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线性理论水体下采煤方案优化及安全性研究报告书.doc
《基于非线性理论水体下采煤方案优化及安全性研究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非线性理论水体下采煤方案优化及安全性研究报告书.doc(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非线性理论水体下采煤方案优化及安全性研究报告目录1、立项的背景与意义11.1 立项的背景11.2 技术目标11.3 技术内容11.4 技术方法和路线22地质概况32.1地层32.1.1新老地层分述32.1.2主要含煤地层82.2构造122.2.1区域地质构造122.2.2矿区构造133.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153.1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153.2含水层与隔水层163.3矿井充水条件213.3.1生产矿井充水特征213.3.2矿井充水因素分析213.4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223.5矿井充水状况234 冒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244.1 计算理由244.2 计算公式244.3 计算结果
2、254.3.1 覆岩岩性分析254.3.2 冒落带、裂隙带高度计算264.4计算结果分析264.4.1 保护层厚度的选择264.4.2 安全性分析275. 断层防隔水煤柱安全性验算285. 1 验算依据285. 2 验算结果286 冒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数值模拟306.1 HPUY移动变形预计软件简介306.2 覆岩内部主要影响半径的确定336.3 移动变形主矢量计算方法356.3.1六个应变分量的求取356.3.2 变形主矢量的计算方法386.3.3 主应变的求取396.4 Drucker-Prager准则的应变表达式406.5 预计变形量与判断破坏与否的计算程序表达416.6 回采方案裂隙
3、带高度数值模拟426.7 数值模拟结果安全性分析477 固液耦合理论分析安全煤柱的稳定性487.1 FLAC3D软件简介487.1.1 FLAC3D的优点497.1.2 本构模型497.1.3 计算模式507.1.4 前后处理功能507.1.5 主要应用领域517.2 复杂地质条件建模的理论基础及建模527.2.1 三次样条插值的基本原理527.2.2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建立三维数值的步骤537.2.3 建立模型547.2.4 模型边界条件567.2.5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567.3 块体固液耦合理论577.3.1 基本假设577.3.2 数学模型597.3.3 流体渗流方程的数值解法607
4、.3.4 程序设计627.4 模型的求解过程637.5 计算结果比较667.5.1 无渗流作用下煤柱稳定分析667.5.2 有渗流作用下煤柱稳定分析678 蓄水池坝安全性分析708.1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确定708.2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方案708.3预计结果718.4坝体采动影响程度分析728.4.1 下沉对堤坝影响的安全性分析728.4.2 水平变形对堤坝的影响分析749 结论761、立项的背景与意义1.1 立项的背景AAAAA公司1970年8月动工兴建,1977年12月简易投产,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目前,正在进行90万吨/年改扩建工作。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多水平分区式开
5、采,布置14、15两个采区。14采区为生产采区,布置有14161综放工作面,剩余储量103960万吨,预计2013年2月份回采结束,接替面为14022工作面,目前正在进行扩切眼工作,2013年元月份开始安装支架。15采区为改扩建区域,布置有1501备采工作面(可采储量89.99万吨),目前正在实施瓦斯抽采。采煤方法均为走向长壁放顶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根据以上的工作面接替按排,备采工作面1501将在瓦斯抽放达标后回采。矿井西部、1501工作面上山方向邻接F19正断层,落差020m,走向N6EN16E,倾向NW,倾角57。邻接F19断层处地表位置有西柏涧村西蓄水池,蓄水量不大,通过测量及地理信
6、息系统计算,蓄水量为8857m3。F19断层揭露资料较少,因此F19正断层在该区的延展及富水性情况及地表蓄水池对1501工作面正常回采影响需要论证;因1501工作面煤层较厚,为安全合理留设断层防水煤柱,解放更多的煤炭可采资源,对该断层进行固液耦合数值模拟,以验证煤柱的稳定性具有必要性。1.2 技术目标根据实测资料,利用非线性理论,分析研究不同回采方案上覆岩层裂隙带的发育范围,进行回采方案优化,在资源回收最大化的前提下,提出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解决方案1.3 技术内容利用非线性理论,分析研究水体下采煤的安全性,为水体下采煤提供理论上的支承;提供上覆岩层裂隙发育范围的图纸;在划定的范围内,设计各回采
7、方案并进行优化,并提各方案的施工图纸;提供基于非线性理论水体下采煤方案优化及安全性研究报告。1.4 技术方法和路线利用非线性理论,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上覆岩层主要影响半径的分布形态;利用上覆岩层内主要影响半径的分布形态,研究覆岩内裂隙带的发范围;利用数字标高投影法、临界变形值法划定煤层回采时的保护范围;在划定的范围内,设计各回采方案并进行优化,最终达到安全回采的目的。 2地质概况2.1地层2.1.1新老地层分述因基岩在区内没有出露,仅据矿井和钻孔揭露资料情况,本区发育地层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下石盒子组
8、(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N+Q)。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在区外北部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有大面积出露,区内无出露,有12个孔揭露,揭露最大厚度110.76m(10-2孔)。其岩性以浅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细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局部为白云质灰岩。上部夹少许角砾状灰岩,呈浅灰深灰色,角砾间充填有浅灰色铝土质泥岩及深灰色泥岩透镜体,具黄铁矿晶体及结核,发育有溶洞和裂隙,裂隙多被次生方解石脉充填。本组产主要动物化石:Actinoceras 珠角石Armtnoceras 门角石(二)、石炭系(C)(1)上统本
