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的演进及决定机制研究:1988-2008(1).ppt
《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的演进及决定机制研究:1988-2008(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的演进及决定机制研究:1988-2008(1).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的演进及决定机制研究:1988-2008,余康(浙江农林大学),问题的提出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演进的事实农业增长分解框架 中国地区农业增长的分解结果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演进的决定机制结论,问题的提出,目前,地区间增长收敛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 收敛和 收敛分析方法来描述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阶距和二阶距特征,当经济增长分布逐渐呈现“双峰”状时,采用一阶距或二阶距却不足以反映真实经济发展水平(Kumar and Russell,2002)。中国农业劳均产出的地区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辛翔飞等,2008),地区农业增长收敛的研究对收敛性质的判断还存在着争议(McErlean
2、and Wu,2003;陈来和杨文举,2005;刘黄金,2006;辛翔飞等,2008)。,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演进的事实,(1)1988-2008年农业劳均产出分布的波峰不断向右移动。(2)1988-1995年间地区农业增长分布基本都呈“单峰”状,但波峰的高度逐渐下降,分布趋于分散。(3)1996年后地区农业增长的分布呈现明显“双峰”特征,分布形态几乎不变的向右平移。,1988,1995,2008,农业增长分解框架,农业增长分解虚拟农业增长,例如,假定s期到t期只存在劳均资本的影响,而其它因素不变。,利用B-C(1992):,构建出:,中国地区农业增长的分解结果,生产函数设定,模型1:不考虑人
3、力资本影响,模型2:人力资本只影响劳动力质量,模型3:考虑人力资本外部性,指标和数据说明 产出变量:采用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指标,并利用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调整为1990年可比价格。土地变量: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加上水产养殖面积指标。农业劳动力变量:采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指标。物质资本变量:采用农业物质消耗指标,并利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平减调整为1990年可比价格。人力资本变量:采用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估计结果各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除模型3的人力资本外,都比较符合理论预期,而且具有较高的统计显著性值。似然比检验均拒绝不存在技术效率的零假设,表明技术效率对地区农业增长影响
4、十分显著。0表明技术效率随时间不断恶化。根据似然比检验结果,模型设定最终确定为模型1,因此以下分析以模型1估计结果为基础。,中国地区农业增长的分解结果 在1988-2008年间,前沿技术进步是中国地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其次是劳均资本。平均而言,全国地区农业增长指数为3.22,其中劳均土地、劳均资本、农业劳动力规模、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029、1.405、1.009、2.552和0.865。,中国地区农业增长分布演进的决定机制,地区农业增长分布演进机制分析单因素效应,劳均土地效应,劳均资本效应,农业劳动力规模效应,前沿技术效应,技术效率效应,双因素效应,劳均资本、劳均土
5、地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技术效率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前沿技术的联合效应,前沿技术、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联合效应,前沿技术、劳均土地的联合效应,双因素效应,前沿技术、技术效率的联合效应,劳均土地、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联合效应,技术效率、劳均土地的联合效应,技术效率、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联合效应,三因素效应,劳均资本、劳均土地、农业劳动规模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前沿技术、劳均土地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技术效率、劳均土地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前沿技术、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技术效率、农业劳动力规模的联合效应,劳均资本、前沿技术、技术效率的联合效应,三因素效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地区 农业 增长 分布 演进 决定 机制 研究 1988 2008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