上有許多通向街道排水阴沟的下水道出口。(对比古罗马与长安排水沟)元大都在建造前先铺设了全城的下水道。勘探表明,南北向干道两旁有用条石砌成的明渠。在排水渠流经城墙的地方还建有石砌的排水涵洞。,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 在没有现代灭火装置和材料的古代,灭火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水。长安、洛阳两城,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沟渠纵横,不少水路穿城而过,为消防灭火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长安城在开皇三年开挖贯
12、通西侧城区南北的永安渠和清明渠,又开龙首渠引沪河水至苑内。开皇四年由城东凿渠300余里至潼关,引渭水入城,名为广通渠。玄宗天宝年间,引河水至西市。代宗时又由西市引渠,绕至皇城东侧,北流入苑。洛阳城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并引出通济渠、通津渠。城南引伊水入运渠,城北引渲水入漕渠、泄城渠。全城水源比长安更充沛。大规模、有计划的引水入城,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活用水,便利漕运,美化环境,也在客观上为防火、灭火水源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宋代开封城内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贯通,号称“四 水贯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 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
13、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而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是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现代化的排水系统,竟然不如千年古沟。那么,这条千年古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新闻中说,赣州福寿沟高大约为1.15米,宽大约为1.65米,更重要的是,赣州排水沟的坡度是现代下水道的4倍,所以,即使流量增加三四倍,千年水沟仍然可以应付。济南时报,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 宋代以后,立方制度打破。“常有烟火之忧”册府元龟帝王部所以更加重视疏沟凿井。后周世宗柴荣在主持开封改造时,还下诏:“京都人物谊阗,闾巷隘窄风早则多火烛之忧京城内街道许两旁人户
14、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搁井”。开凿许多水井。(“胡同”的来源)明清两朝皇宫所在地紫禁城为了及时扑灭火灾,开辟了内、外金水河。明代太监刘若愚在所著的明宫史明确指出:“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资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天启四年,六科廊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旨得此水之力”。,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4、疏沟凿井城市内部的消防设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政策,4、疏沟凿井,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返回,5、封闭式设计(1)、功能分区 村落的居住区与制陶区严格区分开,分区布置。制作陶器必须存储大量柴薪,制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用火,火灾威胁较大。将制陶区布置在村落的西面,大大减少
15、了对居住区危害,这与当代消防规划的功能分区思想是相通的。(2)、防火间距 居住区100多座房屋,分为五个建筑群体,群与群之间保持了较大的间距,各群体内的房屋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旦某处有火灾发生,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致延烧整个村落。,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四周是分布规律的、面向广场的房屋。房屋有100多座,分为5个群体。外围有三条壕沟环绕。村落西侧是制陶区,东侧是墓地。,5、封闭式设计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很早以前就把防火安全间距和消防通道作为防火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先秦古籍考工记一匠人。总结了周王城的城市规划方式。它除有整齐的方格式城市道路布局外。靠城墙内部的四周有“环涂七轨”,即
16、有宽度可并行7辆车的环城通道。这既是古代战争的需要,也是消防的需要。,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5、封闭式设计 街道宽广宽阔的街道,为城市提供了足够的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这一手段在唐代的到了广泛的运用。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街道宽阔而严整。长安郭城内设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除个别街道宽为55米外,其余都在100米以上。中轴线明德门内的朱雀大街,更宽达150米。其他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在35,65米之间,沿城边的顺城街宽度也有2025米。唐德宗时,岭南节度使杜佑因见当地街巷狭窄,房屋密集,火灾容易蔓延,于是“为开大衢,疏析廛闰,以息火灾”。即通过开辟宽阔的街道,疏通里巷,扩大防火间距,平息
17、火患。,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5、封闭式设计 宋代以前,里坊严格分开,对于居民在坊墙上开门窗有严格限制。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里坊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坊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坊内“开十字街,四出趋门一,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宽度达2米多的十字巷,把全坊分为十几个小区。高大坚实的坊墙不仅起到了维持社会治安的作用,也有利于城市的防火隔离。从现存的史料看,有唐一代,长安、洛阳没有发生过影响全城的大火。相比之下,宋代的城市结构实行了开放的街巷制,人口和建
18、筑密度大为增加,没有了坊墙的保护,火灾则容易肆虐,而且往往延烧大片城区。据记载,南宋时期杭州城,“城中大火二十度,其尤烈者五度”,受灾远比前代惨重。(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分区明确各司其职。),中国古代城市防灾设计,一些中小城镇创造了一种“火巷”,宽度很小,两侧建筑用封火山墙封闭,且不对其直接开窗,大大节约了城市用地,具有较理想的防火效果。火巷是古民居、城镇建筑群纵向或横向组合时。在多单元建筑群之间所设的街巷。除了供日常交通外,其主要功能是防火。南宋建都杭州后,“民居稠比。灶突连绵”,频繁发生火灾。绍兴三年(1133年),高宗赵构在严令火禁的诏书中指令临安府有计划地开辟巷要求“被火处每自方五十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历史上 城市防灾 建设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