9、溪组(C2b)由奥陶系石灰岩顶到一煤底,地层厚度为1.5519.49m,平均厚度为12.05m。区内有15个孔见及,岩性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具鲕粒结构,含黄铁矿结核及晶体。局部为深灰色泥岩,产植物化石碎片;中部偶尔发育一层薄灰岩(L0)或薄煤层一0煤;中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和铝土质泥岩。与下伏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2)上统太原组(C2t) 从一煤层底到L9灰岩顶,如L9灰岩不发育,则以二1煤层下的一层厚砂岩为界。该组地层厚95.28125.00m,平均厚度为110.18m。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和煤层交互组成,为一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一
10、般含79层灰岩(即L1L9)。其中L8 、L2灰岩全区发育,层位稳定,为井田内主要标志层。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本组产植物化石: Taeniopteris sp. 带羊齿属 Pecopteris sp. 栉羊齿属 Callipteris sp. 美羊齿属 Annularia sp. 轮叶属 Calamites sp. 芦木属产动物化石: Sinocrinus sp. 中国海百合属 Dictyoclostus taiyuanfuensis 太原府网格长身贝属Dictyoclostus sp. 网格长身贝属 Pentamerus sp. 五房贝属 Pseudoschwagerina sp. 假希
11、瓦格筳属 Triticites sp. 麦粒筳属 Sphenophyllum sp. 楔叶属 Brachythyrina sp. 准腕孔贝属 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 麦网羊齿(三)、二叠系(P)(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由L9灰岩顶或二1煤层下的一层厚砂岩底至砂锅窑砂岩(Ss)底,厚89.43115.47m,平均厚97.63m,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6层(二0、二1、二2、二3、二4、二6),二1煤层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本组产植物化石: Sphenopteris sp. 楔羊齿属 Pecopteris sp. 栉羊齿
12、属 Neuropteris sp. 脉羊齿属 Calamites sp. 芦木属 Lepidodendron sp. 鳞木属 Tingia carbonica(Scheuk) Halle 石炭齿叶 Tingia hamaguchii 菱齿叶(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由砂锅窑砂岩(Ss)底至田家沟砂岩(St)底,厚196.62267.40m,平均为252.25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据其沉积特征可划分为三、四、五、六4个煤段。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三煤段由砂锅窑砂岩(Ss)底至四煤底砂岩(S4)底,厚90.90118.17m,平均为110.47m。底部砂锅窑砂岩厚1.00
13、16.50m,平均为5.47m,为灰绿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含黑色泥岩包体,具交错层理,是下石盒子组较好的标志层;其上为一层灰白、浅灰色铝质泥岩,具紫斑,富含菱铁质鲕粒,层位不稳定,多相变为砂质泥岩或泥岩;中上部由紫斑泥岩、灰色砂质泥岩及浅灰色、灰色砂岩组成。砂岩、砂质泥岩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碎片。四煤段由四煤底砂岩(S4)底至五煤底砂岩(S5)底,厚37.2076.29m,平均为55.00m。下部为四煤底砂岩,厚0.6118.00m,平均为6.72m,为浅灰色、灰绿色粗中粒砂岩,硅质胶结,含深灰色泥岩包体,具交错层理;中上部为深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铝质具紫斑及菱铁质鲕粒,局部夹砂岩、粉砂岩
14、透镜体。五煤段由五煤底砂岩(S5)底至六煤底砂岩(S6)底,厚18.6660.84m,平均为42.48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部为五煤底板砂岩,厚0.3515.31m,平均为7.76m,为灰白色、浅灰色细粗中粒砂岩,含泥质条带及团块,具平行层理及交错层理,局部夹泥岩、砂质泥岩;上部为紫斑泥岩、砂质泥岩。六煤段从六煤底砂岩(S6)底至田家沟砂岩(St)底,厚31.1065.53m,平均为44.30m。底部为六煤底砂岩,厚2.0619.59m,平均为9.53m,为灰白色、浅灰色的中粒砂岩,交错层理,含泥质包体,局部夹紫斑泥岩;其上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具紫斑,含铝质及鲕粒,产植物化石
15、,局部夹铝质泥岩及砂岩、粉砂岩透镜体。本组产植物化石:Lobatannularia heianeisis 平安瓣轮叶Lobatannularia sinensis 中国瓣轮叶Gigantopteris sp 大羽羊齿属Pecopteris sp 栉羊齿属Taeniopteris multinervis 多脉带羊齿(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由田家沟砂岩(St)底至平顶山砂岩(Sp)底,厚274.32322.35m,平均为320.63m,主要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按其岩性特征可分为七、八、九三个煤段。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七煤段由田家沟砂岩(St)底至八煤底砂岩(S8)底,厚108
