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右玉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地处“三北”地区长城沿线潜在沙漠化地带,同时属大同盆地北端,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全县辖4镇6乡32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1.1万,其中农业人口9万;全县国土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万亩。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至今我县是山西省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朔州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历史上,右玉县是一个不毛之地,解放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仅0.8%;农业生产以小杂粮种植为主,而且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
2、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等因素还没有根本解决,进行大规模的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成为最紧迫的任务。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于1993年被国家农发办正式批准立项后启动实施,前期一直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到2001年九年时间累计在威远、右卫、新城镇等3个乡(镇)24个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9万亩。共完成投资15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006万元,自筹资金515.6万元。2002年以来,根据建设绿色生态畜牧和特色生态旅游“两大产业基地”的需要,我们在省、市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整开发方向,先后上马实施了上下吴和杀虎口流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
3、理工程。到目前,累计完成开发治理面积4.19万亩,完成投资3186.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460.3万元,自筹资金726.2万元,项目完成营造水保生态林3.74万亩、经济林0.24万亩,种草0.21万亩,实施大苗木栽植68.3万株,并完成中型淤地坝5座,谷坊241座,溪流护岸0.5公里,小型蓄水工程12座,新修林道88.5公里,其中硬化53.1公里。从目前来看,这两大生态综合开发治理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三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生态效应。项目区基本建起了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相结合的生态屏障,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是阻止了风口地带的沙丘移动,使林地影响有效范围内的平均风速降低了30
4、%左右;其次是改变了过去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冲毁粮田、泥沙横流的状况,使区域内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减少了60%左右;第三是涵养了水源,使水分蒸发量平均减少了8.8%左右,特别是在作物生长需水量较多的6-8月份,水分蒸发量减少了47.3毫米。第四是使项目区日平均气温提高了0.6左右,霜冻推迟了7天左右,冰雹年发生次数减少了5.7次,从而延长了无霜期,减少了霜冻、冻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二是景观效应。通过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昔日荒凉破败的项目区如今变成了林丰草茂、鸟语花香、山青水秀、游人络绎不绝的风景旅游区。特别是杀虎口项目区通过修复古关、古长城,配套建设民俗博物馆、古民居等设施,成为了我县乃至我市一
5、大旅游亮点。三是社会效应。上下吴项目区尽管林地还没有全部开放,但其万亩优质草地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牛羊养殖和饲草加工业的重要依托。据统计,目前该区牛、羊养殖数量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增长50%、60%,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畜牧业收入也比开发前增加566元,达到1358元,占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另外,该区每年还可产紫花苜蓿万斤、草籽万斤,当地农民靠此一项又可收入万元。杀虎口项目区目前日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000人次以上,当地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从旅游服务中获得收益。另外,该区域栽植的2200多亩经济林也即将在三五年内挂果,成为当地发展体验性旅游的一大宝贵资源。回顾总结我县几年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
6、成功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一是领导重视支持, 奠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坚实基础。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作为推进全县生态建设进程可以依靠、也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给予高度重视,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将其列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县里一直明确指派一名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副县长分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不定期听取有关乡镇和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指导、布置工作,积极帮助解决农
7、业综合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县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从人员配备、经费拨付、工作措施等多方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从而使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各界配合、职能部门运作的良好格局。几年来,由于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县,工业企业数量少、资产总量小、基础薄弱,一直没有脱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县财政非常紧张,但是近四年里县里先后投入35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其中补助工程苗木款321.5万元,补助单位事业费28.5万元。这几年虽然县里的机构不时进行调整,但县委、县政府一直明
8、确规定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编制不降、人员不减、经费不少。同时,还很快地解决了我们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由原来的5间90多平方米变为现在的26间546平方米,开始有了档案资料室、会议室、活动室等,很好地改善了我们的办公条件。对农业综合开发战线上的干部,县里也非常重视和关心,近年来先后将三位工作业绩显著的农发干部提拔为副主任,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农发队伍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二是尊重科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整体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待项目是否有科学的态度。因此,我们努力把尊重科学贯穿于整个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的全过
9、程。首先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项目区。对于拟开发项目区的确定,我县始终坚持两条原则,即项目开发一定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每个项目的上马必须有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拟开发项目区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必须能够进行规模治理,开发周期至少在三年以上。对确定的项目区,全部按照“总体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分年实施、注重效益”的原则连续多年进行开发。其次是对拟开发项目区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全县产业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开发条件,我们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上下吴流域确定为发展生态畜牧经济相配套的林草种植型生态项目区,将杀虎口流域确定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相配套的风景旅游生态建设项目区。科学的定位保证了项目开发始
10、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第三是对开发项目进行合理规划。我们在认真搞好开发项目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规划、短打算”相结合,及时制定年度和特定期限的开发计划;同时,根据开发目标,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间中小土坝成串”的开发标准,对项目开发既制定总体开发规划,也制定详细的建设性规划。具体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因害设防、合理规划、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实行荞灌草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全面开发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治理开发;在苗木选择上,则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合右玉气候和项目区
11、地形、土壤的树种。如上下吴片林草型生态项目区,其地貌为缓坡丘陵,土壤为红胶泥土,土层瘠薄,我们确定为草灌混交林,即一行柠条多行紫花苜蓿和草苜蓿栽植。杀虎口生态旅游型项目区,土壤为风沙土,土层较厚,我们确定为栽植针叶乔木林,主要栽植樟子松或油松等,从而保证了项目立项有据可依、施工有章可循。第四是科学组织施工。我们根据植树造林季节性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是上年秋季实施工程预整地,主要以水平沟和鱼鳞坑为主,同时挖一部分大坑在冬季实施部分大苗带土球栽植,第二年春季实施大面积栽植进行造林。在春季挖坑栽植上,由于我县是高寒地区,气候寒冷,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0,冻土层达到169cm
12、,正常年景也得五月中旬土地才能全部减冻。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我们根据多年造林的经验,总结了“消一层、挖一层”的办法,提出了“0.5+0.51”的工作思路,就是每天上午挖一半,等到消开后再挖一半的方法,破解了冻土层制约工程进度的因素。特别是在项目区洞子沟、樊家窑等村的干石山上栽树难度更大,施工队就采取放炮开山挖坑,换土进行栽植;为提高挖坑质量,施工队还用钢筋自制出树坑测量仪,对整下的树坑一个一个进行测量。在造林过程中,为了保证成活率,我们严把树种选择、苗木起运、浇水、栽植等八个关口三十二个环节,努力做到树种选优等、起苗不伤根、运苗不干根、栽植不窝根。特别是在苗木的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中途停留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实施 生态 综合治理 改善 区域 生态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