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二八年十一月前 言地下水作为广泛分布、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保证居民饮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生态与水环境质量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作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地下水污染现象普遍,且不同程度地呈加重和爆发的趋势。由于地下环境的隐蔽性和系统的复杂性,地下水污染问
2、题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鉴于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构建地下水污染有效防治技术、工程与管理体系,对于实现我国生态和水环境安全的国家战略目标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部署和时任副总理曾培炎同志的指示精神,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同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由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会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城市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等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成立规划编制组,承担规划的具体编制。全国31个省(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基础依据。目 录摘 要I一、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状况I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II三、主要建设任务IV四、投资与效益分析VIII五、
4、保障措施VIII一、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1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的迫切需要11.2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1.3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迫切需要3二、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开发利用状况42.1我国地下水工作历史与现状42.2我国地下水分布特征62.3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状况72.3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与发展趋势102.3.1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10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122.4我国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132.4.1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132.4.2地下水保护与防治薄弱2
5、02.4.3地下水污染监控体系与预警应急体系缺位222.4.4缺乏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222.4.5法律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完善232.5国外地下水污染概况与基本对策242.5.1国外地下水污染概况242.5.2国外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研究状况252.5.3国外对地下水污染采取的基本对策26三、规划总则273.1规划方针273.1.1指导思想273.1.2规划原则273.1.3规划期283.2规划目标293.2.1总目标293.2.2分期目标293.3规划范围303.4规划依据303.5 与其他规划关系31四、规划任务324.1完善地下水保护措施,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324.2强化地下水污
6、染监测,构建地下水污染监测体系334.3突出地下水污染预警,构建预警应急机制与体系344.4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形成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354.5加强地下水污染监管,健全防治与监督管理体系35五、重点项目365.1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建设365.1.1区域地下水保护工程375.1.2地下水源地保护工程395.1.3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425.2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445.2.1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建设445.2.2区域及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评价465.3地下水预警应急体系建设485.3.1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495.3.2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建设495.3.3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
7、505.3.4实施安排505.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515.4.1关键技术研发525.4.2关键设备研制525.4.3标准规范建设535.4.4实施安排535.5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545.5.1法律体系建设545.5.2管理体系建设555.5.3信息管理系统建设55六、投资与效益分析566.1规划总投资566.2投融资方案576.3规划效益综合分析57七、保障措施587.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587.2筹集资金,加大投入597.3健全体系,推广技术597.4完善制度,加强管理607.5加强培训,保障队伍607.6加大宣教,鼓励参与60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
8、年)摘 要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地下水污染正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体健康危害,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部署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全面遏制我国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科学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首要任务,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
9、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污染防治现状、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及重点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以及保障措施。一、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状况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水质条件受水文地质条件控制。按照区域气候、构造、地质和地貌特征,将我国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大区:(1)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2)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3)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4)华东、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质区;(5)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6)青藏高原水文地质区。我国地下淡水的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水是我国70%人口的饮用水源,我国661个城市中
10、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将地下水作为分散式饮用水供水水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表水污染的加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增长迅速,地下水水质也呈现日益恶化的态势。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统计我国118个大中城市近年来的地下水监测结果得出,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城市占33%。构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常量无机物质、微量有毒元素、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有机物质、致病菌和病毒。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
11、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切实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确保地下水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1规划原则根据我国水文地质分区和地下水分布特征,基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的工作基础和薄弱环节,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如下规划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尊重现实、避免重复,分步实施、目标可达。2规划总体目标通过本规划的实
12、施,形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遏制我国地下水污染恶化趋势。切实保护地下水环境,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实现分散式水源的保护。全面建立全国地下水污染监控与突发应急体系,有效提升国家地下水环境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要求,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撑。三、主要建设任务(一)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建设1区域地下水保护工程建设根据区域地下水分布和影响因素,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地下水赋存特征,并结合现有污染源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基础上,进行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工程主要集中在东部大