16、.77123.35m,平均为114.47m,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组成。底部为田家沟砂岩,厚0.9713.03m,平均为6.52 m,为浅灰色、灰白色细粒粗粒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少量长石及岩屑,硅质胶结,为该区较好的标志层之一。下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产植物化石及碎片,含25层灰色、深灰色硅质泥岩,富含海绵骨针。上部为灰色、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具紫斑。八煤段:由八煤底砂岩(S8)底至九煤底砂岩(S9)底,厚85.9599.91m ,平均为93.12m m。底部八煤底砂岩厚1.089.92m ,平均为3.57m,为灰紫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局部夹薄层灰紫色砂质泥
17、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肉红色长石,硅质胶结;下部为灰紫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局部为细砾岩组成;中上部主要由灰绿色、暗紫红色紫斑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九煤段:由九煤底砂岩(S9)底至平顶山砂岩(Sp)底,厚113.05m(仅一孔见全)。底部九煤底砂岩厚1.252.36m ,平均为1.80m,为中粒、细粒砂岩,间夹薄层泥岩,分选较差,泥硅质胶结;中下部为灰绿色、浅灰色细、中粒砂岩,灰绿紫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组成,砂质泥岩、泥岩具紫斑,含铝质,砂岩局部夹暗紫色泥岩薄层;上部为暗紫色紫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具绿斑 、紫斑,含铝质,夹薄层浅灰色中、细粒砂岩。该组产植物
18、化石:Taeniopteris sp.带羊齿属Gigantopteris sp.大羽羊齿属Annularia sp.轮叶属Pecopteris sp. 栉羊齿属(4)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由平顶山砂岩(Sp)底至金斗山砂岩(Sj)底,井田内仅97孔见及,且仅发育砂、泥岩段和平顶山砂岩段,揭露最大厚度为61.5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平顶山砂岩段:井田内仅97孔见及,其揭露厚度为7.65m。岩性为灰白浅灰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长石及暗色矿物,长石呈肉红色或灰白色,硅质胶结,具大型交错层理,分选性差,含绿色矿物、泥岩包体及石英细砾石,硅质胶结。据钻孔及基岩出露
19、资料,岩石多已被风化,风化后颜色呈褐黄色、浅红色,局部中间夹1层紫红色、灰绿色泥岩薄层。砂、泥岩段:本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53.85m。岩性以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紫红色砂岩。(四)、新近系第四系 (N+Q)本井田内新生界地层厚度为24.61213.24m,平均为121.56m。主要为浅灰红色、灰黄色及灰绿色砾石、粘土质砾石、砂质粘土、粘土组成,砾石大小不一,局部为细砂;顶部为黄色坡积物及表土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2.1.2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1)地层特征从一煤层底到L9灰岩顶,如L9灰岩或
20、二1煤层下的一层厚砂岩为界,平均厚度为110.18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据其岩性组合及沉积特征,自下而上分为三段:下部灰岩段自煤层底到L4石灰岩顶,厚34.1757.27m,平均厚40.42m,以石灰岩为主,夹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薄层,含灰岩4层(L1、L2、L3、L4)。L2全区发育,厚1.236.22m,平均4.96m,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厚层状隐晶质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及大量动物化石,为该区主要标志层之一。除L3石灰岩外,各层灰岩之下均有煤层赋存,分为、一2、一4煤层,其中煤层较稳定,大部可采,一2煤层局部可采。中部砂泥岩段由L4石灰岩顶到L7石灰岩底,厚41.5749.26m,
21、平均厚38.52 m,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砂岩、薄层灰岩及薄煤层组成。泥岩、砂质泥岩为灰黑黑色,致密性脆,含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砂岩为灰色细粒、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及硅质岩屑砂岩;含灰岩两层(L5、L6),均不稳定,多相变为砂质泥岩、砂岩。灰岩下赋存有一、一、一、一、一五层薄煤,但均不可采。上部灰岩段由L7灰岩底至L9灰岩顶或以二1煤层下的一层厚砂岩底,厚28.6846.45m,平均31.24m,由泥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石灰岩发育三层(L7、L8、L9),其中L8全区发育,厚0.954.77m,平均厚2.40m,为深灰色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富含动物化石,本段含煤4层,即、
22、一,一,但均为局部发育的不可采煤层。(2)沉积旋回特征据太原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及生物组合规律,本组应为碎屑碳酸盐岩滨岸沉积体系,下部及上部石灰岩沉积时为浅水、温暖、清澈、古盐度正常的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中部石英砂岩(俗称胡石砂岩)成分单一,成熟度高,为沙坪、潮道潮沟亚相沉积,顶部的硅质泥岩为潮坪、泻湖海湾、障壁岛相沉积。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1)地层特征由L9灰岩顶或二1煤层下的一层厚砂岩底至砂锅窑砂岩(Ss)底,平均厚97.63m,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与下伏太原组成整合接触。据其岩性组合及沉积特征,分为四段。二1煤段由L9灰岩顶或二1煤层下的一层厚砂岩至大占砂岩(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非线性 理论 水体 采煤 方案 优化 安全性 研究 报告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