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无锡市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报告书.doc(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锡市*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无锡市*人民政府二八 年 一月1.总论1.1任务由来无锡市新区*环境规划(2006年-2020年)由无锡市新区*人民政府委托无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10月编制完成,已经获得无锡市人民政府新区管理委员会锡新管发(2006)838号文批复,同意*按照无锡市新区*环境规划(2006年-2020年)实施建设。根据无锡市新区*环境规划(2006年-2020年),*工业集中区位于无锡市东南部,主要布局于*区西面、西南面,包括*机光电工业区、空港物流园和*工业配套区。后又经无锡市新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机光电工业区4.516km2、空港物流园5.406k
2、m2、*工业配套区2.256km2和七房桥工业园0.594 km2,共约12.772平方公里规划为*工业集中区(不包括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2.067 km2)。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目前已基本形成规模,除机光电工业园正在进驻建设,空港物流园未开发外,其他各区域已基本完成工业企业的入驻。至2007年底,全镇工业企业总数391家,其中工业集中区内企业176家,外资企业10家,规模企业63家。2007年工业集中区完成工业投入45630万元,引进外资5080万美元工业总产值33个亿,外资份额占16%。镇工业集中区依托原有的特色工业基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产业群。目前以双象集团、
3、银邦铝业、北方电子等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龙头,已形成了机械、光电、化工为重点的多元产业经济结构(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另行编制环评申报审批)。为了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适应经济高速发展要求,科学分析所在区域的环境制约因素和环境承载能力,论证工业集中区选址的合理性和区域规划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建设规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的环境可行性,对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调整、改进和完善意见,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实现工业集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并从环保角度指导集中区的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无锡市新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单位进行*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无锡市新区*工
4、业集中区环境影响报告书。我单位接受委托后,在无锡市新区*人民政府、新区规划建设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根据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全面开展本工业集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规划的工作,编制了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并根据2008年4月21日的技术评审会会议纪要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形成此报批稿,现提交建设单位呈报无锡市新区规划建设环保局审批。1.2编制依据1.2.1编制指导思想(1)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促进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使区域持久地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和投资环境。(2)坚持“有利于
5、对外开放、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延伸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3)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集中控制,促进生态型工业集中区的建设。(4)坚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在确定工业集中区环境制约因素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明确工业集中区规划开发的方向、性质、特点,正确指导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开发,合理布局,指导进区项目的审批,力求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在工业集中区环境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1.2.2编制基本原则(1)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
6、护规划中,坚持集中区内外经济与环境在时空上的协调永续发展;(2)环境目标切实可行的原则;(3)立足区域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集中控制的原则;(4)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则;(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力求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6)鼓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实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原则;(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推行ISO14000标准,充分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市场的和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的原则;(8)坚持工业集中区的发展与新区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思路相衔接的原则。1.3环境保护目标和保护重点总体目标是控制工业集中区内的污染物排放,维
7、持评价和规划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实现功能分区目标和各类生态系统的平衡。远期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工业集中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3.3声环境保护目标声环境保护的敏感点是工业园区内现存及周边的居住区,同大气环境保护的敏感目标基本一致,重点保护工业集中区内的商业金融区及其周边居民点应满足环境功能的要求,噪声控制标准为2类,不得产生噪声扰民现象,其它区域按功能分别执行2类(混合区)、3类(工业区)和4类(环太湖大道等主干道)。1.3.4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工业区内规划适当的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保证周边农业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不因工业区建设和开发而降低其功能
