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doc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第一节 基础设计的原则一、一般原则1.地基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2.地基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3.基础沉降量应小于地基的允许变形值。二、地基变形特征及允许变形值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2.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考虑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
2、。此时,一般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土可认为其最终沉降量已基本完成80%以上,对于低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80%,对于中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20%-50%,对于高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20%。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可按表5.3.4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其他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可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表5.3.4变形特征地基土类别中、低压缩性土高压缩性土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0.0020.003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1)框架结构(2)砖石墙填充的边排柱(3)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
3、附加应力的结构0.002l0.0007l0.005l0.003l0.001l0.005l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mm)(120)200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按不调整轨道考虑)纵向横向0.0040.003多层和高层建筑基础的倾斜Hg2424Hg60601000.0040.0030.00250.002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200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Hg2020Hg5050Hg100100Hg150150Hg200200Hg2500.0080.0030.0060.0050.0040.002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mm)Hg100100Hg200200Hg25040030
4、0200注:1.本表数值为建筑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2.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3.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4.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5.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三、地基设计的规定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作的程度,将地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选用.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表3.0.1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级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
5、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pkfa式中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
6、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应同时符合以下两式要求:pkfa ;pkmax1.2fa p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2.所有建筑物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规定;3.表3.0.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时,仍应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软弱地基上的相邻建筑如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4)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5)地基内
7、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以及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5.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验算;6.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表3.0.2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k(kPa)60fak8080fak100100fak130130fak160160fak200200fak1.01不冻胀1.01 弱冻胀121.01.03.5冻胀180.50.56强冻胀粉砂141.01 不冻胀1.01 弱冻胀141.01.03.5冻胀
8、191.01.06 强冻胀 23不考虑 12特强冻胀粉土191.51不冻胀1.51 弱冻胀19 1.51弱冻胀1.5 3.5 冻胀 22 1.51.56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强冻胀26 1.51.5 12特强冻胀 30不考虑粘性土p+22.01不冻胀2.01弱冻胀p+2p+52.02.03.5冻胀p+5p+92.02.06 强冻胀 p+9p+152.02.012特强冻胀 p+15不考虑注:1.p-塑限含水量(%);-在冻土层内冻前天然含水量的平均值;2.盐渍土不在表列;3.塑性指数大于22时,冻胀性降低一级;4.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大于60%时,为不冻胀土;5.碎石类土当填充物大于
9、全部质量的40%时,其冻胀性按充填物土的类别判断;6.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5%),细砂(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0%)均按不冻胀考虑.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深zd应按下式计算:zd=z0.zs.zw.ze式中zd-设计冻深,若当地有多年实测资料时,也可:zd=h-z,h和z分别为实测冻土层的厚度和地表冻胀量;z0-标准冻深,系采用在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当无实测资料时,按本规范附录F采用;zs-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1;zw-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
10、2;ze-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3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表5.1.7-1土的类别影响系数zs粘性土1.00细砂,粉砂,粉土1.20中,粗,砾砂1.30碎石土1.40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表5.1.7-2冻胀性影响系数zw不冻胀1.00弱冻胀0.95冻胀0.90强冻胀0.85特强冻胀0.80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表5.1.7-3周围环境影响系数ze村,镇,旷野1.00城市近郊0.95城市市区0.90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人口为20-50万时,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大于50万小于等于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5km
11、以内的郊区应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建筑基础底面之下允许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可用下式计算基础的最小埋深:dmax=zd-hmax式中hmax-基础底面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最大厚度,按规范附录G.0.2查取.当有充分依据时,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也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建筑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hmax(m)表G.0.2基底平均压力(kPa)90110130150170190210冻胀性基础形式采暖情况弱冻胀土方形基础采暖-0.940.991.041.111.151.20不采暖-0.780.840.910.971.041.10条形基础采暖-2.502.502.502.502.502.50不采暖-2.20
12、2.502.502.502.502.50冻胀土方形基础采暖-0.640.700.750.810.86-不采暖-0.550.600.650.690.74-条形基础采暖-1.551.792.032.262.50-不采暖-1.151.351.551.751.95-强度胀土方形基础采暖-0.420.470.510.56-不采暖-0.360.400.430.47-条形基础采暖-0.740.881.001.13-不采暖-0.560.660.750.84-特强冻胀土方形基础采暖0.300.340.380.41-不采暖0.240.270.310.34-条形基础采暖0.430.520.610.70-不采暖0.3
13、30.400.470.53-注:1.本表只计算法向冻肛力,如果基侧存在切向冻胀,应须采取防切向力措施;2.本表不适用宽度小于0.6m的基础,矩形基础可取短边尺寸按方形基础计算.3.表中数据不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和欠固结土.4.表中基底平均压力数值为永久荷载标准值乘以0.9,可以内插. 在冻胀,强冻胀,特强冻胀地基上,应采用下列防冻害措施:1.对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基础侧面应回填非冻胀性的中砂或粗砂,其厚度不应小于10cm.对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可采用桩基础,自锚式基础(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扩底短桩)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2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良好的建筑场地。对低洼场地,宜在建筑四
14、周向外一倍冻深距离范围内,使室外地坪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500mm。3防止雨水、地表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浸入建筑地基,应设置排水设施。在山区应设截水沟或在建筑物下设置暗沟,以排走地表水和潜水流。4在强冻胀性和特强冻胀性的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并控制上部建筑的长高比,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5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因土的冻胀将梁或承台拱裂。6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7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
15、应的防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第四节 基础底面积的确定一、轴心受压基础底面积的确定由可得基础底面积:对于矩形基础:,一般控制;对于条形基础:(长度l=1m为计算单元)一般先假定基础宽度小于3m来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然后试算。例1、例2(P79-80)二、偏心受压基础底面积的确定 1.柱下矩形独立基础 式中l为长边方向,即弯矩作用方向,一般控制。计算步骤:先按轴心受压基础初步确定基础底面积,然后将基础底面积增大10%-40%,按适当长宽比确定基础长度和宽度,最后用上面公式验算,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2.墙下条形基础 与柱下矩形独立基础计算相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然 地基 基础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