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培训资料.doc
《污水处理工艺培训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工艺培训资料.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污水处理工艺培训资料陕西XX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目 录1 基础介绍21.1 污水指标21.1.1 BOD(生化需氧量)21.1.2 COD(化学需氧量)31.1.3 可生化性41.1.4 SS(固体物质)41.1.5 总氮 TN、氨氮 NH3-N 凯氏氮 TKN51.2 污泥指标51.2.1 MLSS(混合悬浮固体浓度)51.2.2 MLVSS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61.2.3 SV30 (30分钟沉降比)61.2.4 SVI(污泥指数)61.2.5 SRT (污泥龄)71.2.6 剩余污泥量71.3 工艺指标81.3.1 HRT(水力停留时间)81.3.2 BOD污泥负荷81.3.3 水
2、力表面负荷91.3.4 R回流比91.4 厌氧、缺氧、好氧概念辨析101.4.1 厌氧101.4.2缺氧101.4.3好氧112 活性污泥112.1 活性污泥系统的构成112.2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122.2.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122.2.2 有机物去除的原理133 磷去除的原理144 常见的污水生化处理工艺154.1 A/O系列工艺154.2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164.3 SBR工艺164.4 接触氧化法174.5水解酸化法195 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及其相关知识205.1 预处理构筑物205.1.1 格栅及其附属设备205.1.2 曝气沉砂池及其附属设备215.2 Orbal氧化沟22
3、5.2.1 氧化沟工艺的发展史225.2.2 氧化沟的构造及主要组成235.2.3 Orbal氧化沟的特点245.2.4 Orbal氧化沟生物脱氮原理265.2.5 Orbal氧化沟氧化沟生物除磷原理275.2.6 Orbal氧化沟转蝶充氧能力的调节285.3 终沉池285.4 污泥回流泵池295.5 污泥处理构筑物305.5.1 污泥浓缩池305.5.2 污泥脱水316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常见问题326.1 污泥膨胀326.2 生物泡沫346.3 污泥上浮341 基础介绍1.1 污水指标1.1.1 BOD(生化需氧量)在指定的温度和制定的时间段内,微生物在分解、氧化水中有机物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氧
4、量,是衡量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单位一般是mg/l。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一般需要上百天的时间,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实际中采用20下20天的生化需氧量BOD20代替,但20天的时间仍然过长,不能即时的指导工作,因此通过研究发现,生化速度在开始几天很快,5d时就可以达到完全分解时耗氧量的80%左右,因此实际工作中常用5d生化需氧量BOD5衡量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1.1.2 COD(化学需氧量)虽然能用生化需氧量衡量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但是其测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测定时间长,难以及时指导实验,且测定条件要求严格:需要对含有生物拟制剂的工业污水进行预处理:污水中难以降解物质含量高时
5、测定误差较大。为此提出利用化学需氧量代替生化需氧量控制运行情况。COD的测定方法是将污水置于酸性条件下,用重鉻酸钙或高锰酸钾强氧化剂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重鉻酸钾氧化性极强,水中绝大多数有机物(约90% 95%)可以被氧化。化学需氧量的优点是能够更精确的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并且测定及时,能及时的指导实践,受水质的影响较小。缺点是不能像BOD那样表示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另外部分无机物也被氧化,因此并非代表全部有机物量。1.1.3 可生化性污水中存在各种类型的污染物质,他们在BOD和COD测定中表现出的性质各不相同。根据污染物是否能被重鉻酸钙化学氧化和能否被生物氧化,将污染物分为四
6、类:第一类有机物可以被重鉻酸钙氧化,又可以被微生物氧化,多数有机物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类有机物可以被重鉻酸钙氧化,但不能被微生物氧化,这主要是一些难生物降解有机物以及部分还原性无机物;第三类不能被重鉻酸钙氧化,但可以被微生物氧化,这主要是一些芳香烃类物质;第四类既不能被重鉻酸钙氧化,又不能被微生物氧化。通常情况下,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大于生化需氧量,因为污水中可以被化学氧化剂氧化的物质多于可以被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差值表示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量的多少。在城市污水中,常用BOD/COD的比值来分析污水的可生化性,BOD/COD0.3时,认为有机物的可生化性较好,可以
