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量吨二氧化硫气体吸收的设计任务书.doc
《处理量吨二氧化硫气体吸收的设计任务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处理量吨二氧化硫气体吸收的设计任务书.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年处理量为3153.34吨SO2的工艺设计; 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25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除去其中的SO2。入塔的炉气流量为3290m3/h,其中进塔SO2的摩尔分率为0.05,要求SO2的吸收率为98。吸收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2、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 常压 (2)操作温度 t=20 (3)每年生产时间:300天。 (4)选用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3、设计任务: 完成二氧化硫吸收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计算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带控制点
2、工艺流程图和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注:两图采用电子和手绘各一张) 目录 前言. 4第一章 绪论.5 1.1 吸收技术简介.5 1.2 吸收设备的发展.51.3 吸收在工业中的应用.6第二章 吸收塔的设计方案.7 2.1吸收剂的选择.7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62.2.2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7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92.3.1吸收塔设备的选择92.3.2填料的选择102.4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122.5 操作参数的选择122.5.1操作温度的确定122.5.2操作压力的确定13第三章 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143.1基础物性数据143.1.1液相物性数据143.1
3、.2气相物性数据143.1.3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143.2物料衡算153.3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163.3.1塔径的计算163.3.2泛点率校核和填料规格16填料规格校核163.3.3液体喷淋密度校核173.4填料层高度计算173.4.1传质单元数的计算173.4.2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173.4.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193.5填料塔附属高度的计算193.6液体分布器的简要设计203.6.1液体分布器的选型203.6.2分布点密度及布液孔数的计算213.6.3塔底液体保持管高度的计算213.7其它附属塔内件的选择223.7.1 填料支撑板223.7.2 填料压紧装置与床层限制板223.7.3气体
4、进出口装置与排液装置233.8流体力学参数计算233.8.1填料层压力降的计算233.8.2泛点率243.9附属设备的计算与选择253.9.1吸收塔主要接管的尺寸计算25工艺设计计算结果汇总与主要符号说明28设计方案讨论34附录35参考文献36结束语37设备条件图38一、 前言课程设计是本学科教程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亲身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多变,学习化工原理课程基本知识的初次尝试。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充分应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提升学生的知识面
5、,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让学生得到化工设计的训练,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工程的概念,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应用,有助于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收技术简介 当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液体接触,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于液体中,而不能溶解组分仍留在气体中,使气体得以分离,吸收过程使化工生产中常用的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操作,其基本原理是利用
6、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特定的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各组分的单元操作。 实际生产过程中,吸收过程所用的吸收剂常需回收利用,故一般来说,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含吸收和解吸两部分,因而在设计上应将两部分综合考虑,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设计结果,所以应将吸收和解吸两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过程综合考虑其工艺设计,方可提高综合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吸收过程的工艺设计,其一般性问题在给定混合气体处理量、混合气体组分、温度、压力以及分离要求的条件下,完成以下工作: 根据给定的分离任务,确定吸收方案。 根据流程进行过程的物料及热量衡算,确定工艺参数。 依据物料及热量衡算进行过程的设备选型或设备设计。 绘制工艺流图及
7、设备的工艺条件图。 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1.2吸收设备的发展 吸收设备有多种类型,如填料塔、板式塔、喷洒塔和鼓泡塔等,最常用的有填料塔与板式塔。填料塔中装有诸如瓷环之类的填料;气液接触在填料中进行,板式塔中有筛孔塔板,气液亮相在塔板上鼓泡进行接触。 工业模型的填料塔始于1881年的蒸馏操作中,1904年采用于炼油工业,当时的填料是碎砖瓦、小石块和管子缩节等。20世纪初,填料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瓷环填料亦称拉西环填料被广泛采用后,弧鞍型填料继问世,特别是出现了斯特曼填料后,便大大的促进了规整填料的发展,除了各种填料大大涌现外,还发展了多管塔、乳化塔等成为高效填料塔的新塔型。 从20世纪60
8、年代起新型填料有了较多的发展,属于颗粒型填料的有:海佐涅尔填料、阶梯环填料、多角螺旋填料、金属鞍环填料、比阿雷茨基环、莱瓦填料以及它们的改进形式。属于规整填料有:苏采尔填料、重叠式丝网波纹板填料、重叠式金属波形板填料、格里希栅格填料、格子填料、拉伸金属网填料、塑料蜂窝填料、Z 形格子填料、Perform 喷射式填料和脉冲填料等。同时还创建了使小球浮动来强化传质的湍球格。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至于新型填料的研究,希望找到有利于气液分布均匀、高效和制造方便的填料。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吸收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具有了很高的吸收效率,以及在节能方面也日趋完善。填料塔的工艺设计
