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储能产业的发展.ppt
《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储能产业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储能产业的发展.ppt(1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并推动储能产业加快发展,二一二年十月十日,演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电话88653386传真88653418EMAIL:,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在科学争论中推进本报记者刘毅 人民日报(2010年12月02日 20 版),如今,争论还在持续。不过,有一点确定无疑: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能犹疑,必须携手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启程赴墨西哥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前所说:“我们不能拿人类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作赌注!”,11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
2、委副主任解振华来说:“气候问题科学不确定性的争论一直存在,现在争论还在进行。但是,作为各国的政府来说,对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不能拿人类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作赌注,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中国宏观经济学会通讯第8期2009年11月12日我对气候变化的粗浅认识徐锭明,关于气候变化,我接受这样一些观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到时不发生,那就天下太平。如果到时果真发生了,我们事先没有做好防范,那就悔之晚矣,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气候变暖宁信其有刘毅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0日 20 版),对气候变暖问题,各国政府和民众还是应该秉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积极态
3、度。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是能源问题,由于目前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最终会部分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减排就意味着要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等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气候和环境,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报告称,如果各国不采取果断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2050年可能停滞或倒退。“报告中说:即使你是一个气候怀疑论者,也请把你的怀疑搁置一会儿。”联合国机构发言人威廉奥姆(William Orme)表示,“如果你相信一些东西,比如一个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道义上的承诺,也相信也能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我们就必须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4、。”联合国警告气候变化危及全球经济2011年11月10日13:17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人类进入了高风险时代,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曾对现代战争做过阐释,他说:“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有哲人云:知道变,而能应变,属下品境界;能在变之先,而先天下的将变时先变,才是上品境界。,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光明的道好似暗
5、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时间上:看历史、看现在、看未来空间上:看中国、看世界、看全球发展上:看经济、看人文、看生态战略上:看资源、看实力、看安全,胡锦涛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胡锦涛指出,到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
6、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能源局初步明确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路径,智能电网发展路径初步明确将着力解决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问题;“十二五”将确定21个智能电网试点本报记者 肖蔷 中国能源报(2012年07月02日 第 01 版),6月28日,由中国国家能源局、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美国贸易发展署主办的中美智能电网对话会在深圳举行。召开此次会议是为落实第四轮
7、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签订的中国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谅解备忘录。,会上国家能源局首次对中国智能电网的定义、特征、现阶段发展重点等问题给出了明确答复。,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综合处处长赵一农在会上明确表示:,我们对智能电网的理解是: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以实现电力在发、输、配、用、储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互动化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满足环保约束,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需要。,赵一农指出,智能电网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开放,即提供电源及用户接入的智能化管理,既适应大电源接入,也适应分
8、布式电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实现“即插即用”,无扰接入、有序退出;,安全,即更好地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作出辨识与反应,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电网的安全;,高效,采用先进的实时监测、在线控制技术和需求侧引导,实现电网的优化运行、电力设施检修智能化管理和削峰填谷,增强电网输送能力,延长设备使用年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即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清洁能源;,自愈,即通过对电网的实时监测、在线分析预测及自动控制,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快速诊断、隔离、消除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发生大面积停电,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此前,
9、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的智能电网定义强调电网可靠性,要求降低损耗,减少投资;美国智能电网产业联盟提出的定义意在强调多样化能源的接入。就国内而言,我国国家电网公司配合特高压提出坚强智能电网,涵盖发电、调度、输变电、配电和用户各个环节。,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云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定义与此前提过的几种定义都不尽相同。近期来看,中国智能电网将最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适应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要求。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微电网、微型家庭发电、电动汽车、新型储能设备等;二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电网中,推动电网产业升级。,标准制定工作启动“结合现阶段电网实际情况,中国智能电网发展
10、应主要集中在配电和用电环节。”赵一农说,“主要发展技术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可再生能源集中与分散并网、智能配电、智能用电、电动车充电设施、微网系统、电力系统储能。”,此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共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长距离、大容量输电为主要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另一种是以清洁、高效、分布式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电网。,而国家能源局此次的表态,无疑终结了业界对于强调输电还是强调配电的发展路线的争议。,据本报记者了解,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路线的明晰,其标准制定工作也已经启动。“标准制定工作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国家电网此前制定、发布了不少技术标准体系,其中有一些是很可取的。”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11、据悉,智能电网全面推进后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有专家提出,我国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对变压器、智能终端、网络管理技术等行业拉动巨大,每年至少可拉升国民经济12个百分点。而科陆电子、GE、中国普天等企业的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都表示看好其市场潜力。,推进仍无明确时间表虽然此次官方对诸多问题给予了明确答复,但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时间表目前仍未可知。“知易行难,目前智能电网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吴云对本报记者表示,“就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储能技术与复杂信息处理技术仍有待提升。”,据吴云介绍,储能经济性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源于技术成熟度不够。例如,目前抽水蓄能的单位千瓦造价在40005000元之间,其发
