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片传感器的应用.ppt
《应变片传感器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变片传感器的应用.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3章 小型称重系统设计,13.1 设计任务,1,12.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2.3 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3,2,13.1 设计任务 本例是利用金属箔式应变片设计一个小型称重装置。硬件部分是在Multisim中仿真设计,软件显示与分析部分由LabVIEW虚拟仪器完成。本设计完成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掌握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全桥电桥 工作原理和性能。2)学会利用应变片原理建立仿真模型。3)比较单臂与全桥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4)学会使用全桥电路。5)会使用G语言编程实现虚拟仪器的功能。,13.1 设计任务,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3.2.1 传感器模
2、型的建立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阻应变效应,即在导体产生机械变形时,它的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应变片是由金属导体或半导体制成的电阻体,其阻值将随着压力所产生的变化而变化。对于金属导体,电阻变化率的表达式为:(13-1)式中:材料的泊松系数;应变量。,通常把单位应变所引起电阻相对变化称作电阻丝的灵敏系数,对于金属导体,其表达式为:(13-2)所以:(13-3)在外力作用下,应变片产生变化,同时应变片电阻也发生相应变化。当测得阻值变化为R时,可得到应变值,根据应力与应变关系,得到应力值为(13-4),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式中:-应力,-应变(为轴向应变)E-材料的弹性模量。又重力G与
3、应力的关系为:(13-5)式中:G-重力,S-应变片截面积根据以上各式可得到:(13-6)由此得出应变片电阻与重物质量的关系,即(13-7),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根据应变片常用的材料(如康铜)取k0=2;E=16300;S=;R0=348;g=所以在Multisim中可用建立以下模型来代替应变片进行仿真,模型如图13-1所示:,(a)结构示意图(b)仿真模型图13-1 金属丝式应变片模型,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3.2.2 桥路部分电路原理电阻应变计把机械应变转换成R/R后,必须采用转换电路通常采用惠斯登电桥电路实现这种转换。图13-2所示的直流电桥,对于单臂电桥,如下图:,
4、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图13-2 直流电桥,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当电桥平衡时,相对的两臂电阻乘积相等,即:,设桥臂比n=R2/R1 由于R1R1,分母中R1/R1可忽略,于是:,(13-10)电桥电压灵敏度定义为:(13-11)从上式分析发现:电桥电压灵敏度正比于电桥供电电压。电桥电压灵敏度是桥臂电阻比值n的函数,必须恰当的选择n的值,保证电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由 求Sv的最大值,由此得(13-12)求得n1时,Sv最大。也就是供电电压确定后,当R1=R2,R3=R4时,电桥得电压灵敏度最高,可得:(13-13)(13-14),13.2 测量电
5、路原理与设计,图12-1为 Getting Started窗口,由于上面的分析中忽略了R/R,所以存在非线性误差,解决的办法有:提高桥臂比:提高了桥臂比,非线性误差可以减小,但从电压灵敏度考虑,灵敏度将降低,这是一种矛盾。采用差动电桥:根据被测试件的受力情况,若使一个应变片受拉,另一个受压,则应变符号相反。则电桥输出电压Uo为:(13-15),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若R1=R2,R1=R2,R3=R4,则有:(13-16)由此可知,Uo和R1/R1成线性关系,差动电桥无非线性误差。而起电压灵敏度为,比使用一只应变片提高了一倍,同时可以起到温度补偿的作用。若将电桥四臂接入四个应变片,即两
6、个受拉,两个受压,将两个应变符号相同的接入相对臂上,则构成全桥差动电路,若满足R1=R2=R3=R4,则输出电压为:,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3-17)(13-18)由此可知,差动桥路的输出电压Uo和电压灵敏度比用单片时提高了四倍,比半桥差动电路提高了一倍。因为采用的是金属应变片测量,所以本设计采用全桥电路,能够有比较好的灵敏度并且不存在非线性误差。,图12-2(a)框图面板及函数模板,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3.2.3 放大电路原理主要放大电路采用如图13-3所示的仪用放大电路。,图12-2(b)前面板及控件模板,图13-3 仪用放大电路,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该放
