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doc
《外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新区西外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XX市市政工程研究院2011年04月目 录1、适用范围32、编制依据33、工程概况34、沉降变形观测的目的4 4.1施工期沉降观测4 4.2运营期沉降观测5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 5.1变形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 5.2变形观测内容与断面类型6 5.3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6 5.4观测点布置9 5.5观测技术要求106、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2 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2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3 6.3观测技术要求137、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3 7.1 沉降变形观测点 13 7.2
2、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13 7.3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148、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59、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6 9.1水准基点的引测16 9.2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16 9.3仪器设备要求16 9.4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16 9.5 观测测量操作要求1710、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17 10.1 一般要求18 10.2 资料整理1811、资源配置19 11.1人员配置19 11.2 设备机具配置191、适用范围为评估预测XX新区西外环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指导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制定本沉降观测技术方案。2、编制依据1.1
3、XX新区西外环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4;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4-20061.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5;1.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4;1.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1.4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3、工程概况西外环高速 图1 工程位置示意图西外环高速公路是XX新区综合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环线高速的骨干道路。作为新区高速环线西侧重要通道,西外环高速公路北起永定新河,止于海景大道,连接塘沽、汉沽、大港,全长37.7公里。工程将跨越海河、永定新河,穿越北环铁路、京山铁路
4、、蓟港铁路、李港铁路、津滨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滨轻轨等。项目建设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主线采用双向6-8车道。全线设特大桥、大桥9座,互通及分离式立交桥11座,涵洞19道。该高速路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XX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加快构筑对外交通、双城间交通和区内交通“三大体系”,落实全市“双城双港”城市空间战略,优化新区路网布局,构建南北快速通道,实现客货分离,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路线位于XX市东部XX新区行政范围西侧,为XX新区的快速交通干道。该工程场地内微地貌主要以人工开挖的鱼塘、耕地、水库、灌溉水渠
5、、公路、沟垄为主,地表主要为人工填土及耕植土;工程沿线地处永定新河下游,场地范围内河流渠道纵横,坑塘洼淀广布;根据沿线钻孔揭示的地层情况,路基浅层(第海相层及以上土层)软土的分布在起点(K0+000)至海景大道附近(K34+629),本段路基浅层普遍存在厚度1.54.0米厚软土层,力学性质差,对路基的承载力及稳定性影响较大。且该道路预计将来车流量大、重载车多,工程技术难度大。为了保证施工期路基的安全,及时了解路基沉降情况及指导施工,迅速建立该道路的变形监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4、沉降变形观测的目的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道路的变形监测工作是评价道路路基处理方式适宜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该
6、工程项目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地质情况,需要客观、科学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路基的沉降规律,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保证道路的正常施工与运营。4.1 施工期沉降观测施工过程中观测是实现动态路基设计的基础,其目的主要有:(1)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填土速率;(2)根据实测沉降曲线预测地基固结情况,根据推定的残余下沉量确定填方预留沉降量和断面余量,同时确定构造物和路面结构的施工期;(3)实测路堤沉降为施工计量提供依据;(4)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5)通过实测沉降量,验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
7、计的再优化,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4.2 运营期沉降观测在运营期,定期对道路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可以为道路的养护管理提供监测数据及分析报告,总结该地区道路路基的沉降规律,便于养管部门了解道路的运行状态,为养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进一步为后期的该地区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 变形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5.1.2 观测点设在同一个
8、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5.1.3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200m;对地势平坦、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300m。(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50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5.1.4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符合设计
9、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5.2 变形观测内容与断面类型5.2.1沉降变形观测内容本次监控主要内容为:一般路段及高填土路堤的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水平位移监测、土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施工期沉降观测采用沉降板、地表通过位移观测边桩、土体内部水平位移通过测斜管来观测,运营期沉降观测采用沉降钉。5.2.2沉降观测断面类型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采用的监测断面如下图所示:图2 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图3 沉降监测元件平面布置示意图5.3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3.1 观测元件5.3.1.1
10、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板尺寸不小于50503cm,采用3cm钢板制做;金属测杆使用直径42mm的热轧无缝钢管制做,每节50cm,以螺扣相接;保护套管以直径60mm的聚氯乙烯硬套管制做,长度与测杆相同,如图4所示。(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
11、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图4 沉降板结构尺寸图5.3.1.2位移观测边桩:桩体采用C30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正方形,边长15cm,边桩桩顶预埋半圆型不锈钢耐磨测头,如图5所示。边桩埋在路基两侧下坡脚及距下坡脚6.5m的位置处,设置挡土墙的引路边桩置于挡土墙外侧2m埋设。新建路段每个断面设置边桩4个,同一观测断面的边桩应埋在同一横轴线上,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1.5m,露出地面的高度10cm,埋设方法采用开挖埋设,桩周以C10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
12、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图5 路基位移观测桩埋设布置图5.3.1.5测斜管观测:地基深层位移观测采用测斜仪进行。测斜管埋设于地基土体水平位移最大的平面位置,一般埋设于路堤坡脚或边沟上口外缘1.0m左右的位置。采用BCl型测斜仪测量不同深度的侧向位移量,测斜管采用PVC高精度测斜管如图6所示。以0.5m为测点标距,水平位移观测精度0.1mm。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法,管底应置于深度方向水平位移为零的硬土层中至少50cm或基岩上。导管要求垂直,成孔偏差不大于l.5,然后,将分段接长的测斜管逐段接长沉人钻孔中,下沉过程中应注意导向槽的对正,使管内导槽对准路基的纵横方向,用标准砂沿管周边均衡回填捣实,等管外
13、填砂密实、紧贴测斜管后,可读测初读数。图6 测斜仪布置图5.3.1.6 沉降钉运营期观测点布设:施工完成后,按照施工期观测点布设断面,在路面埋设沉降观测钉,继续进行沉降观测。5.4 观测点布置(一)一般路段位移和沉降观测(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3)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设置沉降板、位移观测桩和斜测管三种监测元件。位移观测桩每断面设置4个,分别设置在两侧坡脚和坡脚外6.5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和两侧土路肩上,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斜
14、测管每断面设置4个,分别设置于两侧路堤坡脚处和坡脚外10m处。(二)高路堤位移和沉降观测 (1) 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0 m的高路堤、地面斜坡陡于1:2.5的软土地基路堤及滑坡、岩堆等不良地质体上填筑的可能产生较大变形的路堤, 每50 m应布置一个观测断面(不足50 m地段,应设一个观测断面) 。(2) 观测断面应根据填方高度、地面坡度、覆盖层厚度和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情况综合确定,一般布置在易发生填方基底变形处。(3) 每个观测断面应于两侧坡脚或坡脚外5m、10 m以及土路肩上设置一个位移观测桩,对填方地基进行位移监测。 (4) 在土路肩、线路中心位置及软土最厚处埋设沉降观测板。
15、(5)在观测断面路基两侧坡脚处以及坡脚外10m处分别埋设测斜管,对填方地基的深层水平位移进行位移监测。5.5 观测技术要求5.5.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5.5.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5.5.3 观测方法(1)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
16、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2)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3)位移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4)测斜管观测方法采用BCl型测斜仪测量不同深度的侧向位移量,测斜管采用PVC高精度测斜管。以0.5m为测点标距,水平位移观测精度0.1mm。5.5.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速公路 路基 沉降 变形 观测 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5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