8、。同时对水域生态系统逐步进行修复性建设,在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削减的基础上,实现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目标。1.3.5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应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特别要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最大程度地实现综合利用,无法利用的应鉴别分类,收集处理,对危险废物应全部安全处置。1.4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评价重点1.4.1评价因子*工业集中区内已建和拟建项目主要为一类工业,辅以二类工业,禁止三类工业入园,拟主要引进机械、塑胶制品、铝制品等为主导的轻污染行业,化工企业均入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内不引进污染较重的化工类企业。1.5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1.5.1评价工作等级(1)环境空
9、气评价工作等级根据无锡市新区供热规划和*环保办公室提供的供热资料,*工业集中区由位于*西北二公里处的无锡友联热电有限公司集中供热,*工业集中区内不再建分散锅炉房。无锡友联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不在本评价区域内,且本评价区域为平原地区,近期规划实施后集中区主要燃料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生的污染物很少,参照导则规定,确定本环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2)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预计工业集中区规划2020年各类废水产生量约981.55t/d,根据规划,集中区内废水经预处理达三级标准后,汇集至梅村污水处理厂或硕放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处理,尾水最终排入京杭大运河。梅村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近期为3万t/d,远期为1
10、6万t/d,一期首期1.5万t/d工程已投入运营,一期续建工程1.5万t/d已经建成,目前正在调试试运行。硕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20000t/d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20000t/d已经启动建设。集中区所排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简单,纳污河流京杭大运河水质目标近期为类,京杭大运河大小规模为中型河流。梅村污水处理厂一期3万t/d的环评报告由河海大学编制并已于2002年4月通过无锡市环保局审批同意建设,本评价不再对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和尾水排口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仅对工业集中区废水近期汇入梅村污水处理厂和硕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导则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工业集中区用水主要由后宅
11、自来水厂、鸿声水厂和锡东自来水厂联合供给,给水管网已经敷设到位,水源均为地表水(太湖水),且本区域已禁止使用地下水,所以工业用水不可能使用地下水,本次评价对地下水影响不作分析。(3)噪声评价工作等级根据规划的产业结构,工业集中区内噪声源较多,但高声源较少,集中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严格分离,工业用地内无噪声敏感点,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4)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本工业集中区规划产业类型为一、二类工业,周边无需要特殊保护的生物物种,也无重点生态敏感目标,根据导则规定,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5)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根据*工业集中区入区项目要求,区内企业很少使用易燃物质和爆炸性物质,非重大危险源,根据建
12、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确定评价等级为二级。2总体规划和区域开发现状2.1总体规划概述2.1.1*工业集中区开发性质*的功能定位是:集居住、教育、研发、文体、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乡特色的“生态小城镇”。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优化城镇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加强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工业向集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苏南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的特色风貌。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硕放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13、文明发展道路。*工业集中区功能定位:融入无锡市主城区,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融合,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空间集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的空间集聚,加快推进生态绿化建设,加速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为目标,利用*工业集中区原有的机械、光电、化工等的产业聚集优势和优越的现状自然条件,建设成多种产业并重,高效、便捷、优美、完善和富有亲和力的区域。综合考虑*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地区的现状条件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目前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依托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具有的招商优势和开发形象,逐步建立自然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备、功能相对独立集中的无锡市新区未来工业生产和科
14、研基地。2.1.2规划发镇目标和指标2.1.2.1规划期限及基准年规划基准年:2007年规划年限:2008年2020年2.1.2.2总体目标 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状况及社会与经济发展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全力打造“现代先进制造业密集区”,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知识型的高效持续的生态经济转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生态建设等,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2.1.2.3 阶段目标根据锡政发2007131号“市政府关于加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15、)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确定了建设工业集中区的近期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全面整治,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落实环保专职人员负责全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责任制度。到2007年,全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园区循环经济的框架基本形成,实现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全覆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全集中,供热管网基本全沟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专项整治初见成效。到2008年,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园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10年,根据各功能区的实际情况,按照规划的目标