12、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用于储能的锂电池容量成本在5元每瓦时左右,如果按照日调节性的抽水蓄能电站功能配置储能电站,那么其造价将超过3万元,同时它还存在使用寿命较短和污染问题。在复杂信息处理上,电力系统在线仿真技术运用起来也存在一定挑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还对本报记者表示,除了技术之外,智能电网目前发展最大的障碍仍是体制问题,“比如,智能电网中的电力互动与需求侧响应环节都牵涉到电价,但目前我国电价归发改委价格司掌控,并不能说变就变。”,正因为此,国家能源局才在智能电网发展思路上着重提出“理顺发展机制,多方共同推进”。,据本报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第一批智能电网试点工作,
13、具体包括建立智能电网试点项目信息库、确定21个智能电网试点、研究智能电网技术适用范围和标准体系、探索有效经济补偿模式和投资回收机制四项内容。,上述专家说:“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电改也好,市场化也罢,智能电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现在政府已经表态,各种政策也将出台,我们对此还是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国家能源局为“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目标加码,可再生能源“十二五”目标加码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4.78亿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比重达9.5%以上本报记者 李永强 中国能源报(2012年08月13日 第 01 版),“十二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
14、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这是本报记者从8月6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实施工作座谈会上获知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较之去年盛传的规划版本,最终版规划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太阳能发电方面。本报记者发现,太阳能发电的“十二五”目标已由去年底提出的15GW,上调为现在的21GW。,明确各类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据了解,由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已于日前正式发布,并抄送各省(市、区)发改委(能源局)、主要能源企业,以及相关行
15、业协会。,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介绍,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相结合、规模开发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根据规划,2015年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是:水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3000万千瓦),累计并网运行风电1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4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各类地热能开发利用总量达到1500万吨标准煤;各类海洋能电站5万千瓦。,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绿色能源县、3
16、0个新能源微网示范工程,创建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规划同时提出,还将积极推进地热能、海洋能等新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据悉,为实现规划目标,根据各类可再生能源特点、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规划明确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即积极发展水电、高效开发风电、多元化开发利用太阳能、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质能、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加快推进海洋能开发技术进步、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建设等。,规划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分别是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海上风电建设、太阳能电站基地建设、生物质替代燃料、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新能源
17、示范城市建设、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建设。,将采取多方面保障措施为保障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规划还提出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完善补贴和财税金融政策、探索发展新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王骏指出,要围绕2020年国家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和国家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水电发展要重点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统筹协调发展,推进水电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水电开发的政策;,风电发展重点是解决好接入电网和并网运行消纳问题,要通过开展电力需求相应管理,完善电力运行技术体系和运行方式,改进风电和火电协调运行,特别是要通过风电发展与当地供热、
18、居民用电等民生工程、农田水利等农业工程相结合,扩大风电本地消纳量;,太阳能发电发展主要方式是就近接入、当地消纳,特别是要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电网企业要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做好并网运行服务,通过发展智能电网等技术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提供支撑;,生物质能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做好资源评价、合理规划,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积极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完善生物质气化供气,更主要的是进行生物质梯级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化工,并结合生物质发电、沼气等形成生物质综合利用体系。,出席会议的各省(市、区)发改委(能源局)、主要能源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代表一致认为,有关地区和企业要不断开拓思维,创新
19、发展方式,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网风电超5000万千瓦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08月16日 第 01 版),据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王敏)记者15日从国家电网促进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其中,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并网风电达到5026万千瓦,六年年均增速87%;2011年风电发电量706亿千瓦时,年均增速96%。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国家电网成为全球风电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电网,大电网运行大风电的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按照国家风电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风
20、电规模将达到1亿千瓦、2020年达到2亿千瓦,80%以上集中在“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期盼智能电网发展推动智能电网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2012年9月18日)胡锦涛 人民日报(2012年09月19日 02 版),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和伟大创造,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纵观世界发展历史,科学技术贯穿于人类文明兴起、成长、繁荣全过程。,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人类才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
21、盾日益凸显,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需要更加广泛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世界科技正处于新一轮革命的前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拉动,知识和技术体系的内生驱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生动景象。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关联着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中国提出了到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22、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温家宝为两院院士作报告 人民日报(2012年06月13日 01 版),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一方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给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新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次 工业革命 呼唤 产业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