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监测作业指导书.doc
《测量监测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监测作业指导书.doc(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无砟轨道平面精密测量网一般分三级控制,即CP、CP、CP。CP、CP为GPS控制测量点,由设计单位布点测量,施工单位复测,采用Leica或Trimb GPS接收机按照相应等级作业即可完成。轨道控制网(即CP网)是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而从德国引进的,其测量精度高、外业数据采集量大、网形结构规则、平差计算量大等特点决定了其测量方法和平差模型都完全不同于传统控制测量,需要人员、仪器、CP标志元器件及相关软件的配套,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CP测量将会失败。本作业指导书主要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
2、85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以及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结合集团公司武广客运专线、京石客运专线、沪宁城际测量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无砟轨道的测量技术编制而成。主要内容包括无砟轨道高级控制网的复测、CP控制测量、CRTS板式无砟轨道精调测量、CRTS板式无砟轨道精调测量、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精调测量、轨道加密基准点GRP测量及沉降观测。参加编写人员:罗株柠、刘晓野、徐双民、张旭东、唐达昆、施建、刘国雄。由于时间紧,章节多,编制难免存在疏漏,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修订。目 录无砟轨道精测网复测作业指导书1无砟轨道CPIII精密测量作业指导书7无砟轨道
3、加密基桩GRP控制点测量作业指导书19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测量作业指导书27无砟轨道CRTS型板精调测量作业指导书33无砟轨道CRTS型板测量作业指导书42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路基、桥涵、过渡段、隧道)49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70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71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72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73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74附表6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75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76附表8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77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78附表10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79附表1
4、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80附表12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81附表13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82附表14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83无砟轨道精测网复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条文适用无砟轨道基础平面控制网CPI,线路平面控制网,CP及二等水准点复测。2 作业准备2.1资料准备2.1.1 项目上场后,应立即组织交接桩和复测。交接桩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参加,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桩橛点交,同时进行线下工程测量成果资料的移交,并签订交接桩协议书。交接协议书一式三份,应附有交桩资料详细清单,清单中应分类说明交桩点号明细、等级、坐标(投影带、投影面等)和高程系统等。2
5、.1.2 设计单位提交的测量成果应包括:2.1.2.1 CPI、CP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点之记。2.1.2.2 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橛的外型交接。2.1.2.3 线路平纵断面资料,线路平纵曲线参数。2.2 人员准备复测人员应符合相关规定。测量人员应具备测量资格证,持证上岗。平面测量人员数量根据GPS接收机台数配备,一般每台GPS接收机配备2人。高程测量每组配备3人。2.3 仪器、设备准备2.3.1 平面CP、CP控制网测量,外业采用的GPS接收机为标称精度不大于5mm+1ppm双频接收机;标称精度不大于5mm1ppm单频接收机仅用于CP控制网测量外业。高程测量采用电子水准仪,型号为LeicaDN
6、A03或TrimbleDini12,标称精度为:0.3mm/km。2.3.2 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检定部门检定,并在有效期内。2.4 采用技术标准2.4.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4.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 CPI、CP平面控制网复测3.1复测方案3.1.1控制网网形复测时先进行外业GPS测量网形构网设计、对于个别丢失的控制点,应及时在原控制点附近补设,联测点尽量与设计保持相同,以保证原控制网形。3.1.2外业测量CPI复测采用双频GPS接收机,静态测量方法进行,按二等精度作业要求施测。首先复测CPI控制点,与CP0联测,以
7、CP0约束CPI。整个标段CP控制网与CP0框架控制点采用双频GPS接收机按B级GPS技术要求进行联测。每个CP0框架点至少与2个CP控制点联测,按照设计院联测点进行联测,若相邻标段交接处与CP0框架点较远,相邻标段可互换搭接段数据。CP复测采用双频GPS接收机,静态测量方法进行,按三等精度作业要求施测。复测CP时,与管段内所有CPI联测,以CPI约束CP。3.1.3标段联测标段分段复测时,搭接处选取的相邻共用平面控制点一般应不少于2个,坐标换带时应不少于4个;高程搭接应不少于一个共用水准点,并与相邻标段签订书面共用桩协议。3.1.4 内业数据处理基线解算采用广播星历,使用商用GPS数据处理软
8、件(LGO、TGO)进行基线解算。基线合格后采用基线平差软件(武汉大学COSA软件)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和二维约束平差,得到复测坐标。基线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要及时通知外业组重新进行外业测量。在基线解算满足规范要求后,CPI采用CP0框架控制点进行约束,使用GPS平差软件进行整体平差。CP控制网采用经过复测后证明是可靠的本测段所有CP控制点进行约束。CP的数据应采用设计院提供的勘测成果或复测后设计院提供的修正测量成果。3.2 作业技术要求3.2.1作业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项 目CP(B级)CP(C级)静态测量卫星高度角()1515有效卫星总数5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020时段长度
9、(min)9060观测时段数212数据采样间隔(S)1515PDOP 或GDOP683.2.2 天线应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 1mm。每时段开机前和关机后各量一次天线高,三个方向天线高互差不大于2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天线高;3.2.3 观测时详细记录测站点号、日期、时段、天线高、观测者、记录者等;3.2.4 开机后应检查有关指示灯与仪表;3.2.5 观测中应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数据记录信号灯等情况,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3.2.6 观测中在接收机10m内禁止使用对讲机和手机;3.2.7 每日观测结束后,当天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并拷贝成一式两份,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3.