7、采用常规的生物处理工艺,如果BOD/COD0.3,生化性较差,应考虑采用生化处理以外的处理措施,或对生化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以下是确定污水可生化处理的传统方法。污水可生化性的传统确定方法BOD/COD 0.45 0.3 0.3 0.25 可生化性好 较好 可生化 较难生化 不宜生化1.1.4 SS(固体物质) 城市污水过滤后,将滞留在过滤材料上的物质经103105烘干,冷却,称量即为污水中固体物质含量,也称悬浮固体含量。悬浮固体代表了可以用沉淀、混凝沉淀或过滤等物化方法去除的有机物,也是影响感官性能的一个指标。1.1.5 总氮 TN、氨氮 NH3-N 凯氏氮 TKN总氮 TN:为水中有机氮、氨氮
8、和氧化态氮(有时也单指硝态氮,硝态氮主要包括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总和。氨氮 NH3-N:水中以NH3和NH4+形式存在的氮,是有机氮氧化分解的第一步产物。是污水中主要的耗氧物质。凯氏氮 TKN:污水中氨氮和有机氮的总和。测定出TKN和NH3-N,两者之差即为有机氮。1.2 污泥指标1.2.1 MLSS(混合悬浮固体浓度)指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悬浮固体的含量,单位为mg/l,也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是计量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由于该测定值中含有微生物自身氧化生成的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残留物、污水中携入的难降解惰性物质以及一些附着的无机物,因此用MLSS表征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存在一定的误差。
9、但MLSS容易测定,且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生物群体在MLSS中所占的比值较恒定,因此常采用。1.2.2 MLVSS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质量,也即混合液悬浮固体中可挥发成分的量。由于MLVSS中不包括无机物部分,能够较准确的代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数量,一般认为活性污泥微生物应以MLVSS计算。MLSS和MLVSS都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相对指标,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比值MLSS/MLVSS应该比较固定。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一般工艺,该值在0.750.85之间,但是相对于氧化沟等没有设定初沉池,而污泥龄又比较长的工艺,其值也可能低到0.50.6.1.2.3 SV3
10、0 (30分钟沉降比) 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以 % 形式表示。SV值能反映正常情况下曝气池中的污泥量,同时也是污泥沉降性能的一个指标。当污泥发生膨胀等异常情况现象时,尽管污泥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SV值却增加较多,污泥沉降性能变差。1.2.4 SVI(污泥指数)全称为污泥容积指数,指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为mL/g。SVI值更好的反映了污泥的松散程度和混凝、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活性污泥无机成分多,泥粒细小密实,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过高又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难于沉降分离。城市污水处理的SVI值介于50150之间。
11、 SVI=SV(mL/L)/MISS(g/L)1.2.5 SRT (污泥龄) 微生物从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是曝气池中全部活性污泥更新一次所需时间,数值上等于曝气池总污泥量与每日排放剩余污泥量的比值,一般以表示。1.2.6 剩余污泥量即每日的新增污泥量,数值上等于微生物代谢有机物合成的细胞物质量与内源呼吸消耗的细胞物质量的差。理论上,每日排放的污泥量应等于每日新生成的污泥量与进水携带的无机固体含量的和。 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每日新增污泥量: Y obs=Y/(1+Kd ) X= Y obs(So-Se)Q其中:Y obs 表观产率系数,gMLVSS/gBOD5Y 微生物产率系数,g
12、MLVSS/gBOD,城市污水一般取0.6Kd 活性污泥自身衰减系数,城市污水一般取0.06/d 污泥龄,dSo 原污水BOD5浓度,mg/LSe出水BOD5浓度,mg/LX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每日的净增量,gMLVSS/d 从污泥龄的定义看,剩余污泥排放量与污泥龄有一定的关系,在污泥龄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曝气池中污泥总量确定剩余污泥排放量。而同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又必须同每日池子中污泥的新增量以及污水中携带进入的无机物量保持一致,因此在工艺运行过程中应注意两者间的协调。1.3 工艺指标1.3.1 HRT(水力停留时间) 污水从进入构筑物到流出构筑物平均所需的时间间隔,数值上等于构筑物有效容积与污