13、平原水文地质区、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和华东、华中、西南丘陵地水文地质区,项目数共58项,项目内容包括海水入侵防治、矿山地下水保护、油田区等废弃井封填与处理、灰岩地区地下水保护等,规划总投资47.57 亿元。2地下水源地保护工程涉及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防护以及地下水源地地面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全国2149个集中式地下水源地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源地隔离工程302项;地下水源地保护区清拆与搬迁项目181项;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人口搬迁工程145项。规划总投资68.65亿元。3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目的是有效保护我国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基本
14、保护农村分散式地下水水源地,初步改善重点污染地下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和城区、矿区、固体废物处置区等重点地区的污染地下水水质。拟建工程项目362项,规划总投资308.80亿元。(二)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是以地下水污染防治为目标,在已有地下水监测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地下水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区域骨干监测网建设、重点地区监测网建设和区域及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体系建设。1区域骨干监测网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区域控制性地下水污染监测网。按照区域水文地质和地质地貌单元,主要部署在六大水文地质分区中的28个重点地区。突出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地下水环境脆弱区等,规划污染监测网点12000个,控
15、制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16.34亿元。2重点地区监测网服务于重点地区的基础地下水监测网。在区域骨干监测网的基础上,延伸布设重点地区监测网,加强重点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对地下水水源地、城市人口密集区、工矿业开发区等地段进行重点监控,重点监控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规划监测网点11000个,规划总投资16.17亿元。3区域及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评价基于地下水污染的动态性,针对全国重点地区和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开展调查与评价。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按1:25万精度进行,调查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主要部署在平原(盆地)和低山丘陵区,覆盖所有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和潜在地下水开发区。重点地区地下
16、水污染评价按1:5万精度进行,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主要部署在331个地级以上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选择城市人口密集区,大型水源地区等。规划总投资17.25亿元。(三)地下水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地下水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主要涵盖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建设和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等内容。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分析评价和动态模拟系统、预警分析决策系统、通讯系统和其它相关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区域或重点地区地下水质突发性事故或长期预警预报,为有效规避和应对污染事件提供决策支持。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保障系统、技术保障系统、人力资源保障系统
17、、资金与装备保障系统、通信保障和宣传、培训与演练。通过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的建设,能够保证在发生地下水污染事件时迅速反应,有效防范。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监测体系建设、监测能力建设和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发布,为主管部门日常管理、应急决策和供水企业生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规划总投资39亿元。(四)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善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地下水污染预防、控制、治理及管理整体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的顺利
18、实现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与保障。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建设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建设等。规划总投资11亿元。(五)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主要是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为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地下水污染监测、地下水污染治理以及与地下水污染相关的人群疾病预防提供法律保障。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的建设要跨越各部门的行政权界,建立地下水
19、保护与污染防治的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的管理体制与监管机制,形成共享、互动的监管体系。规划总投资3.1亿元。四、投资与效益分析规划投资包括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地下水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等。地下水区域骨干监测网、重点地区监测网、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技术体系等工程建设费用,原则上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省级监控网、地下水水源地保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等,以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主。按照工程性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国家可适当安排部分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困难地区实施本规划。规划投资总额为533.87亿元。其中近
20、期(20082012)经费投入160.60亿元,远期(20132020)经费投入373.27亿元。各类工程投资分别为:地下水保护工程建设116.21亿元,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308.80亿元,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信息系统建设49.76亿元,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39.00亿元,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17.00亿元,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3.10亿元。五、保障措施为使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一是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各部门对地下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统筹规划,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21、。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政府和企业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三是健全体系,推广技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依靠科学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同时,通过建立专家咨询组、组织交流、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技术推广。四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工程设计到项目施工严格按照国家制订的相关基本建设程序执行。五是预防为主,源头监管。污染源管理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应该采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强化污染源监管。六是加强培训,保障队伍。我国严重缺乏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专业人才,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体
22、系,通过各种等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七是加大宣教,鼓励参与。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突出地下水污染危害的现实影响,强化公众的环保紧迫感,形成一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氛围。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宣传和教育的参与和鼓励机制,构建地下水保护全民教育体系,确保受教育者环保能力的有效提高。一、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的迫切需要地下水是我国70%人口的饮用水源,我国661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将地下水作为分散式饮用水供水水源。由于地下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地下水水环境质量对
23、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难以估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地下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据已有调查资料,我国现有300多个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供水紧张。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饮用,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深层水中已有污染物检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数千万人饮用硝酸盐或氟含量超标的地下水,近1.1亿人饮用的地下水是咸水或微咸水。另据2003年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与饮用水污染及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广大农村地区饮用地下水污染现状堪忧。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正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地下水 污染 防治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