10、3 精度要求 3.3.1 各独立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规定: ; 环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式中: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的边数;3.3.2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小于。3.3.3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均满足下式: Vx3, Vy3, VZ3GPS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式中:中误差(mm);d相邻点间距离(km)3.3.4 GPS测量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1.31/180000CP1.71/1000003.3.5 可重复性测量精度和相邻点位的相对精度:控制点可重复性测量精度相对点位精度CP108+d10-6CP15104 高程控制网复测4.1 复测
11、方案4.1.1 复测水准线路按设计布设水准路线路逐点顺序测量,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整个标段至少联测两个深埋水准点。高程复测时,可将线路加密水准点一并纳入高程点复测。4.1.2 外业测量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0.3mm/km的电子水准仪,按设计同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采用设计院提交的深埋水准点或基岩点作为起闭点,对于区域地面沉降区域要联测到基岩点,按附合水准方法施测。观测顺序为:往返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4.1.3标段联测标段分段复测时,高程联测应伸入相邻标段至少于一个共用水准点,并与相邻标段签订书面共用桩协议。4.1.4 内业数据处理高程控制网以联测的深埋水准点或基岩点为起算
12、点,用专业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4.2 作业技术要求4.2.1 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点复测限差要求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往返不符值或闭合差(mm)复测较差(mm)二等1.04.2.2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4.2.3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4.2.4 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观测,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气泡居中,标尺垂直。跨越较大河流或水域时,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有关技术要求执
13、行。4.2.5 水准测量野外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M1.0mm;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Mw2.0mm。M、Mw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或环线周长(km); n 测段数; W 水准路线的环线闭合差(mm); N 水准环数。5 精测网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对比评价5.1 CPI、CP成果评价将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进行对比,当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成果较差超限时,再次复测,查明原因。当确认设计单位成果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及时与监理、设计单位协商,对成果进行更正;复测成果与设计单位成果较差
14、满足限差要求时,应采用设计单位测量成果。采用GPS复测CP、CP控制点,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坐标较差应满足下表的要求:表5.1-1 控制点的点位精度要求(mm)控制点相对点位精度同精度复测坐标较差限差CP10 20 CP10 15表5.1-2 GPS复测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控 制 网 等 级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 CP1/130 000 CP1/80 0005.2 高程控制点成果评价每条水准路线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算得的高差偶然中误差M和按环闭合差算得的全中误差Mw超限时,应先重测不符值或闭合差较大的测段,使其满足精度要求。与设计高差比较符合6mm,对高差较差超限的测段应再次
15、测量确认。复测高程与设计高程比较,以期发现沉降趋势或规律。当确认设计单位勘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对勘测成果进行处理。6、复测成果整理6.1复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复测成果报告。复测成果报告应包括复测的技术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测量人员、设备、测量方法、起算数据稳定性的检验分析、内业计算以及超限原因分析和成果取用等内容。具体如下:6.1.1精测网复测技术设计书(包括平面和高程技术设计书);6.1.2精测网复测报告,复测报告内容应包括:(1)任务依据、技术标准、测量日期、作业方法、人员设备、数据处理方法、控制网测量精度、复测点现状分析、复测资料尚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复测