13、水流量的比值,单位为h。HRT=V/Q式中:Q污水流量,m3/h; V构筑物有效容积,m31.3.2 BOD污泥负荷 单位质量的污泥每日分配的原污水有机物BOD5质量,单位kgBOD/(kgMLSS d)。 NS=24QSO/(VX)式中:NSBOD污泥负荷 SO原污水中BOD5浓度,mg/L X曝气池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mg/L1.3.3 水力表面负荷 单位时间内通过构筑物单位表面积的污水量,单位为m3/(m2 d) q = 24Q/A式中:A构筑物表面面积,m2水力表面负荷实际代表速度,其单位可表示为m/h。当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沉降速度v满足vq时,该颗粒会全部在构筑物中沉淀,而当v
14、q时,仅有部分颗粒能够沉淀去除。因此,q取值越小,相应的沉淀效果越好,当然此时需要的池面积越大。1.3.4 R回流比回流比为回流污泥量与构筑物总进水量的比值,即:R = QR / Q式中QR 为回流污泥量,m3/h回流比一般在50100%之间,但有些工艺的回流比却高达300%以上。对于给定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回流比与混合液污泥浓度以及回流污泥浓度有一定关系。在给定的污水处理厂内,欲保持曝气池内污泥浓度恒定,进出曝气池的污泥浓度必须遵循如下关系:进水携带的污泥+回流污泥+新生污泥=排放出的污泥+微生物衰减一般情况下,同回流污泥量和从曝气池中排放出的污泥量相比,污泥中携带的物质引起的污泥增量以及新生
15、污泥量和由于微生物降解引起的污泥衰减量(每日新增污泥量)要小得多,因此在进行物量衡算时,可以考虑省略这三部分物质的量,即:回流污泥排放出的污泥QRXR(Q + QR )X 所以:QR Q X /( XR - X)1.4 厌氧、缺氧、好氧概念辨析由于生物脱氮、除磷的需要,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将厌氧状态组合到活性污泥中,因此在生物反应器中就产生了厌氧、缺氧、好氧的分区状态;或者是在同一生化反应器中反复周期的实现厌氧、缺氧、好氧的状态。污水中的厌氧、缺氧、好氧状态不仅体现在溶解氧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参与反应的微生物、呼吸类型、最终电子受体等方面。1.4.1 厌氧厌氧一般是指混合液不存在溶解氧(或
16、溶解氧浓度极低),且其中也没有硝酸盐存在的状态,主要以低分子有机物、CO2以及一些高能化合物为电子受体,此时混合液中的溶解性和颗粒性有机物将发生水解酸化反应。根据其中的溶解氧浓度,厌氧过程又分为完全厌氧(甲烷化)、兼性厌氧(水解酸化)和暂时厌氧。1.4.2 缺氧缺氧状态下混合液中不存在溶解氧(或溶解氧浓度极低),而存在大量的硝酸盐氮。此时由于混合液中的溶解氧浓度极低,不足以供给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受体,因此该过程中主要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此过程中主要发生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以及反硝化反应。1.4.3 好氧 好氧状态是指污水中存在溶解氧的状态(一般指溶解氧浓度1mg/L)。此时混合液中的电子受体主
17、要为溶解氧,在溶解氧不足的情况下,混合液中的部分硝酸盐也会作为电子受体。好氧环境下主要发生有机物的降解、有机氮的氨化、氨氮的氧化以及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简单的说,混合液中既不存在溶解氧,又不存在硝酸盐的状态为厌氧状态;存在硝酸盐但不存在溶解氧的状态为缺氧状态;而混合液中溶解氧作为主要电子受体的状态为好氧状态。2 活性污泥2.1 活性污泥系统的构成典型的城市污水流程主要包括机械处理、生活处理(水线)、污泥处理(泥线)等工段。机械处理阶段又称一级处理工段;由机械处理和生化处理构成的系统属于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处理效果介于一级和二级之间的一般称为强化一级处理系统;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的二级生物处理系统一般
18、称为深度二级处理系统;为去除特定物质而在二级处理系统后设置的处理系统属三级处理系统(或深度处理系统)。机械处理工段在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单独作为污水处理工艺,也可以作为预处理置于二级处理系统的前端,以减轻二级处理负荷,减小运行费用并提高处理效果。机械处理系统一般包括粗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构筑物及配套设备,以去除粗大颗粒及悬浮物为主要目的,是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方式,是所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必备工段,但某些工业流程中可以省略初沉池。污水生化处理属二级处理,以去除污水中的不可沉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作用,完成有机物的降解
