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中山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编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时间:二一一年八月1 项目由来中山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山市迫切需要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交通安全、有序、通畅、方便和高效的综合目标。拟建项目位于歧江河西侧,贯穿西区和沙溪镇两个镇区。目前,西区路网相对较疏,南北向的主干道有105 国道、翠景南路、彩虹大道、中山一路;东西向的主干道有博爱路、富华道、北环路。沙
2、溪镇紧邻西区,但干线公路密度低,目前南北向的主干道只有105国道,东西向的主干道有博爱路及南环路,南北向主干道的缺乏导致各公路之间联系较弱,交通可达性较差,镇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不紧密。本项目的建成能够配合歧江河“一河两岸”建设工程的规划实施;加速周围国土资源的开发,对完善和构建城市路网,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与整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对促进西区及沙溪镇的城市化进程、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西堤南路道路工程位于歧江河西面,呈南北走向。北起中山二桥桥底接蓝波路,南下穿南环路桥底至其以南大约180 m处止,总长1585.67m。道路等级为城市级次干道,路宽24m,在桩号K0+
3、654 处设计一斜长26m,与道路交角成70的两孔简支梁桥,在南环路桥底处设计一环形岛避开桥梁墩台,设计车速为30km/h。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4年7月修订)的有关规定,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并经监测、调查、类比分析及模型计算后,编制完成了西堤南路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该报告书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将作为本项目环境管理的主要技术文件。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基
4、本情况项目名称:西堤南路道路工程建设单位: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 道路等级:城市级次干道项目性质:新建(E-4721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总投资: 3150万元建设工期:施工工期约12个月建设地点:中山市西区、沙溪镇2.2 项目建设内容西堤南路道路工程位于歧江河西面,呈南北走向。北起中山二桥桥底接蓝波路,南下穿南环路桥底至其以南大约180 m处止,总长1585.67m。道路等级为城市级次干道,路宽24m,在桩号K0+654 处设计一斜长26m,与道路交角成70的两孔简支梁桥,在南环路桥底处设计一环形岛避开桥梁墩台,设计车速为30km/h。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
5、程、给排水工程、综合管线工程、道路照明及绿化工程等。设计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等级:城市级次干道(2)设计车速:30km/h(3)车道数:双向4车道(4)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5)抗震烈度:按度设防(6)路面设计年限:30年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 生态环境拟建道路区域为城市生态,区域植被资源不丰富,以人工绿化植被为主。无名木古树、无国家、省重点保护植物;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大型动物已绝迹,无保护动物。3.2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点位处SO2、NO2日均值、小时值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TSP、PM10日均值均能达到GB3095-19
6、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3.3 声环境各监测点位各监测结果均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来说,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3.4 地表水环境根据现状评价结果,中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下游石岐河的两个监测断面各监测因子中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监测结果普遍超标,溶解氧在2010年2月2日退潮段监测结果略有超标,除此之外,其它监测因子各监测时段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限值要求,说明中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下游石岐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已不能满足类水体的要求。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4.1 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路基的填方、挖方等施工活动直
7、接破坏占地上的植被,造成地表裸露,从而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定的变化。被破坏的植被主要是沿线常见种,对区域生物资源影响不大;其次施工造成部分地面的裸露,如被雨水冲刷将造成水土流失;施工对区域的动物影响较小。营运期道路本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项目为城市规划道路,道路建成后周边的土地将迅速被开发,推动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4.2 环境空气(1)施工期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是TSP,建议在易扬尘的作业时段、作业环节采用洒水的方法减轻TSP污染,只要增加洒水次数,可大大减轻TSP的污染。施工单位应对粉状物料的存放应做好防护工作,防止风吹扬尘。此外,现有城市道路路面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均采用外购商品,密
8、封运输的方式,消除了现场搅拌产生的扬尘。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暂时的,工程竣工后,影响也随之结束。(2)营运期项目建成后,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道路沿线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浓度呈上升趋势。虽均未出现超标情况,但为保护沿线大气环境质量,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污染控制。因此在靠近道路两侧,特别是敏感区附近多种植乔木、灌木,以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4.3 声环境(1)施工期根据预测结果,单台机施工机械噪声昼间最大在距声源3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最大在300m以外方可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限值;昼间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噪声在距声源6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达
9、标距离大于300m。项目施工噪声主要会对距离较近的敏感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需要重点考虑距离道路较近的敏感点,可通过调整施工时间,设置围挡噪声设施等防护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运营期项目建成运营后,各预测年份昼间在道路红线处均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夜间预测结果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距道路红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12年2m,2018年为6m;2026年8m。各预测年份昼间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距离道路红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12年8m,2018年为14m;2026年1
10、8m。夜间预测结果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距道路红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12年16m,2018年为24m;2026年32m。拟建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声环境敏感点主要是世纪新城小区。各年份的预测结果显示,本道路的建设,使周边环境噪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各预测年份,昼间、夜间预测结果均能满足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本项目建成后对沿线世纪新城影响不大。4.4 水环境(1)施工期项目为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不设施工营地,无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周边水环境污染的情况。施工期生产废水经在施工场地建立临时隔油池和沉砂池,回用沉淀后的废水。施工废水经过处理后对周边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路道 工程 新建 项目 环境 影响 报告书 简本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8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