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艾滋病培训教材.ppt
《性病、艾滋病培训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病、艾滋病培训教材.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性病监测工作艾滋病防治工作业务培训,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05,一、监测目的了解全市性病报告和诊断状况,掌握流行状况、趋势、行为危险因素等,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二、监测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性病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7158号)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6月9日印发关于调整2012年江苏省性病艾滋病 监测哨点的通知(苏疾控201293号),市皮肤病防治所为宜兴市性病监测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防保、检验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质量控制,收集和汇总分析各项
2、监测资料。各级医疗单位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性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展性病病例样本的采集、检测、诊断,及时报告性病疫情,对有关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等,并配合市皮肤病防治所开展漏报调查和其它性病监测相关工作。,监测病种,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监测点医疗机构职责:,开展性病病例的检测、诊断和转介;规范使用门诊日志;及时报告性病疫情;梅毒确诊病例样本的采集与送检;监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六、监测内容,、性病病例报告、样本采集与送检、工作质量督导与性病漏报调查、疫情分析、重点人群的性病患病率和行为危险 因素监测,、性病病例报告,概念性病病例报告,
3、又称性病疫情报告,指提供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每诊断一例新发或新诊断的国家规定须要报告的性病病例,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病例的过程。,应报告的病例,1.新发病的病例新诊断(首次诊断)的病例3.再次新发感染的病例,不应报告的病例,1、已诊断过的病例(已报告)2、复诊(随访复查)病例 3、复发病例,病例报告准确性检查要求,要做到五个一致:网络报告病例、传染病报告卡、门诊日志、实验室结果、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含梅毒登记簿),各医疗单位应备用的记录资料,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和性病附卡传染病疫情(性病)登记本网报传染病的化验阳性登记本梅毒病例报告登记簿和血清收集登记本,医生
4、的职责,为性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按国家标准和程序对性病病例进行诊断对诊断的新发性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性病附卡接受性病诊断标准、疫情报告法规与要求的培训;接受防保科对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质量等等的检查,性病的诊断,性病,全名性传播疾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卫生部1991年制定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所指定的性病为8种: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目前要求监测的为五种:梅毒、淋病、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淋病,梅毒,梅毒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包括TPPA、ELISA、快速免疫层析
5、法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包括RPR、TRUST、VDRL等,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胎传梅毒,梅毒病例记录与报告要求,梅毒病例的记录与报告应按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进行。仅报告以前未做出诊断的首诊病例或新发病例,复诊与随访检测者不报告。梅毒再次感染者需要报告。术前病人、孕产妇和献血人员的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后报告,仅依据阳性检测结果不报告。梅毒病例分类为疑似病例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无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病例和阳性检测病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记录与报告要求,只报告以前未做出诊断的首诊病例或新发病例,复诊与随访检测者不报告。生殖道
6、沙眼衣原体感染再次感染者需要报告。新生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眼结膜炎病例需要报。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分类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无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阳性检测病例。,尖锐湿疣,尖锐湿疣病例记录与报告要求,基于临床诊断病例即可报告。每例尖锐湿疣病人只报告一次。以前无尖锐湿疣诊断病史的首诊病例应报告。尖锐湿疣复发病例不报告。无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仅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核酸检测阳性,或HPV血清抗体检测阳性者不报告。尖锐湿疣病例分类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无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病例。,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病例记录与报告要求,基于临床诊断病例即可报告。每例生殖器疱疹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病 艾滋病 培训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