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3999552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doc
《5713999552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713999552宜昌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doc(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总 论1.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立市”的理念,按照“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的要求,坚持流域污染防治与饮用水源保护并重,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法治,严格监管,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2规划原则1、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原则:深化流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末端治理与源头预防有机结合,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和流域生态环境安全。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
2、则:以战略地位重要、环境敏感度高、环境问题突出的饮用水源地为重点,解决重点环境污染问题,保护重要饮用水源地,统筹兼顾其它饮用水源地保护,统一规划,轻重缓急地分步有序推进实施。3、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各项工作均坚持科学性原则;规划方案制定、技术方法研究,应体现前瞻性、可操作性,以保障其有效性并得以落实。4、与相关规划协调原则:规划在遵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相关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土地及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兼顾各行业需要,统筹安排,保证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积极动员公众参与的原则:饮用水源地保护、饮用水安全的保障是与社会
3、公众密切相关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规划各方面充分体现公众参与。1.3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0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1986.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11)农药管理条例(1997.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07)饮用水水源保
4、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618-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4653-199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19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纲要基本思路(宜昌市计划委员会)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宜昌市“十一五”环
5、境保护规划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划1.4规划范围与目标1.4.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全市包括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猇亭区、点军区、夷陵区主要现有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即夷陵区的官庄水库,葛洲坝的二江饮用水源地、猇亭区的善溪冲水库,点军区的楠木溪水库,宜都市的清江饮用水水源地、长江饮用水水源地,枝江市的长江饮用水水源地,当阳市的巩河水库。1.4.2规划时段总体规划期为20062020年。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原则,将规划期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达到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明确、便于操作的目的,其中近期为规划的重点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近期):20062010年;第二阶段(中期
6、):20112015年;第三阶段(远期):20162020年。1.4.3规划目标第一阶段(近期):完善宜昌市饮用水源保护法规和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到各水源地以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为基准的水环境容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达标率100%。第二阶段(中期):进一步削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负荷,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0%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第三阶段(远期):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到各水源地以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为基准的水环境容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达标率100%。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基
7、础工作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规划规划实施保障体系规划技术支撑点源污染防治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工程投资效益评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应急能力建设工程管理能力建设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核定环境基础情况调查环境状况评价成果输出图1-1 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图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规划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情况调查为基础,评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查清水源地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根据水源地环境容量,得出各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全面核定和划分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和建
8、设工程、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水源地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及工程实施效益评估,并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包括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概况、水环境质量状况、供水能力、水源地流域内污染源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治理与规划、环境管理状况等方面。2.1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2.1.1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接荆州,北邻襄樊和神农架,南及西南毗邻湘西和鄂西自治州,西接长江三峡,溯流直达巴蜀,自古
9、便是鄂西川东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峡口明珠”之美誉。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市市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横跨长江两岸,距省会武汉市公路355km,水路706km,铁路572km;西距重庆市水路648km,现辖远安、兴山、长阳、五峰、秭归五个县,宜都、枝江、当阳三个县级市,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以及猇亭五个城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草埠湖农场,国土总面积2.10845万km2,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248km2。宜昌市行政区划图见
10、附图一。(2)地质地貌宜昌市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坡上的低矮丘陵地带,地形总体由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山势由陡峭趋于平缓。东西最大横距174.08km,南北最大纵距180.6km。宜昌市区内的山川地势主要由两个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其一为南津关以北长江两岸由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地貌,其二为南津关以南由白垩系砂泥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的丘陵、河谷平原。总体特征如下:地貌类型多样。市区内西北高、东南低,山顶高程由350m逐渐向东南降为200m,呈一缓倾的斜面。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势较平。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和岗地三种类型。其中,低山占29.8%,主要
