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及效益分析.doc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及效益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及效益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项目总体布局和工程建设标准5.1 土地利用布局项目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全部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为农用地布局,含耕地布局和基础设施用地布局。项目实施后,建设规模面积为3812亩,其中耕地3697.64亩,占建设规模的97%。基础设施用地主要为农村道路和沟渠用地,面积114.36亩,占建设规模的3%,按照方便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道路设施,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的思路进行农村道路布局;根据项目区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和现有沟渠分布,科学合理布局农田水利设施。5.2 工程总体布局5.2.1 工程布局方案比选方案一:根据项目区的实地测量,除区内已经硬化沟
2、渠外,全部沟渠全部硬化。区内增加道路并结合原有道路全部拓宽硬化。方案二:根据测量图纸,结合当地耕种习惯及村民建议,结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沟渠进行整修硬化,做到满足项目区的灌溉与排水要求,并根据耕作要求选择新修田间道和生产路。方案比选:方案一的优点是项目区完全能够满足灌溉与排水的要求,并整体美观,缺点是投资大,并大量占用耕地。方案二的优点是既能满足灌溉与排水的要求,又能够做到投资均衡,尽量减少占用耕地,道路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要求,故选用第二个方案作为项目区的规划方案。5.2.2 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本项目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内容:1)灌排系统工程。本项目灌排系统布局包括水源工
3、程、田间调节系统和排水泄水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灌排基础设施的同时,新修部分沟渠,以满足灌溉和抗旱排涝的需要。项目区采用灌排结合的模式,田块内部灌排主要通过新修灌排渠进行灌溉和排水,田间尾水通过灌排渠排至xxx河支流,最终汇入xxx河。2)渠系建筑物工程。渠系建筑物包括管涵、闸门和机耕桥等。沟渠过路设置管涵,在灌排渠首设置闸门。根据当地村民要求,整修原有机耕桥方便车辆通行,机械生产运输。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详见2012年xxx市xxx镇上区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图。5.2.3 田间道路工程布局田间道路根据项目区原有道路状况、耕作田块、沟渠布局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状况进行设置,以方便农民出行及下地
4、耕作。田间道路布局时综合考虑了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有利于生产、节约成本、综合兼顾、远近结合的原则。在道路布局时充分利用区内现有田间道路,不做大的调整。项目区内的田间道规划与村道相连接,方便了农产品、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和人员出行。道路规划以田间道为主同时以生产路为辅合理配套,并与项目区灌排渠道和对外交通道路相结合。田间道路沿田边布置,与田块、渠道、排水沟等进行综合规划,方便于农机具运转、经营管理和灌溉管理;沟、路尽量少交错,减少了管涵和桥涵等工程建筑物,以求节省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在设计时,既考虑了人、畜通行的要求,同时还考虑了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组织灌排的要求。项目区以原有水泥硬化道路为主要对外
5、联系道路,新修田间道及新修生产路连接原有道路,做到项目区内路路相通,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新修田间道尽量靠山脚一侧修建,新修生产路尽量沿原有田埂方向修建,以减少占用耕地。田间道路工程布局详见2012年xxx市xxx镇上区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图。5.2.3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便于农用机械和作业人员跨沟渠下田作业,在田间道路与田块间设置人行盖板,尺寸60cm60cm、80cm80cm的农灌排渠、支渠每隔50米设置一座人行盖板。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布局详见2012年xxx市xxx镇上区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图。5.3工程建设标准本规划标准和技术方案是在满足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相
6、关规范、规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制定的,能够为项目的实施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项目整理过程中既切实可行,又经济合理,节省投资,为当地农民接受,有利于各项工程的维护和长期使用。依据量和单位(GB31003102-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喷灌工程技术标准(BG/T50085-200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技术
7、规范(GB/T50288-19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水利水电量和单位(SL2.12.3-9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95)、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财综【2011】128号)、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8、)、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测绘技术规范(试行)及肇庆市相关文件精神,确定项目区工程建设标准如下。5.3.1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通过土地平整满足耕作、灌排水、改良土壤以及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要。田块土地平整后应使田面受水均匀,水分均匀下渗,蒸发平衡,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平整后田块布置应有利于灌溉、排水、防风及农业机械作业,灌区宜以格田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格田田块内相对高差不得超过3cm。灌溉水田、水浇地田面纵坡应控制在1/10001/2000,田面横坡宜为水平。综合考虑原来田块布置、原有水利、道路及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尽量使耕作田块长边方向为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置,保障耕作田块长边方向
9、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条田长度宜在200600m之间,宽度应以末级沟渠的有效间距为标准进行确定,一般在100300m之间。依据田块的适宜长度和宽度,田块规模一般宜为820hm2。土地平整后形成的耕地耕作层灌溉水田和水浇地应保证1520cm厚。土地翻耕的首要环节是土壤翻耕作业,在不同的季节里,应采用内翻和外翻交互使用方法,以达到更新土壤及提高肥力的目的。翻耕时期要越早越好,在尽量提早的前提下,要注意土壤水分的情况,一般土壤含水量占土壤持水量的6070%时最易翻耕,粘质土壤要注意选择适当时期翻耕。翻耕深度不宜太深,翻耕深应在20cm左右。翻耕后的耕地,应无大土块,松碎,平整均匀。翻耕可以疏
10、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发育,而且还能提高根系吸收肥水能力。土壤翻耕一般在春秋季进行,翻耕深度为 1520cm。无深松深翻基础的地块,要进行秋翻或耙茬深松,深松深度应在25cm以上。5.3.2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新修农灌排灌渠:矩形断面,底宽为0.80m,渠深0.8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水泥灰砂砖衬砌,厚0.24m,底板为0.1m厚C15现浇混凝土,每5米设置一道支撑梁和一条伸缩缝,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内侧壁和顶采用1:2.5防水砂浆抹面厚0.02m。新修农
11、灌支渠:矩形断面,底宽为0.60m,渠深0.6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水泥灰砂砖衬砌,厚0.24m,底板为0.1m厚C15现浇混凝土,每5米设置一道支撑梁和一个伸缩缝,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内侧壁和顶采用1:2.5防水砂浆抹面厚0.02m。新修农灌斗、支渠:矩形断面,底宽为0.50m,沟深0.5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水泥灰砂砖衬砌,厚0.18m,底板为0.1m厚C15现浇混凝土,每5m设置一个伸缩缝,沥青木板填缝止水,内侧壁和顶采用1:2.5防水砂浆抹面厚0.02m。新修农灌斗渠:矩形断面,底宽为0.40m,沟深0.40m,全断面护砌,侧壁M7.5水泥灰砂砖衬砌,厚0.18m,底板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标准 基本农田 建设项目 规划 效益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00064.html