16、结论等。(2)闭合环闭合情况及精度统计。(3)起算点的点号、坐标,起算点稳定性分析。(4)平面控制网坐标成果,包括点号、平面坐标、坐标中误差、点位中误差、点对的坐标方位角及精度、平面边长及精度、复测基线、坐标成果和设计成果的比较。(5)高程控制网高差成果,包括点号、距离、往返测高差、往返测不符值、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复测高差和设计高差的成果比较。6.1.3复测报告的附件:(1)GPS、水准仪等设备的鉴定证书。主要测量人员资格证书。(2)施测单位的测绘资质证书。(3)平面控制网图、基线报告、闭合环报告、约束和无约束平差报告;(4)高程水准测量线路示意图、水准测量原始观测数据;(5)GPS测量和水准
17、测量的外业观测原始记录手簿。7、精测网复测注意事项7.1 CP、CPGPS复测坐标推算不能单点推算,以避免误差放大。7.2 数据处理应先采用LGO或TGO等随机商业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得到基线文件后,再采用COSA GPS平差软件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和二维约束平差,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时,固定已知点点位分布要均匀且稳定性良好。7.3坐标投影换带进行坐标转换时,应采用专用软件Geotrans进行,要注意大地高(参考椭球面)与水准高(似大地水准面)两个高程系统之间的高程异常值,以减小投影变形。无砟轨道CPIII精密测量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条文适用无砟轨道CP测量。2 作业准备2.1资料准备2.1.1
18、CP正式测量前,应收集本标段CPI、CP及二等水准控制点资料。并对控制点进行全面复测,确认CPI、CP及二等水准点等基础资料成果准确、可靠。2.2 人员准备2.2.1 复测人员应符合相关规定。测量人员应具备测量资格证,持证上岗。测量人员数量为:平面测量每组4人,高程测量每组3人。2.3 仪器、设备准备2.3.1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检定部门检定,并在有效期内。采用仪器精度不低于下表1和表2的有关要求:表1 轨道控制网CP控制测量使用仪器精度要求仪器类型相关要求备注全站仪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mm+2ppmTCA2003、TCRP1201+、TrimbleS8精密镜重复性和各标志
19、点间互换性安装误差X、Y、H均不大于0.3mm。金属框精密棱镜、sinning棱镜温度计测量精度应不低于0.5气压计测量精度应不低于5hpa水准仪每公里水准测量往返测高差中数测量的中误差不大于1mm/km。DNA03、Dini12水准标尺整体铟瓦水准标尺带尺垫2米条码尺表2 轨道控制网CP控制测量使用的配件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CP测量标志几何尺寸的加工误差重复性安装误差互换性安装误差备注精度指标0.01mm0.05mm0.3mm0.3mm平插口型、球棱镜型注:1 CP测量标志应满足“铁建设200880号” 文的相关要求。2 CP测量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和互换性安装误差,指的是X、Y、H三方向的误差
20、应均小于0.3mm。2.3.2 CP测量应使用原装木质脚架,水准测量使用的尺垫重量应不低于3kg。CP外业数据采集软件和CP网内业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的处理软件应采用国家式铁道部主管部门评审通过的软件。2.4 其他准备2.4.1无砟轨道对线下基础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 CP的控制网测量应待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满足要求,且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通过后进行。2.4.2 CP平面控制网在施测前,应进行详细的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CP点的埋设与编号设计、与上一级控制点的联测方案设计、CP观测网形设计、测量方法与精度设计、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其周期检定计划、内业数据处理方法设计、
21、人员组织计划、应提交的成果资料清单和质量保障措施以及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等。2.4.3 CP控制网观测前的准备工作:CP点的埋设与编号,全站仪、棱镜、木质脚架、温度计、气压计、外业采集软件、平差软件及电子水准仪、铟刚条码尺、尺垫、尺撑等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准备,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内业数据处理软件的准备与培训等。保证一名外业数据采集负责人,平面和高程各派一名专业工程师负责数据处理和成果整理。2.5 采用技术标准2.5.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5.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4.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监测 作业 指导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