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doc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doc(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万吨/日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为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点已从以工业点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城市污水污染为主的控制。本文即为辽宁省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计算,在分析进出水水质之后,结合当地的水文及气候条件,本设计选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进行处理。传统活性污泥法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该方法自191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建成污水试验厂以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
2、理方法,构成传统活性污泥法有3个基本要素:是引起吸附和氧化作用的微生物,即活性污泥;二是废水中的有机物,它是处理对象,也是微生物的食料;三是溶解氧,没有充足的溶解氧,好氧微生物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挥氧化分解作用。本文详细计算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各处理构筑物,也进行了污水及污泥高程布置及基本的成本概算。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厂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污水处理 污泥处理 目录摘要I第一章 绪论11.1 水污染现状11.2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原理11.3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流程21.4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31.5选择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理由31.5.1设计原始资料31.5.2工艺选择3第二章 编制依据及设计内容
3、42.1 自然状况42.1.1地形地貌42.1.2水文状况42.1.3地质条件42.1.4气象条件42.2 处理流程选择52.2.1污水处理流程的选择原则52.2.2应考虑的其他一些重要因素5第三章 污水总泵站的设计计算63.1污水泵站的组成63.2选择泵房的条件63.3选泵的条件63.4污水泵房的工艺流程73.5污水泵站设计计算73.5.1选泵前扬程估算73.5.2水泵机组的选择83.5.3泵前格栅计算83.5.5集水池设计计算133.5.6机器间设计计算153.5.7泵站仪表163.5.8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16第四章 污水的一级处理184.1格栅及其设计184.1.1格栅间隙数184.1.
4、2格栅槽宽度184.1.3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184.1.4格栅部分总长度194.1.5每日栅渣量计算194.1.6进水与出水渠道194.2沉砂池及其设计204.2.1沉砂池有效容积204.2.2水流过水断面积204.2.3沉砂池宽度214.2.4沉砂池长度214.2.5每小时所需空气量计算214.2.6沉砂室所需容积214.2.7每个沉砂斗容积214.2.8沉砂斗上口宽度224.2.9沉砂斗有效容积224.2.10进水渠道224.2.11出水装置224.2.12排砂装置234.3初沉池及其设计234.3.1沉淀池表面积244.3.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244.3.3沉淀部分有效容积244.3.4沉
5、淀池长度244.3.5沉淀池宽度244.3.6沉淀池格数244.3.7校核长宽比及长深比254.3.8污泥部分所需容积254.3.9每格沉淀池污泥部分所需容积254.3.10污泥斗容积254.3.11沉淀池总高度264.3.12进水配水井264.3.13进水渠道264.3.14出水堰274.3.15出水渠道274.3.16进水挡板、出水挡板274.3.17排泥管284.3.18刮泥装置28第五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295.1曝气池及其设计295.1.1曝气池的计算与各部分尺寸的确定295.1.2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315.1.3供气量的计算325.1.4曝气池进出水系统335.1.5空气管系统计算
6、355.1.6空压机的选定39第六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后处理406.1二沉池及其设计406.1.1沉淀池表面积406.1.2沉淀池直径406.1.3沉淀池有效水深406.1.4径深比416.1.5污泥部分所需容积416.1.6沉淀池总高度416.1.7进水管的计算426.1.8进水竖井计算436.1.9稳流筒计算436.1.10出水槽计算436.1.11出水堰计算446.1.12出水管456.1.13排泥装置456.1.14集配水井的设计计算456.2消毒接触池及其设计466.2.1消毒剂的选择466.2.2消毒剂的投加466.2.3消毒接触池设计476.3计量设备486.3.1计量槽主要部分尺
7、寸486.3.2计量槽总长度496.3.3计量槽的水位496.3.4渠道水力计算496.3.5出厂出水管50第七章 污泥处理工艺517.1污泥浓缩池及其设计517.1.1初沉池污泥量计算517.1.2剩余污泥量计算517.1.3污泥浓缩池设计计算527.2贮泥池及其设计557.2.1贮泥池进泥量计算567.2.2贮泥池的容积567.2.3贮泥池高度577.2.4管道部分577.3污泥消化池及其设计577.3.1容积计算587.3.2平面尺寸计算607.3.3消化池热工计算607.3.4污泥加热方式647.3.5混合搅拌设备657.3.6消化后的污泥量计算667.3.7沼气产量677.3.8一级
8、消化池的管道系统677.3.9二级消化池的管道设计697.3.10贮气柜717.3.11沼气压缩机727.4污泥脱水727.4.1脱水污泥量计算727.4.2脱水机的选择737.4.3附属设施73第八章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768.1高程布置的原则768.2污水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768.2.1构筑物水头损失768.2.2管渠水力计算778.2.3污水处理高程布置778.3污泥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798.3.1污泥管道水头损失798.3.2污泥处理构筑物的水头损失798.3.3污泥处理高程布置808.4污泥泵房80第九章 污水处理厂概算及处理成本819.1计算原则819.2污水厂建设直接费用819.