7、大电路具有很强的共模抑制比。它由两级放大器组成,第一级由集成运放A1、A2,由于他们采用同一型号的运放,所以可进一步降低漂移。电阻R1、R2和R3组成同相输入式并联差分放大器,具有非常高的输入阻抗。第二级式由A3和4个电阻R4、R5、R6和R7组成的反向比例放大器,它将双端输入变成单端输出。阻值R1=R3,R4=R5,R6=R7。,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根据运算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可得到输出电压(13-19)为了方便调节,再加一级比例放大器,同时将仪用放大电路输出的信号反相,如图13-4所示。RW为调零电阻。,图13-4 比例放大电路,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3.2.4 综合电路
8、设计 至此,基于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压力测量电路设计完成,如图13-5所示。,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图13-5 基于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单臂桥测量电路,图中U1、U2、U3、U4指代的是同一电压U(因考虑电路绘制的方便及电路元件的符号不能重复,所以分开标号),它用来模拟物体重量m。由以上分析可知采用全桥电路能够有比较好的灵敏度,并且不存在非线性误差,所以由四个应变片两个受拉两个受压可组成全桥电路,应变片的受拉受压情况如图中标注。,13.2 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图13-5中,RW1为一调零电位器,用来调节电桥平衡。图中用了电阻并联法进行电桥调零。电阻R5决定可调的范围,R5越小,可调的范围越大,
9、但测量误差也大。R5可按下式确定:(13-20)式中:r1为R2与R4的偏差;r2为R1与R3的偏差;此处的电阻值指应变片的初始阻值。,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图13-5中,RW2为增益调节电位器;RW4是放大电路调零电位器。电路中所选用的放大器是OP07CP,它是一种低噪声、低偏置电压的运算放大器。而且二极管D3、D4可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当采用交流电供电时,由于导线间存在分布电容,这相当于在应变片上并联了一个电容,为消除分布电容对输出的影响,可采用电容调零,如图13-6为采用阻容调零法的电桥电路,该电桥接入了“T”形RC阻容电路,可调节电位器使电桥达到平衡状态。,13.2测量电路
10、原理与设计,图13-6 阻容调零法,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3.2.5 综合电路仿真将仪用放大电路的两输入端接地,滑动变阻器RW2调到最小值,即使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调到最大,然后调节RW4,使电路的输出近似为零。放大电路部分调零完成后,再和电桥电路相连,将模拟物体重量的电压源的值设为零,调节RW1,使电路的输出为零,从而完成电桥调零。电路参数调好以后,即以对电路进行仿真。,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1)直流工作点分析 当将电路中模拟物体重量的电压源的值设为零,选择菜单栏SimulateAnalyses下得直流工作点分析,观察此时综合电路中输出端42和仪用放大电路两输入端4和15的直流电
11、压值,如图13-7所示。电路调零后,当重物的重量为0时,电路的输出节点42处的电压近似为零。,图12-7 连接器和显示器件关联,图13-7 综合电路直流工作点分析结果,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2)直流扫描分析 我们来分析当重量逐渐增加时,输出电压与重量的关系。对于本设计也就是当模拟质量m的电压源的值U变化时,观察电路输出电压的变化情况。打开菜单栏SimulateAnalyses下的直流扫描分析,弹出扫面设置对话框,如图13-8所示。在图13-8(a)中选择要扫描的直流源。在电路中把U1U4用一个直流源U代替,所以直流源就选vv。在图13-8(b)中选择观察输出点,输出节点应选节点42。参数
12、设置好后,点击仿真按钮,可得图13-9的直流传输特性,即重量变化时输出电压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输出电压的线性度较好。,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a)扫描源选择,(b)输出节点选择,图13-8直流扫描设置,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图13-9 重量变化时输出电压的变化曲线,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3)交流分析 将仪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改接交流源,电路的输出节点仍然选择节点42,如图13-10所示,可以看到放大电路的通带放大倍数约为100倍,在输入信号的频率大于1KHz左右时,放大倍数有所下降。,图13-10 放大电路交流分析结果,13.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计,4)傅立叶分析 设放大电路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变 传感器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