16、与要求,以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各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布局的调整,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工业集中区前列。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部分河流能达到水域功能区划的要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到远期2020年,区域环境质量全面达到生态镇的要求,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以生态文化、绿色消费观念为支撑的社会体系,工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建成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集中区。形成资源开发利用适度、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
17、境良性循环、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的全新局面。2.1.2.4环境目标(1)工业集中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100%。(2)工业集中区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工业废水由各企业进行预处理后与生活污水汇入污水管网,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污水均接管进入无锡梅村污水处理厂和硕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3)工业集中区环境噪声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3类标准,即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值在65dB(A)以下,夜间噪声值在55dB(A)以下。(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100
18、%,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100%。2.1.2.5开发规模根据无锡市新区*环境规划(2006年-2020年),*工业集中区位于无锡市东南部,主要布局于*区西面、西南面,包括*机光电工业区、空港物流园和*工业配套区。后因考虑到七房桥工业园原有工业企业进驻完全,且已经形成规模,经无锡市新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机光电工业园4.516km2、空港物流园5.406km2、*工业配套区2.256km2和七房桥工业园0.594 km2,共约12.772平方公里规划为*工业集中区(不包括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2.067 km2)。详见“附图1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地理位置图”和“附图2-1 无锡市新
19、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其中,机光电工业园北至伯渎港,南至和鸿路,东至*中路,西至*镇界,规划面积4.516km2。空港物流园区东至沪宁高速公路,西至*镇界,南至环鸿南路,北至锡宅路,规划面积5.406km2。*工业配套区由锦鸿路、鸿源路、镇鸿路、环鸿南路以及沪宁高速公路围成区域再去掉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用地2.267 km2,规划面积2.256km2。七房桥工业园位于环鸿东路和锡甘路交叉口旁,规划面积0.594 km2。2.1.2.6人口规模*工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现有职工约12000人,集中区内尚有部分土地未开发,因此至2020年集中区人口规模有一定增幅,总人口约18000人。2.1.2.6产值
20、规模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目前已基本形成规模,除机光电工业园正在进驻建设,空港物流园未开发外,其他各区域已基本完成工业企业的入驻。至2007年底,全镇工业企业总数391家,其中工业集中区内企业176家,外资企业10家,规模企业63家。2007年工业集中区完成工业投入45630万元,引进外资5080万美元工业总产值33个亿,外资份额占16%。2.1.3总体规划及专项建设规划概述2.1.3.1总体规划方案(1)总体规划方案概况集中区内以引进一、二类工业为主,总用地面积约为12.772 km2,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兼有相应的配套管理服务用地,区内原有居民将在集中区发展过程中逐步搬迁至集中区附近的居住
21、区。集中区主要发展机械、塑胶制品、铝制品等支柱产业,印刷、电子、汽车零部件制造作为辅助产业,一方面解决了日益紧张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的步伐。(2)功能布局根据新区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集中区土地功能配置,同时考虑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布局结构上力求做到功能明确、构思新颖、建筑空间组合和谐,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集中区区滚动发展,形成成熟一块开发一块,见效一块的规划结构,使规划具有可行性与弹性。 点轴发展七房桥工业园目前已开发完毕,无剩余土地可开发,区内企业以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三类行业为主。镇工业配套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毕,只剩余少量土
22、地共开发,区内企业以塑胶制品、铝箔等三类行业为主。*机光电工业区目前已进驻多家企业,但仍有部分土地尚未开发,规划以金属制品、机械、光机电一体化行业为主,空港物流园目前以农田为主,规划以印刷、电子、机械配件等行业为主。环鸿东路、沪宁高速、环太湖大道和锡甘路确定为四条主要发展轴线,串联整个园区,形成点轴发展的理想模式,有利于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联系,有利于形成一种与自然交融的开放格局。 水路交织规划用地内现状水网密集,规划保留、梳理现有水系,并结合道路规划形成水路交织、景色优美的滨河景观道路。2.1.3产业定位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目前已基本形成规模,除机光电工业园正在进驻建设,空港物流园未开发外,
23、其他各区域已基本完成工业企业的入驻。至2007年底,全镇工业企业总数391家,其中工业集中区内企业176家,外资企业10家,规模企业63家。2007年工业集中区完成工业投入45630万元,引进外资5080万美元工业总产值33个亿,外资份额占16%。镇工业集中区依托原有的特色工业基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产业群。目前以双象集团、银邦铝业、北方电子等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龙头,已形成了机械、光电、化工为重点的多元产业经济结构。化工企业全部入驻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无锡新区化工集中区另行编制环评申报审批,本项目不对其进行详细评述,无锡市新区*工业集中区地处太湖二级保护区,区内主要入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锡市 工业 集中 环境 影响 报告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