9、内容是在明确了装置的处理量,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及相应的相平衡关系的条件下,完成填料塔的工艺尺寸及其它塔内设计。在今后的化学工艺的生产中,对吸收设备的要求及效率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日益完善的吸收设备会逐渐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中。1.3吸收在工业中的应用 在化工生产中所处理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等几乎都是混合物,而且大部分是均相混合物,为进一步加工和使用,常需将这些混合物分离为较纯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对于均相物系,要想进行组分间的分离,必须要造成一两个物系,利用原物系中各组分间某种物性的差异,而使其中某个组分(或某些组分)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以达到分离的目的。物质在相间的转移过程称为物质传递过程。
10、吸收单元操作是化学工业中常见的传质过程。气体的吸收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来达到以下几种目的 :有用组分的回收。例如用硫酸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二氧化硫,用气油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芳烃,用液态烃处理裂解气以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等。原料气的净化。例如用水和碱液脱除合成二氧化硫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丙酮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等。某些产品的制取。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氮以制造硝酸,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备盐酸,用水吸收甲醛以制备福尔马林溶液等。废气的治理。例如:电厂的锅炉尾气含二氧化硫。硝酸生产尾气含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均须用吸收方法除去。 第二章 吸收塔的设计方案2.1 吸收剂的选择吸收操作,选择适宜的吸收剂,具
11、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吸收操作过程的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选择吸收剂,要着重考虑如下问题:1 对溶质的溶解度大所选的吸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则单位量的吸收剂能够溶解较多的溶质,在一定的处理量和分离要求条件下,吸收剂的用量小,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收剂循环量,这对于减少过程功耗和再生能量消耗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在同样的吸收剂用量下,液相的传质推动力大,则可以提高吸收速率,减小塔设备的尺寸。2 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 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即要求选用的吸收剂应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其它组分则溶解度要小或基本不溶,这样,不但可以减小惰性气体组分的损失,而且可以提高解吸后溶质气体的纯度。3
12、 不易挥发 吸收剂在操作条件下应具有较低的蒸汽压,以避免吸收过程中吸收剂的损失,提高吸收过程的经济性。4 再生性能好 由于在吸收剂再生过程中,一般要对其进行升温或气提等处理,能量消耗较大,因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好坏,对吸收过程能耗的影响极大,选用具有良好再生性能的吸收剂,往往能有效地降低过程的能量消耗。以上四个方面是选择吸收剂时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其次,还应该注意所选择地吸收剂应该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经济性。其良好的物理性能主要指吸收剂的粘度要小,不易发泡,以保证吸收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分布性能。良好的化学性能主要指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防止在使用中发生变质,同时要求吸收剂
13、尽可能无毒、无易燃易爆性,对相关设备无腐蚀性(或较小的腐蚀性)。吸收剂的经济性主要指应尽可能选择用廉价易得的溶剂,两种吸收剂如下:物理吸收剂:吸收容量(溶解度)正比于溶质分压;吸收热效应很小(适用于等温);常用降压闪蒸解吸;适用于溶质含量高,而净化度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对设备腐蚀性小,不易变质。化学吸收剂:吸收容量对溶质分压不太敏感;吸收热效应显著;用低压蒸汽提解吸;适于溶质含量不高,而净化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对设备腐蚀性大,易变质。 2.2 吸收流程选择.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工业上使用的吸收流程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所用的吸收剂的种类看,有仅用一种吸收剂的一步吸收流程和
14、使用两种吸收剂的两部吸收流程,从所用的塔设备数量看,可分为单塔吸收流程很多塔吸收流程,从塔内气液两相得流向可分为逆流吸收流程、并流吸收流程等基本流程,此外,还有用于特定条件下的部分溶剂循环流程。(一)一步吸收流程和两部吸收流程 一步流程一般用于混合气体溶质浓度较低,同时过程的分离要求不高,选用一种吸收剂即可完成任务的情况。若混合气体中溶质浓度较高且吸收要求也高,难以用一步吸收达到规定的吸收要求,但过程的操作费用较高,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不够适宜时,可以考虑采用两步吸收流程。(二)单塔吸收流程和多塔吸收流程 单塔吸收流程是吸收过程中最常用的流程,如过程无特别需要,则一般采用单塔吸收流程。若过程的分
15、离要求较高,使用单塔操作时,所需要的塔体过高,或采用两步吸收流程时,则需要采用多塔流程(通常是双塔吸收流程)(三)逆流吸收与并流吸收 吸收塔或再生塔内气液相可以逆流操作也可以并流操作,由于逆流操作具有传质推动力大,分离效率高(具有多个理论级的分离能力)的显着优点而 广泛应用。工程上,如无特别需要,一般均采用逆流吸收流程。(四)部分溶剂循环吸收流程由于填料塔的分离效率受填料层上的液体喷淋量影响较大,当液相喷淋量过小时,将降低填料塔的分离效率,因此当塔的液相负荷过小而难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时,可以采用部分溶剂循环吸收流程,以提高液相喷淋量,改善塔的操作条件。本设计采用单塔逆流操作。2.2.2吸收工艺
16、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图2-1吸收SO2的流程包括吸收和解吸两大部分。混合气体冷却至20 下进入吸收塔底部,水从塔顶淋下,塔内装有填料以扩大气液接触面积。在气体与液体接触的过程中,气体中的SO2 溶解于水,使离开吸收塔顶的气体二氧化硫含量降低至允许值,而溶有较多二氧化硫的液体由吸收塔底排出。为了回收二氧化硫并再次利用水,需要将水和二氧化硫分离开,称为溶剂的再生。解吸是溶剂再生的一种方法,含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经过加热后送入解吸塔,与上升的过热蒸汽接触,二氧化硫从液相中解吸至气相。二氧化硫被解吸后,水溶剂得到再生,经过冷却后再重新作为吸收剂送入吸收塔循环使用。设计填料吸收塔实体主体结构示意图如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处理 二氧化硫 气体 吸收 设计 任务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1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