9、2.1场区平面技术经济概算819.2.2污水泵房技术经济概算819.2.3沉砂池技术经济概算829.2.4初次沉淀池技术经济概算829.2.5二次沉淀池技术经济概算839.2.6曝气池技术经济概算849.2.7消毒接触池技术经济概算849.2.8污泥回流泵房技术经济概算859.2.9污泥浓缩池技术经济概算859.2.10污泥脱水机房技术经济概算869.2.11消化控制室技术经济概算879.2.12污泥消化池技术经济概算879.2.13机修间技术经济概算899.2.14鼓风机房技术经济概算899.2.15综合楼技术经济概算909.2.16贮泥池技术经济概算909.2.17贮气柜技术经济概算909
10、.2.18变配电间技术经济概算909.2.19加氯间技术经济概算919.2.20仓库技术经济概算919.2.21锅炉房技术经济概算919.2.22总直接费用计算919.2.23间接费919.2.24其它费919.2.25工程总投资919.3污水处理成本919.3.1电费919.3.2药剂费929.3.3工资福利费929.3.4折旧提成费929.3.5检修维护费929.3.6其它费用929.3.7年经营费用939.3.8污水处理成本核算93第十章 结论94参考文献96第一章 绪论1.1 水污染现状: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
11、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 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
12、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1.2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原理:传统活性污泥法是依据废水的自净作用原理发展而来的。废水在经过沉砂、初沉等工序进行一级处理,去除了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BOD后即进入一个人工建造的池子,池子犹如河道的一段,池内有无数能氧化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同天然河道相比,这一人工的净化系统效率极高,大气的天然复氧根本不能满足这些微生物氧化分解有
13、机物的耗氧需要,因此在池中需设置鼓风曝气或机械翼轮曝气的人工供氧系统,池子也因此而被称为曝气池。 废水在曝气池停留一段时间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绝大多数被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成无机物,随后即进入另一个池子沉淀池。在沉淀池中,成絮状的微生物絮体活性污泥下沉,处理后的出水上清液即可溢流而被排放。 为了使曝气池保持高的反应速率,我们必须使曝气池内维持足够高的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为此,沉淀后的活性污泥的一部分又回流至曝气池前端,使之与进入曝气池的废水接触,以重复吸附、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在这一正常的连续生产(连续进水)条件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不断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由于合成作用
14、的结果,活性污泥数量不断增长,因此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量愈积愈多,当超过一定的浓度时,我们适当排放一部分,这部分被排去的活性污泥常称作剩余污泥。曝气池中污泥浓度一般控制在23g/L,废水浓度高时采用较高数值。废水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常采用48小时,视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而定。回流污泥量约为进水流量的2550%左右,视活性污泥含水率而定。曝气池中水流是纵向混合的推流式。在曝气池前端,活性污泥同刚进入的废水相接触,有机物浓度相对较高,即供给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食料较多,所以微生物生长一般处于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后期或稳定期。由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气时间比较长,当活性污泥继续向前推进到曝气池末端时,废水中有机物
15、已几乎被耗尽,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它的活动能力也相应减弱,因此在沉淀池中容易沉淀,出水中残剩的有机物数量少。处于饥饿状态的污泥回流入曝气池后又能够强烈吸附和氧化有机物,所以普通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都很高,达到9095%左右。1.3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流程:废水首先经过机械格栅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经提升泵将废水提升到曝气沉砂池,去除污水中砂子、煤渣等比重较大的颗粒。然后污水进入平流式初沉池作预处理,去除较细小的悬浮有机物;然后进入曝气池,污泥中的微生物处理除去BOD5、COD等有机物,再进入辐流式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部分活性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有足够的微生物分解有机
16、物,出水经加氯接触池消毒后经巴氏计量槽排入水体。初沉池 、曝气池和二沉池的污泥混合后进入污泥浓缩池浓缩后降低污泥中的含水率,浓缩池的上清液回流到初沉池进行再处理,再经污泥消化池处理含有机物的污泥,防治污泥腐烂发臭,消化后的污泥再经带式压滤机进行脱水,污泥晾晒后外运。工艺流程图如下:1.4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1)有机物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的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历了一个从池道端的对数增长,经减速增长到池末端的内源呼吸的完全生长周期。(2)在池首端和前段混合液中的溶解氧浓度较低。(3)微生物生长一般处于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后期或稳定期。由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时间比较长,当活性污
17、泥继续向前推进到曝气池末端时,废水中有机物已几乎被耗尽,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它的活动能力也相应减弱,因此在沉淀池中容易沉淀,出水中残剩的有机物数量少。处于饥饿状态的污泥回流入曝气池后又能够强烈吸附和氧化有机物,所以普通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都很高,达到9095%左右。1.5选择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理由:1.5.1设计原始资料:平均流量:15万吨/天,即1.736 m3/s,变化系数1.15;Q设计水量=平均流量变化系数=1.996m3/s,进水:COD:350 mg/L,BOD5:270 mg/L,SS:225 mg/L,PH:7.0;出水:COD:60 mg/L,BOD5:20
18、 mg/L,SS:20 mg/L,PH:6.5-7.5;处理程度计算:COD:82.8%,BOD5:92.6%,SS:91.1%。1.5.2工艺选择:本设计对BOD5去除率要求较高,对氮磷的去除没有特殊要求,选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因为该工艺对BOD5去除率高,可达90%95%,稳定性较强,系统启动时间短,一般为24周,很少产生臭气,不产生沼气,对污水的碱度要求低。第二章 编制依据及设计内容2.1 自然状况:2.1.1地形地貌: 沈阳市位于辽河平原中部,东部为辽东丘陵山地,北部为辽北丘陵,地势向西、南逐渐开阔平展,由山前冲洪积过渡为大片冲积平原。地形由北东向南西,两侧向中部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
19、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内最高处在大东区,海拔65米;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米。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间。东陵区多为丘陵山地;新城于区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渐平坦;苏家屯区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区同于洪区一样,都是冲积平原。新民、辽中两县的大部分地区为辽河、浑河冲积平原,有少许沼泽地和沙丘,新民县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积为102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分布于东部山区的西坡,向西南渐拓。沈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活性污泥 工艺 城市 污水处理 工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