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毕业论文.doc
《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宁安铁路测量工程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 适用于宁安铁路客运专线NASZ-6施工测量放样工作2作业准备2.1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2.1.1 测量放样前,应从设计院、国家测绘局、宁安公司等合法取得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2.1.2 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2.1.3 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2.1.4 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批准的图纸放样。 2.
2、1.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22 放样前准备2.2.1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2.2 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2.2.3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2.2.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
3、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3技术要求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方法。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业时请严格执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本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4.1.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
4、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4.1.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4.1.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4.1.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4.1.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4.1.6观测员转动仪器
5、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 测量平距D。 4.1.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D。4.1.8重复过程7,直到D小于放样限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4.1.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4.1.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4.1.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4.1.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
6、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4.1.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4.1.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4.1.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4.1.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4.2 全站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4.2.1在未知点P上架设全站仪,整平;在已知点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4.2.2测量PA间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PC方向间
7、的水平角,。4.2.3用D、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4.2.4 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A-DH。6.5.5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点的高程。4.2.5 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相同。4.3 全站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4.3.1在未知点上安置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整平;在已知点A、B、C、D上安置照准标志。4.3.2以四点中较远点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B、C、D、A方向值两个
8、测回;4.3.3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P点最后坐标。4.3.4如果测站周围200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厘米),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4.3.5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4.3.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
9、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4.3.7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4.3.8观测员转动全站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D,并标定下来。 4.3.9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记。天顶距(或立角),计算平距D,与理论平距D比较:D=D-D,用钢尺在全站仪视线方向上量取D,标定放样点。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4.3.10重复上两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4.3.
10、11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4.3.12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4.3.13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4.3.14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 4.3.15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4.3.16 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4.4方向交会法放样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 毕业论文 施工 作业 指导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