19、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物转变成无害的无机气体、液体以及富含有机物的固体物质。根据微生物在构筑物中的生长模式,生化处理工艺又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污泥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污泥浓缩、污泥消化以及污泥脱水。污泥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小污泥水分,降低容积,以利于最终运输和处置;使污泥稳定化,消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二次污染;改善污泥中部分物质的性能,以达到最终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其中污泥浓缩和脱水的主要目的都是减小污泥水分,降低容积,而污泥消化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其中的有机物质达到最终稳定化。另有部分污水工程为收集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而设置了沼气系统。2.2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2.2
20、.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活性污泥法是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采用最广泛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使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处于悬浮状态,并于污水充分接触而使其净化的方法。活性污泥是指向污水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经过一定时间,污水中产生的一种絮凝体(菌胶团)。这种絮凝体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组成,这些絮凝体易于沉淀并与污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澄清。2.2.2 有机物去除的原理由于活性污泥表面积很大,而且具有多糖类粘质层,因此,污水中悬浮的胶体物质可以被吸附和絮凝,迅速从水中去除。这种初期的去除只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机物作为一种储备的营养物质,吸附在细胞物质表面,而后才被微生物摄取进行代谢。有机物中的碳、氮、磷是微
21、生物的基本营养物质,其在微生物营养中所占的比例的10051,污水中的部分碳、氮、磷可以通过微生物合成得以去除。活性污泥微生物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有氧的情况下,将其中部分有机物合成为新的细胞物质,而另一部分有机物则被氧化分解,以提供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并最终形成CO2和H2O等稳定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微生物细胞也会自身进行氧化分解,并提供能量,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物质的内源呼吸。在曝气池中,微生物的增殖、有机物的降解、微生物的内源代谢以及氧的消耗是同步进行的。 污水中氮存在形式有有机氮、氨氮、无机氮、硝态氮等多种形式,而城市污水中则以前两种为主。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氮的转化一般经历了以
22、下几个过程:氨化作用:污水中的有机氮主要是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形式存在。在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而后又在脱氨酶作用下,氨基酸发生脱氨基反应,最终形成氨氮。另外,城市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由人和高等动物排泄出来的尿素,在尿素酶的作用下也会快速形成氨氮。硝化作用:在有氧情况下,污泥中的亚硝酸菌首先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而后又在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情况下,反硝化菌以污水中的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氮气而从系统中去除。反硝化菌多数为兼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氧为氧化剂,而在无氧的情况下则可以利用硝酸盐左右氧化剂,所以要达到较好的反
23、硝化效果必须严格控制污水中的溶解氧。以上即为生物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基本原理。根据以上理论,脱氮过程首先应在有氧环境下将含氮物质氧化为硝态氮,而后在无氧条件下,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逸出。3 磷去除的原理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源于生物超量吸磷现象的发现。污水生物除磷就是利用活性污泥的超量吸磷现象,即微生物在好氧过程中吸收的磷超过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磷的量,能够完成好氧超量吸磷的细菌被称为聚磷菌,普通细菌结构中的含磷量约占其质量的2.3%,而聚磷菌体内能达到8%。磷的厌氧释放:在厌氧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利用细胞内聚磷水解产生的能量,吸收低分子有机物(如挥发性脂肪酸,VFA)于细胞内形成聚羟基丁酸盐(PH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水处理 工艺 培训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