11、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的边缘地区;丘陵占47.2%,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部;中部为平原和岗地,占14.4%;水域占8.6%。市区长江两岸的地形对比悬殊。江南岸为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其群峰连绵,层峦叠翠,地势险要,山峰临江一面近似绝壁。一般海拔在200-250m之间。江北岸为大巴山山脉的荆山山脉东延部分,以西陵山、镇境山、东山、白马山为界,以东多为丘陵分布,海拔在100150m之间,城区主要建筑在江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东北山环,西南水绕”,呈带状分布。三江两岸及镇川门至伍家岗一带为一级阶地,海拔57-59m,上部为褐色粘砂土、夹砂粘土、粉砂、下部为卵层,厚731m。西坝屯甲沱附近及石子岭、樵湖岭
12、、珍珠岭、桃花岭一带,为二级阶地,呈南北向月芽形分布,海拔在65-75m,上部为棕黄色微带红色的粘土,下部为含泥卵石层,厚17390m。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一线;与镇境山、肖家岗、东山一线之间,即东湖(现已填平)。铁路坝、南湖一带,地势明显低凹,是距今12000年前长江一个河汊的故道。地势微具波状起伏。市区内地势自长江两岸向北、向南逐渐抬升,即北岸由北北东至南南西和北西至南东两个方向渐低,南岸由南南西至北北东和南东至北西两个方向渐低,呈缓岗浅切沟谷交替镶嵌出现,南津关以北长江两岸的低山,其山势高峻,沟谷深切而狭窄,山顶标高一般为180300m,最大标高375m,相对高差100余m,最
13、大高差达300m。南津关以南由于沟谷系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倾向发育,因而形成似桌状山和单面山之间过渡类型的波状浅丘,山体总体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向、山顶浑圆、坡度平缓。山顶标高一般为90-250m,相对高差为20100m。长江南岸山体尤为雄伟壮观,受长江水流侧向侵蚀冲刷作用,切割较深,呈现一系列峭壁的三角面山丘临江屹立。市区500m以上的山峰有6座,200500m的山峰有26座。市区北部(长江北岸)境内最高点544.2m,地势由北西向南东逐渐降低,沿长江一带地势较平坦,有较宽阔的河漫滩,平均海拔70m,市区南部(长江南岸)境内,最高点海拔710.3m,地势由南向北降低,临江一面大都山势陡峭。全市最
14、高点与最低点相差663.1m。沟谷发育,多呈树枝状展布,沟谷浅而宽,多呈“U”型。沟谷内均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宜昌市地形地貌见附图二。(3)气候特征宜昌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根据宜昌市气象台历史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8,一月份平均气温4.7,七月份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温度-9.8,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风速1.5m/s。年平均无霜期272天。宜昌市年平均降雨量1158mm,每年5-10月为汛期,洪水多集中在7-9月。常年主导风向为ESE风,风向频率10.333%,次主导风向为SSE、SE和N
15、NW风,风向频率分别为8.6679%、7.9836%和6.6378%;风向频率最低的为SW风,频率为1.7108%。年静风频率为23.7%。(4)水文宜昌市江河纵横,水量丰富。市域内的地表水系属长江干流水系,河流众多。长江流经市域230km,清江流经市域153km,还有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等10km以上的河流共99条,过境客水量约4581亿m3,占全市年均总水量的96%以上。宜昌市共有湖泊11个,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和当阳市境内,面积11.9km2。宜昌市降水量丰沛,径流量很大,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60亿m3。境内以长江为主干,集水面积超过50km2的大小河流有64条,全市河流总长达到5089km
16、,总集水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1.5%,河网密度为0.24km/km2。除长江干流外,境内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其他主要河流有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黄柏河、清江、沮漳河及清江一级支流渔洋河。宜昌市主要水系见附图三。(5)湖泊、水库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到东部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区及丘陵地势占总面积的90%,湖泊面积较小。全市共有湖泊11处,总面积11.9 km2,集中分布在枝江及当阳市的平原地区,主要有:陶家湖、东湖、季家湖等。宜昌市域范围内的大、中、小水库490余座,总库容量约为59.8108m3。天然水库有巩河水库、漳河水库水库等,主要分布在当阳、枝江、宜都市。另有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17、而形成的河道型水库,主要有葛洲坝库区,水域面积8.7 km2,库容15.8108m3;清江隔河岩库区,总库容34108m3;清江高坝洲库区,库容4.33108m3;将会形成的三峡库区,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水库,水库面积约1080 km2,总库容达393108m3,其中调节库容165108m3,系调节水库。(6)土地利用 宜昌市处于鄂西南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全市山地14358 km2,占67.64%;丘陵4788 km2,占22.56%;平原2081 km2,占9.8%。2004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占17.93%,园地占3.88%,林地占59.2
18、7%,牧草地0.1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3.85%,交通用地占1.08%,水域占5.70%,未利用地占8.14%。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376亩,耕地面积中:灌溉水田占32.22%,望天田占3.39%,水浇地占4.02%,旱地占57.57%,菜地占2.80%。全市15的耕地面积3613002.9亩,占63.29%;15-25的耕地面积1187220.3亩,占20.80%;25的耕地面积908031.7亩,占15.91%。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9个、森林公园10处、风景名胜区6处、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生态村(场)。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28.09 km2,其中园林绿化面积
19、24.39k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2%。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2km2。宜昌市生态环境正趋于良性发展。(7)水资源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141.14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55,产水模数66.1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为356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4180立方米。2.1.2社会、经济状况(1)人口状况 截至2005年底,宜昌市辖5区5县3市,全市共有乡25个、镇61个、街道办事处20个、村民委员会1634个、居委会253个。2005年市域人口40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城
20、镇化率41%,居住有汉族、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彝族、维吾尔族、白族、朝鲜族、藏族、土族、布依族、瑶族、仡佬族、黎族、畲族、锡伯族、拉祜族等3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比例的89.5%,土家族占人口比例的10.2%。宜昌市人口迁移特征为:市域农村劳动力向省外发达区域务工转移,暂住人口有增加的趋势,市域人口向市区集中,各县市人口向县市行政所在地集中,另外,三峡移民带来人口布局有所变化。2005年,宜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3108元,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
21、使用面积22.1m2,比“九五”期末增加7.6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新增就业25万人。2005年,宜昌市全市共有大中小学校1335所,在校学生662335人,教师45712人,全市城区和县镇入学率100%,农村入学率99.72%。根据宜昌市总体发展战略,到2010年,宜昌市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万人,主城区总人口为10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社会经济状况2005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713999552 宜昌市 饮用水 水源地 保护 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